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环境影响评价师 > 环境影响评价师备考资料 > 2014年环境影响评价师《技术方法》考点精讲(8)

2014年环境影响评价师《技术方法》考点精讲(8)

更新时间:2013-11-28 13:34:10 来源:|0 浏览0收藏0

环境影响评价师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地区

获取验证 立即预约

请填写图片验证码后获取短信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免费获取短信验证码

摘要 2014年环境影响评价师《技术方法》考点精讲如下:

    点击查看:2014年环境评价师《技术方法》考点精讲汇总

  第二节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大气环境现状调查包括大气污染源调查、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和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四方面内容。

  一、大气污染源调查

  1.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

  污染源调查对象和内容应符合相应评价等级的规定。重点关注现状监测值能否 反映评价范围有变化的污染源,如包括所有被替代污染源的调查,以及评价区内与项目排放主要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己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拟建项目等 污染源。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源(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 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建项目等污染源。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价范围 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

  2.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根据不同的项目可?用不同的方式,一般对于新建项目 可通过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对于评价范围内的在建和未建项目的污染源调查,可使用已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资料;对于现有项目和改、扩建 项目的现状污染源调查,可利用已有有效数据或进行实测;对于分期实施的工程项 目,可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年内的验收监测资料、年度例行监测资料或进行实测。评价范围内拟替代的污染源调查方法参考项目的污染源调查方法。

  (1) 现场实测法。

  对于排气筒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例如,由排气筒排放的S02、N0X或颗粒物等,可根据实测的废气流量和污染物浓度,按下式计算:

  a=2N%xi(r6

  式中:Qi――废气中/类污染物的源强,kg/h;

  0N――废气体积(标准状态)流量,m3/h;

  Ci---- 废气中污染物i的实测质量浓度值,mg/m3。

  废气体积流量及浓度的测量方法见《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

  (2) 物料衡算法。

  物料衡算法是对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物料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科学方法。 对一些无法实测的污染源,可采用此法计算污染物的源强,其公式如下:

  ^投入产品+IG流失

  式中:EG SA――投入物料量总和;

  SG ^――所得产品量总和;

  IG流失――物料和产品流失量总和。

  上式既适用于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总物料衡算,也适用于生产过程中任何工艺过 程某一步骤或某一生产设备的局部衡算。同时,通过物料衡算,可明确进入环境中气相、液相、固相的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

  (3) 排污系数法。

  根据《产排污系数手册》提供的实测和类比数据,按规模、污染物、产污系数、 末端处理技术以及排污系数来计算污染物的排放量,《产排污系数手册》可参考《第

  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

  3.污染源调查内容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1) 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在满负荷排放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对改、扩建项目应给出:现有工程排 放量、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现有工程经改造后的污染物预测削减量,并按上述三 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对于毒性较大的污染物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对于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还应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周期性排放系数取值为0?1,一般可按季节、月份、星期、日、小时等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

  (2) 点源调查内容: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以及排气筒底部的海拔高度(m); 排气筒几何高度(m)及排气筒出口内径(m);烟气出口速度(m/s);排气筒出口 处烟气温度(K);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3) 面源调查内容:面源位置坐标,以及面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面 源初始排放高度(m);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 (s-m2)],排放工况,年排放 小时数(h)。

  (4) 体源调查内容:体源中心点坐标,以及体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 体源高度(m);体源排放速率(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体源的边长 (m);体源初始横向扩散参数(m),初始垂直扩散参数(m),体源初始扩散参数 的估算见表3-1和表3-2。

源类型
初始横向扩散参数
单个源
%=边长/4.3
连续划分的体源
边长/2.15
间隔划分的体源
&=两个相邻间隔中心点的距离/2.15

    表3-2体源初始垂直扩散参数的估算

源位置
初始垂直扩散参数
源基底处地形高度
?=源的高度/2.15
源基底处地形高度//。>0
在建筑物上,或邻近建筑物
建筑物高度/2.15
不在建筑物上,或不邻近建筑物
源的高度/4.3

  (5)线源调查内容:线源几何尺寸(分段坐标),线源距地面高度(m),道路 宽度(m),街道街谷高度(m);各种车型的污染物排放速率[g/ (km-s)];平均

  车速(km/h),各时段车流量(辆/h)、车型比例。

  (6)其他需调查的内容:建筑物下洗参数;颗粒物的粒径分布。

  二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参照一级评价项目执行,可适当从简。

  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污染源排污概况,并对估算模式中的污染源参数进行核实。

  4.污染源调查案例

  某热电有限公司扩建规模为2X300 MW级燃煤热电机组,配2台1 100t/h亚临界固态排渣煤粉炉,采用自然通风冷却系统。同时,扩建工程建成投产后可以替 代和关停供热范围内各类中、小锅炉51台,总容量为235.15 t/h,并淘汰拆除现有工程中的某发电机组。扩建工程配套建设石灰石一石膏湿法烟气脱硫装置,脱硫效 率达到90%以上;?用双室四电场静电除尘器加湿法除尘,除尘效率达99.85%; 采用低氮燃烧器,并预留脱除氮氧化物装置空间;新建工程烟囱高210m,出口内 径8 m,出口烟速25m/s,出口烟温350 K。扩建工程建煤场1座,用地20 000 m2、 堆高10 m,储煤约1.5X105t,扩建原灰渣场,可满足20年的库容需要。

  此项目的污染源调查包括扩建工程、淘汰工程、现有工程和替代区域的锅 炉涉及的污染源,详见表3-3。热电项目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有S02、N02、PM10 和TSP,其中S02、N02、PM,。来自热电厂烟囱的排放,TSP来自面源煤场、灰 渣场的排放。

  对于扩建工程通过设计资料和排污系数法进行污染源调查,本例中在评价范围内没有涉及与本项目有关的在建和未建项目,故不对此项污染源进行调查; 对于现 有项目和改、扩建项目的现状污染源调查,进行了实测,具体过程略。各项项目的 点源参数调查清单和面源参数调查清单格式见表3-4和表3-5。

  表3-3污染源调查内容

扩建工程污染源
削减污染源
替代污染源
现状污染源
污染源
类型
点源(烟囱)、 面源(煤场、渣场)
点源
(淘汰机组的烟囱)
点源
(51台中、小锅炉)
点源
(现有工程的烟囱)
调查内容
调查清单、年排放量
调查清单、年排放量
调查清单、年排放量
年排放量
目的
预测、总量计算
预测、总量计算
预测、总量计算
总量计算

     表3-4点源参数调查清单

点源
编号
点源
名称
JC
y
排气筒
底部海
拔高度
排气筒
高度
排气筒
内径
烟气
出口
速度
烟气
出口
温度
年排放
小时数
排放
工况
评价因子源强
S02
NOx
PM10
单位
m
m
m
m
m
m/s
K
h
g/s
g/s
g/s
数据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表3-5面源参数调查清单

面源
编号
面源
名称
面源起始点
海拔
高度
面源
长度
面源
宽度
与正
北夹
面源初
始排放
高度
年排
放小
时数
-Hh-A-fr
评价因子源强
X
坐标
y
坐标
排放
工况
TSP
单位
m
m
m
m
m
o
m
h
g/ (s • m2)
数据

  二、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 空气质量现状调查方法

  空气质量现状调查方法有现场监测法、收集已有资料法。资料来源分三种途径, 可视不同评价等级对数据的要求?用:①收集评价范围内及邻近评价范围的各例 行空气质量监测点的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监测资料。②收集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③进行现场监测。

  收集的资料应注意资料的时效性和代表性,监测资料能反映评价范围内的空气质量状况和主要敏感点的空气质量状况。一般来说,评价范围内区域污染源变化不 大的情况下,监测资料三年内有效。

  现场监测应确定监测因子、监测时间和监测点位等,并提出监测需求,委托有 资质的监测部门进行监测。

  监测因子应与评价项目排放的污染物相关,应包括评价项目排放的常规污染物和特征污染物。

  监测时间选取应符合技术导则中关于监测制度的要求。

  监测点位设置应根据项目的规模和性质,结合地形复杂性、污染源及环境空气 保护目标的布局,综合考虑监测点设置数量。对于地形复杂、污染程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较多的区域,可酌情增加监测点数目。对于评价范围大, 区域敏感点多的评价项目,在布设各个监测点时,要注意监测点的代表性,环境监 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敏感区域、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同时布点还要遵循近密远疏的原则。具体监测点位可根据局部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 整。各监测期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监测点位置应重合。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 监测点位,应根据各监测期所处季节主导风向进行调整。

  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的布设应符合GB 16297中附录C的有关要求。

  2. 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分析

  对于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数据有效性分析,应从监测资料来源、监测布点、点位数 量、监测时间、监测频次、监测条件、监测方法以及数据统计的有效性等方面分析

  是否符合导则、标准以及监测分析方法等有关要求。

  对于日平均浓度值和小时平均浓度值既可采用现状监测值,也可?用评价区域内近3年的例行监测资料或其他有效监测资料,年均值一般来自于例行监测资料。监测资料应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对近年来区域污染源变化大的地区,应以现状监测 资料和当年的例行监测资料为准。对于评价范围有例行空气质量监测点的,应获取 其监测资料,分析区域长期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制度与布点原则应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 (HJ 2.2-2008)的要求。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空气敏感区、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置的周边环境应符合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规定。 监测方法的选择,应满足项目的监测目的,并注意其适用范围、检出限、有效检测范围等监测要求。凡涉及《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中各项污染 物的分析方法应符合GB 3095对分析方法的规定,对尚未制定环境标准的非常规大 气污染物,应尽可能参考ISO等国际组织和国内外相应的监测方法,在环评文件中 详细列出监测方法、其适用性及其引用依据,并报请环保主管部门批准。

  凡涉及GB 3095中污染物的各类监测资料的统计内容与要求,均应满足该标准 中各项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见表3-6。其他特征污染物监测资料的统计内容应符合相关引用标准中数据统计有效性的规定。

  表3-6各项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

污染物
取值时间
数据有效性规定
so2, no2
年平均
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44个日均值 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2个日均值
TSP, PM10, Pb
年平均
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60个日均值 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5个日均值
S02, NO,, N02, CO
日平均
每日至少有18 h的?样时间
TSP, PM10,B[a]P, Pb
日平均
每日至少有12 h的采样时间
S02’ NO,, N02, CO, 03
1 h平均
每小时至少有45 min的?样时间
Pb
季平均
每季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5个日均值 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5个日均值
氟化物(以F计)
月平均
每月至少采样15日以上
植物生长季平均
每一个生长季至少有70%的月平均值
曰平均
每日至少有12 h的?样时间
1 h平均
每小时至少有45 min的采样时间

  三、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

  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现状主要通过对现状监测资料和区域历史监测资料进行统计 分析进行评价,评价方法主要?用对标法。对照各污染物有关的环境质量标准,分 析其长期浓度(年均浓度、季均浓度、月均浓度)、短期浓度(日平均浓度、小时 平均浓度)的达标情况。

  1. 监测结果统计分析内容

  监测结果统计分析内容包括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不同取值时间的浓度变化范 围,统计年平均浓度最大值、日平均浓度最大值和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值与相应的标准限值进行比较分析,给出占标率或超标倍数,评价其达标情况,若监测结果出现超标,应分析其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以及超标原因。并分析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曰 变化规律,以及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此外,还应分析评价范围 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

  2. 现状监测数据达标分析

  统计分析监测数据时,先以列表的方式给出各监测点位置、监测内容以及监测 方法等内容,见表3-7现状监测内容和表3-8监测方法。

  表3-7现状监测内容

现状 监测点号
监测点
名称
坐标
x/m
坐标
y/m
距污染源 距离/m
监测点位 代表性描述
.监测内容
1
2
3

  表3-S监测方法

 

监测内容 监测方法

  在分析处理各时段监测数据时应反映其原始有效监测数据,小时、日均等监测 浓度应是从最小监测值到最大监测值的浓度变化范围值,即cmin?cmax的浓度,并 分析最大浓度cmax占标率,和监测期间的超标率以及达标情况,见表3-9。

  参加统计计算的监测数据必须是符合要求的监测数据。对于个别极值,应分析 出现的原因,判断其是否符合规范的要求,不符合监测技术规范要求的监测数据不参加统计计算,未检出的点

  表3-9现状监测统计与分析

监测点位
监测项目
?样时间
?样个数
浓度范围/ (mg/m3)
最大浓度 占标率/%
超标率
达标情况
1
2

  对于国家未颁布标准的监测项目,一般不进行超标率计算。

  超标率按下式计算:

  超标率=件示X100%

  总监测数据个数

  根据评价结果,确定评价区域主要污染物;对于超标的监测数据,应分析超标

  原因。

  3.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分析

  图3-1监测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浓度日变化图

  根据现场监测数据和收集的例行监测数据,分析评价范围内的各项监测数据的日变化规律以及年变化趋势,并绘制污染物日变化图(图3-1)和年变化趋 势图(图3-2),参考同步气象资料分析其变化规律,并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 及其影响因素。结合区域大气环境整治方案和近3年例行监测数据的变化趋势分析区域环境容量。

  四、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1.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

  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要求与项目的评价等级有关,还与评价范围内地形复杂程 度、水平流场是否均匀一致、污染物排放是否连续稳定有关。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包括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包括 年平均风速和风向玫瑰图,最大风速与月平均风速,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 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降水量极值,日照等。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还应调查逐日、逐次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其他气象观测资料。

  2.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1) 对于一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基本要求分两种情况:①评价范围小于50 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并按选取的模式要求,调查必需 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②评价范围大于50 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 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5年内 的至少连续3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 50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还需进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高空气象探测站,近5 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如果高空气象探测站与项目的距离 超过50 km,高空气象资料可?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50 km内的格点气象资料。

  (2) 对于二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基本要求同一级评价项目。对应的气象观测资料年限要求为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1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高空气象探测资料。气象资料调查要求见表3-10。

  表3-10气象资料调查要求

一级评价
二级评价
三级评价
评价范围
小于50 km
大于50 km
小于50 km
大于50 km
气象资料年限
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
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1年
地面气象资料
必需
必需
必需
必需
高空气象资料
按选取的模式要求
必需
按选取的模式要求
必需
补充气象资料 观测前提
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 km,并且地面站与评 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
补充气象观测
连续1年
2个月以上
一般要求
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

  3.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

  (1)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根据所调查地面气象观测站的类别,并遵循先基准站、次基本站、后一般站的原则,收集每日实际逐次观测资料。观测资料的常规调查项 目包括:时间(年、月、日、时)、风向(以角度或按16个方位表示)、风速、干 球温度、低云量、总云量。

  根据不同评价等级预测精度要求及预测因子特征,可选择调查的观测资料的内容:湿球温度、露点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降水类型、海平面气压、观测站地 面气压、云底高度、水平能见度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内容详见表3-11。

  (2)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观测资料的时次根据所调查常规高空气象探测站的实际探测时次确定,一般应至少调查每日1次(北京时间08点)的距地 面1 500 m高度以下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观测资料的常规调查项目包括:时间(年、 月、日、时),探空数据层数,每层的气压、高度、气温、风速、风向(以角度或 按16个方位表示)。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内容见表3-12。

  表3-11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内容

名称
单位
资料的需求性
名称
单位
资料的需求性
必需
湿球温度
°c
可选
必需
露点温度
°c
可选
必需
相对湿度
%
可选
必需
降水量
mm/h
可选
风向
0 (方位)
必需
降水类型
可选
风速
m/s
必需
海平面气压
hPa (百帕)
可选
总云量
十分量
必需
观测站地面气压
hPa (百帕)
可选
低云量
十分量
必需
云底高度
km
可选
干球温度
°C
必需
水平能见度
km
可选

  表3-12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内容

  按照HJ 2.2―2008所推荐的进一步预测模式,输入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需要逐日每天24次的连续观测资料,对于每日实际观测次数不足24次的,应在应用气象 资料前对原始资料进行插值处理。插值方法可?用连续均匀插值法(实际观测次数 为一日4次或一日8次)或者均值插值法(实际观测次数为一日8次以上)。

  编辑推荐:

  2013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考后专题及交流 

  2014年环境影响评价师VIP套餐震撼推出 

  2013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成绩查询汇总 

  2014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网络辅导招生简章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环境影响评价师频道论坛,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分享到: 编辑:环球网校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环境影响评价师资格查询

环境影响评价师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环境影响评价师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环境影响评价师各地入口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