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案例题】
案例:阅读复习课《<论语>核心概念梳理》视频讲座片段,完成第16题。
在孔子眼里,“仁” 是一切德性的总说,其核心内涵简单明了,孔子对"仁”有一个经典的说法: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爱人,是孔子最核心的思想。之所以强调”爱人”,是因为“爱”是建设性的情感,而“恨”是破坏性的情感,建设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爱是必不可少的。根据“仁者爱人”的说法,我们会问两个问题:首先,是谁去爱呢?最切近的“爱人”的主体,就是我们自己,所以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 《论语述而》)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仁”的源头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爱人” 就是要从“我”做起,切切实实地去“爱人”,这就是孔子思想平易近人之处。
其次,爱的对象是谁呢?墨家讲究“兼爱”,而儒家的爱是有差等的爱。要将“爱人”由一种情感上升为一个社会的普遍原则,就必须提供-个切近易行的出发点,孔子看来,“爱人”可以从爱父母、爱家庭开始。所以,儒家强调“立爱自亲始”也就是“孝悌”儒家强调“孝”,正因为“孝”是爱的出发点,也就是“仁”的出发点: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好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为“仁”之本。相比于其他人,我们对父母的爱是先天的。从爱父母亲人开始,由人之爱,上升到爱熟悉的人,然后是爱不热悉的人,爱陌生人,直至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为一家,最后形成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社会,也就是孔子心中的理想——大同社会。 这就是有差等的爱、仁者君子的爱泽及百姓,小人的爱可能只到自己和亲人。
可见,爱亲,也就是“孝悌”,只是"仁”心的初门。仁道的大成,是要推亲而至疏,推己而及人,在孔子看来,只有“仁”的原则建立起来以后,才可以理顺人类社会的全部关系。
“仁者爱人”看似简单,却知易行难。例如:
子贡日:“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臂,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最大的爱莫过于对天下人的爱,这是“爱人”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这样的境界,可以称之为“圣”。而这样的圣人境界,也是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切身小事开始的。
正因如此,“仁” 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仁” 是全德,只拥有部分美好的品质,是不能称之为“仁”的,孔子自己也说:著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
在孔子看来,“仁” 是全德,需诸德兼备、才能称之为“仁”。因此,要成为“仁人”,并达到“仁”的境界就必须”学”,下面我们将梳理孔子关于“学”的言论。
第1题
第2题
请评析教师在复习中梳理《论语》核心概念“仁”的教学意图。
请评析教师录制在线视频讲座帮助学生复习《论语》的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