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城乡规划师 > 城乡规划师备考资料 > 注册城市规划师规划原理复习资料2-2

注册城市规划师规划原理复习资料2-2

更新时间:2009-10-19 15:27:29 来源:|0 浏览0收藏0

城乡规划师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地区

获取验证 立即预约

请填写图片验证码后获取短信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免费获取短信验证码

3)两个宪章之间的有关变化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终极状态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6、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述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城市规划是一个巨大的系统,仅凭感性认识是不适宜的,要运用理论和理性思维,科学的预测城市得未来发展,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理论涉及内容:功能理论-城市形态和结构。决策理论-系统分析(自然、经济、社会、历史)方法论、科学决策。规范理论-规划价值目标及其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
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霍华德 田园城市理论分化为两种形式: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形不成城市群;城市郊区:只能促进大城市的无序蔓延。卫星城(20世纪20年代恩温):1924年,阿姆斯特丹 提出建设卫星城概念。卫星城市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同时从属于一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问题-对中心城市的过度依赖,造成子母城之间交通压力,难以真正疏解大城市。新城(20世纪50年代以后建设的新城市) 形成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基本上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成为城镇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截流作用。有机疏散理论 1942年沙里能《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提出对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有机疏散理论。将城市分解成为一个即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整体,各部分形成相对半独立单元,并用绿化地带隔离开来,以高速交通相联系。将城市各种功能适当集中,并将这些集中点做有机疏散。
2)城市集中发展理论理论基础:经济活动的聚集;城市的集中发展-城市现象;大城市发展-世界城市。1966年,豪尔《世界城市》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体制中将承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城市特征:政治、商业、人才、人口、文化娱乐中心。5个特征。 1986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世界城市的国际功能决定于该城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相联系的方式与程度。世界城市指标:主要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集中地、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主要的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尤指港口和国际航空港)、城市人口规模达到一定标准。城市聚集区:被一群密集地、连续的聚居地所形成地轮廓线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包括一个以上的城市。大城市带:法国戈德曼1957年提出,指的是多核心地城市连绵区,人口的下限是2500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至少250人。
3)城市形成网络体系的发展理论城市分散与集中发展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每个城市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城市所能提供的商品、服务及各种机会的数量和种类。不同规模的城市及其影响的区域组合形成城市的等级体系。城镇之间交通、通信所组成网络的多少和方便程度,赋予了该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相当地位(引力模型)。城市体系:一定区域内城市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的总和。格迪斯、芒福德确立了区域城市关系是研究城市问题的逻辑框架;德国克里斯泰勒1933年提出中心地理论揭示了城市布局之间的现实关系。贝利等人结合城市功能的相互依赖性等研究,逐步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城市体系内容:职能、规模、地域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
4)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城市内部各类土地规划布局有一定的模式和运行规律,一般可归纳为三个理论,均与城市的经济地租密切相关。同心圆理论:伯吉斯1923年提出,城市划分为5个同心圆。居中是中央商务区(cbd),第二环是过渡区,是衰败了的居住区,第三环是工人居住区,第四环是良好住宅区,第五环是通勤区。扇形理论霍伊特1939年提出,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础上,有内向外扩展,并继续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1945年提出。影响城市活动分布的四项基本原则,
7、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形式
1)可持续发展 1987年,联合国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全面阐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核心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1992年,联合国发布《全球21世纪议程》提出了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纲领,变革现行政策,改变贫穷国家和社区的生活水平,变革现行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 1994年,中国政府公布《中国21世纪议程》,强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其中,人类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2)知识经济与科技创新知识经济直接以生产、分配和利用知识与信息为基础,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6年底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中提出。知识经济四个特点:科技创新-成为重要的发展资源;信息技术-使知识以有限知识传播;服务产业-产业结构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人力因素-空前重要。高科技园区四种类型: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区,以大学所提供的科技创新环境为基础;科学研究中心,与制造业无直接地域联系;技术园区,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建设完整的科技城市,作为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一项计划;我国先后建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的结构重组 经济全球化-发展资源(信息、技术、资金和人力)的跨国流动。城镇体系结构性变化工业经济时代-产业的管理与控制、研究与开发和制造与装配三个层面集中在同一城镇--城镇体系水平结构。知识经济时代-三个层面的聚集向不同的城镇分化,经济空间结构重组表现为制造与装配层面的空间扩散(众多的制造与装配基地)、管理与控制层面的空间集聚(少量的经济中心城市)--城镇体系垂直结构。
4)信息化社会和城镇空间结构变化知识传播的信息化缩短了从知识产生到应用的周期,促进了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信息革命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如亲近大自然、家庭内工作、中心区娱乐等。

分享到: 编辑:环球网校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城乡规划师资格查询

城乡规划师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城乡规划师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城乡规划师各地入口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