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 > 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备考资料 > 中西医结合医师药剂学辅导:外用药炉甘石大风子

中西医结合医师药剂学辅导:外用药炉甘石大风子

更新时间:2009-10-19 15:27:29 来源:|0 浏览0收藏0

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地区

获取验证 立即预约

请填写图片验证码后获取短信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免费获取短信验证码

  【别名】大枫子(《品汇精要》),麻风子(《全国中草药汇编》),驱虫大风子(《中国台湾药用植物志》)。原植物海南大风子又名:米康茄、尾加木(广西龙州)。

  【英文】ChaulmoogratreeSeed

  【拉丁】大风子SemenHydnocarpiAnthelminticae,海南大风子SemenHydnocarpiHainanensis

  【商品名】大风子、大枫子、泰国大风子。

  【处方名】大枫,大风子,风子炭,大风子油,大枫子,大枫子仁。

  【性味】味辛,性热,有毒。

  【归经】归肝、脾经。

  【功效】祛风燥湿,攻毒杀虫。

  【考证】  本品始载于元代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为进口药材,以后诸家本草多有收载。《纲目》将其载入木部乔木类,谓:"今海南诸国皆有之。"并引用周达现真腊记:"大风子乃大树之子,状如椰子而圆。其中有核数十枚,大如雷丸子,中有仁白色,久则黄而油,不堪入药。"据此形态、分布描述,与今之大风子相一致。

  ①《本草求原》:"大枫子,须用纹银煎三日夜,去其浮油,以杀其毒,否则燥痰而伤血,多服必致失明。"②《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大枫子及其油脂有毒,中毒症状:恶心、呕吐、胸腹痛,严重的可出现溶血、肾炎、肝脂肪变性等。解救方法:洗胃、导泻、服活性炭。对症治疗:胸腹痛可用镇痛剂;如有溶血,可口服硫酸亚铁及注射复方卡古地铁,必要时输血。"

  【药源】为大风子科植物大风子HydnocarpusanthelminticaPierre、海南大风子Hydnocarpushainanensis(Merr.)Sleum[TaraktogenoshainanensisMerr.]的成熟种子。

  【形态】1.大风子

  常绿乔木。树干直立,枝伸长。叶革质互生;叶柄长0.6~3cm;内片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10~30cm,宽3~7cm,先端钝尖,基部钝圆,全缘,两面无毛;侧脉8~10对,网脉明显。花杂性或单性,1~数朵簇生,花径约2cm,花柱长1~4cm;雄花萼片5,卵形;花瓣5,卵形,黄绿色,能育雄蕊5个,花丝短而肥厚,外轮雄蕊通常退化成鳞片状,着生瓣基,中央有退化子房;雌花的退化雄蕊合生成纺锤状体,子房卵形,被长硬毛,花柱粗短,被柔毛,柱头5裂,常成冠状反卷。浆果球形,直径6~12cm,果皮坚硬。种子30~50颗,卵形,略呈多角体状,外种皮角质,胚乳丰富。花期1~3月。

  我国中国台湾、海南及云南等地有栽培。原产东南亚地区及印度等国。

  2.海南大风子

  乔木,高6~9m.叶互生;叶柄长约1.5cm;叶纸质或薄革质,长椭圆形,长8~14cm,宽3~6cm,先端急短尖而钝头,基部楔形,全缘或具不规则的浅波状锯齿;侧脉纤细,每边7~8条。总状花序腋生,长1~1.5cm,无毛;雄花:密集,萼片4,椭圆形,花瓣4,肾状卵形,边缘有缘毛,雄蕊12,花丝疏被短柔毛,花药呈圆形,雌花:花被与雄花的相似而略大,退化雄蕊约15,子房卵状椭圆形,密被黄色绒毛,1室,侧膜胎座5个,胚珠多数,花柱缺,柱头3裂。浆果球形,直径4~7cm,密被褐色柔毛,果皮革质。内含种子约20颗,略呈三角状卵形,长约1.5cm.花期4~9月,果期5~10月。

  生于山地疏林的半阴处及石灰岩山地林中。分布于海南、广西等地。

  【产地】1.大风子 主产于越南、泰国,以及印度尼西亚、印度、柬埔寨等国。我国中国台湾、云南南部以及海南岛有少量出产,但尚未形成商品。2.海南大风子 产于海南、广西。资源不少,目前尚少收购。

  【采收】10~12月,当树上部分果实的果皮裂开时,即可全部采收,摊放至果肉软化,去皮,将种子洗净,晒干。

  【炮制】大风子:拣净杂质,筛去灰土,用时捣碎,或除去种皮,取净仁。

  大风子霜:取大风子净仁,碾如泥,或碾碎蒸透,用吸油纸多层包裹,压榨,去尽油,研细过筛。

  【商品情况】

  【药材特征】

  (1)大风子种子略呈不规则卵圆形,或带3~4面形,稍有钝棱;长1~2.5cm,直径1~2cm.表面灰棕色至黑棕色,较小一端有凹纹射出至种子1/3处,全体有细的纵纹。种皮坚硬,厚1.5~2mm,内表面浅黄色至黄棕色,与外表面凹纹末端相应处有一棕色圆形环纹。种仁外被红棕色或黑棕色薄膜,较小一端略皱缩,并有一环纹,与种皮内表面圆形环纹相吻合。胚乳肥大,乳白色至淡黄色,富油质;子叶2枚,浅黄色或黄棕色,心脏形;下接圆柱形胚根。气微,味淡,有油性。

  以个大、种仁饱满、色白、油足者为佳。

  (2)海南大风子种子略呈四面体,一面隆起,三面稍平坦;长1~2cm,宽0.5~1cm.表面灰黄白色至灰棕色,有多数隆起的纵脉纹,种脐位于种子的一端。种皮硬而脆,厚0.5mm,易碎。种仁不规则长卵形,外被暗紫褐色薄膜,具微细皱纹;胚乳黑棕色,子叶心脏形稍尖,色较浅。

  【应用】

  用于麻风,梅毒,恶疮,疥癣。大风子味辛,性热有毒,功能祛风燥湿,攻毒杀虫,为治麻风病的专药,外用为主,少作内服,并多入复方,以加强疗效,减低毒性。治麻风、梅毒恶疮,《岭南卫生方》以本品烧存性,与麻油、轻粉研涂,并以其壳煎汤洗之。治大风眉目遍身秽烂,配燥湿、祛风、杀虫之防风、苦参、蝉衣研末为丸内服,如《解围元薮》大风丸;现每与苦参、苍耳子、川芎、白花蛇等祛风燥湿药配用,以增加疗效。治疥疮可与燥湿杀虫止痒之轻粉、枯矾相通,如《疠疡机要》大风子膏;或与硫黄、轻粉、樟脑等配制散剂局部外用。用于癣疮,可与硫黄、雄黄、枯矾同用,如《血证论》大风丹。治顽癣,《外科正宗》以本品配斑蝥、土槿皮、轻粉等浸酒或煎汁外涂。

  用于洒?鼻,麻疹,皮炎,手足皲裂,亦取其祛风燥湿,杀虫止痒之效。大风子配木鳖子、轻粉、硫黄同研末,于晚间冷开水调涂,可治酒?鼻。治手足皲裂,《寿域神方》单用本品捣敷局部。治急性荨麻疹,可合大蒜捣烂,煎水涂搽。治神经性皮炎,以本品配白鲜皮、五倍子、松香、鹤虱草、苦参等杀虫、祛风、止痒之品研末烟熏患处。

  【用量】0.30-1.00g

  【禁忌】本品性毒烈,一般只作外用,内服宜慎。必须作内服剂用时,当稀释于复方中用,并不得过量或持续服用。外用也不得过量或久用。阴虚血热、胃肠炎症、目症患者均忌服。本品中毒时可出现头晕、头痛、胸腹痛、恶心、呕吐、四肢乏力、全身发热感,严重时可出现溶血、蛋白尿及管型、肝脂肪变性等症状。

  【附方】

  1.治大风癞大枫子不拘多少,烧存性,研细罗过,与轻粉等分。用麻油调敷疮上,极妙。如湿只干掺之。(《普济方》引《经验良方》)

  2.治疥疮①羊尾子油二片,大风子二十个(去皮),白硫黄一钱,楂肉三十个(去尖)。上合做一处捣烂,生绢布袋装。每日掌在手中闻。(《普济方》)②大枫子五钱,水银一钱五分,明矾、花椒各二钱。研匀,以猪油拌药捣烂,搽。(《疡医大全》)

  3.治脓窠疥大枫肉、杏仁、桃仁各四十九粒。研细,用麻黄五钱,猪油熬去渣,和药调搽。(《疡医大全》)

  4.治风疮燥痒,疥癣大枫子肉半两,轻粉、枯矾各些少。上捣为膏,擦疮上。(《证治准绳?疡医》枫实膏

  5.治癣遍身及面大枫子、槟榔各五钱,硫黄三钱。醋煎滚调搽。(《仙拈集》三仙散)

  6.治癣痒各疮大枫子肉三钱,土硫黄二钱,枯矾一钱,明雄黄二钱。共为末,灯油调搽。(《血证论》大枫丹)

  7.治裙边疮(一名裤口风疮)大风子一百个,枯矾五分,川椒末一钱,轻粉一钱。用真柏油调搽即愈。(《洞天奥旨》大风膏)

  8.治水出皮炎大风子、雄黄各30g,冰片(或樟脑)0.6g,熟石灰粉15g.共研细末,外撒。撒药前先用青凡木捣烂,也可用苦楝树皮或刺苋菜泡开水洗患处。(南药《中草药学》)

  9.治?疮大枫子仁、木别仁、蛇床子各半两,水银三钱(研,散于内)。上先以刀刮去疮痂,花椒汤洗净,外用麻油熬成珠,调药付和麻油,遍身自上而下擦之。(《景岳全书》)

  10.治风刺鼻赤用大枫子肉十个,木鳖子肉五个,轻粉、硫黄各一钱五分。共为末,夜夜唾调涂之。(《本草汇言》引《单氏家抄》)

  11.治男妇头痛,不论偏正新久,但夏月欲重绵包裹者闹杨花(净末)-钱,槿树花(净末)一钱,大风子(白肉去油)五分。共研。每服六分,葱酒调服,洗浴发汗自愈。(《外科正宗》)

  【文献】

  【医论】

  1.从性味论大风子的功用缪希雍:"禀火金之气以生,故其味辛、苦,气热,有毒。辛能散风,苦能杀虫燥湿,温热能通行经络。世人用以治大风疠疾及风癣疥癞诸疮,悉此意耳。"(《本草经疏》)

  2.论大风子性燥热劣,不宜内服倪朱谟:"大风子肉捣膏,擦风癞疥癣诸疮之药也。此物质润性燥,濒湖方治疮疥仅供外涂,能润皮肤,杀虫止痒,不堪服食。粗工述庸人语,每治大风癞疾,与苦参同用,作丸服,殊不察此性燥、热劣,有损液闭痰之虞,而伤血分,至有风癞未愈而先失明者。用之外涂,其功不可没也。"(《本草汇言》)

  【成分】

  种仁占全种子的30%,约含脂肪油50%.大风子油于20~30℃间凝固,故在寒冷气候即变成油膏状。油的性质:n1.4715~1.4753,[α]+42.5~51.50(氯仿),酸价1~20,皂化价187~226.5(平常200~210),碘价94~113(平常93~104)。油的折射率较高,有旋光性,能溶于90%热乙醇,是其特点。油的脂肪酸有大风子油酸(Chaulmoogricacid)、次大风子油酸(Hydnocarpicacid),及少量饱和脂肪酸(如硬脂酸、棕榈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等)。大风子油酸及次大风子油酸在油中大部分是成甘油酯,如一大风子油酸、二次大风子油酸甘油酯、一次大风子油酸、二大风子油酸甘油酯。此二结构特殊(都有一个环戊烯)的脂肪酸甘油酯,是药的有效成分,约占总油量的90%。就抗麻风的药效而论,次大风子油酸强于大风于油酸,而二者并用时又强于独用。种子含多量脂肪油(大风子油,hydnocarpusoil),油中主要含次大风子酸(hydnocarpicacid)、晁模酸(chaulmoogricacid)以及二者的甘油酯,另含油酸、棕榈酸及大风子烯酸(gorlieacid)等。此外尚含环戊烯甘氨酸cyelopentinylglyci

分享到: 编辑:环球网校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查询

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各地入口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