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资格 > 教师资格历年试题 > 福建教师资格考试小学心理学真题答案(2009年7月)

福建教师资格考试小学心理学真题答案(2009年7月)

更新时间:2013-08-14 21:52:31 来源:|0 浏览0收藏0

教师资格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地区

获取验证 立即预约

请填写图片验证码后获取短信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免费获取短信验证码

摘要 2009年7月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福建省统一命题考试教育心理学(小学及以下)试卷参考答案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报名专题 保过套餐八折优惠

  2009年7月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福建省统一命题考试

  教育心理学(小学及以下)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C 4.B 5.A 6.A 7.D 8.A 9.C 10.D 11.C 12.D 13.B 14.A 15.B 16.C 17.C 18.B 19.A 20.D

  二、填空题

  21.场依存方式

  22.自我意识

  23.基本结构

  24.附属的内驱力

  25.替代性强化

  26.成就动机

  27.关系转换理论

  28.规范行为

  29.道德行为习惯

  30.动作技能目标

  31.课堂情境

  32.要达到的目标

  特别推荐:环球网校考研频道(在职硕士)正式上线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统考考试大纲汇总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介绍《综合素质》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介绍《教育知识与能力》

  全国各省市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入口

  更多相关信息:教师资格频道 教师资格论坛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报名专题 保过套餐八折优惠

  33.创设问题情境

  34.替代强化

  35.评价

  36.认知结构

  37.建构主义

  38.课堂教学结构

  39.标准

  40.守恒观念

  三、简答题

  41.(1)观察前,必须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2)观察过程中,要认真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训练学生按合理的顺序观察; (3)观察后,要求学生做观察记录或报告。

  42.一般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 (1)流畅性。对同一问题,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表示思维的流畅性越高。 (2)变通性。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N--N题,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 (3)独创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眼,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方法,具有新奇性。

  特别推荐:环球网校考研频道(在职硕士)正式上线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统考考试大纲汇总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介绍《综合素质》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介绍《教育知识与能力》

  全国各省市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入口

  更多相关信息:教师资格频道 教师资格论坛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报名专题 保过套餐八折优惠

  43.(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自我实现是最高级的需要。 (2)运用从学习心理的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因此,可以说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正是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44.学生间的认知风格差异主要表现在: (1)场独立与场依存。具体场独立方式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具体场依存方式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2)沉思型与冲动型。在解决问题中,沉思型儿童解决问题的方式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冲动型儿童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 (3)辐合型与发散型。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发散型的人表现出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的特征。

  45.(1)认知失调。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期与评价,进而影响人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收到的量; (3)道德认识水平。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四、论述题

  46.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对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作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提高保持效果。 (2)有效运用记忆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 (3)进行组块化编码。在信息编码过中,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方便记忆。 (4)适当过度学习。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t寸,记忆效果最好。 (5)合理进行复习。对学习材料的复习,从时间分配上来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分散复习,一种是集中复习。研究表明,一般分散学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学习。背诵材料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一遍又一遍地单纯重复阅读,一种是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研究表明,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的效果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

  特别推荐:环球网校考研频道(在职硕士)正式上线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统考考试大纲汇总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介绍《综合素质》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介绍《教育知识与能力》

  全国各省市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入口

  更多相关信息:教师资格频道 教师资格论坛

分享到: 编辑:环球网校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教师资格资格查询

教师资格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教师资格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