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二级建筑师 > 二级建筑师备考资料 > 建筑设计外国建筑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建筑流派

建筑设计外国建筑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建筑流派

更新时间:2013-02-16 14:24:27 来源:|0 浏览1收藏0

二级建筑师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地区

获取验证 立即预约

请填写图片验证码后获取短信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免费获取短信验证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建筑流派

  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派与代表人物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建筑流派

  (一)表现派

  首先在德国、奥地利产生,常采用奇特而夸张的建筑形体来表现某种思想情绪,象征某种时代精神。

  代表实例:德国波茨坦市爱因斯坦天文台。孟德尔松(Mendelsohn)设计。

  (二)未来派

  首先在意大利出现,创始人为作家马里内蒂(Marinetti),宣扬各种机器的威力,赞美大城市,歌颂现代生活的运动、变化速度,否定文化艺术的传统,主张创造全新的未来艺术。

  代表人物:意大利的圣•伊利亚(santElia),认为新材料已把传统古典形式排除出建筑领域,笨重庄严的建筑形象应代之以机器般简便轻灵的形体,一切都要动,要变。

  (三)风格派

  又被称为“新造型派”,“要素派”。1917年产生于荷兰,认为基本几何形象的组合和构图是最好的艺术。成员有蒙德里安、杜斯伯格、奥德等。

  代表性建筑:里特维德(Rietveld)设计的在乌德勒支的施罗德住宅。

  (四)构成派

  产生于俄国,他们把抽象几何形体组成的空间作为艺术的内容。

  代表作品:塔特林(Tatlin)设计的第三国际纪念碑,维斯宁兄弟的列宁格勒真理报馆方案。

  二、20年代欧洲现代建筑思潮――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又被人称为“理性主义”、“功能主义”建筑。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发生于19世纪后期,成熟于20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60年代起有人对现代主义提出不同的看法。现代主义建筑师各人对建筑的看法不尽一致,但有些基本观点是共同的。

  (一)现代主义建筑师设计思想的共同点

  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征;主张摆脱过时的建筑式样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造型等。

  (二)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理论观点

  1.格罗皮乌斯(1887―1969)

  格罗皮乌斯很早就提出建筑要随时代向前发展,必须创造这个时代的新建筑的主张。认为“建筑没有终极,只有不断的变革”,“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反对复古主义,主张用工业化方法解决住房问题,在建筑设计原则和方法方面把功能因素和经济因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井创造了一些很有表现力的新手法和新语汇。代表作品如阿尔费尔德的法古斯工厂,科隆的德意志制造联盟展览会办公楼,德绍的包豪斯校舍。

  2.勒•柯布西耶(1889-1965)

  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提出要创造新时代的新建筑,激烈否定因循守旧的建筑观,主张建筑工业化,把住房比作机器(“住房是居住的机器”),并要求建筑师向工程师的理性学习,在设计方法上提出“平面是由内到外开始的,外部是内部的结果”。他在住宅设计中提出了“新建筑的五个特点”。同时他又强调建筑的艺术性把建筑看成纯精神的创造。代表作品如巴黎的萨沃依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日内瓦国际联盟总部设计方案。著作:《走向新建筑》。

  3.密斯•凡•德•罗(1886―1970)

  密斯•凡•德•罗强调建筑要符合时代特点,要创造新时代的建筑而不能模仿过去。他重视建筑结构和建造方法的革新,认为“建造方法必须工业化”,他以“少就是多”为建筑处理原则,设计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和吐根哈特住宅,体现了他对结构――空间――形式的见解。一方面简化结构体系,精简结构构件,产生没有或极少屏障;而可作任何用途的建筑空间,另一方面净化建筑形式,精确施工,成为由钢和玻璃构成的直角组成的盒子,代表作品如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伊利诺伊工学院校舍,范斯沃斯住宅。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4.弗兰克•劳埃德•赖特(1869~1959)

  赖特对建筑的看法与现代建筑中的其他人有所不同,他在美国西部建筑基础上融合了浪漫主义精神,而创造了富有田园情趣的“草原式住宅”,在后来发展为“有机建筑”论。他主张建筑应“由内而外”,他的目标是“整体性”。他反对袭用传统建筑样式,主张创新,但不是从现代工业化社会出发,认为20年代现代建筑把新建筑引入歧途。他在创作方法上重视内外空间的交融,既运用新材料和新结构,又注意发挥传统建筑材料的优点。同自然环境的结合是他建筑作品的最大特色。提出“有机建筑”论。他的代表作品如草原式住宅,拉金办公楼,流水别墅,约翰逊公司总部,西塔里埃森。

  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1928年在瑞士成立),在二次大战前开过五次会,研究建筑工业化、最低限度的生活空间、高层和多层居住建筑、生活区规划和城市建设等问题。1933年的雅典会议专门研究现代城市建设问题,提出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即“雅典宪章”。指出现代城市应解决好居住、工作、游息、交通四大功能,应科学地制定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二次世界战后,政治形势的变动,经济的盛衰,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局部地区战争等多种因素,都直接与间接影响各国的建筑活动。经过战后恢复时期,发达国家经济开始迅速发展,尽管有的国家曾受到经济衰退或能源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第三世界一些国家的建筑也很活跃。总之,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建筑技术飞速发展,建筑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现代建筑”设计原则大普及。60年代以后,生产的急速发展,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各种标榜个人与个性的社会思潮兴起,受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及几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去世,各种设计思潮应运而生。出现建筑思潮多元化的局面,促使建筑向讲求形式,标新立异的方向发展。

  一、“理性主义”充实与提高

  特点:在坚持“现代主义”的设计原则和方法,讲求功能与技术合理的同时,注意结合环境与服务对象的生活情趣需要,力图在新的要求与条件下把同建筑有关的在形式上、技术上、社会上和经济上的各种问题统一起来考虑,创造出一些新的切实可行的新经验。

  代表作品:协和建筑师事务所(TAC),设计的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按功能结合地形布置,空间参差,尺度得当。西水桥小学与阿姆斯特丹儿童之家,采用“多簇式”设计。何塞•昆西公立学校,用多方协商、共同研究的方法设计出的具有特点的建筑。

  1957年西柏林汉莎区的Interbau国际住宅展览会,规划布局自由,注意朝向、阳光、通风,房屋位于绿化中,环境宜人,住宅类型多样。

  二、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特点:在设计方法上属于“重理”的一种思潮,以密斯•凡•德•罗为代表强调结构逻辑性(即对结构的合理运用和忠实表现)和自由分割空间在建筑造型中的体现。其特点是用钢和玻璃为主要材料,构造与施工精确,外形纯净、透明,反映着建筑的材料、结构和它的内部空间。

  代表作品:密斯的范斯沃斯住宅,芝加哥湖滨公寓,西格拉姆大厦,西柏林的新国家美术馆,在“少就是多”的理论依据下,以“全面空间”、“纯净形式”和 “模数构图”为设计方法与手法的实例。并形成了“密斯风格”。小沙里宁设计的通用汽车技术中心是技术上精益求精与人们在形式上的心理要求相协调的尝试。

  三,粗野主义顷向

  特点:有时被理解为艺术形式,有时指一种设计倾向。其作品的特点是毛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和它们粗鲁的组合。同时还认为建筑的美不仅以结构与材料的真实表现作为准则,而且还要暴露房屋的服务性设施。与讲求技术精美倾向不同点是要经济地,从不修边幅的钢筋混凝土(或其他材料)的毛糙、沉重与粗野感中寻求形式上的出路。而从形式上看,其表现又是多种多样的。

  代表作品:勒•柯布西耶的马赛公寓,昌迪加尔行政中心,史密森夫妇(Smifl~son)的亨斯特顿(Hunstanton)学校,鲁道夫的耶鲁大学建筑与艺术系大楼,斯特林的莱斯特 (Leicester)大学工程馆等。

  典雅主义倾向

  四、典雅主义倾向

  特点:致力于运用传统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主要在美国。

  代表作品:实例有约翰逊等设计的纽约林肯文化中心,谢尔屯(Sheldon)艺术纪念馆,斯东的美国驻新德里大便馆和1958年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的美国馆,雅马萨基(Yamasaki)的麦格拉格(Megregor)纪念会议中心,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等。

  五、注重“高度工业技术:倾向

  指不仅坚持在建筑中采用新技术,而且在美学上极力表现新技术的倾向。主张采用最新的材料制造体量轻、用料省、能快速灵活地装配改造的结构与房屋,并加以表现。设计上强调系统设计和参数设计。使“机器美”迎合人们的悦目要求。日本出现的新陈代谢派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与死亡,极力主张采用最新技术来解决。为解决城市问题,出现用预制标准化构件装配成大型、多层或高层的“巨型结构”。

  代表作品:SOM事务所设计的布鲁塞尔兰姆伯特(Lambert)银行大楼,科罗拉多州空军士官学院教堂,黑川纪章和丹下健三的新陈代谢派设计的山梨文化会馆,皮阿诺和罗杰斯的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

  六、人情化与地方性倾向

  特点:是现代建筑中比较偏“情”的方面,它是将“理性主义”设计原则结合当地的地方特点和民族习惯的发展,他们既要讲技术又要讲形式,而在形式上又强调自己特点。

  代表作品:芬兰的阿尔托(Aalto)是北欧“人情化”与地方性的代表,其代表作珊纳特赛罗(S~tynatsalo)镇中心主楼,沃尔夫斯贝格(Wolfsburg)文化中心。日本丹下健三的香川县厅舍、仓敷县厅舍是战后日本追求地方性的代表。

  七、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是对现代建筑风格“共性”的反抗,而要使每幢房屋,每一场地具有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和特征,使人一见印象深刻。因此认为建筑设计是个人的一次精彩表演,认为设计首先来自个人的灵感,来自形式上的与众不同。故反对集体创作,认为“建筑是不能共同设计的”。其手法有三种:

  (1)运用几何形构图。如赖特设计的纽约古根海姆(Guggenheim)美术馆,贝聿铭的华盛顿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2)运用抽象的象征。如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夏隆的柏林爱乐音乐厅,路易斯•康的理查医学研究楼。

  (3)运用具体的象征。如小沙里宁的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伍重的悉尼歌剧院。

  八、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20世纪60~70年代以后出现的对现代主义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进而反对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他们包括许多派别,探求设计方法和建筑形式、风格的改革。但没有统一的理论和组织。

  (一)代表性理论著作

  《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文丘里),《后现代建筑的语言》(詹克斯),《形式跟随惨败――现代建筑何以行不通》(布莱克),《向拉斯韦加斯学习》(文丘里)。

  (二)主要特征

  美国建筑师R.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主要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文脉主义)。英国建筑评论家c.詹克斯认为 “后现代主义建筑就是至少在两个层次上说话:一方面它面对其他建筑师和留心特定建筑含义的少数人士;另一方面它又面向广大公众或当地居民”。

  美国建筑师R.文丘里提出:“容许违反前提的推理”,“赞成二元论”。提出保持传统的做法是“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创新可能就意味着从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

  (三)代表性实例

  母亲住宅(文丘里,1963年),美国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 (文丘里,1976年),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M.格雷夫斯,1982年),美国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C.穆尔,1982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大楼(P.约翰逊,1984年)等。

?2013年建筑师网上辅导招生简章         2013建筑师在线课程免费试听中

?建筑师2012年考试真题抢先看         .2012年一级建筑师成绩查询汇总

    环球网校二级建筑师站点

    环球网校2013二级建筑师招生简章

    环球网校二级建筑师考试论坛

分享到: 编辑:环球网校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二级建筑师资格查询

二级建筑师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二级建筑师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二级建筑师各地入口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