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家公务员 > 国家公务员备考资料 > 2008年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练习题三

2008年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练习题三

更新时间:2009-10-19 15:27:29 来源:|0 浏览0收藏0

国家公务员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地区

获取验证 立即预约

请填写图片验证码后获取短信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免费获取短信验证码

2008 年中央、国家机关考试录用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公务员公共科目考试“申论”试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对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申论要求依次作答,答案书写在指定位置。
  二、材料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07年9月13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农业部副部长尹成杰介绍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
农民日报记者: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出台并不断巩固、完善和加强支农惠农政策,我想问的是,这些政策的执行效果如何?今后是否会继续坚持下去?
  尹成杰:你提的问题是广大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也是中央高度重视的问题。十六大以来,中央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初步形成了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体系,中央多次强调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这些政策的出台,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农业农村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首要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2004年开始连续出台了四个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2004年的中央1号文件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抓住了“三农”工作的核心问题;2005年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题,抓住了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关键问题;2006年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主题,抓住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问题;2007年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问题。这些重大的政策和措施,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和谐的目标和取向,重点突出、导向明确、操作性强、受益面大。
  二是实施了“四减免”、“四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我国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农业税和屠宰税,切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从2006年起,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全国农民每年减轻负担1200多亿元。2004年以来,国家还先后出台粮食直补、综合直补,扩大粮种补贴范围和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的粮食直补等农业各项补贴总额达到526亿元。
  同时,中央财政实际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逐年增加,今年中央财政预算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达到3917亿元,比2006年增加了520亿元,增长了15.3%。
  三是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各类项目进展顺利。比如,大规模建设户用沼气池、乡村公路和农村电网改造,解决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对农村义务阶段教育实现“两免一补”,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这些政策是加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深受农民的欢迎。中央多次强调,要保持支农惠农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并且不断地加以巩固、完善和加强。
  谢谢!


  基督教科学报记者:您刚才谈到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增加农民的收入,您谈到了一个恩格尔系数的问题,在这两年恩格尔系数有一个降低,请您能否更细致地谈一谈这个恩格尔系数的降低问题。另外,谈到农村地区低保制度,为什么在农村地区增强低保制度是非常必要的?这样的低保制度会给农民带来什么样的改变?有多少人会受惠于这个低保制度?另外,财政要支出多少钱?
  尹成杰:近几年来,中央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扶持的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一个核心目标就是要加快农业生产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刚才我讲到2006年全国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87元,比上年增长了7.4%。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村的恩格尔系数稳步降低。这是农村生产水平、收入水平和支出水平变化的综合反映。今后要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采取综合措施。
  第一,要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拓宽增收的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第二,对农业生产实行种粮直补、综合直补等一系列措施,加强农产品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的宏观调控,尽量控制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以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不断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
  采取这些综合措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才能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中央扶持农业农村发展,推进“三农”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中央财政也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
  谢谢!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记者:尹部长,刚才您在前面谈到这几年是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但是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些问题,我这里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农民进城务工这是一个好事,既可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是不是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第二个问题,您刚才讲到农民现在增收的渠道很多,包括进城务工领工资的收入,可以说与农民自身相比,比他们以前的收入增长了很多,但是我也注意到,现在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依然在扩大。这种趋势能不能遏制?
  尹成杰:您提的农民收入的问题和农民外出务工的问题,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当中非常重要的两个问题。中国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和措施,着力解决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问题,为农民工进城务工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务院在2006年下发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这几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加快。根据农业部的统计,2006年进城务工的农民达到1.19亿人,在乡镇企业就业的达到1.48亿,这里面有一个重复的计算,扣除这个重复计算,农村劳动力转移达到2.1亿左右。劳动力转移加快,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而且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今年上半年,外出劳动力又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60多万人,同比增长8.1%。实践证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的支持,特别是一批农民工进城务工以后,不仅增加了收入,而且在城市务工的过程当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就业本领和技能,得到了锻炼。还有一些农民工进城掌握了技术和有了资金积累以后,开始回乡带领乡亲建设农村,发展农业,发挥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同时,我们也看到,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也给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带来一些新的情况和新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外出务工的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还不完全适应二三产业发展的需要,存在就业不充分、收入不稳定和权益需要保护的问题。
  二是一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减少,主要是妇女和老年劳动力在家从事生产,这样农村劳动力的结构不尽合理。
  三是外出务工的农民还兼营农业,这样他对农业生产的某些环节、劳动时间的投入不足。所以,经营就比较粗放,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是因为现在进城务工和在农村经营农业的收入存在差距,也就是农业的比较效益还比较低,所以有的农户就退出传统的农业生产领域,比如现在农村出现散养户养猪减少的问题,就是出去打工可能要比在家养猪收入高,所以有的农户养猪的积极性就不高。
我们已经注意到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当中的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正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加以解决。一是贯彻城乡统筹发展的方略,统一城乡的劳动力市场。二是强化农民工的培训,提高就业素质。三是推进农业机械化,解决一些地方机械化作业水平不高的问题。四是发展规模养殖,提高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的水平。五是要采取发展农村服务业的措施,多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社会化服务。
  关于农民收入的问题,这几年农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但是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城乡收入差距在继续扩大。2004年、2005年、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6.8%、6.2%和7.4%,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三年超过6%,是1985年以来的首次。今年上半年,全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11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14元,增长幅度为13.3%,是1995年以来增长最快的。
  中央支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农产品价格、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包括农民转移就业,多种因素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
  从今年农民增收的情况看,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体,这一块去年占到53.8%。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去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增量比重的60%。另外,政策性的因素也促进了农民增收,去年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达到181元,增加33元,增幅达到22.5%。
  尽管这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较快,但仍然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所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仍在扩大。2004年和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为3.21:1和3.22:1,去年扩大到3.28:1,绝对额的收入差距达到8172.5元。所以说,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还非常艰巨。
  今后我们将继续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的政策,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努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谢谢!


  中华工商时报记者: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问贾先生,近来公众最关注的话题是猪蓝耳病的问题,这种病过去在我国有没有发生过,现在的疫情怎么样,能否得到有效的控制?第二个问题是给尹部长的,前不久在这里发改委的官员称,这次的猪肉价格上涨是受国际市场食品的价格影响。为什么国际市场食品的涨价首先会波及到我国的猪肉价格?还有就是去年猪肉价格很低的时候,潜藏着一定危机的时候我们不进行宏观调控,反而是在猪肉涨价之后,农民愿意养猪的时候进行宏观调控。另外,国际粮食价格究竟与国内粮食价格有多少关系?据了解,我国去年并没有进口太多的粮食,反而出口400万吨。
  贾幼陵:猪蓝耳病简称PRS,实际上是1987年在美国发现的,但是在四年的时间里不知道是什么病,被称为一种神秘的病。到了1991年、1992年,在欧洲、亚洲都被发现,91年荷兰分离到病毒被确定为呼吸繁殖综合症,到1992年美国又发现了这种病毒,中国是在1996年分离到病毒,确定为美国型PRS。
  在开始的十年里中国的PRS一直是传统的形式,主要侵害母猪和仔猪,造成流产和子猪死亡,没有特别大的危险,但是在2006年我们发现,PRS已经发生了变异,而且毒性较大,给养猪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害。
  经过中国科技人员的集体努力、长期探索,在2006年9月份锁定了变异毒猪,在年底基本肯定它的基因序列,确诊就是变异的,我们叫它高致病性的猪蓝耳病毒。在2006年底到2007年上半年,我们加紧研制出了免疫疫苗,在2007年5月10日经过兽药审评委员会通过作为紧急防控用的疫苗,现在这个疫苗投入使用已经下发了5.1亿毫升,已经免疫了2亿多头猪。
  虽然2007年有26个省发现了猪蓝耳病疫情,疫情涉及到了286个县,发病数达到了28万,死亡了7万多头。但是到8月下旬以来,疫情数量急剧下降,实际上到目前仅有7个省14个县还有疫情,我们正在加紧免疫措施,采取综合的防控措施,疫情正在控制。
  尹成杰:我来回答你提的第二个问题,你提的这个问题也是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特别是猪肉的价格上涨,社会都比较关心。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特别是今年5月份以来,我国的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猪肉价格上涨的幅度较大。这个时候有人就担心是不是我国生产的农产品不够吃了。我可以告诉大家,我国农产品的供给是充裕的,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格局没有改变,而且农产品供给充裕,品种丰厚。猪肉价格上涨,这是一个生猪价格波动和农业比较效益,以及饲料成本上升和部分地区发生疫情综合作用的结果。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猪肉等农产品的供给和价格问题,国务院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生猪生产的稳定发展和菜篮子产品生产的发展。
  地方各级政府也先后相应采取了许多措施,比如加大补贴和防疫的力度,促进生猪生产的稳定发展。中央出台了11项政策措施,扶持饲养母猪、加强防疫、发展规模化养殖、奖励生猪生产大县等政策措施,这些措施的力度是非常大的。
  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将有效调动农民养猪的积极性,促进生猪生产的恢复和稳定发展。在政策的引导以及市场价格的拉动下,7月份以来,我国的生猪生产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应该说正在进入全面的恢复发展阶段。
  这些积极变化主要表现在,能繁母猪存栏继续增加,后备母猪增长迅速,规模养殖发展较快,散养户的生产积极性也在逐步恢复,特别是饲料的销量继续全面上升,仔猪的饲料销量增幅更大,这表明农民养猪积极性在提高,饲养的存栏生猪在增加。这是一个积极的、可喜的变化。
  8月上旬以来,猪肉的价格一度有小幅回落,但是最近又出现小幅的反弹。从长期看,猪肉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一是国务院出台的11项政策措施非常有力,调动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一般认为,猪粮的比价在5.5:1,是盈亏的平衡点,2006年6月一度降到4.37:1,当时农民养猪亏损,影响农民养猪的积极性。今年8月份,我们测算了一下,猪粮的比价为8.6:1,所以农民现在养一头猪可以获得300元到400元的盈利,这样有力地调动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
  二是现在禽肉、禽蛋、牛羊肉、水产品等肉类的替代品供给是充裕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猪肉价格的高速上涨。
  这一轮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包括猪肉价格的上涨,既有国际市场的原因,也有国内市场的因素。随着农业国际化的发展,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变化的关联度大大增加,所以国际农产品的价格与国内农产品的价格的相关性也明显增加。从国际市场看,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国际市场的粮食等一些农产品的供给偏低,价格上涨。二是国际市场的原油价格居高不下,引发其他产品的价格上涨。三是部分国家大量用玉米来生产乙醇,造成全球玉米供给紧张、贸易量减少和饲料价格的上涨。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供给和行情,直接影响到国内市场。
  从国内市场来看,农业生产成本在上升,市场需求也在增加,部分农产品的供应有所减少。
  谢谢!


  陈文俊:由于时间关系,回答最后一个问题。
  中国香港凤凰卫视记者:您刚才提到现在国际和国内的粮食市场一直在涨价,这也是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今年中国粮食供应能不能充分满足我们的需要?另外,能不能实现“十一五”末期1万亿斤的目标?
  尹成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我们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大力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大家会注意到,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2004年到2006年,粮食连续三年稳定增产,累计增产1335亿斤。
  粮食主产区的建设不断加强,加大了对11个粮食主产区的投入,为粮食增产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去年粮食增产部分中,主产区的增产达到90%左右,2006年粮食主产区的增产贡献率高达103%。
  今年的粮食生产也是在座的各位朋友所关心的。今年在自然灾害明显偏重、上年的产量基数较高的情况下,夏粮再获丰收,夏粮总产达到2307亿斤,比去年增产29.2亿斤。早稻继续增长。但是全年的粮食产量还要取决于秋粮生产,当前正是秋粮生产的关键季节,今年的秋粮播种面积比去年增加,高产作物的面积也增加。目前的秋粮长势正常,如果后期没有大范围的早霜或寒露风等自然灾害,秋粮有望获得好的收成。
  刚才你提到粮食的安全问题,当前从总体上说,我国的粮食安全是有保证的,有两个关键的数据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一是粮食的自给率,十年来我国粮食自给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实现了粮食产需的基本平衡。
  二是粮食的库销比,2006年末,国家粮食库存同比增加300多亿斤,库销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17%到18%的安全线,如果再加上农户的存粮,粮食的安全更是有保证的。
  但是从长远来看,我们必须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我们看到虽然目前粮食供求平衡,但是粮食生产面临着需求增加、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压力,面临着耕地资源和淡水资源的制约,同时也面临着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发的影响。所以,稳定地发展粮食生产,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和繁重。但是我们有信心向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一万亿斤的目标迈进,为此我们必须做出艰苦的努力。
  我们下一步将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全面落实中央的支农惠农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
  二是稳定和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地守住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特别是要强化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护,稳定和扩大粮食播种面积。
  三是大力提高粮食单产。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的空间很小,必须在提高单产上做文章,建设一批高产、优质的示范区,加强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建设,提高粮食的单产,进而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四是提高农业抗灾减灾的能力,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多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推进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抗灾能力。
  谢谢!

三、答题要求
1、对给定资料进行分析,从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促进农民增收,提出对策建议,供领导参考。要求:分析恰当,对策明确、可行;条理清楚,语言通畅。字数不少于600字。(30分)
2、请为农业部副部长尹成杰拟出一篇新闻发布会开场白讲话稿。要求:适合选定情境,讲话稿不少于1200字。(70分)

参考答案:
1、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采取综合措施。
  第一,要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拓宽增收的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第二,对农业生产实行种粮直补、综合直补等一系列措施,加强农产品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的宏观调控,尽量控制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以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不断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
  采取这些综合措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才能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2、新闻发布会开场白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上午好!首先,非常感谢新闻界朋友长期以来对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关注和支持。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党的十六大以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贯彻“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连续制定四个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出台并不断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切实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推进结构调整,加快科技进步,提升设施装备水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有效应对加入WTO挑战,切实解决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农业农村呈现出全面、稳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可以说,这几年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主要成效是:
  第一,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稳定增产。2006年粮食总产量9949.6亿斤,实现自1985年以来首次连续3年稳定增产。其他主要农副产品都稳定增长。目前,我国谷物、棉花、水果、蔬菜、肉类、禽蛋和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今年以来,粮食生产继续稳定发展,夏粮、早稻克服多种困难继续增产,秋粮生产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第二,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87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三年超过6%。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家庭经营纯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均呈较快增长态势。今年上半年全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3%,是1995年以来最快的。
  第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新的提高。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一批重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取得进展,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2006年底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7.26亿千瓦,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49%。
  第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认真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深入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不断加大产地保护和生产环境监测力度,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和生产源头治理,不断完善例行监测制度,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设,依法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目前蔬菜中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到93%以上;畜产品瘦肉精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
  第五,农村各业平稳协调发展。主要经济作物稳中有升,品质不断提高。2006年棉花总产673万吨,糖料总产达到1.1亿吨,水果总产达到9599万吨,蔬菜总产5.83亿吨。我国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36万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2%,已成为我国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2006年全国水产品产量5290万吨,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57955亿元。农垦经济较快增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556亿元,利润58亿元。
  第六,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顺利推进,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取得突破性成果,延续2600年的农民种地要交“皇粮国税”的历史宣告终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制度改革等取得重大进展。加强农业法制建设,《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进一步从法律上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
  第七,农业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农业国际交流合作顺利发展,农业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目前,我国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农业对外开放格局。截至2006年底,我国已与140多个国家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银行等主要国际农业机构和金融组织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农业科技交流和经贸合作关系。
  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新的显著改善,恩格尔系数由2002年的46.25%下降到2006年的43.02%。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扎实工作;得益于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有力实施;得益于各级农业部门广大干部和亿万农民的艰苦拼搏;得益于各部门密切配合、大力支持和共同做好农业农村工作。
  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不断面临新的情况、新的矛盾和新的挑战,实现农业农村又好又快发展,任务十分繁重。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夺取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成绩。
  当前,正是秋粮生产的关键季节,也是安排明年生产的重要时节。受部长委托,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各位记者提出的问题。

分享到: 编辑:环球网校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国家公务员资格查询

国家公务员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国家公务员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