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师 > 统计师行业动态 > 统计师行业动态:新中国成立70年太原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统计师行业动态:新中国成立70年太原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更新时间:2019-09-16 15:08:41 来源:山西省统计局 浏览117收藏58

统计师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地区

获取验证 立即预约

请填写图片验证码后获取短信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免费获取短信验证码

摘要 2019年统计师考试正在备考阶段,环球网校编辑为考生发布“统计师行业动态:新中国成立70年太原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的新闻,为考生发布统计师考试的相关行业动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70年光辉历程,70年砥砺奋进,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0年华诞。70年来,太原人民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努力探索、改革创新,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创造性推进各项工作,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完善,经济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升级,民主法制建设日益进步,城市环境品质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稳步增强,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提升,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经济实力迅速增强,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70年来,太原经济发展欣欣向荣,经济规模日益壮大,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综合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

经济总量攀升、增速加快。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逐步进入稳定增长的轨道,1979—2012年GDP年均增长10.9%,比1953—1978年年均增速(8.3%)加快2.6个百分点。经济总量也不断迈上新台阶。 2018年达到3884.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1254.9倍,年均增长10.9%。现在平均每天创造GDP10.64亿元,约是1949年全年GDP总量的14倍。

三次产业结构明显改善。改革开放前29年(1950—1978年),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提升,第一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一、二、三次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49年的58.8∶21.2∶20.0调整为1978年的5.9∶75.0∶19.1,工业化特征明显。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升,第一和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形成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三次产业的比重由1979年的6.0∶73.0∶21.0调整为2018年的1.1∶37.0∶61.9。

人均GDP实现新突破。1949年太原人均GDP仅为113元,1978年也仅有937元。改革开放以来,人均GDP不断实现新突破,1997年突破10000元,2018年突破80000元,达到88272元,比1949年增加88159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50.3倍,年均递增8.3%。

二、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70年来,太原农村经济在变革中不断发展壮大。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的农村改革,使农村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农村经济步入了持续、快速、健康的运行快车。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效显著。1949年,太原水田、水浇地面积仅有24.96千公顷,人均仅为0.06公顷,农田灌溉条件十分落后。改革开放以来,农田水利条件极大改善, 2018年有效灌溉面积仍达47.22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重由1949年的15.0%提高到40.8%。

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70年来,太原农业机械化事业在近乎一张白纸的基础上起步,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52年的0.03万千瓦增加至2018年的46.21万千瓦,增长1540倍;大中型拖拉机台数由5台增加至2557台,增长511倍;农用化肥施用量由227吨增加至75175吨,增长331倍;农村用电量由1957年的8万千瓦时增加至56423万千瓦时,增长7053倍。

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林牧渔业结构调整明显加快,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79.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12.9倍,年均增长3.8%。从结构看,农业比重下降,林牧渔业比重上升。农业比重由1949年的93.1%下降到1978年的79.7%、2018年的59.3%;林牧渔业占比由1949年的6.9%提高到1978年的20.3%,2018年进一步提高到35.6%;农林牧渔服务业占比由2003年的2.3%提高至2018年的5.1%。

农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2018年与1949年相比,蔬菜总产量增长14.7倍,达到61.53万吨;水果总产量增长12.0倍,达到6.87万吨;油料总产量增长5.7倍,达到0.34万吨;肉类总产量增长23.5倍,达到4.54万吨;水产品产量增长185.9倍,达到0.26万吨。粮食单产水平提高,每公顷粮食单产由1949年的945公斤提高到2018年的4431公斤,增产3.7倍。近十年,粮食总产量基本保持在30万吨以上,是1949年的2倍左右。

三、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70年来,太原工业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建成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引擎,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门类配套齐全,园区产业集聚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工业经济总量快速增加。70年来,太原工业经济快速增长。194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仅有0.42亿元,2018年突破3000亿元,是1949年的7000多倍。固定资产原价由268万元增加到3133.43亿元,增长11.7万倍;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由3.6万人增加到30.53万人,增长7.5倍;企业数由569个增加到7900多个,增长12.9倍。201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961.3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49年增长2711倍,年均递增12.1%。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百倍增长。2018年与1949年相比,原煤产量3345.76万吨,增长82.6倍;焦炭产量1150.46万吨,增长185.8倍;发电量270.97亿千瓦时,增长443.2倍;粗钢产量1250.11万吨,增长1023.7倍;钢材产量1185.27万吨,增长1076.5倍;水泥产量593.56万吨,增长411.2倍。现在太原每4天半的原煤产量、2天的焦炭产量、1天的水泥产量、1天的发电量、9小时的粗钢产量、8小时零5分钟的钢材产量,就超过了1949年的年产量。

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十八大以来,全市工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非煤产业、非传统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快速提高,工业对煤炭、炼焦、冶金、电力等传统行业的依赖显著减轻。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非煤产业增加值占比84.1%,非传统产业增加值占比51.6%,制造业增加值占比73.3%,分别比2012年提高6.9、3.2和1.1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占比31.8%,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3%,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14.9%,位居全省首位;增长16.6%,高出规模以上工业增速5.8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978年,全市工业实现利润仅有2.58亿元,实现利税4.74亿元。改革开放以来,以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特为特征的工业发展模式逐步形成。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374.36亿元,比1978年增加3344.81亿元,增长113倍多。实现利润总额达103.36亿元,比1978年增加100.78亿元,增长40倍多;实现利税总额达208.36亿元,比1978年增加203.62亿元,增长43倍多。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达244.99亿元,比2012年增加36.63亿元,增长17.6%。

四、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建筑成就引人注目

70年来,太原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结构逐步优化,投资成果日益凸显,为太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前29年(1950—1978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5.30亿元,年均投资2.25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1979—2012年34年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7759.74亿元,占1950—2012年全部投资的99.2%,是改革开放前29年累计投资的118.8倍,年均投资达228.23亿元,比改革开放前29年增加225.98亿元,年均增速为18.7%。十八大以来,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总量不断迈向新台阶,6年间(2013—2018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652.83亿元,占1949年来投资总额的比重达55.2%。

投资结构发生变化。改革开放前29年(1950—1978年)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较为单一,一产累计完成投资占比1.3%,二产投资占据主导地位,高达78.9%,三产投资占比19.8%。改革开放以来,三次产业和行业投资结构发生新变化。1979—2012年34年间,一产投资累计完成67.04亿元,二产投资累计完成3339.06亿元,三产投资累计完成4353.64亿元,三次产业投资累计比重为0.9∶43.0∶56.1,一、二、三产投资总量均呈现稳步快速增长的态势。十八大以来,全市逐步形成以房地产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投资为主体投资结构。

建筑业蓬勃发展。70年来,太原建筑业增加值累计完成4137.47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1.3%,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突飞猛进发展,企业个数和从业人员分别由1978年的19个、6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1295个、48.3万人,全员劳动生产率由3166元/人提高到400958元/人,建筑业总产值由3.2亿元增加到2765.86亿元,建筑业增加值由1.7亿元增加到477.80亿元,建筑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突出,1949—2018年全市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中,约60%通过工程建设活动来实现。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交通邮电跨越发展

70年来,太原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交通运输四通八达、邮政电信飞速发展,在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动力的同时也给百姓生活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科技实力显著提升。2017年末,全市共有独立科研机构113所,比1957年增加111个;工作人员9902人,增长18倍。研究与开发机构数389个,比1987年增加206个;研究与开发项目11325个,增长2倍。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72.20亿元,比2000年增长194倍,17年年均增长36.3%,占GDP的比例由0.94%提高到2.13%。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由1985年的43件增加到2018年的5087件,增加5044件。有效发明专利由2006的579件增加到2018年的8318件,增加7739件。

教育事业欣欣向荣。2018年末与1949年末比较,全市高等院校由1所发展到46所,中等专业学校由5所发展到34所,普通中学由7所发展到227所,幼儿园由5所发展到724所。各类学校专任教师人数增长43倍,达到7.93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数增长625倍,达到44.41万人;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从无到有,达到2.90万人;中专在校学生数增长29倍,达到5.40万人;技工和职业学校在校学生从无到有,达到5.31万人;中学和小学在校学生分别增长108倍和5倍,达到19.93万人和31.04万人。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2018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院团及具备规模的民营艺术表演团体21个,群艺文化馆12个,博物馆14个。公共图书馆12个、馆藏图书732.21万册;广播人口、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7项、省级保护项目83项、市级保护项目195项。

医疗卫生长足进步。70年来,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不断发展壮大,公共卫生领域投入不断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水平迅速提高。2018年末与1949年末相比,全市卫生机构增长44倍,达到2748个;卫生技术人员增长73倍,达到6.13万人,每千人拥有医生5人,增长9倍;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9张,增长6倍。

交通运输成就显著。2018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7517公里,比1949年增长53倍,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107.6公里,提高72.5公里。随着交通更加便捷,铁路、航空客运从无到有,铁路客运量2966.24万人次,比1952年增长27倍;航空客运量1358.84万人次,比1982年增长930倍。铁路货运量3596.82万吨,比1949年增长190倍;航空货运从无到有,货运量5.34万吨,比1983年增长133倍。

邮政电信跨越发展。2018年,邮电业务总量由1949年的5万元增加到160.46亿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8.00亿元,比2010年增长36.3%;电信业务总量152.46亿元,比2010年增长25倍。从邮政业务看,近年来快递业务实现爆发式增长,2018年业务量达到1.50亿件,业务收入15.98亿元,占邮政业务收入的65.7%。从电信业务看,进入新世纪后移动电话、互联网快速发展,覆盖范围逐步扩大,2018年移动电话用户737.32万户,其中,4G移动电话用户594.29万户。计算机互联网宽带用户197.08万户,比2000年增长38倍。

六、国内市场繁荣兴旺,对外开放进程加快

70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外贸体制逐步确立、发展及完善,城乡市场日益繁荣,对外贸易蓬勃发展,招商引资成绩显著,旅游行业快速兴起,提升了人民的美好生活体验。

城乡市场繁荣活跃。改革开放以来,太原购物环境不断改善,商品供应日趋丰富,电子商务蓬勃兴起,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49年的1489万元发展到1978年的7.7亿元,增长51倍。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千亿,达到1129.51亿元,比1978年增长145倍,年均增长15.8%。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11.90 亿元,比2012年增长60%,年均增长8.1%。

对外贸易成百倍增长。70年来,太原对外贸易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扩展,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2018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64.70亿美元,比1993年增长393倍,年均增长27.0%。其中,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分别达72.1%、77.3%,经济外向度由1998年的19.3%提高到2018年的28.0%。

引进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太原市场准入不断放宽,投资环境持续优化,引进外资规模大幅增加,利用外资数量明显增加,质量明显提高,外商投资方式趋向多样化。2018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863.13万美元,比1978年增长56.5倍,年均增长10.7%。

旅游业发展壮大。十八大以来,旅游产业体系逐渐完善,产业发展逐步走向了规模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旅游业实力日益增强,旅游经营创汇和旅游收入逐年增加,旅游产业收入已经成为国民经济行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2018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达8102.32万人次,是2012年的2.8倍。旅游总收入达995.57亿元,比2012年增长1.8倍,年均递增18.7%。

七、财政收支大幅增加,金融领域创新发展

70年来,在经济大步发展、财源日益雄厚的基础上,太原财政实力迅速增强,金融体系日臻完善,为全市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财政收支同步增长。1949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为133万元,1978年增加到3.59亿元。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入大幅增长。2008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2012年达到215.67亿元。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373.23亿元,比2012年增长73.1%,年均增长9.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542.46亿元,比2012年增长95.5%,年均增长11.8%。

金融业迅速发展。2018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2019.5亿元,比1978年增长995.6倍,年均增长18.8%;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2491.74亿元,增长1167.5倍,年均增长19.3%。金融产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2018年,金融业增加值522.52亿元,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1.7%,是服务业第二大行业。

八、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70年来,太原不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建成了一大批住宅和城市基础设施骨干工程,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十八大以来,全市先后完成了内环道路和环城高速公路的建设,实施快速化立体交通建设,建成快速路141.74公里。2017年城市道路长度2669公里,是1949的42.4倍,比2012年增加799公里;道路面积5662万平方米,是1949年的162倍,比2012年增加2300万平方米。与1949年相比,2017年城市公交车辆2252辆,增长7.2倍;出租车从无到有、从油到电,发展到8292辆,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部使用纯电动出租车的城市。投放公共自行车4.1万辆,日租车人数超过50万人次,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城市供气和集中供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快速发展起来,燃气普及率达99.9%,城市住宅集中供热率达100%。

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十八大以来,太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关停包括太化、煤气化、狮头水泥等大型重污染企业在内的301家污染企业。新建城南污水处理厂和晋阳污水处理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加强东西北山生态建设,实施规模化荒山造林、城郊森林公园建设、生态修复与提档增绿工程,2018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2.78%,比2012年提高3.71个百分点;绿地率为37.74%,提高93.56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2.48平方米,比2012年增加1.82平方米。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空气环境质量日趋好转。2012年,市区二级以上空气质量天数为324天,比2001年增加204天。空气污染综合指数2.19,比2001年下降2.46。2018年,二级以上天数由1978年的45天增加到170天,达标比率为46.6%,空气质量综合指数7.07,PM2.5达标264天,达标比率为72.3%。

九、人口数量适度增长,人口素质显著提高

70年来,太原人口向着适度的人口规模、优良的人口素质、均衡的人口结构、合理的人口分布迈进,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人口环境。

人口数量增长适度。改革开放前29年(1950—1978年),随着生产恢复、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等,人口实现了较快增长。1978年全市常住人口首次突破200万人,达到201.17万人,比1949年增加133.42万人。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2003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05‰,首次跌到个位数,自此全市人口出生率全部下降到10‰以下,自然增长率全部降到5‰以下。2016年,随着“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出生人口明显增加,人口出生率度回升到两位数,达到10.08‰。2017年,人口出生率为12.10‰,提高了2.02个百分点,是1982年以来人口出生率提高最快的一年。

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7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各项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人口死亡率由1949年的16.37‰下降到2018年的4.4‰,下降11.97个千分点。与人口死亡率长期稳定在低水平相对应,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逐年延长。历年资料显示,1949年全市人口平均寿命不足40岁,1982年平均预期寿命为69.52岁,1990年为72.93岁,2000年为76.53岁,2010年为80.42岁。

人口素质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等,全市人口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从文盲人口占同龄人口比重看,1964年比重为38.9%,1982年下降到15.02%,2000年下降到4.55%,2010年下降到1.56%,呈现逐步下降的走势。从高学历(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比看,2010年,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98.86万人,比1964年增加95.33万人,增长26.8倍;占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由1964年的4.5%提高到25.30%。

十、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70年来,太原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全市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向初步达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人民离小康目标更加接近。

居民收入成倍增加。改革开放前29年,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由1959年的245元增加到1978年的313元,19年间仅加68元,增长27.8%,年均增长1.3%。改革开放以来,太原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实现新的突破。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72元,比1978年(313元)年增长106.6倍,年均增长12.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60元,增长144.3倍,年均增长13.3%。

居民储蓄规模扩大。改革开放前29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大幅攀升,1949年仅有8万元,1951年突破百万元(268万元),1955年突破千万元(1234万元),1975年突破亿元(11485万元),1978年达到16812万元,比1949年增加1.6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保持良好增势。1979—1997年期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每隔三年实现翻一番,由1979年的2.14亿元增加到1997年的298.73亿元,2005年突破千亿元,达到1024.92亿元。2012年突破三千亿元,达到3021.50亿元,2018年达到3725.67亿元。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生活全面改善,消费质量显著提升。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12672元,比1978年增长40倍,恩格尔系数降到城镇26.0%,农村27.8%的较低水平。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19912元,比2012年增长57.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12365元,增长60.0%。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进一步下降到21.2%和25.1%。

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开始有能力扩大居住面积,改善居住环境,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1978年的13.4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40.0平方米。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也发生了变革,居住由“拥挤、简陋”向“宽敞、舒适”发展,居民住房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1949年的7.80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38.0平方米。

九万里风鹏正举,新时代扬帆起航。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太原人民更要上下同心、团结奋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文明开放富裕美丽太原的壮丽篇章。

提示:2019年统计师考试正在备考中,报名成功的考生可通过 免费预约短信提醒来获取2019年各地统计师准考证打印时间的及时短信提示,此服务免费,在准考证打印开始之前会以短信形式把2019统计师准考证打印时间发送到预约学员的手机上,请及时预约。

环球网校统计师考试频道为考生整理统计师行业动态:新中国成立70年太原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请持续关注!为方便考生,我们提供更多免费试题资料及备考技巧,详情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分享到: 编辑:张佳佳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统计师资格查询

统计师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统计师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