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城乡规划师 > 城乡规划师备考资料 > 城市规划师复习资料:城市与城市发展教案(3)

城市规划师复习资料:城市与城市发展教案(3)

更新时间:2009-10-19 15:27:29 来源:|0 浏览0收藏0

城乡规划师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地区

获取验证 立即预约

请填写图片验证码后获取短信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免费获取短信验证码

2.3.4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各学科的交叉和横向的发展使城市规划成为一门高度综合的学科,出现了一大批理论著作,标志着在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上的重大突破。在城市规划编制上,各国政府对规划实行统一领导,宏观控制。从过去的物质建设规划发展到多学科的综合规划,把物质建设规划与经济发展计划、社会发展规划、科技文化发展规划以及生态环境发展规划互相结合,并采取综合评价,以系统论的观点进行主总体平衡。为防止无计划的过度的城市化,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的概念在大多数国家中仍受到重视。在大城市的布局形态上,封闭式的单一中心的城市布局渐为开敞式多中心所取代。规划的范围从国土、从区域、从大城市圈、从合理分布城镇体系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布局,使全国的人口与生产力布局与城市规划协调,使城乡融为一体,并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重点内容和目标。在发展过程中,世界城市将进一步现代化,这包括城市管理与服务的现代化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新技术革命、现代科学方法论,以及电子计算、模型化方法、数学方法、遥感技术等对城市规划与建设将产生愈益显著的影响。建设技术密集型的科学园区或科学城是各国为发展尖端技术与新兴产业的一种重要建设任务。城市群体布局也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模式之一,这种布局的特点是在一定区域内聚集着众多的城市,组成一个相互依赖、兴衰与共的经济组合体,称为大城市连绵区。
具体内容如下:
1、 六十年代以来的城市化
2、 六十年代以来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
3、 伦敦、巴黎、华盛顿、东京与莫斯科的城市总体规划
4、 六十年代以来的新城建设
5、 六十年代以来西方大城市内部的更新与改造问题
6、 六十年代以来的科学城与科学园地
7、 六十年代以来的古城和古建筑保护
8、 六十年代以来的城市中心、广场、步行商业街区、城市园林绿化、城市雕塑、街头壁画
9、 六十年代以来的居住环境与居住区
10、六十年代以来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环境-行为研究
11、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12月,一些世界知名城市设计学者于秘鲁利马签署了马丘比丘宪章。该宪章是继1933年雅典宪章以后对世界城市规划与设计有深远影响的又一文件。宪章分为11小节,对当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中主要问题作了论述。这十一小节分别为:城市与区域、城市增长、分区概念、住房问题、城市运输、城市土地使用、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文物和历史遗产的保存与保护、工业技术、设计与实践、城市与建筑设计。宪章强调了"规划必须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反映出城市与其周围区域之间的基本动态的统一性","规划过程应包括经济计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它必须对人类的各种要求作出解释和反映","规划、建筑和设计,在今天,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来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在建筑领域中,用户的参与更为重要,更为具体"等观点。
12、新技术革命、现代科学方法论,以及电子计算、模型化方法、数学方法、遥感技术与城市环境生态学对西方城市规划的影响。
2.4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复合发散型的思想方法
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
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
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2.5城市规划面临城市发展趋势的挑战
城市全球化
空间市场化
信息网络化
全球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表现:
1、 人口职业的转变
2、 产业结构的转变
3、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市化=城镇化
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二、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3)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4) 城市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二三产业的发展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三、城市化的历史过程
城市化的历史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30%
中期阶段:60%
稳定阶段:
四、中国城市化道路和特色
21世纪将是一个新的城市世纪”。世界城市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并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态势,城市化道路在各个国家和地区显示出其特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步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化水平从1990年的18.96%提高到目前的37%,预计到2010年及21世纪中叶将分别达到45%和65%。中国城市发展必须适应当今世界的三大潮流;其一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其二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其三要接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行动。但同时必须选择正确的道路。
(一)中国的城市化道路
在过去的讨论中,关于城市化道路主要集中在重点发展什么样的城市,是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或城市体系问题上。我们认为这确实是城市化道路问题,目前基本上已经取得共识,即我们必须同时发展各类城市,建立合理的城市体系。因为每一种规模和类型的城市,都有自己的优势,但也有自己的弱点,都需要发展,不能以一种类型和规模的城市去代替另一类规模和类型的城市。城市化道路的另一个主要的问题是指,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来实现城市化?实际存在两种主要的途径。一是政府主导型;二是市场导向型。
1、政府主导型。主要是通过政府投资新建企业,主要是工业企业,建立工业基地。同时投资建设职工属宿舍,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使在短时期内随着企业的建设形成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建设规模,并按城市运行的新兴城市,并由此来推动国家城市化的水平的提高。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主要是采取这一道路发展和建设城市,提高城市化水平。
政府主导型发展建设城市,提高城市化率的主要特点是:1)计划性很强,政府完全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其他既定的条件和政策,按照一定的程序,来决定城市发展的个数的规模。包括在特殊情况下减少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规模;2)城市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完全通过自上而下来实施,甚至是一级一级来实施的,一般居民和下级单位没有主动权和积极性;第三,城市化过程受到严格的行政控制和政策限制,最明显和突出的是人口政策和户籍限制,辅之以经济政策和其他手段等。政府主导型虽然在一定期内使城市得到 一定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也有所提高,但是总的来说,城市发展速度和城市水平提高缓慢,造成城市水平的滞后。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低下,不能不与国家的经济体制和城市化自身的道路以政府主导型是分不的。
2、市场导向型。城市发展应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特别是市场经济发展所选择的唯一的空间形式。没有完整的城市体系,就不可能有成熟的市场体系。市场要发展和扩大,就必须发展城市。可以说先有市,而后才有城市。一般说,市场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市政设施的建设应该是同步进行的,是三位一体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就是市场经济发育和发展的结果。例如,浙江的义乌市、福建的石狮市、浙江温州市的龙港镇等等,无不如此。充分显示了市场与城市相互促进和成长的过程和规律。
这类城市产生和发展的特点是:(1)城市投资的多元化。主要是企业、居民和政府同时进行投资,各种所有制的企业投资建设产业和相关联的设施;居民投资建设住宅,包括购买住宅;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2)发展和建设速度快,协调性强,城市各项事业和设施一般都可配套建设,同步行进;(3)城市建设和发展,讲究成本核算和经济效益 ,重复建设较少,更新换代快;(4)城市建设发展不仅带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且能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进而带动周围农村的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改变政府主导型的城市建设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道路的模式,而更多地走市场导向型的发展之路。
我们必须指出,在一些地方,并没有正确科学地认识城市建设和城市化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崇拜指标,过多地用行政手段和首长命令,或制定规划,来规定城市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时限、速度和指标,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指标,而不是着眼于从基础上发展经济社会,特别是作为发展城市化基础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不去着力去解决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三农”问题,不去大力培育市场经济。结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甚至出现一些副作用。这是值得我们严重关切和认真研究的

分享到: 编辑:环球网校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城乡规划师资格查询

城乡规划师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城乡规划师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城乡规划师各地入口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