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补元气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各种心律失常、慢性充血性心衰、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等,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使这些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现代医学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病变的实质是血管栓塞、狭窄、破裂等,导致心脑组织缺血,心脑细胞受损死亡。传统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往往只针对一点,如扩张血管,溶解血栓等,这些药物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但只是解决了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心脑血管的发生非常复杂,一对一、单靶点的治疗远远无法满足需要。与此相反,中医理论强调,治病必求于本,认为在治疗过程中,要探求疾病的根本原因,采取一对多、作用多靶点的治疗方式,即针对疾病根本原因确定正确的治本方法。培补元气法便是这一理论的体现。
元气是维护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精微物质,是推动人体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动力,它既是物质的代称,也是功能的表现。元气在人体有推陈出新、温煦脏腑、防御外邪、固摄精血等重要职能。“人之有生,全赖此气”。元气充足,运行正常,则人可度百岁而去;反之,元气不足,或升降出入失常,则百病皆生,可引发多器官多系统功能失调,其中以心脑血管系统功能紊乱最为多见。
中医理论认为,心脑血管疾病是指由于元气亏耗不足,五脏气血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事劳累,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致气血不能濡养心脑;或由于元气亏耗,痰浊、瘀血、水饮等病理产物随之而生,引起心脑功能失常和病理变化的一类病症。其本为元气亏耗,气血不足,阴阳亏损,其标是气滞、血瘀、痰浊、水饮,临床表现多为虚实夹杂,可出现胸闷、心悸、心绞痛等心血管症状以及头晕头疼、记忆力减退、感觉和运动障碍等脑血管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元气的虚衰不足,可导致痰浊、瘀血、水饮等病理产物的产生,继而引发心脑血管系统功能的紊乱,其中以瘀血最为重要。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血行,气虚血瘀。元气充足,心脏泵血有力,血流畅通;元气亏耗不足,鼓动心脏搏动和血液流动的动力不足,就会形成瘀血,这就是中医所讲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原因。清代医家王清任特别强调气虚与血瘀的病理转归,在其著作《医林改错》中就提到“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
因此,在治疗上应抓住元气亏耗不足,瘀血、痰饮致病的病理机制,注重益气活血,化痰、涤饮,标本同治。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并具有培补元气的药物主要有人参、党参、西洋参、黄芪、灵芝、冬虫夏草等,药理研究表明这些药都具有抗衰老、抗心肌缺血、抗血栓形成、抗心律失常等功效。常用处方有补阳还五汤、参麦饮、补中益气汤等。
日常生活中除了依靠药物培补元气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以外,还可通过调理饮食来固护元气,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饮食方面要重视营养的搭配,保持合理的营养组成,不能偏嗜。如《素问六节脏象论》说:“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在食物的选择上,应注意选择一些脂肪和胆固醇含量较低,而维生素、食物纤维含量较高,并有降血脂、抗凝血作用的食物。同时,慢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除应注意饮食疗法、体育疗法、气功疗法外,还应特别注意避免过劳、外感及情志因素刺激,以顾护元气,防止元气的损伤。
培补元气不仅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还是决定人体健康与否的关键,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的变化,健康长寿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中医学的元气理论蕴含着丰富的养生保健思想,学习应用这一理论在当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新资讯
- 2020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备考要做好心理准备2020-03-17
- 2020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复习时间一定要保证!2020-02-19
- 2020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备考技巧2020-02-18
- 2020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如何科学备考2020-02-13
- 2020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要持之以恒2020-02-12
- 2020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复习四条要诀2020-02-04
- 2020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怎么复习才有用?2020-01-21
- 2020年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各单元考察重点及复习指导2019-09-19
- 2019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复习重点汇总2018-09-21
- 2019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复习重点:发热对应的方剂2018-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