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特律城市规划之鉴
产业布局形成后仍需适时调整
至20世纪初,底特律形成了汽车制造业及其延伸产业集聚的基本格局,据称当时全球四分之一的汽车来自底特律。但随着陆运、空运的普及以及廉价原材料的进口,底特律的优势逐渐退化,生产成本的上升使汽车生产厂商不断转移,汽车市场的份额逐渐被日本和欧洲瓜分。上世纪60年代后期的种族矛盾及70年代石油危机又导致大量企业关闭,进一步加剧了产业和人口的外移。此时如及时调整布局,加快其他产业的引进和培育,也许颓势可以避免。但底特律未能适时应变,导致经济状况不断恶化。
底特律的教训启示我们:经济要素的集聚,促使产业出现从低端向高端、由单一向多元发展的趋势。对此,产业布局必须主动适应并积极调整。
当前上海虽已基本形成多元化产业集聚的格局,但在产业的合理分布和结构的优化上与发展要求仍然不相适应。依靠投资及基本建设拉动经济的惯性依然存在,一些领域还面临潜在风险。竞争力不强、污染环境甚至对城市安全造成隐患的行业或企业仍有一定数量。同时城市改造成本居高不下,建设债务加重的现象已经显现。对此必须下决心加快调整,加大产业引导力度。既要在产业替代上不失时机,又要从规划设计上优化布局,从而不断提高城市的发展质量。
城市设计应注重“产城融合”
“产城相融”是城市设计的必然选择。它是指集城市的产业发展与生活服务功能,在经济、金融、商业、服务、教育、文化及生态等方面体现便捷性,形成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交通等生产要素聚集,达到发展效益和居住环境最优化的设计愿景。
产业的兴旺往往伴随城市的繁荣,而产业的萎缩也会带来城市的衰败。上世纪初期,底特律曾盛况空前,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使产业工人不断涌入,鼎盛时期的底特律人口接近200万,其中50%左右都在从事与汽车业相关的工作,其居住地也围绕汽车制造业周边展开。上世纪中叶,竞争及土地成本上升使底特律出现盛极而衰的转变,种族矛盾和石油危机进一步导致大量企业关闭。市区人口急剧减少,商业日渐萧条,税收每况愈下。公共服务萎缩和治安状况的恶化,导致居民大量向郊区迁移。
上海虽不太可能出现底特律的现象,但局部区域的人口空心化状态也有显现。一些新兴产业区域,虽已初具规模,但由于没有做到“产城相融”,企业员工下班离去后,除值守及保安人员,几乎只剩一座空城。同时,一些大型居住区规划的人口规模庞大,却与当地产业脱节。其结果,既令就业者及居住者深感不便,又加重了交通压力。为此,需要进一步优化城市设计。特别是在郊区新城和新城镇的布局上,应根据“产城相融”的原则,围绕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要求,着力营造生活服务及配套设施齐全的宜居环境。
居住规划分流中也应适度聚合
居住规划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着眼于社会需求。居住格局既不能过于集中,造成空间拥挤,又不能过于分散,导致运行成本提高和人际沟通不利。世界上许多宜居城市,除美丽的风光、清新的环境外,居住格局适度聚合、保持“人气”也是关键因素。
底特律是汽车产业高度发达的城市,上世纪中叶,汽车开始进入底特律家庭,成为代步工具。距离不再是问题,导致居住格局发生改变。居民区较为分散,建筑间距相对较宽,马路一般为四车道和六车道。汽车服务业也应运而生,洗车、加油、保养自动化程度很高,连享用快餐及银行取款都不用下车。汽车的便捷和郊区地价优势导致居住规划渐呈分散化,市区居民及商业设施不断减少,人口空心化加剧。近年,底特律人口已降到71万,白天都感觉人烟稀少。
上海人口非常密集,土地资源稀缺,中心城区人口应适当分流,但分流中居住规划也应适度聚合。一方面,郊区新城及新城镇规划要考虑产业需求和居民生活习惯,在适度聚合的同时完善配套设施;另一方面,市中心区也应维持适量居住人口,以保持城市的人气和活力。考虑到开发和改造成本较高,在一定条件下,可适当提高建筑容积率。在这方面,中国香港的经验值得借鉴。中国香港的土地利用密度是上海的两倍,但不少区域的环境感觉仍然较好,主要得益于其较高的建筑容积率。
最新资讯
- 2024年12月1日起施行《城市公共交通条例》2024-10-29
- 我国注册城乡规划师增至4.7万余人,考试大纲抓紧修订2024-10-25
- 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强自然资源要素保障促进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通知2024-10-25
- 注册城乡规划师迎来重大利好政策2024-10-23
- 2025年注册城乡规划师发展前景2024-09-05
- 城乡规划师越来越吃香?2024年就业前景怎么样?2024-07-16
- 城乡规划师编制单位有哪些,就业前景如何2024-03-18
- 自然资源部:2024年第一批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甲级资质认定公告2024-01-24
- 注意:2023年浙江城乡规划师继续教育培训班举办通知(第四期)2023-11-15
- 2024年注册城乡规划师发展前景如何2023-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