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辽宁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辅导:小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统考面试大纲汇总
第九章 小学生心理与行为的辅导
【内容提要】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与辅导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来讲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促进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优化。本章阐述了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含义、标准及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简要概括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论述了小学生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并提出了辅导与矫治的对策,介绍了心理辅导基本概念、原则以及开展小学生心理辅导的途径与方法。
【学习目标】
1.识记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
2.掌握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3.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小学阶段儿童主要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4.掌握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与原则。
5.掌握小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与途径。
第一节 小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含义及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通过的宪章规定:“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整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做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因此,一个健康的儿童,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社会适应、道德等诸多方面的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全的个性品质及其他稳定的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且自我内部以及自我与环境之间能够保持和谐一致的状态.促使个体心境达到最佳发展水平。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划分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由于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很难只采用一种确定依据来制定心理健康判断标准。根据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1)以统计学所确定的平均状态为依据。统计学标准是指依据心理特征偏离统计常模(即平均值)的程度作为判断心理正常与否的标准。根据这一标准,统计学上的平均状态就看做是正常,对平均值的过分偏离就是异常。统计学标准以量化的形式提供检验的指标,比较客观,操作简便。但是,依据统计学标准所认定的正常与异常也是相对的,一是某些不健康的心理症状在正常人身上也会有,但不一定达到病态的程度,有时虽然偏离均值达到一定程度,也不可轻易认定为存在心理疾病;另一方面,由于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很复杂,难以量化,并且不一定都呈正态分布;有些虽然呈正态分布,但是若存在偏离均值也不一定就是心理异常,比如智力超常儿童的智力水平就处于分值偏高状态。
(2)以病理症状的存在与否为依据。根据这一标准,如果某人表现出一些临床上的病理症状,如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疑病症、行为变态等,就可以判别为异常。因为一般情况下这些症状在正常人身上是不存在的,这种标准常常依据临床诊断以及物理、化学、生理、心理测定指标,因此比较客观。但是,人们在紧张或遇到突发事件时,也可能出现“异常”的行为表现。因此,判断心理健康与否要采用多项标准共同印证。
(3)以主观经验为依据。经验性标准包含两重含义:一方面,个体依据已有的知识和主观体验对自己的心理是否正常作出判断。例如,一个心境开朗、乐观,能恰当地调控自己的情绪,以积极情绪状态为主的人,虽然有时会有忧郁、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但并不长期占主导地位,因此,他的心理是正常的、健康的。另一方面,观察者依据自己所积累的经验对被观察者的心理是否正常做出判断。经验性标准对于经验丰富的个体来讲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和可信性,但是不同观察者积累的经验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参照点不一致,所做出的判断就会存在误差。
(4)以社会适应状况为依据。根据这一标准,一个人如果能有效地改变其行为以顺从环境的需要或改变环境以符合个人的需求,使个人与其生活的环境处于和谐的状态,就视为是心理健康的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言行不仅应该与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相一致,而且其心理状态具有稳定性,表现出相一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这个标准,要求充分考虑不同背景、不同社会文化的差异,并且要能够做到细心观察、仔细分析,因为很多行为的变化都是缓慢的、不明显的,根据这一标准做出正确判断是相当困难的。
教师资格小秘书短信提醒 >>免费订阅 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面试指导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或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统考面试大纲汇总
2.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根据以上划分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结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综合国内外老师学者观点,将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简要归纳如下:
(1)乐于学习。应乐于学习和生活。能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出来,取得成就,获得满足感。能够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自觉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而不以此为负担。
(2)善于与他人建立与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的欲望,能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对人善良、诚恳、宽容、公正、谦虚、有爱心。
(3)情绪健康、稳定。善于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能随时排解各种烦恼,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决不因一时冲动而违犯道德行为规范,能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
(4)智力正常。良好的智力水平是保障个体学习社会基本技能的基础,也是个体成功和发展的必备条件。美国智力落后协会(AAMD)规定,智商低于70分为典型的智力落后。智力落后儿童需要经过特殊的教育才能完成小学时期的发展任务。
(5)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认知活动、情绪反应、性格特征等心理特点以及行为表现应与其年龄特征相符合,与其充当的社会角色相适应,保持一定年龄阶段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6)行为协调,反应适度。能够根据客观需要,主动调整自己的言行,能坦然处事,保持安宁的心理状态。善于合理地提出和表达自己的意愿及要求,不盲目冲动,不表现出与成人对立的情绪。能有效地控制和改变消极的逆反心理与行为,健康地成长。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状态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包括许多相对独立的特质。因此,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从生物因素的作用到复杂的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体自身的冲突等,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生物因素
1.遗传因素。生理条件是心理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一定的生理条件,或这些生理条件不充分.人的心理活动就要受到影Ⅱ向或阻碍。例如.智力落后者往往存在染色体异常,有严重行为问题的家族中有一定成员有精神病史,可见遗传因素X4/1,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内分泌系统对人体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内分泌系统主要由若干内分泌腺构成.包括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和性腺等。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它能直接渗入血管。不仅可对机体代谢、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也可对不同的器官选择性地发挥作用,特别是人的情绪活动受刺激最大。例如。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幼年时甲状腺机能不足的人,骨骼和神经系统发育不全,身体矮小,智力低下,记忆和思维水平下降,可引起整个心理活动反应的迟钝;甲状腺机能亢进的人,神经系统兴奋性高,容易形成激动、紧张、烦躁等不良心理特征。
3.生理疾病。有研究发现,与正常小学生相比,在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小学生中,早期患有高热惊厥、头颅外伤和其他严重疾病的所占百分比更大些,且差异显著。生理疾病对他们行为方面以及心理活动的影响可能是轻微的,如出现易激惹、失眠、不安等,随着疾病的消除,这些心理症状也会完全消失。但是,随着疾病的继续进展,心理障碍也会加剧,甚至会出现各种程度的意识障碍、幻觉、记忆障碍、躁动和攻击行为等。
除此之外,胎内的环境以及分娩过程都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孕妇的身体状况、营养、情绪、睡眠,接触烟酒、毒品、辐射和其他药物的情况以及分娩时出现的早产、难产、窒息等异常情况,都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二)外部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小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也是塑造其品格的第一所而且是最重要的学校。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的最初因素就是家庭。
教师资格小秘书短信提醒 >>免费订阅 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面试指导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或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统考面试大纲汇总
1.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可以从家长素质、家庭人际关系、父母期望、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家庭重大事件等方面理解。
(1)家长素质。柱同一文化背景下.不同家长的文化程度、思想观念、心理素质等都是存在很大差异的。高素质家长能正确处理与子女的关系,以身作则,道德高尚;低素质家长不具备教育能力,对子女或宠爱、溺爱或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有的家长自身品行不端,极易导孩子。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对1326名中小学家长及其子女的研究表明,家长的心理健康与子女的心理健康相关度很高,家长心理健康,其子女有心理问题的仅占11.67%;而家长有心理问题,其子女有行为问题的高达60%。
(2)父母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共同心愿,也是很多家长辛苦奔波的精神支柱。父母对孩子适度的要求,是促进孩子成长的动力。但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按照自己的要求来评价孩子,他们的情绪会随着孩子成绩的高低而发生较大的波动,并作用于儿童身上,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极为不利。例如,有的家长因孩子无法满足自己的高期望而贬低、责骂孩子,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感,自暴自弃。
(3)家庭教养方式。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德曾把父母教养子女的方式分为四种类型,即专断型、放任型、权威型和民主型。这四种类型的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不同作用。专断型的教养方式使子女常常产生不满情绪,并且具有畏缩、不信任人等个性缺陷;放任型的教养方式培养出来的子女也具有放任的色彩,生活没有乐趣,悲观失望,敌视、抵触,个性不成熟,达不到同龄人的正常发展水平;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使子女获得足够的安全感,自立自信,有探索精神并心满意足;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使子女有较强的独立性和个性意识,善于与人交往和取悦他人。可见.权威型和民主型是比较好的家庭教养模式。
(4)家庭其他重大生活事件。父母离婚、下岗、亲人生病或去世等事件对小学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不管哪种家庭变故,若处理不当,孩子的心灵创伤长时间无法愈合,会出现适应不良、自闭、孤独、情绪与行为异常等不良现象,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
2.学校因素。学校是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小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因此,学校在小学生智力、能力、行为习惯、个性及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中都起着主导作用。在学校因素中,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教师的素质、学生在学校的人际交往关系等,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正确与否往往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当前,不少学校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这无形中给教师和小学生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教师为了学生能考出好分数,采取违反学生心理健康原则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措施,如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等,小学生长期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紧张状态,容易出现神经衰弱、失眠、注意力减退、厌学等心理行为问题。小学生书包过重、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教育工作的顽症,已经成为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阻碍。
(2)教师素质。学校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教师的素质,因为教师不仅是学习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教师队伍的素质,如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感、情绪情感、个性和意志品质等心理素质,都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3)学校人际关系。一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小学生,必然充满归属感和安全感,其心理也会得到健康发展;相反,一个师生关系紧张,在班集体中遭到否定、排斥、冷淡甚至受到不公平对待的小学生,必然会产生敌对、破坏、自卑、焦虑、恐惧和抑郁等情绪反应,这对其心理健康具有不良影响。我国的一项研究表明,与正常小学生相比,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小学生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人际关系状况中,“中”和“差”的比较多,而“好”的则较少。可见,不良的学校人际关系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影响。
3.社会环境。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小学生也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被培养起来的。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网络传媒、社会风气和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都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1)文化背景。人们生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生活方式、思想观点、态度和情感都要受到它的制约和影响。在不同的文化影响下,儿童心理发展的健康程度是不一样的。据报道,在美国、英国等文化发达地区,歇斯底里患者较为罕见,而忧郁患者却很普遍;在文化水平低、文盲多的地方,如印度、埃及等国家,歇斯底里患者较多,忧郁患者却较少。社会意识形态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以社会信息为媒介的,小学生对社会信息的获得,可来自于自己的直接观察,也可来自于别人的间接传授,如电视、报刊杂志、书籍、电影等。健康的社会信息,有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不健康的腐朽没落的社会信息,则会造成种种危害。如暴力电视或电影会引起小学生的攻击和犯罪行为。
(2)社会风气。社会风气是指社会上某一时期流行的思潮和生活方式。社会风气可以通过家庭、社区、同伴、传媒、流行等途径影响其心理健康。例如,暴力、色情等影视节目激起学生的好奇、模仿心理,导致孩子心理发展方向偏离正常轨道,还有社会曾一度刮起过 “走后门”、“拉关系”、“一切向钱看”等不良风气,这些都曾使一些小学生的心理受到了扭曲,有的小学生学会了花钱做作业、帮助人要报酬、校园暴力等。
(3)学习生活环境。处于不同学习生活环境的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尽相同。有研究发现,城乡差异、人口密度、环境污染、噪音等与人的生存密切相关的因素,对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存在明显影响。如生活在城市的小学生,由于住房单元化,同邻居伙伴的交往明显减少,这种状况不利于他们的社会化,使其缺乏与人交往的技巧,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
教师资格小秘书短信提醒 >>免费订阅 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面试指导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或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统考面试大纲汇总
(三)个体内部心理因素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小学生的情感、意志、需要、动机、性格等都会出现相应的波动和变化。但是,小学生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控制、调适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尤其是高年段小学生处于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较多的少年时期,学习生活、家庭关系、社会环境对他们身心健康的影响十分明显,他们时常反抗成人、反抗社会,因交友不慎或是步入不良团伙而出现违背社会法纪和道德规范的反社会行为。因此,对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其自身在成长中面临的种种问题的应对能力,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予以关注和考虑的问题。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以心理发展为主、为促进小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及身心健康成长的普及教育,是对心理素质的培养和维护,是一种基本的文化教育和生活训练。2002年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因此,我们认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两大基本任务,即面对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人格和健全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同时面对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个体开展补救性和矫治性心理咨询辅导,帮助其摆脱困扰,调节自我,恢复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具体来讲,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积极引导满足需要
学校应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条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又有积极措施进行普遍指导,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使小学生不同年龄不同类别的心理问题能够有针对性地得以疏导和排解,心理与行为方面的问题得以矫正和预防。
(二)适时辅导正面强化
个别辅导与集体辅导都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关键是要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辅导,使之对自己成长发育中必定或可能面临的问题有所认识,有所准备,能以积极自觉的心态有效地面对。
(三)及时发现有效调节
善于识别,及时发现,能随时与家长取得联系,提供建议,及时向有问题的学生提供医疗性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机构的信息,由专业人员及时有效地给予调节和治疗。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合理干预与指导,才能防患于未然。
教师资格小秘书短信提醒 >>免费订阅 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面试指导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或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最新资讯
- 2024下半年考教师资格证的面试题应对策略分享2024-11-22
- 2024下半年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语文试讲教案逐字稿2024-11-22
- 2024下面试结构化考什么?教资面试结构化万能答题思路是什么?2024-11-22
- 提前储备2024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题目提分话术2024-11-22
- 2024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答辩试题回答万能句式2024-11-22
- 2024下半年教资面试结构化问答万能模板,考试用得到!2024-11-21
- 2024下半年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模板:咏柳2024-11-21
- 24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结构化问题及回答2024-11-21
- 2024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结构化资料:一定要会的10句话!2024-11-21
- 2024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结构化时政试题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