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城乡规划师 > 城乡规划师备考资料 > 城乡规划师规划原理考点解读:我国城镇化的历程与现状

城乡规划师规划原理考点解读:我国城镇化的历程与现状

更新时间:2018-12-21 09:06:45 来源:环球网校 浏览118收藏11

城乡规划师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地区

获取验证 立即预约

请填写图片验证码后获取短信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免费获取短信验证码

摘要 环球网校编辑整理了 "城乡规划师规划原理考点解读:我国城镇化的历程与现状 ",希望给各位考生带来帮助!更多模拟试题及复习资料请持续关注环球网校城乡规划师考试频道!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开启了中国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工业化道路,也揭开了现代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序幕。然而,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一条坎坷曲折的发展道路。总的来看,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基本阶段:

(1)城镇化肩动阶段(1949-1957年)。这一阶段正处于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顺利实施的时期,重点是建设工业城市,形成了以工业化为基本内容和动力的城镇化。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骤增,工人新村迅速崛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生了许多新型上矿城市。

(2)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年)。这个阶段足违背客观规律的城镇化大起大落时期。1958年在大跃进的号召下,为了追求高速度,各地盲目扩大基本建设摊子,导致农村人口大规模涌人城市。但由于宏观政策的失误,加上天灾人祸造成同民经济萎缩,此时,国家义采取了调整政策,通过行歧手段精简职工.动员城镇人口回乡,并同时调整了市镇设置。

(3)城镇化的停滞阶段(1966—1978年)。由于十年动乱,国民经济而临崩溃,粮食生产停滞不前,当时的城市甚至无法容纳因门然增长而形成的城市人几,再加上大批知青和干部下放到农村,城市人口下降,大量工业配置到“二三线”,分散的工业布局难以形成聚集优势来发展城镇。

(4)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以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如颁布新的户籍管理政策,调整市镇建制标准等,从而使城镇人口特别是大城市的人口机械增加较快,出现了城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的持续发展。随着改革丌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过程也摆脱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步入_广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都将推进城镇化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予以实施,不断消除阻碍城镇化发展的种种制度性障碍,跟进了若干配套制度,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加速了城镇化的进程。

2.我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

所谓城镇化的模式,是指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特定阶段、特定环境背景中城镇化基本特征的模式化归纳、总结。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社会与自然发展环境、发展阶段等都差异很大,在城镇化的实践中,许多地方结合自身的条件和特点走出了一些具有明显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种城镇化模式:

(1)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营企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这种模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其城镇化的原动力来自于罔家计划对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生产建设;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因为资源开发所引起的大量外来人口的迁入以及相关政策的强制性推动。攀枝花、大庆、鞍山、东营、克拉玛依等许多城市的兴起是典型案例。

(2)商品短缺时期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这是一种通过乡村集体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乡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而推动城市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就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大积累了地方经济的基础,有效地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当然也带来了布局分散、投资效率低等问题。

(3)市场经济早期以分散家庭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通过家庭手工业、个体私营企业以及批发零售商业来推动农村工业化,并以此带动乡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4)以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20世纪90年代巾后期以来,随着全球资本与产业的转移,部分地区积极把握机遇,大力推动资本结构转型,进入了吸引外资的高潮期,以外向型经济园区为主体的空间成为集聚人口与产业、推动城镇化的有力载体。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向言,城镇化都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而所谓模式,是对特定地域、特定发展环境、特定发展阶段城镇化进程中最主要、最明显特征的简单化提烁,事实上,并不能涵盖一个地区城镇化特征的全部。因此,我们既要关注各种城镇化模式的研究和总结,同时也不能简单地对其进行移植和复制,而要根据各地的时代特点开展积极、创造性的探索实践。

3.我国城镇化的现状特征

我国城镇化起步较晚,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镇化道路又是一波三折。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带动了城镇化空前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总体呈现以下基本特征:

(1)城镇化过程经历了大起大落阶段以后,已经进入了持续、加速和健康发展阶段。

(2)城镇化发展的区域重点经历了由两向东的转移过程,总体上东部快于中西部,南方快于北方。

(3)在各级城市普遍得到发展的同时,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密集地区发展加速,成为区域甚至足国家经济发展的中枢地区,成为接驳世界经济和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要空间单元。

(4)部分城市正逐步走向国际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为一些国际城市的形成提供了经济基础,除了中国香港以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有可能最先进入国际城市行列。

4.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在新的城镇化机制的作用下,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1)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总体快于中西部内陆地区,但中西部地区将不断加速。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将大大加快,城市数量和城市等级都会有较大的提升。为,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提高城镇化的效益,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大城市将成为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的重点。

(2)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将成为我国城镇化战略的主要选择。大城市的经济效益、就业机会、文化生活等方面都高于中小城市,更高于农村。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城市仍然具有很强的“拉力”,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内陆地区经济还不够发达,还存在巨大的“推力”,大量农村人口还会向大城市流动。大城市人口实际增长率虽然还将大幅上升,但更重要的是扮演经济发展主要基地的角色。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将成为吸收农村人口实现城镇化的主战场。

(3)城市群、都市圈等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面对全球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一定区域内的城镇群体通过空间整合的方式谋求共同的、更高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趋势,中国也不例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已经出现了若干大城市群,例如长汀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等,它们不仅是高度城镇化的地区,而且已经成为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枢,正在积极与世界城市体系接轨。

(4)在沿海一些发达的特大城市,开始出现了社会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尽管我国城镇化发展总体水平较低,但是在相对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一些特大城市中由于社会阶层收入的差异加大,已经出现了居住地域的明显社会分化。而一部分城市人口开始出现向郊区外迁的“郊区化”趋势,对城乡空间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城市交通、丰十会公平等带来了新的挑战。

5.推进健康城镇化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意义

现代城市发展的总趋势不是单纯追求人口规模意义的城镇化,而是依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城镇化,更注重城市整体质量的提高,追求高质量的城镇化,即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更好的城镇环境、更完善的城市服务功能、更高的居民素质和城乡统筹发展。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时期城镇化的方针:“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这说明健康城镇化已经成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分享到: 编辑:环球网校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城乡规划师资格查询

城乡规划师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城乡规划师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城乡规划师各地入口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