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奇迹:规划发展先知先觉
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绕不开的名字。395平方公里“白纸”上的造城运动,八方能量的聚集从深南大道开始,从最初的2.1公里到现在的30公里,深圳的现代化进程,沿着这条道路铺展开来。$lesson$
得益于特区优势和没有历史包袱,有着“世界工厂”之称的深圳,却没有工厂林立带来的混杂不堪,其城市规划走在珠三角乃至全国前列。
随着经济增长带来的压力,深圳开始寻找城市外扩路径,超前的规划要求摆在深圳面前。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手段,突破发展瓶颈为目的的深圳,正在尝试又一次领先全国的先进规划理念,以期再次飞跃。
造城
从深南大道开始
32年前,深圳还是一个在大点的地图上找不到名字的小镇。
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成立,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在这里逐步确立。
今日的人们普遍认为,这一历史纪元的启动,源自一条当初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修它的小道深南大道。
不管是当年修路的工人,还是修路的决策者,没人想到,这条最初只有2.1公里长的小道,挑起一座城市未来发展的重担,启动中国城市化的宏大进程。
同一年,深圳的脊椎深南大道开始建设。起初只是连接两个小村的小路,随着城市发展需求不断增加,拓宽加长,显露出“大道”的派头。
稻田、池塘、山丘等景象,随着深南大道的西进而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高楼。
20余年来,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及后来的欢乐谷等深圳标志性建筑,均沿深南大道一字排开。
深圳中航、华强集团、赛格集团、深圳中电这深南大道上的四大电子“天王”,亦成为深圳电子之城的重要代表。
1995年,一栋与深南大道及其匹配的建筑竖立在深南大道开端,它便是深圳新地标地王大厦。
崛起
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与表面的城市生长相对应的,是城市“马达”工业迅速崛起。
2001年,沃尔玛在深圳设立全球采购中心。其后,家乐福、麦当劳、松下、欧姆龙等世界知名品牌纷纷紧随其步伐。
现在看来惊心动魄的产业发展历程,还得从30年前的一个小工业区开始。
1982年,深圳市政府雄心勃勃地祭出三大工业区发展战略上步、八卦岭和水贝工业区。深圳的工业化大道就是从这里杀出去的。
上步,位于深南大道西进的第一站,也是名副其实的深圳工业化开局的序幕。
近30年后的今天,由上步工业区发轫的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深圳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与它同时发展起来的机械、服装、钟表、家具、印刷包装、黄金珠宝六大制造业,至今雄风不减。
深南大道为深圳开路,深圳为工业开路,它们所挑起的,正是有着“中国制造”标签的“世界工厂”。
升级
未雨绸缪主动转型
同样是工厂王国,同样是制造业名满天下,深圳却不像周边其他地区那样遭遇城市外貌脏乱差的诟病。
这源于深圳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时期经历过的一场场自主升级改造。
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升级、转型的故事在深南大道周围反复上演,创新、求变也成为深圳城市和产业最流行的词汇。
1982年开工建设、1983年首期竣工的上步工业区,此后迅猛发展,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可几年后,深圳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深南大道地段价值的第一次急剧抬升,逼迫上步工业区走上变身之路。
华侨城建立之初,深圳经济正遭遇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深圳应以发展工业和出口经济为主"的谆谆教导”,让华侨城只能老老实实地将工业区作为主要发展目标。
创业者的努力和不放弃,最终让华侨城经历大转型。1989年9月,在原本规划为工业用地的土地上,占地30万平方米、有74个微缩景点的锦绣中华建成。
1994年,万佳百货首先将美国仓储式百货模式带到中国,大大推进上步工业区从制造业基地到商业中心的转型步伐。
“这一场场的自主升级改造,并非由政府主导,而是各企业在面临转型升级压力情况下自主完成的。”近日,深圳市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告诉都市时报记者。
1993年,深圳作出一个大胆决策:在特区内停止发展“三来一补”企业。这就是后来被周边城市广泛引用借鉴的“腾笼换鸟”。
这个决定既有土地日益稀缺的客观因素,也有利益驱动的原因。这年,深圳民营高新科技产业崭露头角,并被寄予厚望。
飞跃
向关外要地布局城市新规划
尽管有着先期规划和中期城市升级,但快速发展仍给深圳综合管理提出各项挑战。在意识到自身已遇到空间发展困境和资源瓶颈制约后,深圳提出“大深圳”概念,向外扩城,向关外进发。
长久以来,因为设关的划分,深圳关内关外分别按不同法律和条例管理,无论是经济还是城市发展,二者形成巨大差距。
扩城的需要,关外城市建设,成为其近年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宝安区开出租车8年的雷林木,越发感到周边城市综合建设的加快交通大提速、场馆大气派、景观大变化、素质大提升,城市功能和城市形态大飞跃。
他不知道,2010年,深圳特区关内外一体化已获批。特区版图扩大至整个深圳市,关内外管理法律和条例走向一致,特区面积增加近5倍。“办大运、办城市”,让原本城市规划和建设相对落后的龙岗城市化、现代化提前10年。
2010年,在国务院批复下,《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出台。这次规划,重点破解四大发展难题,包括基础资源约束、城市发展结构性矛盾、社会发展模式脆弱性和战略性空间的低效利用。
这一规划囊括关内关外两片区域,以期将“大深圳”概念融入全城规划中。“关内外的差距,5年左右能基本达到一个平衡。”宋丁说。
老师访谈
深圳市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
企业转型升级
政府要给足够空间
记者:一般人认为,深圳的城市规划走在珠三角乃至全国城市前列,主要原因是什么?过去20余年,深圳的城市规划思路是怎样的?
宋丁:深圳市政府一开始就十分重视规划先导、主导和统筹作用,把规划作为城市建设工作的“起点”和最后把关的“闸口”。
过去深圳的发展,基本以“城市组团式”结构作为深圳总体规划的基本框架。这种规划的弹性适应力强,使深圳成为国内唯一基本按规划建设起来的特大型城市。
但制约深圳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也显而易见,土地资源匮乏首当其冲,交通压力也日渐显现。多种因素促成深圳不得不进行各方面的硬件升级。
记者:深圳在过去的城市建设中,有哪些是你非常认同并推荐其他城市学习的?
宋丁: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出现过一次制造业转型升级。华侨城由工业向创意产业转变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在这个过程中,并非政府主导,而是这些企业内部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导致的。
正是因为在特区开放风向的引导下,才使得政府和企业有了这种默契,给予企业和民间足够的发挥空间。政府则在过后意识到这些做法的可行性,有意地总结经验,并更好地为往后的城市规划例如关外的城市拓展提供样本。
类似的经验,我认为是内陆其他城市可以研讨的。
记者:在关内外一体化背景下,深圳的城市规划面临哪些挑战?又该如何克服?
宋丁:这些年来,深圳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浪费性地使用土地。虽然政府有规划,但不少企业对土地利用并不合理。其次,非法使用土地。原关外地区的“违建”问题积重难返,政策出台后也比较难落地。此外,差异化使用土地。以前关内关外的规划不统一,地区间布局与水平差异很大。
深圳市场化力量非常强大。市场化、国际化决定了深圳这座城市在中国的竞争力。在其他城市仍然以外延式拓展方式解决发展问题时,深圳已义无反顾地迈上解决遗留问题,通过城市更新、单位土地城市效率的方法来解决城市未来发展困惑的道路。这些方法,不像有些城市一拆了之,而是建立在与居民、商户合理协商的基础上综合开发。
或许5年、10年后,北京、上海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会派出代表团学习深圳的旧城改造经验,而那时已证明深圳城市优化又走在全国前面去了。
2011年城市规划师成绩查询汇总 2012年注册城市规划师论坛交流
最新资讯
- 2024年12月1日起施行《城市公共交通条例》2024-10-29
- 我国注册城乡规划师增至4.7万余人,考试大纲抓紧修订2024-10-25
- 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强自然资源要素保障促进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通知2024-10-25
- 注册城乡规划师迎来重大利好政策2024-10-23
- 2025年注册城乡规划师发展前景2024-09-05
- 城乡规划师越来越吃香?2024年就业前景怎么样?2024-07-16
- 城乡规划师编制单位有哪些,就业前景如何2024-03-18
- 自然资源部:2024年第一批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甲级资质认定公告2024-01-24
- 注意:2023年浙江城乡规划师继续教育培训班举办通知(第四期)2023-11-15
- 2024年注册城乡规划师发展前景如何2023-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