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资格 > 教师资格备考资料 > 2015年辽宁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辅导:小学生思维与想象的发展

2015年辽宁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辅导:小学生思维与想象的发展

更新时间:2014-12-10 17:10:28 来源:|0 浏览0收藏0

教师资格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地区

获取验证 立即预约

请填写图片验证码后获取短信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免费获取短信验证码

摘要 2015年辽宁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辅导:小学生思维与想象的发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小编整理以供参考。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2015年辽宁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辅导第三章汇总

  第三节 小学生思维与想象的发展

  思维和想象有着密切联系,同属于认知过程的高级阶段,在人的各种学习、研究和实践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小学生思维与想象的发展,国内外心理学家都做了大量研究,其研究成果足以反映小学生思维与想象发展的概况。

  一、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思维的一般概述

  1.思维的含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属于认知过程的高级阶段。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概括性和间接性,因此,人们通过思维,可以对由感知得来的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加工,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达到对事物更深刻、更准确、更全面的认识。

  2.思维的类型。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或思维形态的不同,思维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动作思维是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是思维发展的最初形式。形象思维是以事物的具体想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也称理论思维。抽象思维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

  根据思维过程的指向不同,思维可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集中思维是指运用已有信息,朝着一个方向,去获得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同。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异、创新。根据思维是否具有更多的创新成分并导致新事物的出现,思维可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常规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方案和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成果的思维。

  3.思维的过程。思维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高级形式,它是通过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来实现的。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其他思维过程的基础。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个别特性或个别方面的思维过程。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不同特性、不同方面结合起来的思维过程。一般思维过程都包括一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循环往复、渐次提高的过程。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异同点及其关系的思维过程。比较是在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了比较某些事物,首先要对这些事物进行分析,分解出它们的各个部分、个别属性和各个方面。然后再把它们相应的部分、属性和方面联系起来(这实际上就是综合)加以比较。最后找出和确定它们的异同点和关系。

  分类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将有共同点的事物划为一类,再根据更小的差异将它们划分为同一类中不同的属,以揭示事物的从属关系和等级系统。

  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舍弃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取出来的事物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概括就是把分析、比较和抽象的结果加以综合,从而形成对事物的一般认识。概括的作用是使人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特殊上升到一般。只有通过概括,才能使人对事物的认识更趋于深化、正确和全面,才能形成有关概念、原理和理论等。实际上,抽象是把本质和非本质属性区分开来的过程,而概括则是把本质属性联合起来的过程。因此,抽象和概括是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更为高级的分析与综合。抽象是特殊形式的分析,概括是特殊形式的综合。

  具体化是把抽象概括形成的对事物的一般认识应用于具体事物上去,以加深、拓宽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也是利用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系统化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按不同的顺序与层次组成~定系统的思维过程。

  上述各种思维过程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辨证统一地贯穿于思维活动之中。这些思维过程的有效进行,使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实现着认识活动的飞跃和升华。

  4.思维的品质。思维品质是衡量人的思维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思维品质的成分及其表现形式很多。一般认为.思维品质主要有广阔性与深刻性、灵活性与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等方面。思维的广阔性即思维的广度,是指思路广泛,善于把握事物各方面的联系,全面细致地思考和分析问题;思维的深刻性即思维的深度,是指善于透过表面现象把握问题的本质,达到对事物的深刻理解。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善于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根据客观标准进行思维并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思维具有批判性的人,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善于根据客观指标和实践观点来检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思维活动及结果。思维的灵活性反映了思维随机应变的程度,指善于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机智灵活地考虑问题,应付变化;思维的敏捷性反映了思维的速度,是指能单刀直人地指向问题核心,迅速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能在短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思维的逻辑性反映了思维的条理性,是指考虑和解决问题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严格遵循逻辑规律。思维的逻辑性是思维品质的中心环节,是所有思维品质的集中体现。

  教师资格小秘书短信提醒 >>免费订阅 考试须知

  教师资格证统考常见问题答疑

  全国各省市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入口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2015年辽宁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辅导第三章汇总

  5.思维的形式。思维借以实现的形式即思维的形式,主要有概念、判断、推理等。

  (1)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由于有了概念,人类的思维才更为抽象,才能摆脱事物中零散的细枝末节的干扰。因此,概念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单位。概念与词密不可分。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词的思想内容。任何概念都是通过词来表达的。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是指概念的质,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是指概念的量,即概念的范围。

  对个体而言,概念的形成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积累经验而形成的概念,称为日常概念或前科学概念;二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揭露概念的本质而形成的概念,一般属于科学概念。

  (2)判断是对事物情况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判断由概念组成,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反映现实的结果。判断总是表现为句子,但是并非所有的句子都表示判断。同一个判断可以用不同的句子来表示,同一个句子也可以表示不同的判断。

  (3)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判断来的一种思维形式或方法。推理可以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直接推理是由一个前提本身引出某一结论的推理。间接推理是由几个前提推出某一结论的推理。间接推理主要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知识的前提到特殊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是从特殊性知识的前提到一般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类比推理是从特殊性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一种推理。

  (二)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1.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学前儿童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人学以后,在学校教育教学这一新的生活条件要求下,在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础上,思维开始有了新的发展。各种学习活动要求小学生掌握大量的间接的知识经验,单凭直接感知就不够了。他们必须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活动,使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但是刚入学的小学生的思维还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这就产生了发展抽象逻辑思维的新需要与原有的具体形象思维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结果,使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水平过渡。朱智贤在《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需要指出的是,小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不是立刻实现的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逐步发展,但仍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小学低年级学生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要求他们指出概念中最主要的本质的东西,常常是比较困难的。到了小学中、高年级,他们才逐步学会区分概念中主要的东西和次要的东西、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但是他们还是离不开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的支持,思维仍带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例如,虽然可以通过定义的形式来学习“劳动”这个概念,但教师必须举出各种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例子,否则学生就难以理解“劳动”这个概念,或错误地把“劳动”理解为“体力劳动”。

  (2) 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发展,但是仍然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小学低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学会一些概念,并能进行判断推理,但是还不能自觉地来检查、调节或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他们常常能够解决某种问题,却说不出自己是如何思考、如何解决的。这是因为对思维本身进行分析与综合是和内部言语的发展分不开的。只有在正确的教育下,小学生逐步从有声思维向无声思维过渡的时候,他们自觉地调节、检查或讨论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能力才会逐步地发展起来,从而使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达到新的高度。

  (3)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中,存在着不平衡性。随着抽象逻辑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学生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逻辑成分的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这是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但是具体到不同的思维对象时,这个一般的发展趋势又常常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例如,小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而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可是,当开始学习分数的概念和分数运算时,如果没有具体事物的支持,他们就会感到很大的困难。又如,小学生在数学教材的学习中,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抽象水平,可以离开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的思考,但是在历史教材的学习中,仍旧停留在比较具体的表象水平上,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有很大的困难。

  (4)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小学生思维的这种过渡,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即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对于这个关键年龄,一些心理学工作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一般认为,这个关键年龄出现在小学四年级(约10~11岁)。如果教育条件适当,这个关键年龄可以提前到三年级。对此,研究者的意见还不太统一,大致在四年级前后,确切地说,应在三至五年级之间①。也就是说,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有一定的伸缩性,不是绝对的,它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等教育条件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这说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存在着很大的潜力,只要师生共同努力,适当挖掘,这个潜力就能转变为小学生巨大的能力因素。

  教师资格小秘书短信提醒 >>免费订阅 考试须知

  教师资格证统考常见问题答疑

  全国各省市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入口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2015年辽宁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辅导第三章汇总

  2.小学生思维过程的发展。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小学生思维的过程.特别是对概括、比较和分类水平的发展做过一系列的研究。

  (1)小学生比较能力的发展。关于小学儿童比较能力发展的特点问题,国内外已进行过一些实验研究。低年级儿童进行比较时,不善于分清本质的与非本质的特点。在教育的影响下,比较能力逐步发展起来。小学儿童对事物的相异点要比相同点容易发现,因而主张教学最好从相异点开始,然后过渡到相同点;进行比较时,应从较为悬殊的特点人手,而后再比较细微的差异。我国心理学工作者针对这些问题开展了很有价值的研究,并获得一系列研究结果。他们采用谈话法,研究一、三、五年级小学儿童比较具体实物、字形、词义和课文内容异同的能力特点,以考察小学儿童比较能力发展的特点。从该研究中,可以获得两个结论②。

  一是小学儿童比较能力的发展是随年龄和年级的增长而不断加快的。从正确区分具体事物的异同逐步发展到区分抽象事物的异同;从直接感知条件下进行比较逐步发展到运用语言在头脑中引起表象的条件下进行比较。

  二是小学儿童比较能力的发展,在不同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某些条件下,对某些对象进行比较时,既能在相似事物中找出相同点,又能找出其细微差别;而在另一些条件下,对另一些对象进行比较时则又不同,不能笼统地认为儿童(尤其是低年级儿童)总能容易地找出相异点。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的不同的重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

  (2)小学生分类能力的发展。考察小学生的分类能力,有助于研究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刘静和等人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对4~9岁儿童的分类与分类命名能力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很有价值的成果。朱智贤等人(1982)进一步研究了小学生字词概念综合性分类能力,结果发现①:第一,大多数小学生是从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功用特点来说明分类根据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中高年级学生能从本质上说明分类依据的人数有所增加。第二,解决同一课题,不同年级组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分类水平。一年级、四年级是字词概念分类能力发展的一个转折点。第三,同一个年级组的学生,在解决难度不同的客体时,表现出不同的分类水平,分类材料的难易程度对分类水平的影响明显。第四,一~三年级学生,对分类材料仅作一次分类。四年级起,出现组合分析的表现。五年级起,组合分析能力有较明显的发展。这一发展趋势说明,小学生组合分析分类能力和他们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

  总之,在小学阶段,学生思维的基本过程在逐渐发展并且日趋完善。

  (3)小学生概括能力的发展。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影响下,小学生的概括能力有了迅速发展,逐步从对事物外部特征的概括过渡到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概括。研究表明,小学生概括能力的发展一般要经历以下3个阶段②:

  阶段1,直观形象概括水平(7~8岁)。此时学生的概括水平和幼儿的概括水平相接近,以直观形象概括为主。小学生所能概括的事物属性,常是事物的直观形象和外部属性。

  阶段2,形象一抽象概括水平(8~10岁)。此时学生的概括水平以形象一抽象概括为主,即处于从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的过渡状态。在小学生的概括中,事物直观的、外部属性的成分逐渐减少,本质属性的成分逐渐增多。

  阶段3,初步的本质抽象概括水平(10b12岁)。此时学生的概括水平以本质抽象概括为主。虽然小学生能够对事物的本质属性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进行抽象概括,但是,这种抽象概括还只能是初步接近科学的概括。因为,小学生对那些与他们生活领域距离太远的科学规律进行抽象概括还是非常困难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3.小学生思维形式的发展。

  (1)小学生概念的发展。

  首先,概念内涵逐步深化。由于生活经验和智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小学低年级学生往往不能从事物的本质属性上来认识事物,掌握概念,即对概念内涵的掌握水平较低。他们有时会说出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民族、祖国等,但实际上并不真正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智力的发展,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逐渐从事物的直观属性中解放出来,代之以一般的、本质的属性,使概念内涵逐步深化。

  其次,概念外延逐步丰富。国内外心理学家对儿童各类概念,如数概念、字词概念、时间概念、科学概念、社会概念、生活概念等的发展特点及儿童掌握各类概念的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的这些概念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丰富起来。由于语言因素和数学因素在智力发展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因此,一般将字词概念和数学概念的发展作为考察小学生概念外延丰富化的主要指标。

  一是字词概念的发展。字词概念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小学生识字量的发展、掌握词性词类(名词、动词、数词、量词形容词等)的发展、用词造句的发展、阅读能力的发展、逻辑认识能力的发展、写作能力的发展等方面。在教学的影响下,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数量和质量也都随之提高。

  二是数学概念的发展。数学概念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小学生认数、数序、数列、数的分解组合、运算、应用、长度、面积和体积等概念的发展。以数和数量概念为例,刘范等(1981)在对十个地区7~12岁儿童数概念和运算能力发展的研究中发现,7~8岁儿童初步形成三位以内整数概念系统,可以逐步掌握三、四位数范围内的“相邻数”、“认写”、“比大小”、“图数互换”等;9~10岁儿童的整数、小数概念系统已分别处于形成和巩固过程之中,基本上能掌握万以上的整数;11~12岁儿童能较系统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的概念。

  再次,概念系统逐步形成。任何一个概念,都是从其他概念发展来的,小学生头脑中新概念的形成是和其他概念紧密联系着的,是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和有关概念形成一种体系。小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逐步掌握了字词、句子、并能造句、写作文等,从而形成语文概念系统;在数字上,逐步掌握了数位、整数、小数、分数等复杂的数概念及其运算系统。小学生在语文概念系统性和数学概念系统性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思维的系统性。当然,这种系统性只是初步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

  教师资格小秘书短信提醒 >>免费订阅 考试须知

  教师资格证统考常见问题答疑

  全国各省市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入口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2015年辽宁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辅导第三章汇总

  (2)小学生判断能力的发展。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判断能力逐步提高。小学一年级学生往往依据个别的外部特征而片面地判断某一事实或事件。例如,有的一年级学生认为苍蝇不是动物,因为在他们看来,动物要有大的形体,并且要有四只脚。二年级学生能以多种理由、多种可能来解释同一事实。例如,当回答“为什么某同学今天没来上课”这一问题时,他们一般会说出各种假定来:可能他生病了;可能他家里有事;可能他起床晚了等。可是,在他们说出各种假定时,并不去证实哪种假定最正确,因为他们还不会论证自己的判断。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逻辑判断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例如,三年级学生能正确解答复杂的应用题及语法中的复合句;高年级学生能根据纬度判断出我国处于北温带。当然,即使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逻辑判断力还是不很完备的,还不能对现实的复杂关系进行完备的反映。

  (3)小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掌握比较完善的逻辑推理能力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标志。小学生的推理能力是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小学生直接推理能力的发展。有关研究表明:①小学生直接推理能力的发展明显地表现出三个发展阶段:一、二年级为一个阶段;三、四年级为一个阶段,到五年级时为另一阶段;四到五年级之间有一个思维发展的加速期。②小学生掌握三种不同形式(换质、换位、换质位)的直接推理,不是同步的,其正确的次序为换位――换质――换质位。③以不同类型判断为前提的直接推理的测定结果是,特称判断的成绩高于全称判断,肯定判断的成绩高于否定判断①。

  另一方面,小学生间接推理能力的发展。林崇德(1981)研究了小学生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发展趋势,得出结论:①小学生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既存在着年龄差异,又表现出个体差异;②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推理范围的抽象性也在加大,推理的步骤日趋简练,推理的正确性、合理性、推理品质的逻辑性和自觉性也在加强;③在运算能力发展中,小学生掌握归纳和演绎两种推理形式的趋势和水平是相近的。

  刘建清(1995)----①对9岁~l2岁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9~12岁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较为迅速,10岁左右是发展的快速期,10~11岁是推理方式转化的过渡期;②各种关系的类比推理能力发展不均衡,对立、功用关系发展较好,因果、整体部分关系次之,包含、并列关系较差;③类比推理能力明显受到认知策略的影响。

  4.小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及其培养。

  (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的发展及其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处于萌芽阶段。由于知识经验贫乏,他们思考问题时思路狭窄,往往抓不住问题的关键之处。更谈不上抓住事物的本质。在教学的影响下,小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才逐步发展,如能准确理解新闻消息的内容;能够思考,揭露文章或句子蕴涵的意义;在作文中,能抓住中心,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叙述或说明。然而,小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的发展存在着个体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思维训练中,都有着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例如,小学高年级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的学生能正确理解段落大意、基本内容。概括出中心思想,甚至能正确分析写作特点、时代背景、现实意义等;有的学生则一知半解,或者对分析课文无从下手,不得要领。

  教师培养小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方法主要有:一是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组织适当的教材内容,提高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二是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智力水平,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以促进其思维深刻性的发展;三是结合数学课程,以完成五个方面逻辑抽象试题的成绩为指标,即数学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命题能力、推理能力和运用法则能力,对学生进行训练,重点应放在培养他们的数学概括能力上。

  (2)思维的灵活性与独创性的发展及其培养。林崇德(1995)对小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运算中的思维灵活性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一题多解,解题数量增加,表明小学生智力活动水平在不断提高,分析综合的思维逐步开阔;二是灵活解题的精确性在增加,学生不仅能一题多解,而且解题的正确率在提高;三是学生的综合分析水平在不断提高。

  教师培养小学生思维灵活性方法主要有:一是注意学生新旧知识间的渗透与迁移;二是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如作文教学中,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选材;灵活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等;三是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更多地采用求异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个体思维活动的创新精神或创造性特征,即个体能超越习以为常的方法、思路来解决问题,取得独特而有价值的成果。思维的独创性是智力的高级表现。思维灵活性是思维独创性的条件和基础。它要求灵活地运用已有知识、技能,突破常规,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不拘一格地解决问题。思维的独创性不应理解为少数科学家身上才具有的思维形态,它是人人都具有的,只是在表现程度和表现早晚上有差异。

  林崇德通过对学生自编应用题能力的测验,考察了小学生思维独创性的发展情况。结果表明:①小学生运算思维的独创性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步发展,三、四年级是发展的加速期;②小学生运算思维独创性的发展与教育训练有关,良好的教育措施有利于思维独创性的发展。教师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应注意:①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改变教师全能的传统观念和陈旧的评价学生成就的标准,从各方面鼓励小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觉性,把独立思考作为小学生学习常规加以训练;③提倡新颖性,鼓励小学生在看图说话、用词造句、解数学题等各种学习活动中尽可能地创新;④在数学运算中进行自编应用题训练,学生可根据直观实物编题,也可以根据具体形象,如图画、图形等,还可根据实际数字或文字等抽象材料编题。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由最初的模仿编题,到补充条件或问题的独立编题,再发展到独立编题,体现了思维的独创性。

  (3)思维批判性的发展及其培养。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自我意识发展还不很完善,其思维的批判性较差。表现为不能对阅读过的作品提出质疑,不能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出评价,常常以教师的结论为准,总认为教师出的题目都是可以做的,教师总是对的,书上的结论总是对的,盲目崇拜教师、课本,对来自老师、课本的信息缺乏必要的独立思考、判断、质疑的习惯和能力,缺乏批判性思维品质。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小学高年级学生才能逐步地对自己的思维做出反省,主动监控思维的过程,学会有根据地怀疑,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批判性思维在创造性活动和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缺乏批判性思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得不到培养和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非常重要。教师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应注意:一方面可以利用小学生盲目信任成人的特点,逐步诱发他们具有批判的意识,而这又依赖于教师创造出各种机会,探索出多种方法。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必须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要让学生从师生关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不同看法,怀疑书本结论。怀疑教师和同学的观点,鼓励学生不拘泥于现成的知识,勇于海阔天空地“异想天开”,为学生创设一个心理自由、安全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才敢于做出判断和质疑。另一方面要避免“一言堂”,避免课堂上“教师讲,学生记;教师写,学生背”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要注意培养小学生积极动脑、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师资格小秘书短信提醒 >>免费订阅 考试须知

  教师资格证统考常见问题答疑

  全国各省市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入口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2015年辽宁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辅导第三章汇总

  二、小学生想象的发展

  (一)想象的一般概述

  1.想象的含义。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知活动,其显著特点是形象性和新颖性。从反映论角度来说,想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以表象加工改造的形式进行间接、概括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形象的基本组合属性和可能的联系。因此,想象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

  2.想象的分类。根据新形象的形成有无目的性,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引起的想象。而有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人在多数情况下,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地进行想象活动。根据创造性的程度不同,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非语言(图解、符号等)的描绘,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的过程。再造想象是相对创造想象而言的,其独创性程度较低,主要具有仿造性和再造性的特点。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在创造新技术、新产品、新作品时,人脑所构成的新事物的形象都是创造想象。其特点是新颖、独创、奇特。一切发明。艺术领域里的一切典型形象,都必须首先在头脑中形成活动的最终或中间产品的模型,即进行创造想象。可见,创造想象是创造活动的必要环节。没有创造想象,创造活动就难以完成。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事物的想象。它是个人对未来的希望与向往。积极的幻想是创造力实现的必要条件,是科学预见的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二)小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

  儿童进入小学以后,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影响下,想象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表现出如下特点:

  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刚入学的小学生无意想象占优势.其想象的主题容易变化,想象的内容具有明显的直观性、片面性和模仿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难度的增加,小学生为了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完成作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想象活动。例如,在阅读课中,要求儿童进行有系统的、生动的讲述或有表情的朗读;在作文课中,要求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文章的构思;在美术课上,要求学生通过想象来设计富有美感的构图等等。这样,到了三、四年级,小学生有意想象逐渐占主要地位,从而使他们能够顺利地完成各门课程的学习任务。但是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想象的主题易变性还很明显,想象不能有效地指向于某一预定的目的,尤其是对不熟悉的事物,他们的想象往往显得简单而贫乏。

  2.想象的创造性成分逐步增多。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再造想象为主。想象富于模仿性、再现性,想象的内容常常是事物的简单重现,这是和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水平很低密切相联系的。在教学影响下,随着表象的积累、言语和抽象思维的发展,小学生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逐步增多,想象也更富有逻辑性。例如,同样是一个作文题目(如“春天”),低年级儿童写的内容就比较简单、贫乏.而中高年级儿童就能写得比较细致、丰富,并且有逻辑布局。

  当然,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想象的概括性和逻辑性的水平还是较低的。他们对缺乏必要的知识经验的事物,想象总是简单而贫乏的。

  3.想象逐渐符合客观现实。与学前儿童相似,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常常脱离现实,或者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在教学的影响下,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和知识经验的逐步积累,到了中、高年级,小学生想象的内容逐渐符合客观现实。以绘画为例,小学低年级学生在绘画时已经有简单的布局和突出的细节,但是由于受他们知识经验水平的限制,他们所画的事物还常常是不完整的,而且大小比例、远近关系和空间关系等一般表现得不正确,不符合现实事物;而中、高年级小学生在绘画时,不仅能注意所画事物的完整性,而且能初步运用透视关系来更好地、更真实地表现事物。

  (三)小学生幻想的发展

  小学生想象中创造性成分的日益增多,促进了他们幻想的发展,并表现出如下特点:

  1.由直观性、虚构性向抽象性、现实性发展。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幻想时往往把现实事物加以夸大或缩小,非常喜欢童话和神话故事中虚构的成分,常常被所描述的情节感染。随着年级的递增、思维水平的提高和知识经验的增多,小学生对童话故事的喜欢程度逐步降低,而代之以更富有现实性的或结构复杂、想象丰富的文艺作品。可见,小学生的幻想正处在从远离现.实的幻想逐步向合乎现实规律的幻想发展的过程中。

  2.由笼统性、肤浅性向分化性、深刻性发展。关于未来的志向,小学低年级学生认识比较笼统、肤浅。他们认为,军人是打仗的,工人是做工的,农民是种田的。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对志向的认识逐渐分化、深刻,如他们已经知道军人有很多不同的种类,包括海军、空军等。

  3.由易变性向稳定性发展。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幻想的易变性一直占主导地位,但幻想的稳定性在逐步发展着。低年级小学生的幻想水平接近幼儿,具有明显的易变性。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幻想才逐步表现出一些稳定性。

  4.由非社会性向社会性发展。低年级小学生幻想中的非社会性成分所占的比重很大,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幻想中社会性成分逐渐增多,表现为幻想的内容受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加强。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要根据小学生幻想的年龄特征和具体特点,注意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积极引导学生从远离现实的幻想逐步发展到现实主义的幻想,并引导学生的想象向正确的、有益的方向发展。

  教师资格小秘书短信提醒 >>免费订阅 考试须知

  教师资格证统考常见问题答疑

  全国各省市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入口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分享到: 编辑:环球网校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教师资格资格查询

教师资格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教师资格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教师资格各地入口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