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环境影响评价师《导则与标准》讲义:第三章一节
特别推荐:2014环评师《各科目》新旧教材对比汇总
点击查看:2014年环境影响评价师《导则与标准》章节讲义汇总
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
一、概述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HJ2.2―2008)规定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的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适用于建设项目的新建或改、扩建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区域和规划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亦可参照使用。该导则是对《环境影响评 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HJ/T2.2―93)的第一次修订。主要修订内容有:评价工作分级和评价范围确定方法,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内容与要求,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 容与要求,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方法及要求,环境影响预测推荐模式等。
该导则于2008年12月31日发布,2009年4月1日实施。自实施之日起,《环 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HJ/T2.2―93)废止。
二、术语
1. 环境空气敏感区
指评价范围内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规定划分为一类功能 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以及对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
2. 常规污染物
常规污染物指GB 3095―1996中所规定的二氧化硫(S02)、颗粒物(TSP、 PM10), 二氧化氮(N02)、一氧化碳(CO)等污染物。
3. 特征污染物
特征污染物指项目排放的污染物中除常规污染物以外的特有污染物。主要指项 目实施后可能导致潜在污染或对周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产生影响的特有污染物。
4. 大气污染源分类
大气污染源按预测模式的模拟形式分为点源、面源、线源、体源四种类别。
点源: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如烟囱、集气筒等。
面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 物的源,如工艺过程中的无组织排放、储存堆、渣场等排放源。
线源: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放的源,如城市道路的机动 车排放源等。
体源: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污染物呈一定体积向大气排 放的源,如焦炉炉体、屋顶天窗等。
5. 大气污染物分类
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物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其中粒 径小于15 |Lim的污染物也可划为气态污染物。
6. 排气筒
排气筒指通过有组织形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各种类型的装置,包括烟囱、集气
同寺。
7. 简单地形
距污染源中心点5 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 为简单地形(图3-1)。在此范围内地形高度不超过排气筒基底高度时,可认为地形 局度为0 m。
对于存在多源情况下的建设项目,简单地形与复杂地形的判断可用该项目几何高度最高的污染源高度作为判别标准。
9. 推荐模式
导则附录A所列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推荐模式原则上?取互联网等形式发布,发布内容包括模式的使用说明、执行文件、用户手册、技术文档、应用案例 等。推荐模式清单包括估算模式、进一步预测模式和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
估算模式是一种单源预测模式,适用于建设项目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的确定工 作。估算模式利用预设的气象条件进行计算,通常其计算结果大于采用进一步预测模式的计算浓度值。
进一步预测模式是一些多源预测模式,适用于一、二级评价工作的进一步预测 工作。可基于评价范围的气象特征及地形特征,模拟单个或多个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在不同平均时限内的浓度分布。不同的预测模式有其不同的数据要求及适用范围。
10. 非正常排放
指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排放。如点火开炉、设备检修、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 达不到应有效率、工艺设备运转异常等情况下的排放。
11. 长期气象条件
指达到一定时限及观测频次要求的气象条件。
一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五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逐日、逐次气象 条件。
二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三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的逐日、逐次气象 条件。
12. 复杂风场
指评价范围内存在局地风速、风向等因子不一致的风场。一般是由于地表的地 理特征或土地利用不一致,形成局地风场或局地环流,如海边、山谷、城市等地带会形成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等。
13.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为保护人群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
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1.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
选择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对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行分级。结合项 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正常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参数,?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 正常排放下主要污染物的选择标准,应结合污染物毒性、污染物排放量及环境质量 标准限值综合判定。对于常规污染物,可参考等标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即选择污染物排放量与环境空气质量浓度标准比值较大的污染物作为项目主要污染物。
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1?3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 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第i个污染物),及第/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 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Z)1()%。其中P,定义为:
P=-^Lxl00% (3-1)
式中:――第/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Z•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
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
C。,. 一般选用GB 3095中1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3倍值;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 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 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评价工作等级按表3-1的分级判据进行划分。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按式(3-1) 计算,如污染物数/大于1,取P值中最大者(Pmax),和其对应的D1()%。
表3-1评价工作等级
评价工作等级评价工作分级判据
一级Pmax>80%,且 ZV>5km
二级其他
三级Pmax<10%或/)丨。%<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同一项目有多个(两个以上,含两个)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则按 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级,并取评价级别最高者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
(2) 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含两个)项目,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3) 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 价等级可低于一级。
(4) 如果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或者评价范围内主要评价 因子的环境质量已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者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评价等级一般不低于二级。
(5) 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应考虑交 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6) 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按项目沿线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 车站等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计算其评价等级。
(7) 确定评价工作等级的同时应说明估算模式计算参数和选项。
2. 不同评价等级的预测要求
一、二级评价应选择导则推荐模式清单中的进一步预测模式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三级评价可不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直接以估算模式的计算结果 作为预测与分析依据。
3. 评价范围的确定
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即以 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为半径的圆或2XD1()%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 价范围;当最远距离超过25 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 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 50 km矩形区域。
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 km。
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 m 的范围。
4. 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确定
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环境空气敏感区,在图中标注,并列表给出环境空气敏感区内主要保护对象的名称、大气环境功能区划级别、与项目的相对距离、方位,以 及受保护对象的范围和数量。
四、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1.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源(对于改、扩建项目应 包括新、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建项目等污染源。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价范围内 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
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
2.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对于新建项目可通过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对于评价范围内的 在建和未建项?的污染源调查,可使用已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资料;对于现有项目和改、扩建项目的现状污染源调查,可利用已有的有效数据或进行实测;对 于分期实施的工程项目,可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年内的验收监测资料、年度例行监 测资料或进行实测。
评价范围内拟替代的污染源调查方法参考项目的污染源调查方法。
3.污染源调查内容与调查清单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1) 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在满负荷排放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对改、扩建项目应给出:现有工程排 放量、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现有工程经改造后的污染物预测削减量,并按上述3 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对于毒性较大的污染物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对于周期 性排放的污染源,还应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周期性排放系数取值为0?1,一般可按季节、月份、星期、日、小时等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
(2) 点源调查内容。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以及排气筒底部的海拔高度(m); 排气筒几何高度(m)及排气筒出口内径(m);烟气出口速度(m/s);排气筒出口 处烟气温度(K);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等。点源(包 括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参数调查清单见表3-2。
(3)面源调查内容。面源位置坐标,以及面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面 源初始排放高度(m);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 (s-m2)],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等。各类面源参数调查清单表见表3-3?表3-5。
表3-3矩形面源参数调查清单
面源
编号 |
面源
名称 |
面源起始点 |
海拔
高度 |
面源
长度 |
面源
宽度 |
与正
北夹
角 |
面源初
始排放
高度 |
年排
放小
时数 |
排放
工况 |
评价因子源强 | ||||||
X
坐标 |
Y
坐标 |
烟尘 |
粉尘 |
S02 |
NO, |
其他 | ||||||||||
单位 |
m |
m |
m |
m |
m |
O |
m |
h |
g/ (s • m2) | |||||||
数据 |
表3-4多边形面源参数调查清单
面源
编号 |
面源
名称 |
顶点1坐标 |
顶点2坐标 |
其他 |
海拔
高度 |
面源初
始排放
高度 |
年排
放小
时数 |
排放
工况 |
评价因子源强 | |||||||
X
坐标 |
Y
坐标 |
坐标 |
Y
坐标 |
顶点
坐标 |
烟
尘 |
粉
尘 |
so2 |
NO, |
其
他 | |||||||
单位 |
m |
m |
m |
m |
m |
m |
h |
g/ (s • m2) | ||||||||
数据 |
表3-5近圆形面源调查清单
面源
编号 |
面源
名称 |
中心坐标 |
海拔
高度 |
近圆形
半径 |
顶点数
或边数 |
面源初
始排放
高度 |
年排
放小
时数 |
排放
工况 |
评价 |
因子源强 | |||||
X
坐标 |
Y
坐标 |
烟
尘 |
粉尘 |
so2 |
NOx |
其
他 | |||||||||
单位 |
m |
m |
m |
m |
m |
h |
g/ (s • m2) | ||||||||
数据 |
(4)体源调查内容。体源中心点坐标,以及体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 体源高度(m);体源排放速率(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体源的边长 (m);初始横向扩散参数(m),初始垂直扩散参数(m),体源初始扩散参数的估 算见表3-6和表3-7。体源参数调查清单见表3-8。
表3-6体源初始横向扩散参数的估算
源类型 |
初始横向扩散参数 |
单个源 |
?=边长/4.3 |
连续划分的体源 |
边长/2.15 |
间隔划分的体源 |
两个相邻间隔中心点的距离/2.15 |
表3-7体源初始垂直扩散参数的估算
源位置 |
初始垂直扩散参数 | |
源基底处地形高度 |
源的高度/2.15 | |
源基底处地形 |
在建筑物上的,或邻近建筑物 |
?=建筑物高度/2.15 |
高度//。>0 |
不在建筑物上,或不邻近建筑物 |
源的高度/4.3 |
表3-8体源参数调?清单
体源
编号 |
体源
名称 |
体源中心 坐标 |
海拔
高度 |
体源
边长 |
体源
高度 |
年排
放小
时数 |
排放
工况 |
初始扩散 参数 |
评价因子源强 | |||
X
坐标 |
Y
坐标 |
横向 |
垂直 |
烟尘粉尘S02 NO,其他 | ||||||||
单位 |
m |
m |
m |
m |
m |
h |
m |
m |
g/s | |||
数据 |
(5)线源调查内容。线源几何尺寸(分段坐标),线源距地面高度(m),道路 宽度(m),街道街谷高度(m);各种车型的污染物排放速率[g/ (km-s)];平均 车速(km/h),各时段车流量(辆/h)、车型比例。线源参数调查清单见表3-9。
表3-9线源参数调查清单
线源 |
线源 |
分段 坐标1 |
分 坐片 |
段 示2 |
分段
坐标
n |
道路 |
道路 |
街道
窄谷
高度 |
平均 |
车流量 |
车型/ |
各车型污染物排放速率 | ||||||
编号 |
名称 |
X
坐标 |
Y
坐标 |
X
坐标 |
Y
坐标 |
高度 |
宽度 |
车速 |
比例 |
NOx |
粉尘 |
CO |
voc |
其
他 | ||||
单位 |
m |
m |
m |
m |
m |
m |
m |
km/h |
Pcu/h |
g/ (km • s) | ||||||||
数据 |
(6) 其他需调查的内容。建筑物下洗参数;颗粒物的粒径分布。颗粒物粒径分布调查清单见表3-10。
表3-10颗粒物粒径分布调查清单
粒径分级 |
分级粒径 |
颗粒物质量密度 |
所占质量比 | |
单位 |
g/cm3 |
|||
数据 |
二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参照一级评价项目执行,可适当从简。
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污染源排污概况,并对估算模式中的污染源参数进汀核实。
五、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1. 现状调查原则
现状调查资料来源分三种途径,可视不同评价等级对数据的要求结合进行:
①收集评价范围内及邻近评价范围的各例行空气质量监测点的近三年与项目有关 的监测资料。②收集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③进行现场监测。
凡涉及GB 3095中污染物的各类监测资料的统计内容与要求,均应满足该标准 中各项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涉及GB 3095中各项污染物的分析方法应符合GB 3095对分析方法的规定。
监测方法应首先选用国家环境主管部门发布的标准监测方法。对尚未制定环境 标准的非常规大气污染物,应尽可能参考ISO等国际组织和国内外相应的监测方法,在环评文件中详细列出监测方法、适用性及其引用依据,并报请环保主管部门批准。监测方法的选择,应满足项目的监测目的,并注意其适用范围、检出限、有 效检测范围等监测要求。
2. 现有监测资料分析
对照各污染物有关的环境质量标准,分析其长期浓度(年均浓度、季均浓度、 月均浓度)、短期浓度(日平均浓度、小时平均浓度)的达标情况。若监测结果出 现超标,应分析其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以及超标原因。此外,还应分析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
3 .现状监测
(1) 监测因子。凡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常规污染物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项 目排放的特征污染物中有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或者有TJ 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也应筛选为监测因子;对于没有相应环境质量标 准的污染物,且属于毒性较大的,则应按照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作为 监测因子,同时应给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
(2) 监测制度。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二级评价项目 可取一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必要时应作二期监测;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7天有效数据,?样时间应符合 监测资料的统计要求。对于评价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监测天数。对于部分无法进行连续监测的特殊污染物,可监测其一次浓度值,监测时 间须满足所用评价标准值的取值时间要求。
(3) 监测布点要求。监测点设置应根据项目的规模和性质,结合地形复杂性、 污染源及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布局,综合考虑监测点设置数量。
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10个;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 目标,点位不少于6个。对于地形复杂、污染程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环境空气保 护目标较多的区域,可酌情增加监测点数目。三级评价项目,若评价范围内已有例 行监测点位,或评价范围内有近3年的监测资料,且其监测数据有效性符合导则有 关规定,并能满足项目评价要求的,可不再进行现状监测,否则,应设置2?4个监测点。若评价范围内没有其他污染源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可适当减少监测点 位。 ’
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在各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 气污染源)评价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位。
城市道路项目,可不受上述监测点设置数目限制,根据道路布局和车流量状况, 并结合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 点位。
(4) 监测布点原则。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全面、客观、真实反映评价范围内的 环境空气质量。依项目评价等级和污染源布局的不同,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监测布点。
一级评价项目: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至少 在约0°、45°、90°、135°、180°、225°、270?、315°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向距离中心点(或主要排放源)不同距离,加密布设1?3个监测点。 具体监测点位可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空 气敏感区、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 各监测期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监测点位置应重合。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监测点位,应根据各监测期所处季节主导风向进行调整。
二级评价项目: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至少 在约0°、90°、180°、270°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主导风向下风向应加密布点。具体监测点位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 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空气 敏感区、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篼浓度区的环境质量。如需要进行二期监测,应与一级评价项目相同,根据各监测期所处季节主导风向调 整监测点位。
三级评价项目:以监测期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至少在 约0°、180。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主导风向下风向应加密布点,也可根据局地 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空气敏感区、各环境功能区的 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如果评价范围内已有例行 监测点可不再安排监测。
城市道路评价项目:对于城市道路等线源项目,应在项目评价范围内,选取有 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监测点的布设还应结合敏感点的垂直空间分布进行设置。
各级评价项目现状监测布点原则汇总见表3-11。
表3-11现状监测布点原则
一级评价 |
二级评价 |
三级评价 | |
监测点数 |
^10 |
彡6 |
2?4 |
布点方法 |
极坐标布点法 |
极坐标布点法 |
极坐标布点法 |
布点方位 |
在约 0。、45。、90。、135。、 180。、 225。、 270。、 315。等 方向布点,并且在下风向加 密,也可根据局地地形条 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 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 |
至少在约0。、90。、180。、 270°等方向布点,并且 在下风向加密,也可根 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 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 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 |
至少在约0°、180°等 方向布点,并且在下 风向加密,也可根据 局地地形条件、风频 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 能区、环境空气保护 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 调整 |
布点要求 |
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敏感区域、各环境功 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 |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置的周边环境应符合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规定。监 测点周围空间应开阔,?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的高度夹角小于30°;监测点周围应有270°采样捕集空间,空气流动不受任何影响;避开局地污染源的影响,原则上20 m应没有局地排放源;避开树木和吸附力较强的建筑物,一般在15?20 m范 围内没有绿色乔木、灌木等。同时注意监测点的可到达性和电力保证。
(1) 监测采样。环境空气监测中的?样点、?样环境、?样高度及?样频率的 要求,按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执行。
(2) 同步气象资料要求。应同步收集项目位置附近有代表性,且与各环境空气 质量现状监测时间相对应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3) 监测结果统计分析。以列表的方式给出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的不同取值时 间的浓度变化范围,计算并列表给出各取值时间最大浓度值占相应标准浓度限值的百分比和超标率,并评价达标情况;分析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日变化规律以及大气污 染物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及污染源排放的关系;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 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六、气象观测资料调查与分析
1. 调查基本原则
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要求与项目的评价等级有关,还与评价范围内地形复杂程度、水平流场是否均匀一致、污染物排放是否连续稳定有关。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包 括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包括 年平均风速和风向玫瑰图,最大风速与月平均风速,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降水量极值,日照等。对于一、二级评价 项目,还应调查逐日、逐次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其他气象观测资料。
2. 调查要求
(1)对于一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基本要求分两种情况:①评价范围小于50 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并按选取的模式要求,调查必需的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②评价范围大于50 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5年内 的至少连续三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 50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还需进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高空气象探测站,近5 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如果高空气象探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 km,高空气象资料可?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50 km内的格点气象资料。
(2)对于二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基本要求同一级评价项目。对应的气象观测资料年限要求为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高空 气象探测资料。
3.调查内容
(1)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根据所调查地面气象观测站的类别,并遵循先基准站,次基本站,后一般站的原则,收集每日实际逐次观测资料。观测资料的常规调查项 目包括:时间(年、月、日、时)、风向(以角度或按16个方位表示)、风速、干球温度、低云量、总云量。
根据不同评价等级预测精度要求及预测因子特征,可选择调查的观测资料的内容:湿球温度、露点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降水类型、海平面气压、观测站地 面气压、云底高度、水平能见度等(表3-12)。
名称 |
单位 I |
| 名称 |
单位 |
年 |
I 湿球温度 |
°c | |
月 |
露点温度 |
°c | |
曰 |
相对湿度 |
% | |
时 |
I 降水量 |
mm/h | |
风向 |
度(方位)I |
降水类型 |
|
风速 |
m/s |
海平面气压 |
hPa (百帕) |
总云量 |
十分量 |
观测站地面气压 |
hPa (百帕) |
低云量 |
十分量 |
云底高度 |
km |
干球温度 |
V I |
I 水平能见度 |
km |
(2)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观测资料的时次根据所调查常规高空气象探测站的实际探测时次确定,一般应至少调查每日1次(北京时间08点)的距地面1 500 m高 度以下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观测资料的常规调查项目包括:时间(年、月、日、时)、探空数据层数、每层的气压、高度、气温、风速、风向(以角度或按16个方 位表示)(表3-13)。
表3-13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内容
名称 |
单位 |
名称 |
单位 |
年 |
高度 |
m | |
月 |
干球温度 |
°C | |
曰 |
露点温度 |
°C | |
时 |
风速 |
m/s | |
探空数据层数 |
风向 |
度(方位) | |
气压 |
hPa (百帕) |
对于修订版大气导则所推荐的进一步预测模式,输入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需要 逐日每天24次的连续观测资料,对于每日实际观测次数不足24次的,应在应用气象资料前对原始资料进行插值处理。插值方法可?用连续均匀插值法(实际观测次 数为一日4次或一日8次)或者均值插值法(实际观测次数为一日8次以上)。
4. 补充地面气象观测
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 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 特征不一致,还需要进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在评价范围内设立补充地面气象观测 站,站点设置应符合相关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
一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应进行为期一年的连续观测;二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可选择 有代表性的季节进行连续观测,观测期限应在2个月以上。观测内容应符合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要求。观测方法应符合相关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
补充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可作为当地长期气象条件参与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5. 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内容
(1) 温度。统计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每月平均温度的变化情况,并绘制年平均 温度月变化曲线图。对于一级评价项目,需酌情对污染较严重时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作温廓线的分析,分析逆温层出现的频率、平均高度范围和强度。
(2) 风速。统计月平均风速随月份的变化和季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即根据 长期气象资料统计每月平均风速、各季每小时的平均风速变化情况,并绘制平均风速的月变化曲线图和季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曲线图。对于一级评价项目,需酌情 对污染较严重时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作风廓线的分析,分析不同时间段大气边界层 内的风速变化规律。
(3) 风向、风频。统计所收集的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每月、各季及长期平均 各风向风频变化情况。统计所收集的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各风向出现的频率,静 风频率单独统计。在极坐标中按各风向标出其频率的大小,绘制各季及年平均风向 玫瑰图。风向玫瑰图应同时附当地气象台站多年(20年以上)气候统计资料的统计 结果°
在模式计算中,若给静风风速赋一固定值,应同时分配静风一个风向,可利用 静风前后的观测资料的风向进行插值或在气象资料比较完整,即日观测次数比较多的情况下,利用静风前一次的观测资料中的风向作为当前静风风向。
(4) 主导风向。主导风向指风频最大的风向角的范围。风向角范围一般在连 续45°左右,对于以十六方位角表示的风向,主导风向范围一般是指连续两到三个风向角的范围。某区域的主导风向应有明显的优势,其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应 彡30%,否则可称该区域没有主导风向或主导风向不明显。在没有主导风向的地区, 应考虑项目对全方位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
七、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用于判断项目建成后对评价范围大气环境影响的程度和范 围。常用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各种气象条件、地形条件下的污染物在大气中输送、扩散、转化和清除等物理、化学机制。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步骤一般为:
(1) 确定预测因子。
(2) 确定预测范围。
(3) 确定计算点。
(4) 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
(5) 确定气象条件。
(6) 确定地形数据。 .
(7) 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
(8) 选择预测模式。
(9) 确定模式中的相关参数。
(10) 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 预测因子
预测因子应根据评价因子而定,选取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评价因子作为预测 因子。
2. 预测范围
预测范围应覆盖评价范围,同时还应考虑污染源的排放高度、评价范围的主导风 向、地形和周围环境敏感区的位置等进行适当调整。计算污染源对评价范围的影响时,一般取东西向为尤坐标轴、南北向为r坐标轴,项目位于预测范围的中心区域。
3. 计算点
计算点可分三类:环境空气敏感区、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以及区域最大地面浓 度点。应选择所有的环境空气敏感区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作为计算点。
预测网格点的分布应具有足够的分辨率以尽可能精确预测污染源对评价范围的最大影响,预测网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用直角坐标网格或极坐标网格,并应覆盖 整个评价范围。预测网格点设置方法见表3-14。
表3-14预测网格点设置方法
预测网格方法 |
直角坐标网格 |
极坐标网格 | |
布点原则 |
网格等间距或近密远疏法 |
径向等间距或距源中心近密远疏法 | |
预测网格 |
距离源中心<1 000 m |
50?100 m |
50?100 m |
点网格距 |
距离源中心>1 000 m |
100?500 m |
100?500 m |
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的预测网格设置,应依据计算出的网格点浓度分布而定, 在高浓度分布区,计算点间距应不大于50m。对于临近污染源的高层住宅楼,应 适当考虑不同代表高度上的预测受体。
1. 污染源计算清单
点源、面源、体源和线源源强计算清单内容参见大气污染源调查内容与调查清单。
2. 气象条件
计算小时平均浓度需采用长期气象条件,进行逐时或逐次计算。选择污染最 严重的(针对所有计算点)小时气象条件和对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影响最大的若干个小时气象条件(可视对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程度而定)作为典型小时气 象条件。
计算日平均浓度需?用长期气象条件,进行逐日平均计算。选择污染最严重 的(针对所有计算点)日气象条件和对各#境空气保护目标影响最大的若干个曰气象条件(可视对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程度而定)作为典型日气象条件。
3. 地形数据
在非平坦的评价范围内,地形的起伏对污染物的传输、扩散会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复杂地形下的污染物扩散模拟需要输入地形数据。
地形数据的来源应予以说明,地形数据的精度应结合评价范围及预测网格点的设置进行合理选择。
4. 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内容依据评价工作等级和项目的特点而定。
(1) 一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
①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
②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 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浓度。
③长期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 的最大地面年平均浓度。
④非正常排放情况,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 最大地面小时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
⑤对于施工期超过一年的项目,并且施工期排放的污染物影响较大,还应预 测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
二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为一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中的①、②、③、④项内容。 三级评价项目可不进行上述预测。
(2) 预测情景根据预测内容设定,一般考虑五个方面的内容:污染源类别、排放方案、预测因子、气象条件、计算点。
污染源类别分新增加污染源、削减污染源和被取代污染源及其他在建、拟建项 目相关污染源。新增污染源分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两种情况。排放方案分工程设计或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现有排放方案和环评报告所提出的推荐排放方案,排放方案 内容根据项目选址、污染源的排放方式以及污染控制措施等进行选择。常规预测情 景组合见表3-15。
表3-15常规预测情景组合
序号 |
污染源类别 |
排放方案 |
预测因子 |
计算点 |
常规预测内容 |
1 |
新增污染源 (正常排放) |
现有方案/ 推荐方案 |
所有预测因子 |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网格点 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 |
小时浓度 曰平均浓度 年均浓度 |
2 |
新增污染源 (非正常排放) |
现有方案/ 推荐方案 |
主要预测因子 |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 |
小时浓度 |
3 |
削减污染源 (若有) |
现有方案/ 推荐方案 |
主要预测因子 |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
日平均浓度 年均浓度 |
4 |
被取代污染源 (若有) |
现有方案/ 推荐方案 |
主要预测因子 |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
曰平均浓度 年均浓度 |
5 |
其他在建、拟建项目 相关污染源(若有) |
主要预测因子 |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
日平均浓度 年均浓度 |
8.预测模式
?用导则推荐模式清单中的模式进行预测,并说明选择模式的理由。选择模式时,应结合模式的适用范围和对参数的要求进行合理选择。推荐模式原则上采取互 联网等形式发布,发布内容包括模式的使用说明、执行文件、用户手册、技术文档、 应用案例等。推荐模式清单包括估算模式、进一步预测模式和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各预测模式适用范围及选择要求见表3-16。
表 3-16 |
推荐模式一般适用范围 |
||
分类 |
AERMOD |
ADMS |
CALPUFF |
适用评价等级 |
一级、二级评价 |
一级、二级评价 |
上级、二级评价 |
污染源类型 |
点源、面源、体源 |
点源、面源、线源、体源 |
点源、面源、线源、体源 |
适用评价范围 |
彡 50 km |
^50 km |
>50 km |
对气象数据最低 要求 |
地面气象数据及对应 高空气象数据 |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 |
地面气象数据及对应高空气 象数据 |
适用污染源类型 |
点源、面源和体源 |
点源、面源、线源和体源 |
点源、面源、线源和体源 |
适用地形及风场 条件 |
简单地形、复杂地形 |
简单地形、复杂地形 |
简单地形、复杂地形、 复杂风场 |
模拟污染物 |
气态污染物 颗粒物 |
气态污染物 颗粒物 |
气态污染物、颗粒物 恶臭、能见度 |
其他 |
街谷模式 |
长时间静风岸边熏烟 |
9.模式中的相关参数
在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时,应对预测模式中的有关模型选项及化学转化等参 数进行说明。不同预测模式所需主要参数见表3-17。
在计算lh平均浓度时,可不考虑802的转化;在计算日平均或更长时间平均浓度时,尤其是城市区域,应考虑化学转化。S02转化可取半衰期为 4h。对于一 般的燃烧设备,在计算N02小时或日平均浓度时,可以假定NC^/NO^O.l在计算 年平均浓度时,可以假定N02/N0x=0.75。在计算机动车排放从)2和1^0,比例时,应根据不同车型的实际情况而定。
在计算颗粒物浓度时,应考虑重力沉降的影响。
表3-17不同预测模式所需主要参数要求
参数类型 |
ADMS |
AERMOD |
CALPUFF |
地表参数 |
地表粗糙度, 最小M-0长度 |
地表反照率、BOWEN
率、地表粗糙度 |
地表粗糙度、土地使用类型、植被代码 |
干沉降参数 |
沉降率 |
干沉降参数 |
干沉降参数 |
湿沉降参数 |
清洗率 |
湿沉降参数 |
湿沉降参数 |
化学反应参数 |
化学反应选项 |
半衰期、NOv转化系 数、臭氧浓度等 |
化学反应计算选项 |
其他参数 |
模拟建筑物/山 区 |
时区、城市/农村 |
时区、地形影响半径、气象台站影响半径、 风速幂指数、静风域值、混合层域值 |
10.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对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应考虑其预测值和同点位处的现状背 景值的最大值的叠加影响;对最大地面浓度点的环境影响分析可考虑预测值和所有现状背景值的平均值的叠加影响。
(2) 叠加现状背景值,分析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即新增污染 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一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一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若评价范围内还有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拟建项目,也应考虑其建成后对评价范围的共同影响。
(3) 分析典型小时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 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分析小时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4) 分析典型日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 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分析日平均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 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日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5) 分析长期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环境影响,分
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范围及位置,并绘制预测范围内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6) 分析评价不同排放方案对环境的影响,即从项目的选址、污染源的排放强 度与排放方式、污染控制措施等方面评价排放方案的优劣,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如果有)提出解决方案。
(7) 对解决方案进行进一步预测和评价,并给出最终的推荐方案。
八、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1
最新资讯
- 2024年环境影响评价师导则与标准真题及考情分析2024-06-10
- 2024环评师技术方法真题及考情分析2024-06-09
- 2024年环境影响评价师法律法规真题与考情分析2024-06-08
- 2024年环评师考试《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案例分析》真题与考情分析2024-06-07
- 2024环评师备考资料-《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前资料2024-05-13
- 2024环评师备考资料-《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考前资料2024-05-13
- 2024环评师备考资料-《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考前资料2024-05-13
- 2024环评师备考资料-《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考前资料2024-05-13
- 2024环评师备考策略方法与技巧2023-11-29
- 【双11预售开启!】抢百倍膨胀抵扣!购2024环评好课!2023-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