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城乡规划师 > 城乡规划师备考资料 > 2018年城乡规划师考试相关知知识精选题(1)

2018年城乡规划师考试相关知知识精选题(1)

更新时间:2018-07-31 09:11:34 来源:环球网校 浏览58收藏11

城乡规划师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地区

获取验证 立即预约

请填写图片验证码后获取短信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免费获取短信验证码

摘要 环球网校编辑整理了 "2018年城乡规划师考试相关知知识精选题(1) ",希望给各位考生带来帮助!更多模拟试题及复习资料请持续关注环球网校城乡规划师考试频道!

1、( )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空间依托和表现形式,是区域社会经济高效、有序发展的必然要求。

A.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

B.产业发展一体化

C.城乡空间发展一体化

D.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2、波士华大都市带是指( )。

A.从芝加哥向东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区兹堡的大湖都市带

B.从东京横滨经名古屋、大阪到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

C.从波士顿经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到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

D.从阿姆斯特丹到鲁尔和法国北部工业聚集体的西北欧大都市带

3、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和德国经济学家廖士分别于( )年和( )年提出的。

A.1943;1933

B.1940;1933

C.1933;1940

D.1925;1933

4、在“规划选择理论”;引导下形成了( )。

A.弹性规划

B.倡导性规划

C.城市更新

D.可持续发展

5、( )提出:“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各专业设计入、城市居民以及公众和政治领导人之间的系统地、不断地互相协作配合的基础上”。

A.《雅典宪章》

B.《里约热内卢宣言》

C.《马丘比丘宪章》

D.《北京宪章》

6、社区人口与社会人口不同之处在于( )。

A.它以同质性为主形成该社区的人口特点

B.人口数量差别大

C.人口质量差别大

D.认同感不同

7、最小因子原理最早由( )于1940年提出的。

A.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

B.德国化学家李比希

C.美国生物学家奥德姆

D.美国生态学家沃思

8、某城市拟建一城市污水二级处理厂,该城市所有工厂排出的工业污水其性质与城市污水性质类似。为解决工业污水问题提出四个方案,其中( )个方案最经济合理。

A.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附近环境容量有限的水体

B.各工厂采用稀释办法,使工业废水的浓度达到排放标准后排入城市下水道

C.工业废水经各工厂自建的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入城市下水道

D.各工厂承担一定的污染治理费用,工业废水排入城市下水道由城市污水厂统一处理

9、城市规划中的“门槛理论”对应的城市生态学基本原理是( )。

A.多样性导致稳定原理

B.最小因子原理

C.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

D.环境承载力原理

10、工程管线干线综合管沟的敷设,应设置在( )下面。

A.人行道

B.非机动车道

C.机动车道

D.绿化草坪带

答案

第1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区域城乡空间发展的一体化表现为农村人口有序地向城市、城镇及集镇流动,形成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相适应的区域城镇职能体系 规模等级体系和空间结构。它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空间依托和表现形式。

考点:

第六章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经济研究 ☆☆☆☆考点3:城市与区域发展;

1.城市与区域一体化发展主要由5个方面的内容组成,即生产要素市场的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空间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环境资源开发和保护一体化。其中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是城市与区域一体化的实现形式;城乡空间发展一体化是经济发展一体化的空间载体;而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资源开发、保护的一体化是城市与区域高效率运转的条件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2.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发展,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中心城市,往往是以制造业核心产业而崛起的,而当代的经济中心城市则更多地是以现代金融、贸易、交通等第三产业为基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与知识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趋势,全球化与知识化密不可分。

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工业需要接近大都市的经济、科技及政治决策中心。高新技术产业的活力同样在于与全球经济网络的联系,技术的创新也是全球生产和创新网络中的重点。

第2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20世纪70年代,戈特曼认为世界上有以下六个大都市带:

(1)从波士顿经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到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波士华)。

(2)从芝加哥向东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区兹堡的大湖都市带(五大湖沿岸城市带)。

(3)从东京横滨经名古屋、大阪到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

(4)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的英格兰大都市带。

(5)从阿姆斯特丹到鲁尔和法国北部工业聚集体的西北欧大都市带。

(6)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地区。

考点:

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考点5:城市地域其他概念;

1.大都市区:一般概念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的社区的组合,一般由县作为构造单元。它不是一级行政单位,而是城市功能上的一种统计单元。

2.大都市带:有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活动存在密切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叫做大都市带。

这个概念是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于1957年首先提出不来的。具备的条件:

(1)区域内有比较密集的城市;

(2)由相当多的大城市形成各自的都市区、核心城市与都市区外围的县有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3)由联系方便的交通走廊把这些核心城市联结起来;

(4)必须达到相当大的总规模;

(5)是国家的核心区域。

第3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和德国经济学家廖士分别于1933年和1940年提出的,50年代开始流行于英语国家,之后传播到其他国家,被认为是20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考点:

第二章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考点8:中心地理论;

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出版了一本《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开创了城市地理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他将地理学的空间观点和经济学的价值观点结合起来,探索城市的数量、规模和分布的规律性。

1.中心职能和中心地:城镇是零售中心和服务中心,而服务职能一般要在它服务区域的相对中心位置来执行,被称为中心职能;具有中心职能的地方,即中心地。

2.企业单位和职能单元:中心地为周围地区服务的职能是由一个个自然单元的企业来完成的。

3.门槛值和服务范围:维持一个中心职能单元存在所需要的最起码的人口或最起码的购买力就是某中心职能的门槛值或称阈值。不同职能有不同的门槛值和服务范围。

4.中心地等级和中心性:中心地等级越高,它提供的中心职能越多,人口也越多,反之亦然;高级中心地具有低级中心地所具有的职能,而且具有较高级的职能;中心地级别越高,数量越少,彼此间距就越远,服务范围就越大。

5.理论要点:

(a)区域有中心,中心有等级;

(b)中心地与补充区相适应,补充区以六边形为最佳;

(c)中心地等级体系及空间结构:按市场原则构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为K3系统;按交通原则构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为K4系统;按行政或管理原则构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为K7系统。

第4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提示:在多元思想的影响下,Davidoff和Reiner于1962年提出的“规划选择理论”,在对不同价值观的矛盾和适应进行讨论的基础上,强调规划师就是要通过各种方法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供社会选择。根据这一理论,城市规划的制定和执行过程就可以被看成是通过一系列选择来决定今后行动的过程。在该理论引导下逐步形成的倡导性规划,促进了城市规划师有意识接受并运用多种价值判断,以此来保证某些团体和组织的利益。

考点: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理论 ☆☆☆☆☆考点6: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思维;

1.二战后社会规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面临战后重建和发展问题,以物质空间规划为主要内容。50年代后,以第十小组为代表的思想是以人为核心的物质空间规划,提出的流动、生长、变化思想为城市规划的新发展提供了新的起点。60年代中期后,在西方城市规划领域兴起了倡导性规划运动,旨在促进让规划师对公众的重新认识和促进公众对规划过程的参与。

2.社会隔离: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这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促进了人类在空间中的集中与分离,由此形成大小不同的社区,并促进了这些社会的分化与发展。

按照层次体系将个人组织为阶级或阶层被称为“社会分层”。社会分层一般可以被看成一个充满价值的社会分化形式,其中个人和群体从高到低排成序级。社会分层体系是社会需求的结果。社会分层则揭示了城市的内在结构,是以财富、权力和声望的获取机会为标准的社会地位的排列模式。社会阶层是以职业和收入来划分的,在多民族不平等的城市中,种族则是决定阶层的一个重要因素。

城市社会隔离表现在城市生活中最明显的是居住隔离。社会分层是社区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社区分层与生活方式、交往模式、生活机遇、居住地等有关。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各社会阶层在城市中的居住分布是呈扇形的,沿交通轴线延伸;不同家庭结构的人们居住分布呈同心圆状;种族、民族因素的存在,使其居住状态不符合社会分层和家庭规模而形成的分布规律。

3.社会整合:包括制度性整合、功能性整合、认同性整合3个部分的整合机制,分别从社会的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3个方面对城市社会进行整合。

4.城市更新:是城市的自我调节机制,与旧区改造、城市改建不同,更为强调城市功能体系上的重构与重组这一过程,比单纯的旧区改建、城市改造等完整的多。城市更新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发展演变趋向:

a.城市更策的重点从大量贫民窟清理转向社会邻里环境的综合整治和邻里活力的恢复振兴;

b.单纯的物质环境改善规划转向社会规划、经济规划和物质环境规划相结合的综合性更新规划;

c.方法从急剧的动外科手术式酌推倒重建转向小规模、分阶段和适时谨慎的渐进式改善,强调城市更新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更新过程。

5.公众参与:公众参与规划事业可以满足市民自治要求,进而促进民主的思想;在不改变现存体制的原则下,鼓励市民去支持政府,以维持社会安定;使市民更能接受政府的决定;强化市民对政府的监督;增加市民的信任,削弱市民的离心倾向。

强调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不是单指公众个体的参与,是强调社团、非政府组织的参与。

6.城市管理:是将经济、社会、生态等可持续发展、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知识等生产要素综合包融在内的整体管治。管治的兴起,是对过去由国家进行的协调失败的事例做出的简单的周期性反应,更是对市场调节失败做出周期性的反应。

第5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马丘比丘宪章》不仅承认公众参与对城市规划过程的极端重要性,而且更进一步地推进发展。《马丘比丘宪章》提出:“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各专业设计入、城市居民以及公众和政治领导人之间的系统地、不断地互相协作配合的基础上。”

考点: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理论 ☆☆☆☆☆考点6: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思维;

1.二战后社会规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面临战后重建和发展问题,以物质空间规划为主要内容。50年代后,以第十小组为代表的思想是以人为核心的物质空间规划,提出的流动、生长、变化思想为城市规划的新发展提供了新的起点。60年代中期后,在西方城市规划领域兴起了倡导性规划运动,旨在促进让规划师对公众的重新认识和促进公众对规划过程的参与。

2.社会隔离: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这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促进了人类在空间中的集中与分离,由此形成大小不同的社区,并促进了这些社会的分化与发展。

按照层次体系将个人组织为阶级或阶层被称为“社会分层”。社会分层一般可以被看成一个充满价值的社会分化形式,其中个人和群体从高到低排成序级。社会分层体系是社会需求的结果。社会分层则揭示了城市的内在结构,是以财富、权力和声望的获取机会为标准的社会地位的排列模式。社会阶层是以职业和收入来划分的,在多民族不平等的城市中,种族则是决定阶层的一个重要因素。

城市社会隔离表现在城市生活中最明显的是居住隔离。社会分层是社区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社区分层与生活方式、交往模式、生活机遇、居住地等有关。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各社会阶层在城市中的居住分布是呈扇形的,沿交通轴线延伸;不同家庭结构的人们居住分布呈同心圆状;种族、民族因素的存在,使其居住状态不符合社会分层和家庭规模而形成的分布规律。

3.社会整合:包括制度性整合、功能性整合、认同性整合3个部分的整合机制,分别从社会的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3个方面对城市社会进行整合。

4.城市更新:是城市的自我调节机制,与旧区改造、城市改建不同,更为强调城市功能体系上的重构与重组这一过程,比单纯的旧区改建、城市改造等完整的多。城市更新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发展演变趋向:

a.城市更策的重点从大量贫民窟清理转向社会邻里环境的综合整治和邻里活力的恢复振兴;

b.单纯的物质环境改善规划转向社会规划、经济规划和物质环境规划相结合的综合性更新规划;

c.方法从急剧的动外科手术式酌推倒重建转向小规模、分阶段和适时谨慎的渐进式改善,强调城市更新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更新过程。

5.公众参与:公众参与规划事业可以满足市民自治要求,进而促进民主的思想;在不改变现存体制的原则下,鼓励市民去支持政府,以维持社会安定;使市民更能接受政府的决定;强化市民对政府的监督;增加市民的信任,削弱市民的离心倾向。

强调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不是单指公众个体的参与,是强调社团、非政府组织的参与。

6.城市管理:是将经济、社会、生态等可持续发展、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知识等生产要素综合包融在内的整体管治。管治的兴起,是对过去由国家进行的协调失败的事例做出的简单的周期性反应,更是对市场调节失败做出周期性的反应。

第6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提示:社区人口与社会人口不同,它以同质性为主形成该社区的人口特点。

考点: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理论 ☆☆☆☆考点9: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概念;

社会(Community)一词最初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的。至今已有100多种定义。其构成要素有4个:地域、人口、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地缘感。通常指一群人住在同一地域因而产生了共同的利益和价值准则,那么这一群人及其所居住的地区称为社区。

社区远远超越了地理意义,它包括基本关系的各种要素、唯情论、归属感、感情深度和对某人、某地或某种意识形态的信仰。反映了社会关系发展的水平和持续的程度。

第7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提示:德国化学家李比希1940年指出,在多种影响作物生长的因素中,作物的产量常常不是由大量需要的养分所限制,而是被某些只需要微量的物质所限制,这即是“李比希最低量率”。

考点:

第一章 生态学及城市生态学基本知识 ☆☆☆☆考点9:城市生态学基本原理;

1.城市生态位原理:生态位即物种在群落中所占的地位。城市生态位是一个城市或任何一种人类生境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所提供的生态位。反映一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反映一个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势,决定了它对不同类型的经济、人群的吸引力和离心力。

2.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生态系统结构愈多样、复杂,则其抗干扰能力愈强,因而也愈易于保持其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

3.食物链(网)原理:城市各个部分之间既有直接、显性的联系,也有间接、隐性的联系。人类居于食物链顶端。

4.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各个子系统功能的发挥取决于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

5.最小因子原理:处于临界量的生态因子对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具有最大的影响力;有效地改善提高其量值,会大大地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与产出。

6.环境的承载力原理:环境承载力包括:资源承载力、技术承载力、污染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会随城市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环境承载力的改变会引起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推动城市生态系统正向或逆向演替;城市生态演替是一种更新过程;城市生态系统的演替方向是与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活动强度是否与城市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密切相关的。

第8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提示:各工厂承担一定的污染治理费用,可以鼓励各工厂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减少污染、减少污染物,有一定经济意义。

考点:

第四章 城市环境保护 ☆☆☆☆考点7:城市水污染综合整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环境容量;

2.节约用水,计划用水,大力提倡和加强废水回用;

3.强化水污染治理;

4.排水系统的体制规划;

5.水域污染综合防治工程;

6.饮用水的污染去除;

7.综合整治,整体优化。

第9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提示:“门槛理论” 中关于某城市各个发展阶段皆存在着影响、制约城市的特定的因素,当克服该类因素时,城市将进人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的论述,与“最小因子原理”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考点:

第一章 生态学及城市生态学基本知识 ☆☆☆☆考点9:城市生态学基本原理;

1.城市生态位原理:生态位即物种在群落中所占的地位。城市生态位是一个城市或任何一种人类生境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所提供的生态位。反映一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反映一个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势,决定了它对不同类型的经济、人群的吸引力和离心力。

2.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生态系统结构愈多样、复杂,则其抗干扰能力愈强,因而也愈易于保持其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

3.食物链(网)原理:城市各个部分之间既有直接、显性的联系,也有间接、隐性的联系。人类居于食物链顶端。

4.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各个子系统功能的发挥取决于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

5.最小因子原理:处于临界量的生态因子对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具有最大的影响力;有效地改善提高其量值,会大大地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与产出。

6.环境的承载力原理:环境承载力包括:资源承载力、技术承载力、污染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会随城市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环境承载力的改变会引起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推动城市生态系统正向或逆向演替;城市生态演替是一种更新过程;城市生态系统的演替方向是与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活动强度是否与城市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密切相关的。

第10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根据《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规定:工程管线干线综合管沟一般都敷设在机动车道下,其埋设深度要考虑道路施工时的施工荷载及综合管沟的结构强度和当地冰冻深度、地下水位等。支线的综合管沟,应设置在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下,其埋深应根据综合管沟的结构强度以及当地冰冻深度等因素综合确定。

考点:

第九章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考点6:综合管沟;

综合管沟内宜敷设电信电缆管线、低压配电电缆管线、给水管线、热力管线、污雨水排水管线。

工程管线干线综合管沟,应设置在机动车道下面,敷设工程管线支线的综合管沟,应设置在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下。

道路红线宽度超过30m的城市干道宜两侧布置给水配水管线和燃气配气管线;道路红线宽度超过50m的城市干道应在道路两侧布置排水管线。河底敷设的工程管线在1~5级航道下面,应在航道底设计高程2m以下;在其它河道下面,应在河底设计高程1m以下;在灌溉渠下面,应在渠底设计高程0.5m以下。

分享到: 编辑:环球网校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城乡规划师资格查询

城乡规划师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城乡规划师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城乡规划师各地入口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