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家公务员 > 国家公务员备考资料 > 09年国家公务员申论高分必读:审题策略

09年国家公务员申论高分必读:审题策略

更新时间:2009-10-19 15:27:29 来源:|0 浏览0收藏0

国家公务员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地区

获取验证 立即预约

请填写图片验证码后获取短信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免费获取短信验证码

      审题是应试最基本、最首要的一项工作,审题准确,正确地了解题意、把握试题要求,是作答的前提。应试的第一步就是先看考题,通过对考题的审视、思考、分析,了解作答的基本要求,确定作答采用的方式、文体,大致明确作答的中心任务和立意方向,这就是审题。

  准确审题的要求

  审题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审题要全面。接触到题目就要全方位审阅,既要看题目字面,又要思考题目所蕴含的内容,明确作答要求中的限制部分和未限制部分。限制部分必须严格遵守,未限制部分要认真分析判断。例如,以“我市交通现状”写一篇报告,题目和文体是限制部分,内容和篇幅是未限制部分,应如何把握?从报告的文体要求来把握,内容应包含现状陈述、问题及原因分析、解决对策三部分;从申论考试规律、总体时间和几道问题的轻重关系来衡量,如果其他几道问题都属几百字的小题,大题只有这一道,那么这就是“压轴戏”,要做到1200字以上、1500字以下,如果还有一两道并列的大题,那就参照其他大题的字数要求确定答案的篇幅,如800到1000字。再如,根据给定资料反映的问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1200字。字数是明确限制,文体和题目则未作限制,就要透过简单的题目文字表述,悉心揣摩题意,依据题意和材料确定适当的文体,一般写成普通议论文,如果想出奇制胜,在确有必要、符合材料内容、问题特点的条件下,可以写成公文等应用文体样式。

  二是审题要过细。审题是作答的前提,题目的文字一定要看清楚,题目的含义一定要把握准确,不然作答就要偏离方向,甚至南辕北辙。这就要求审题时题目的一字一句都不能放过,要像过筛子,细细过滤,题目文字的每一个细节都要审视;要像打探照灯,反复扫描,题目含义的每一个方面和角落都要触及,不能在自己的思考范围内留下关于题意的死角。审题时一定要细看、多看,确定无疑、确实有把握了,才可放下这道题去看别的题目。例如:2008年浙江申论大题是命题作文,题目是《蓝图》,这很清楚,所谓命题,把题目已经给你了,不可以再另行拟题,可有的考生就是没有把握题意,自拟了题目,如《共建大浙江,和谐谱新篇》之类,拟成了给定题目之外的文章标题,或是在“蓝图”之下,另拟了副标题,这都是错的,正确的做法也是唯一的作答策略――按照给定标题――“蓝图”来写。不存在按题作文之外的其他作答途径,不存在“蓝图”之外的其他标题。

  有些作答要求比较复杂的题目,审题尤须注意,如2005年山东“证人保护问题”,试题(一)要求阅读给定资料1~10,请按照逻辑程序和方法将其资料排序,并编写出不超过200字的摘要。作答要求包括两层:一是排序,二是编写摘要,许多考生也排序了,也摘要了,得分却是0――为什么?因为作答对象错了,给全部资料排了序、摘了要,在审题时却忽略了排序和摘要对象是“资料1~10”,这就南辕北辙了。同样,试题(二)要求根据给定资料11~20,标注出7个关键词,并从中找出3个,做相关背景链接,字数不超过300字。这回作答对象是资料11~20,既不是全部资料,也不是1~10;其次,标注的关键词数量是7个,做背景链接的却是3个,也就是不用给全部7个关键词做链接,只要做其中3个的就可以了,如果做多了,一样要扣分。因此,审题要慎之又慎、细而又细,确保严格符合题意要求,万无一失。

  三是审题要深刻。审题时,看题目不能只看字面,真正的作答要求往往并不直接体现在试题的文字表述中,而蕴含在语句的内部,要借助逻辑和事理剖析,由表及里,深入思考,有时甚至需要联系上下文,联系左右相关事物才能真正理解题目,准确把握题意。因此,审题在细看几眼的基础上,还要想深一层,不能停留于文字表面的肤浅理解。例如2008年北京“行业自律与商品质量、价格”问题,作文题给出的条件是:“行业自律是非常必要的,但它不能解决商品质量和价格方面的一切问题”,只看题面,有的考生作文时就奔着“自律必要”去了,以“企业和行业组织必须加强自律”为立意,通篇都是在谈怎样加强自律,这就是审题不深,没有看到题目的实质。如前面已分析过的那样,自律必要性,只是话引子,论述的重心在于自律以外的他律性措施。加强政府监管、完善法律监督,吸收群众监督、媒体监督,建立全社会普遍有效的道德约束机制和整个市场普遍有效的质量价格优化机制,都属于他律措施,这些才是立论的中心和论证的重点。如何看准题意,正确地看到题目的内在要求?除了对试题文字语句的正确阅读之外,还要从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原理、规律来进行理解和把握。仅以“自律不足以解决一切问题”为例,这句话本身就蕴含着要从外部寻求解决力量的暗示;同时,从事物原理出发,事物的正常发展既要有内力――自律,也要有外力――他律,在内力、外力共同作用下,事物才能向积极方向发展、转化,其中外部力量――准则、规范等的约束和引导,又比内力的作用要大,对事物的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作用。如果按照这一哲学原理去理解题意、把握作答要求,那就不会停留于表面,也不会为文字所惑,而深入到题目的实质与内核。


审准题意的方法

  审题的具体方法有哪些呢?基本方法是咬文嚼字、断章取义、纵横联系、反复审视、深入思索,综合运用各种阅读手段、调动所有的知识储备,用尽一切办法准确透视题目的真正含义。基本要领在于联系上下文,弄清题目的表述文句所处的语言环境,在整体环境中理解题意;对题目的文句进行拆解式分析,拆字、断句,仔细推敲,多看几遍,深思、细察、慎行――慎重下笔。具体的方法可参照八股文审题六法:顶、面、心、背、足、影。

  1.看顶法。即审视题目上文。作为题目的文句,多数都是有来历的,如有的出在给定资料中,有的出在经典中,即便没有直接来历,也有间接的依据,如依据理论、文件或是伟人、领导人的名言、论断。要弄清题意、搞准作答要求,就要查一下题目的来历,看清楚原文原话是什么,在作为试题的语句前面,还有哪些话,是怎么说的,是什么意思,跟题目这句话合起来,又是什么意思。如果实在找不到原文出处,那就要查看试题语句的前面、顶上还有什么话,联系它的上文,来认识题目的准确含义。

  2.看面法。面就是题目的正面,即题目字面的表述,要从文本本体上认识题目的正面意义,它表面上是这么写的,那么按照这个写法,题目是什么意思?如果从正面就能把握题目的含义,就可从正面落笔,就题意阐发开去。

  3.看心法。心即是题目的核心与实质,就是出题者为什么出这道题、为什么这样说,要看清命题的用意何在,才能准确下笔。例如前述“刑赏忠厚之至论”的题意,苏轼根据题目的来源出处《尚书?大禹谟》的注释“刑疑付轻,赏疑从重”,通过联系上下文,认真揣摩,把握到题意的关键在“疑”,拈出一个“疑”字,论述可赏可不赏、可罚可不罚的情况,怎样做才算“刑赏忠厚”。看到了题目的“心”在“疑”,不仅作答准确,也比其他只从正面论述“忠厚”的考生立意深刻。

  4.看背法。所谓背,就是题目的反面,要从事理逻辑出发,推究题目字面含义的反面观点,例如从自律的反面是他律,推出行业自律之外的解决之道、即行业自律的反面就是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

  5.看足法。“足”与“顶”相对,是题目文句的下文,既指在原文出处中的下文,又指在题目文本中的下文。通过上、下文的联系贯通,构成题目所处的完整语境,把题目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相关文句联成一个整体来考察,确实弄准题目的真正含义。看顶和看足,一个是看上文,一个是看下文,两者合起来就是看题目的上下文。例如《刑赏忠厚之至论》这个题目,要准确把握题意,必须全面联系考察原文,弄清什么是“忠厚之至”才可以立意、进而下笔;而原文《尚书?大禹谟》孔安国注原文的全句是“刑疑付轻,赏疑从重,忠厚之至”,有这两个“疑”作为前提,才算是“忠厚之至”,如果不了解这两个“疑”字前提,一味去从正面阐释“忠厚”,必定难以准确切合题意。

  6.看影法。影子总是落在事物本体的一侧,题目的“影”就是它的侧面,审题不仅要有纵的联系,看清它的上下文;还要有横的联系,看清题目的侧面,组织对题目本体的完整认识,进一步还要考察与题目相关的方面,变换考虑问题的角度,凡对作答问题有价值的事物,无论是理论上的还是实际中的,都要尽力观察到、考虑到,不留视野和思维上的死角,这才能完整理解题意。例如,试题如果以彭宇案为题,除了题面上的信息外,还要广泛地放开思路,旁及其他,全面思考问题,决定作答要从哪一方面、哪一角度立意。可从彭宇扶助他人的行为,旁及雷锋精神是否还应提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提倡什么样的公德标准,以此立意,阐发观点;可从彭宇事件的一个侧面,社会应该给予助人为乐者以适当回报,接受扶助者应给予施助者适当回报,以回馈与报恩的“利”来倡导更多见义勇为的“义”;从事件的另一个侧面着眼,可由当地法院“有罪推定”的不公判决导入话题,阐述司法公正应当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弘扬正面价值,鼓励和保护对社会有利的行为;再从其他有关方面、从更高层次把握题意,可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应“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应以彭宇作为“荣”的榜样,在全社会继续提倡助人为乐的良好风尚,以事件中的受助者为“耻”的典型,在全社会鞭挞见利忘义的行为,使其在和谐社会中没有立足之地。按照这样的审题方法,寻找题目的确切含义、潜在思想脉络,从而确定文章的正确主题,可以左右逢源,选择的空间非常宽阔,可使应试者立于不败之地。

  审题继以辨体,审准题目、吃准题意,下步才可决定采用什么体裁和形式作答;审题决定构思,为立意做好准备,立意所在往往也就是题目重心,如重心在“他律”,立意就不在自律;重心在“蓝图”――比喻建设规划、工作计划,那立意就要从怎样建设小康浙江着眼,而不在于对未来浙江小康情景的描绘。审题的准确与否,决定了立意――作答的根本方向是对还是错的。要正确立意,就要首先准确审题,通过联系考察题目及其出处原文、全句,联系事物的不同侧面和左右相关事物,完整地把握题意,进而确定一个最接近题意的作答中心思想。

?09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复习三阶法

分享到: 编辑:环球网校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国家公务员资格查询

国家公务员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国家公务员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