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教育的发展
>>>2013年教师资格通用版保过班辅导震撼上线!八折优惠! 2013各省教师资格考试信息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通过本章学习,应重点识记教育的基本概念以及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点。本章需要重点识记的知识点有:我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等,其中应重点识记的教育学思想包括:孔子、墨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卢梭等人的教育思想;儒家代表《学记》、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以及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等,考生需要在复习时加以重视。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什么?
这是教育学中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教育工作者首先应明确的问题。
在中国,战国以前的古籍中,“教”与“育”很少连用。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中庸》说:“修道之谓教”,《荀子?修身》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最早提出“教育”一词的是在《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在西方,“教育”(Educ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义是引出或发挥,是引导儿童固有能力得到完满发展的意思。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把教育看作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而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则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等等①。虽然这些提法各不相同,但是这些说法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共同点就是: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即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教育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可以有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语言的发展达到了较为完备的文字形态后,便出现了学校。学校的出现是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这是相当重要的一步。自此以后,教育就有了两种形态,专门化的学校教育和依然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进行的非学校教育。教育要素是决定教育发展的内在条件,就教育实践活动而言,其构成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一方面,教育为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保证,另一方面,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从而促进教育的不断发展。
二、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及其相应的各项规定。“各级”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类”包括普通教育、专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学制中具体地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教育、从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以制度化教育为参照,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规教育都可归为前制度化教育,而之后的非正式、非正规化教育则都归为非制度化教育。因此,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1.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类早期。在原始社会中,教育是非形式化的,奴隶社会以后逐渐出现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教育实体的产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它属于形式化的教育形态。它的形成或多或少具有以下特点:①教育主体确定,出现了以教育作为职业的教师。②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出现了学生。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④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柏拉图在雅典城郊创立了自己的学校――阿卡德米学园(Academy),这是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组织的高等学府之一。⑤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当这些形式化的教育实体的特点比较稳定并形成教育的简单要素时,教育初步定型。因此,教育实体化的过程是形式化的教育从不定型发展为定型的过程。
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的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近代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
前制度化的教育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为制度化的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发展基础,并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2.制度化教育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从17世纪到19世纪末,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起近代学校教育系统,大致说来,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l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教育实体从简单到复杂、从游离状态到形成系统的过程,正是教育“制度化”的过程。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制度化的教育主要是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随着学历社会的出现,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制度化教育的发展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制度化教育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和各个方面,甚至可以用“学历社会”来描述制度化教育对于整个社会的深刻影响。制度化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对于社会、政治、文化乃至个人发展的影响,已经为社会普遍接受。
3.非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是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的,它指出了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又不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念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每一个人应该能够在一个比较灵活的范围内,比较自由地选择他们的道路。如果他们离开这个教育体系,他们也不至于被迫终身放弃利用各种教育设施的权利。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库姆斯等人陈述的非正规教育概念、伊里奇所主张的非学校化观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特别是二战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一些共同发展趋势①: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幼儿教育是进入学校教育前的教育,称为学前教育。“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学段之间的前后互相联接。幼儿和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其社会技能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是初步的、朦胧的,还处在萌芽阶段和成长阶段,帮助孩子顺利地适应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逐渐认识到幼儿智力早期开发的重要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学前教育很少被纳入国家教育系统,但现在很多国家都将学前教育纳入到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这对于孩子智力、人格、心理等的早期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现在世界上180多个国家中有2/3以上实行了9年或9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制度。在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同时,大多数国家又把儿童入学的年龄提早到5~7岁,其中尤以6岁居多。1986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施行,它标志着中国确立义务教育制度。
3.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各国普遍推行双轨制教育制度,即为升入高一级学校做准备和为就业做准备的教育制度,双轨之间几乎是不通的。双轨制的主要弊端是,学生缺乏重新选择的机会,普通教育学校的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相对较差,而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在科学文化素质上又有所欠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时代要求人才应该具有综合型和专业型相结合的特点,因此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开始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中学普通化的趋势。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渐发生变化。在形式上,不同学制、不同办学形式的学校纷纷出现;在内容上,基础性的、应用性的、工艺性的学校各显特色;在入学目的、考试评价的方法上,各类高等教育学校也各有不同。
现代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从单一类型向多种类型演化,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多变性,这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态势之一。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已经形成了全日制教育和继续教育两个系列,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三个层次。全日制高等学校也是分类型的。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随着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以获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渐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越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非学历教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进行补充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现代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正在缩小,国际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现实,这就要求各国的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从而增强学制、学位、学分等的互通性。
>>>2013年教师资格通用版保过班辅导震撼上线!八折优惠! 2013各省教师资格考试信息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一)古代教育
古代教育主要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由于古代学校教育是由古代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因此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①出现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②与生产劳动相脱离。③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1.古代中国
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早在4000多年的夏朝,就出现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奴隶社会后,教育逐渐从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分化出来,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有了专职的教师和学生。
《孟子》里说夏、商、周“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这里,孟子不仅记载了我国古代学校教育起源的情况,而且记载了当时教育的内容和宗旨。“庠”是兼施养老与教育的机构,“序”具有明显武士教育的特点,“校”则已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军体性的教育机构。而到了商朝,又增加了“学”和“宗”,“学”已包含了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即有一定的场所、有一定的学习内容和教与学的活动,标志着我国学校教育的成形,“宗”是传授礼乐、造就士子的专门机构。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如西周时实行“学在官府”、“官师一体”等政策。后来,开设了“城均”、“上庠”、“辟雍”、“东序”、“宗”、“泮宫”等在内的大学和小学,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即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的学校与设在地方的学校、设在闾里的塾校,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一是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二是乐,包括音乐、诗歌、舞蹈教育;三是射,射技教育;四是御,以射箭、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五是书,学字习写的书写教育;六是数,简单数量计算教育。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孔子堪称首创私学的大师,其私学的规模最大,存在了40多年,有弟子三千。墨子也曾创办私学,规模和影响也很大,其与孔子的儒家私学并称为“显学”。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秦汉以后,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明显提高,学校教育继续发展,教育制度进一步完善和系统化,出现了“太学”。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虽然在以什么为统治思想方面有过变化,比如黄老之学和佛老之学都曾经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道统,但文化思想定于一尊的思维模式基本没有改变过。
隋唐以后盛行的科学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它对于改变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严格等级制度起了积极的作用,为广大的中小地主阶级子弟进官为吏开辟了道路,但也加强了对知识分子思想和人格的限制。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内容不再是科举的内容,知识分子的毕生精力用在了经书的背诵上。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不仅社会思想受到钳制,而且在形式上的创造性也被扼制。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以孔孟学说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2000多年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学校教育主要以“六艺”、“四书”和“五经”为主要内容,“学而优则仕”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追求目标。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统治劳动人民所需要的官吏,机械记忆、背诵,棍棒体罚是常用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措施。
2.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它的教育也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古代印度有着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把人分成四个等级。处于最高等级的是僧侣祭司,他们受到最优良的教育;其次是刹帝利,为军事贵族。以上两个种姓是天然的统治者。再次是吠舍种姓,他们是从事农工商业的平民;最低等级的是首陀罗种姓,他们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识字读经被认为是违反了神的旨意,可能被处死。婆罗门教的教条是指导思想,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婆罗门教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教育的主要活动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此外,学校为适应时势,要求学生学习发音学、音韵学、语法学、字源学、天文学和祭祀作为习经的基础,这些知识被称为“六科”。这时学习已超出宗教的领域。与此同时,教学也采取了一些启发诱导的方法,不再呆读死记和照本宣科了。
佛教与婆罗门教虽然是两大教派,但都敬奉梵天,主张禁欲修行。婆罗门教以家庭和学校为教育园地,施教的对象不广;而佛教比较关心大众,表现在教育上主要是广设庙宇,使教育面向更多的群众,形成了寺院学府的特色,一直延续到英国殖民地时期。婆罗门教以古老的梵文施教,理解困难;佛教则用地方语为教学用语,容易理解。而且,寺院在初级阶段的教学,多由教师口授,学生记诵,到高深阶段,则进行争辩和议论,教育方法也有发展。
3.古代埃及
古代埃及是世界文明的另一个发源地。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埃及就逐步进入奴隶社会,开始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其教育实践和思想的产生、发展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埃及的教育与其他国家的教育的显著区别是,埃及在古王国时期就出现了学校系统,主要包括宫廷学校、职官学校、寺庙学校和文士学校四大类。其中宫廷学校是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有学者经过考证,认为建于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宫廷学校是人类有史可查的最古老的学校。中王国以后,宫廷学校已不能满足培养管理的需要,于是埃及又开设了职官学校。这些学校都是以吏为师和以法为教的,它们招收贵族和官员子弟,也肩负着文化训练和业务训练的任务。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文士学校。文士精通文字,能写善书,执掌治事权限,比较受到尊重,“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许多文士便设立私学,招收生徒,同时也有传授天文、数学、医学等实用知识的文士学校。于是“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当然,农民子弟与学校是无缘的,奴隶子弟更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4.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希腊、罗马的教育与东方的教育有所不同,在这两个国家,7~12岁的儿童进入私立学校学习,但进人这种学校学习的大都是社会地位比较低下的阶层的子弟,贵族阶级的子弟都是聘请家庭教师,不送子女上学。中等教育则主要是贵族和富人的教育,学校以学习文法为主,也学习拉丁文和修辞。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雅典奴隶主不仅要求把他们的子弟训练成为军人,更要求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方面的积极活动家。在身的教育方面,雅典教育不仅着眼于军事准备,而且注重躯体的匀称健美、动作的敏捷灵活;在心的教育方面,则充分注意到音乐、文字、文学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教育。宗教、道德教育则贯穿在身、心各方面的教育之中。古代雅典这种“身心既美且善”式的智、德、体、美、军事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在西方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奴隶主的男孩子从7~20岁,都在兵营里接受军事体操训练,学习赛跑、角力、骑马、游泳、掷铁饼、投标枪、使用武器等,被培养成为效忠国家、镇压奴隶的武士。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欧进入基督教与封建世俗政权紧密联系、互相利用的时期。这一时期统治残酷、等级森严、思想专制,文化教育几乎完全为宗教所垄断,异教学校被取缔,世俗文化被否定。最受重视和尊重的教育是培养僧侣人才的教育,这种教育由僧院学校或大主教学校担当,学习的内容主要是
神学和七艺,强调盲目服从圣书和僧侣教师的权威,学习方法是背诵。为了更好地布道,这一时期还设立了为数众多的教区学校,主要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的宗教教育,同时也适当讲授一些读写知识。教会学校都奉行禁欲主义,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残酷的体罚。其次是骑士教育。骑士教育并无专门的教育机构,主要在骑士的生活和社会交往中进行,教育内容首先是效忠领主的品质,然后是军事征战的本领,以及附庸风雅的素养。中世纪也有世俗教育,学习方法、修辞、天文、历法、算术等实用知识,但神学也是主修课程。到了12―13世纪,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迅速发展,城市里出现了由手工业者和商人兴办的行会学校,新兴的市民教育开始了。
(二)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14世纪以后,欧洲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并很快发展起来,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谋取他们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为借口,掀起了反对封建文化、创造资产阶级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这场运动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科学理性反对蒙蔽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以平等友爱反对等级观念,重视现实生活,肯定现实生活的幸福和享乐,反对禁欲主义,对当时和后世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提倡的那种新的文化和世界观被称为人文主义,其实质是贬低封建专制的权威,从而提高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这种崭新的世界观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使文学、艺术、哲学、科学都获得了新生,对这一时期的教育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是资产阶级教育的开端,具有与封建主义教育不同的特点:①从对人的崇拜出发,要求热爱儿童,相信儿童,把他们培育成为体魄健康、知识广博、多才多艺、富于进取精神、善于处理公私事务的人。②主张恢复古代希腊的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多方面教育,培养和谐发展的人。③在教学方法上,反对经院主义的强迫注入,呆读死记和棍棒纪律,主张启发学习兴趣,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代表有维多利诺、埃拉斯谟、拉伯雷、蒙旦、莫尔、康帕内拉等。
>>>2013年教师资格通用版保过班辅导震撼上线!八折优惠! 2013各省教师资格考试信息
(三)近代教育
16世纪以后,世界进入近现代社会。这一时期,火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从中国传人西方,为世界军事和交通带来了大发展的机遇;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想象热情;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手工劳动、作坊生产被现代大工业所取代。这一切引起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也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特别表现在: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19世纪以前,欧美国家的学校教育多为教会或行会主持,国家并不重视。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随后建立了公立教育系统。如,英国历史上的教育曾为教会所垄断,到19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政府开始资助教育,并加强了对教育的干预、监督和管理。之后,又成立了皇家教育委员会,对高等教育、初等教育、公学和文法学校进行调查和审议。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1619年,德意志魏玛邦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子女入学,否则政府得强迫其履行义务。此为义务教育的开端。各国政府陆续颁布义务教育法,并不断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
3.教育的世俗化
与公立教育的发展相应,教育逐渐建立了实用功利的世俗教育目标,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预教育。如,法国公立学校的教育原则之一就是“教育的无宗教性”。这种教育的无宗教性是通过不在学校传教、保持教学人员的无宗教性表现(即教师不向学生宣传和传授自己的宗教信仰)、禁止强迫改变宗教等方式,来尊重每个学生及其家庭的不同宗教信仰。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西方教育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教育的每次重要进展或重大变革,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和提供保证。
教育立法指的是国家机关依照法律程序制定有关教育的法规。最早公布强迫教育法令的是普鲁士和奥地利。1805年公布的《初等教育义务教育法案》使普鲁士成为世界上最早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1771年,奥地利推出第一部教育法典,对教师资格、教师待遇、课程设置和义务教育的年限都做了明确规定。
(四)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进入20世纪以后,世界出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垒,电气化革命在主要国家已经完成,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民主化、工业现代化、国家主义成为世界三股最强大的潮流。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在数量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职业教育发展受到普遍重视,政治道德普遍呈现出国家主义特征,平民教育运动、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开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进入冷战时期,科学技术革命魔术般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教育,在落后国家被看成是追赶现代化的法宝,在发达国家被看成为增强竞争国力的基础,教育在数量上迅速膨胀,特别是高等教育突飞猛进;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政治结构的重组,人类对自身的生命价值、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重新认识,也极大地影响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得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世界各国已越来越重视教育立法,特别是重视制定统一的、全面的基本法,对教育提出总的原则要求,明确各部门对教育的责任及相互间的关系,改变过去一些教育法规过于分散、互相割裂、互相矛盾的现象。例如,日本国会于1947年颁布的《教育基本法》,指明了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机会均等、义务教育、男女同校、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政治教育、宗教教育、教育行政等基本原则,是日本制定其他教育法规的依据。
1.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它是对过去将人的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阶段的否定。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是不正确的。终身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中。
终身教育的概念还在不断发展。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终身教育不仅要重视使人适应工作和职业需要的作用,还应该重视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使个人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2.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是近1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中青年都摆脱文盲的运动。这一运动得到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
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实行全民教育,其目标就是满足全民的基本教育要求,向人民提供知识、技术、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他们能自尊、自立地生活。
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接受到同样的教育,不同种族、性别,不同社会经济、政治地位的成员,都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民主化的基本内容,其内涵包括:①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都可以进学校,使所有的人入学机会平等。②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物质资源分配、师资力量分配要均等,但这也并不是说上同一所学校就是公平,还要强调因材施教,能够按照学生的能力给以适当的教育,即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条件使之得到相应的发展。③教育结果的均等,这就意味着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学生予以特别照顾,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取得成功的机会。但这也并不是说人人都能得到同一类最高学历,而是能考虑到学生的差别,要给学生最好的出路,这个学生适合于上大学就上大学,那个学生适合于搞手艺就教给其一技之长使其能谋得相应的职业。
实施教育机会均等,要求社会对每一个成员提供相同量与质的教育,使每个社会成员接受教育的机会相等,人人有机会获得同样的社会地位、职业和收入。然而,教育机会均等仅是一种理想,做到教育的起点、过程、结果完全均等是不可能的。由于社会阶层的差别、个体的遗传差异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因此要求教育结果相同更是不可能的,过分强调“公平”实际上是不现实的。
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如办学的自主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这主要指教育管理的民主化。教育管理民主化,从宏观上说,是指教育立法、教育决策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民主化;从微观上说,是指学校管理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其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最新资讯
- 2024下半年考教师资格证的面试题应对策略分享2024-11-22
- 2024下半年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语文试讲教案逐字稿2024-11-22
- 2024下面试结构化考什么?教资面试结构化万能答题思路是什么?2024-11-22
- 提前储备2024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题目提分话术2024-11-22
- 2024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答辩试题回答万能句式2024-11-22
- 2024下半年教资面试结构化问答万能模板,考试用得到!2024-11-21
- 2024下半年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模板:咏柳2024-11-21
- 24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结构化问题及回答2024-11-21
- 2024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结构化资料:一定要会的10句话!2024-11-21
- 2024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结构化时政试题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