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二级建筑师场地与建筑设计辅导精选(11)
四、道路与交通一级建筑师
道路与交通是居住小区功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居 住小区的交通结构日趋复杂化,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日趋多样化。
由于各种交通方式之间既互相影响又相互联系,在交通组织上,应使它们既适当分离 又合理衔接。对于人与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快车与慢车的混合与分离,以及对于公共 交通、静态交通等都应该统筹安排,彼此兼顾。
道路系统是交通组织在物质空间上的反映,不同的交通组织方式对应于不同的道路系 统的形式。而道路系统形式不间,也会直接影响居住建筑的布置,交通的组织以及居民的 活动。居住小区的道路系统规划应当体现因地制宜原则, )1民而不穿、通而不畅原则,功能 多样化的原则,以及道路网络与住宅、公建、绿地、景观、停车设施和住宅内部空间结构 整合化原则。
居住小区的道路一般分为四级,居住区级一小区级一组团级一宅前道路,各级道路担 负着不同的作用,可采用不同构成形式,路幅和断面设计。
居住小区作为基本的生活空间,其交通应该考虑人的生活需要,强调对人的关怀和对 交通环境的人性化设计。鉴此,居住小区中宜适当控制汽车的通行。 停车设施是居住小区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公交车站、出租车营业站、 路边停车道、公共与私人停车场(库)。居住小区中停车以"朝发夕归"的停车为主,具有 周期性和规律性。居民停车方式取向具有多元化和室内化特点。因此,宜在调查研究的基 础上,确定停车方式和停车数量,以保证具体的需求。
《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城市示范小区规划设计导则)对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定如下:
(1)小区内道路系统,应构架清楚,分级明确。并应与城市公交系统有机衔接,方便 与外界的联系。
(2)小区道路应通畅,主出入口应合理及避免区外交通穿越。同时,必须满足消防、 救护、抗灾、避灾等要求。
(3)为适应汽车交通日益增多的趋势,应组织好小区的人流、自行车及汽车的流向, 选择交通合流或分流的方式,减少人车的相互干扰,保证区内人车安全和居住的安宁。
(4)小区内的小汽车停车位,应按照不低于总住户数的20%设置,并留有较大发展可 能性。经济发达及东南沿海地区应按照总住户的30%以上的要求设置。停车场地应保证 必要的用地和安全停放,减少对住宅环境的影响。为住户设置的自行车停放场、库应方便 而隐蔽,不得占用庭院、绿地。
(5)小区内道路设计应符合残疾人元障碍通行的规定。
五、住宅群体
住宅群体是住区户外环境空间的载体,它对于户外空间的限定,户外环境的塑造,住 宅建筑造型,社区活动场所的营造,延续地方特色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有特定的意义。 住宅群体组合应引人新的观念,在充分考虑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和传统文 化等相关因素之外,应充分考虑市场的因素。一般来说,住宅群体组合原则如下: (1)以创建生态住区环境为宗旨,达到住区群体中的建筑、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2)注意协调与住宅群体相关外围条件。
(3)以当地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为背景,确定住宅群体组合方式。 (4)考虑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创新住宅群体组合手法。
(5)加强住宅群体内城市设计观念,丰富住宅群体景观,创造具有个性和吸引力的住 宅群落。
(6)适当超前,具有观瞻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7)适应社会发展和生活品质的提高,适时优化或调整规划设计。
《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城市示范小区规划设计导则》对居住区住宅 群体规定如下: (1)小区的住宅应结合我国经济发展与地区经济条件、家庭人口构成、现代居住生活 行为以及住房市场的需求,按照小康居住水平,确定住宅的类型与标准(见城市示范小区 住宅设计建议标准表)。
(2)小区住宅宜以多层为主。为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丰富建筑空间环境,可采取 多层、高层、中高层、低层相结合等不同构成方式。高层住宅集中的地域,住宅容积率应 符合规定并保证有良好的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
(3)住宅群体布置与空间组织应与住宅建筑设计相结合,进行一体化设计,成为有机 整体。应提高住宅群落或院落的功能与环境质量,注意住宅群体形态的标识性。
(4)住宅布置其间距必须满足日照、通风等规定要求,保证室内外环境质量,同时应 做到节地、节能。
六、绿地与室外环境
21世纪"居住小区室外绿地与场地"规划中,将面临两方面的需求变化:其一,从 社会学角度看,小区规划不应是传统的主要仅在于物质空间环境的考虑,而是要强调"居 住社区"观念,综合考虑人的物质需求与社会需求;其二,从城市化发展和我国人多地少 的国情着眼,要保证在高密度居住的前提下,满足人对于室外活动和回归自然的需求,也 就是保证并提高绿化空间质量的问题。
随着我国住房体制改革,城市居民将形成以同质性为主导的居住社区,这是实现可持 续发展的人类住区环境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因居住社区室外环境主要由物质环境和社会环 境构成,而居住社区室外环境的功能则根据居民的自然环境需求、休闲需求、领域需求和 邻里交往需求决定。这些需求则以居住人数的不同呈现出动态性(即需求随年龄及需求层 次而变化)及多样性(需求随主体对象而变化)的特点。所以,居住小区室外场地、绿化设 置规模及面积应适宜,采取乔、灌、草、绿地等的多种绿化形式。 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城市示范小区规划设计导则 0对居住区绿地 与室外环境规定如下: (1)小区绿地按不低于30%的要求布置,并应尽可能地增大绿地率。应充分利用空间 包括垂直墙面、屋顶等,扩大绿化覆盖,并提高绿化的质量。 (2)绿地的分布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便于居民就近使用。住宅群落内应 安排休闲、体育锻炼与交往的场所,必须为老人休闲、儿童游戏设置活动场地。绿地必须 以绿为主,也可适当设计部分铺装地面以及活动设施用地,多功能复合使用。 (3)小区的环境绿化应结合住宅及其群体布置,丰富建筑景观。 (4)小区绿地及住区环境必须进行专门规划和设计。绿地及环境设计应配合小区规划 总体设计进程和要求,一体作业。
最新资讯
- 免费下载:2024年二级建筑师考试知识点汇总2024-04-26
- 二级建筑师备考资料2022-05-27
- 2022二级建筑师场地与建筑设计(作图题)复习资料2022-05-13
- 2022二级建筑师建筑结构与设备考试资料2022-05-13
- 2022二级注册建筑师参考资料2022-05-13
- 2022二级建筑师建筑结构与设备复习资料2022-05-10
- 2022年建筑师二级资料2022-04-24
- 2022年二级注册建筑师资料2022-04-21
- 2022年二级注册建筑师备考资料2022-04-19
- 2022年二级建筑师考试相关资料2022-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