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资格 > 教师资格模拟试题 > 2014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题(二)

2014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题(二)

更新时间:2014-09-30 18:17:20 来源:|0 浏览0收藏0

教师资格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地区

获取验证 立即预约

请填写图片验证码后获取短信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免费获取短信验证码

摘要 2014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题(二),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小编整理以供参考,预祝你教师资格证考试顺利通过!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2014年教师资格报名专题

  2014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测试题

  2014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题(二)

  一、填空题

  1.依据评价的功能,教学评价有_________评价与_________评价。

  【答案】配置性诊断性

  2.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__________。

  【答案】知觉

  3.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心理学家是_________。

  【答案】勒温

  4.论文题一般较常使用的有两种类型:_________和_________。

  【答案】有限制的问答题 开放式论文

  5.心理辅导中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真诚与同感。

  【答案】积极关注、尊重

  6.在概念形成过程中,__________和比较起着重要作用。

  【答案】变式

  7.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的评价叫做__________评价”。

  【答案】总结性

  8.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定向映象的阶段叫做__________。

  【答案】操作定向

  9.元认知是__________,即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与控制。

  【答案】对认知的认知

  10.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__________、联合群体和集体等三个阶段。

  【答案】松散群体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统考考试大纲

  幼儿

  《教育知识与能力》

  全国各省市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入口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2014年教师资格报名专题

  2014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测试题

  二、单项选择题

  1.随意识记属于()策略。

  A.组织

  B.复述

  C.精细加工

  D.计划

  【答案】B。

  解析: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是复述策略的重要方法。

  2.教科书中的练习题多属于()的问题。

  A.创造性

  B.认知性

  C.有结构

  D.无结构

  【答案】C。

  解析: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很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这就是有结构的问题。

  3. ()也叫做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A.具体知识

  B.陈述性知识

  C.理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答案】D。

  解析: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4.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A.抑制现象

  B.挫折现象

  C.高原现象

  D.停滞现象

  【答案】C。

  解析: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高原现象。

  5.在观察精确性上有明显提高的阶段是小学()。

  A.二年级

  B.三年级

  C.四年级

  D.五年级

  【答案】B。

  解析:观察精确性上有明确提高大约在9岁,一般为三年级。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统考考试大纲

  幼儿

  《教育知识与能力》

  全国各省市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入口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2014年教师资格报名专题

  2014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测试题

  6.学校教育依照特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A.学生

  B.教学内容

  C.教师

  D.教学环境

  【答案】C。

  解析:在特定的教学目标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起关键作用。

  7.在小学教育中,往往把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年级段,这遵循的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是()。

  A.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相对稳定的

  B.发展是跳跃的

  C.发展是平均进行的

  D.发展是有个别差异的

  【答案】A。

  解析:小学教育中把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年级段。这种做法遵循的规律是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特征相对稳定。

  8.比奈一西蒙量表和斯坦福一比奈量表可以用来测量()。

  A.意志

  B.情绪

  C.智力

  D.行为

  【答案】C。

  解析:比奈一西蒙量表、斯坦福一比奈量表和韦克斯勒量表都是常用的智力量表。

  9.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

  A.新旧知识的联系

  B.对新知识的理解

  C.主动形成认知结构或表征

  D.对新知识的应用

  【答案】C。

  解析: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或表征。

  10.皮亚杰的具体运算阶段是在()。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岁以后

  【答案】C。

  解析:皮亚杰将从婴JLN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统考考试大纲

  幼儿

  《教育知识与能力》

  全国各省市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入口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2014年教师资格报名专题

  2014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测试题

  11.瞬时记忆又称作为()。

  A.知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感觉记忆

  D.视觉记忆

  【答案】C。

  解析: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它是记忆的开始阶段。

  12.一种学习中所习得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这种迁移是()。

  A.正迁移

  B.横向迁移

  C.特殊成分迁移

  D.非特殊成分迁移

  【答案】D。

  解析:非特殊成分迁移即一般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

  13.亲社会价值取向的动机因素是()。

  A.迁移

  B.定势

  C.移情

  D.策略

  【答案】C。

  解析:移情是亲社会价值取向的动机因素。

  14.阿虚的“三垂线”实验,说明了()。

  A.从众现象

  B.社会助长现象

  C.社会阻抑现象

  D.去个性化现象

  【答案】A。

  解析:从众现象的经典研究是阿虚的“三垂线”实验。

  15.以下哪种关于师生关系的特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A.师生关系是一种多重角色的人际关系

  B.师生关系是一种有主导面的多重角色的人际关系

  C.师生关系是一种双向性的人际关系

  D.师生关系是一种互动性的人际关系

  【答案】A。

  解析:师生关系所具有的特点:师生关系是一种有主导面的多重角色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双向性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互动性的人际关系。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统考考试大纲

  幼儿

  《教育知识与能力》

  全国各省市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入口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2014年教师资格报名专题

  2014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测试题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活动中,属于智力技能的是()。

  A.阅读

  B.驾驶

  C.运算

  D.写作

  E.书写

  【答案】ABCDE。

  解析: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一种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驾驶技能、运算技能、写作技能、书写技能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2.多伊奇将目标奖励结构划分为以下哪几类?

  A.合作

  B.竞争

  C.个人主义

  D.内在

  E.外在

  【答案】ABC。

  解析:多伊奇将目标奖励结构划分为合作、竞争、个人主义这三类。

  3.班集体形成的阶段有()。

  A.松散期

  B.熟悉期

  C.同化期

  D.凝聚期

  E.形成期

  【答案】ACDE。

  解析:班集体形成的四个阶段:松散期;同化期;凝聚期;形成期。

  4.丹瑟洛将学习策略分为具有相互联系的两大类,这两大类是()。

  A.宏观策略

  B.微观策略

  C.通用策略

  D.基本策略

  E.支持策略

  【答案】DE。

  解析:丹瑟洛将学习策略分为基本策略和支持策略(又称辅助性策略)。

  5.纽厄尔和西蒙的信息加工模式包括的成分有()。

  A.接纳者

  B.处理者

  C.加工者

  D.记忆

  E.作用者

  【答案】ABDE。

  解析:纽厄尔和西蒙的信息加工模式包括的成分:接纳者;处理者;记忆;作用者。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统考考试大纲

  幼儿

  《教育知识与能力》

  全国各省市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入口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2014年教师资格报名专题

  2014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测试题

  四、简答题

  1.筒述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

  【答案要点】桑代克联结学习的主要观点:

  (1)学习的实质是在一定的情境和一定的反应之间建立联结,其联结公式为S―R。

  (2)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学习的过程,按一定的规律建立起来的。他指出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建立遵循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3)桑代克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练习本身并不促进学习,只有在个体了解练习结果的情况下,练习才会起作用;惩罚只能暂时抑制一个联结,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一个联结。

  2.简述学习迁移的相同要素说。

  【答案要点】相同要素说由美国的桑代克和伍德沃斯共同提出,是对形式训练说的挑战。

  (1)主要观点。

  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能够改变另一个机能的习得。换句话说,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学习的迁移。桑代克等人通过实验发现,经过训练的某一官能并不能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方面,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相同要素也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也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够发生,并且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伍德沃斯将相同要素改为共同要素,即认为两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他认为即只有当两种心理机能具有共同成分作为其因素时,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才能引起另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根据共同要素说,如果两种学习活动含有共同成分,无论学习者是否意识到这种成分的共同性,都会有迁移现象的产生,学习就会变得更加容易。

  总之,共同要素说认为,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这些都是对形式训练说的否定,也使对迁移的研究有所深入。

  (2)理论价值及缺陷。

  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在当时的教育界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使学校脱离了那种在形式训练说影响下不考虑实际生活,只注重所谓的形式训练的教学状况,在课堂方面也开始重视应用学科,教学内容的安排也尽量与将来的实际应用相结合。但这一理论仅将迁移视为相同联结的转移,认为两种情境中客观方面的共同要素是决定迁移的唯一因素,这在某种程度上否认了迁移过程中复杂的认知活动,因此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和片面性。

  3.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阶段。

  【答案要点】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加以培养的。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分别是:

  (1)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第一阶段为惩罚服从取向阶段。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决定的,对成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判断好坏只注意行为的结果,而不注意动机。

  第二阶段为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是一种朴素的利己主义.判定某一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2)习俗水平。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第三阶段为寻求认可取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主要是考虑社会或成人对“好孩子”的期望与要求,并力求达到这一标准。

  第四阶段为遵守法规取向阶段。服从权威,遵守公共秩序,接受社会习俗,尊重法律权威,有责任感和义务感。

  (3)后习俗水平。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外在的法律和权威的约束,而是力图寻求更恰当的社会规范。

  第五阶段为社会契约取向阶段。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是一种社会契约,大家可以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利用法律可以维持公正。

  第六阶段为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即以良心、正义、公平、尊严、人权等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去进行道德判断,行为完全自律。

  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统考考试大纲

  幼儿

  《教育知识与能力》

  全国各省市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入口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2014年教师资格报名专题

  2014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测试题

  4.师生冲突主要由哪些原因引起?

  【答案要点】(1)就学生方面来说,一是学生的个性特点,如要面子、心理素质不稳定、自控能力差等;二是自我维权意识强;三是有些学生行为习惯差,缺乏责任感、羞耻心,当他们违纪违规受到教师批评时,随意顶撞。

  (2)就教师方面来说,一是处理的方法、手段不得体。如对学生采取居高临下的姿态,以训斥为主,或者批评的场合不当,让犯错的学生感到没面子,或者有打骂学生的行为;二是处理问题失当或失误时,顾及面子,不能及时矫正;三是不能控制情绪,易将个人工作、生活中的烦恼和不满迁移或发泄到学生身上;四是平时与学生交流少,不了解学生的特点,缺乏情感交流;五是处理问题不公平,厚此薄彼。

  五、论述题

  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有哪些?

  【答案要点】学习动机的激发指使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的行动。学习动机的激发在于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心理学家指出,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成倒u形曲线关系,即学习动机的强度有一个最佳水平一动机水平适中时的学习效率最高。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如果在提供定量的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再加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根据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以后的行为及动机,并且归因方式可以训练和改变。因此,可以通过改变主体的归因方式来改变主体今后的行为。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统考考试大纲

  幼儿

  《教育知识与能力》

  全国各省市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入口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分享到: 编辑:环球网校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教师资格资格查询

教师资格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教师资格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教师资格各地入口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