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济师 > 经济师备考资料 >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七章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七章

更新时间:2012-02-13 09:34:03 来源:|0 浏览0收藏0

  一、货币需求概述

  货币需求是指经济主体对执行流通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货币需求发端于商品交换,随商品经济及信用化的发展而发展。个人购买商品和劳务,企业支付生产和流通费用,银行开展信用活动,社会进行各种方式的积累,政府调节经济,都需要货币这一价值量工具。在产品经济条件下,货币需求强度(货币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程度,以及社会公众对持有货币的要求程度)较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公众(包括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的货币需求强度较高。

  二、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需求理论主要分析经济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社会各个部门的货币需求量,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对社会各个部门的货币需求产生影响的。

  (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分析,后人多用“货币必要量”的概念来表述。基本公式是:

  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

  这一规律可用符号表示为:

  pt/v=Md (7―1)

  式中,P是商品价格,T是商品交易量,v是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Md是货币需求量。公式表明:货币量取决于价格水平、进人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这几个因素。

  马克思揭示的货币必要量规律,是以他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该理论的前提条件是:

  (1)黄金是货币商品,以及完全的金流通。马克思指出“为了简单起见本书各处都假定黄金是货币商品。”

  (2)商品价格总额是既定的。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商品价格取决于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的对比关系。因此,商品价格并非取决于流通过程,而是取决于生产过程。

  (3)这里考察的只是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而没有考察与整个再生产过程密切相联系的储蓄、投资、资本运动等引起的货币需求,甚至连同商品交易有关的信用交易、转账结算也排除在外。

  (二)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理论

  欧文?费雪(Fisher)于1911出版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是货币数量论的代表作。在该书中,费雪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也被称为费雪方程式,即:

  MV=PY (7―2)

  式中,M是总货币存量,P是价格水平,y是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v是货币流通速度,它代表了单位时间内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该方程式表明,名义收入等于货币存量和流通速度的乘积。

  上式还可以表示为:

  p=MV/P (7­―3)

  这一方程式表明,物价水平的变动与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变动和货币的流通速度变动成正比,而与商品交易量的变动呈反比。

  与费雪方程式不同,剑桥学派认为,处于经济体系中的个人对货币的需求。实质是选择以怎样的方式保持自己资产的问题。每个人决定持有多少货币,有种种原因,但在名义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水平之间总是保持一个较为稳定的比例关系。因此有:

  Md=kPY (7―4)

  式中,Md为名义货币需求,Y为总收入,P为价格水平。k为以货币形式保存的财富占名义

  总收入的比例,这就是剑桥方程式。

  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是两个意义大体相同的模型,但两个方程式存在显着的差异。

  第一,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费雪方程式强调的是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而剑桥方程式侧重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功能。

  第二,费雪方程式重视货币支出的数量和速度,而剑桥方程式则是从用货币形式保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考虑货币需求,重视存量占收人的比例。所以对费雪方程式也有人称之为现金交易说,而剑桥方程式则称现金余额说。

  第三,两个方程式所强调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有所不同。费雪方程式是从宏观角度用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解释价格,而剑桥方程式则是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人们对于保有货币有一个满足程度的问题。

相关推荐: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一章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二章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三章

  一、货币供给与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给是相对于货币需求而言的,它包括货币供给行为和货币供应量两个方面。货币供给行为是指银行体系通过自己的业务活动向再生产领域提供货币的全过程,研究的是货币供给的原理和机制。货币供应量是指金融系统根据货币需求量,通过其资金运用,注入流通中的货币量,它研究金融系统向流通中供应了多少货币,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是否相适应等问题。

  二、货币屡次的划分

  虽然现金货币、存款货币和各种有价证券均属于货币范畴,但由于各种货币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能力不同,从而对商品流通和经济活动的影响有差别。西方学者在长期研究中,一直主张把"流动性"原则作为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所谓流动性是指某种金融资产转化为现金或现实购买力的能力。"流动性"好的金融资产,价格稳定、还原性强,可随时在金融市场上转让、出售。

  各个经济体信用化程度不同,金融资产的种类也不尽相同。因而,各个经济体把货币划分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货币内容都不完全一样。

  (一)田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货币层次划分

  一般把货币划分为三个层次:

  M0=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

  M1=M0+活期存款(包括邮政汇划制度或国库接受的私人活期存款)

  M2=M1+储蓄存款+定期存款+政府债券(包括国库券)

  (二)我国的货币层次划分

  我国对外公布的货币供应量为三个层次:一是流通中现金(M0),即在银行体系外流通的现金;二是狭义货币供应量,一般称为货币(M1),即M0加上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三是广义货币供应量,一般称为货币和准货币(M2),即M1。加上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和其他存款。

相关推荐: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一章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二章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三章

  货币供给过程

  现代信用制度下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基础货币(B;二是货币乘数(m)。它们之间的决定性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Ms=m?B,即货币供应量等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乘积。

  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强力货币或货币基础,是非银行公众所持有的通货与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之所以称其为高能货币,是因为一定量的这类货币被银行作为准备金而持有后可引致数倍的存款货币。弗里德曼和施瓦兹认为,高能货币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能随时转化为存款准备金,不具备这一特征就不是高能货币。

  基础货币量、银行存款与其准备金的比率,存款与通货的比率都会引起货币存量的同方向变化。一般来说,这三个决定货币存量的因素是由公众、银行、货币当局三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分别决定的。在信用货币制度下,高能货币量取决于政府的行为;银行存款与其准备金的比率取决于银行体系;存款与通货的比率既取决于公众的行为,同时还受到银行存款服务水平和利率的影响。

  存款准备金包括商业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一般用R表示;流通中的通货等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发行,一般用C表示。基础货币的表达式:B=C+R=流通中的通货+存款准备金,而R又包括活期存款准备金Rr、定期存款准备金Rt以及超额准备金R。所以,全部基础货币方程式可表示为:B=C+Rr+Rt+Re。

  基础货币的构成虽然比较复杂,但都是由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创造的,可以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主要包括:

  1.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再贷款;

  2.收购金、银、外汇等储备资产投放的货币;

  3.购买政府部门的债券。如果中央银行能够有效控制基础货币曰的投放量,那么,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关键,就在于中央银行能否准确测定和调控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m是货币供应量帆同基础货币B的比率。亦即每一基础货币的变动所引起的货币供应量的倍增或倍减。所以,凡是影响基础货币B的因素,都是影响货币乘数m的因素。因而,我们可以利用基础货币总公式,推导出货币乘数m。

相关推荐: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一章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二章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三章

  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物价变动率是衡量货币是否均衡的主要标志。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综合物价水平取决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对比关系,而货币均衡又是总供求是否均衡的重要前提条件。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综合物价水平的变动,来判断货币是否均衡。如果物价基本稳定,说明货币均衡,如果物价指数过高,说明货币失衡。

  在体制转轨时期。对物价实行国家定价的商品正在逐步减少,实行自由定价的逐渐扩大。

  在这种情况下,当货币供应量超过货币需求量时,一部分表现为物价上涨,而另一部分又表现为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随着时间的推移,前一种表现逐渐处于主导地位。

  货币均衡的实现机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有赖于三个条件,即健全的利率机制、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有效的中央银行调控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不仅是货币供求是否均衡的重要信号,而且对货币供求具有明显的调节功能。因此,货币均衡便可以通过利率机制的作用而实现。就货币供给而言,当市场利率升高时,一方面社会公众因持币机会成本加大而减少现金提取,这样就使现金比率缩小,货币乘数加大,货币供给增加;另一方面,银行因贷款收益增加而减少超额准备金来扩大贷款规模,这样就使超额准备金率下降,货币乘数变大,货币供给增加。所以,利率与货币供给量之间存在着同向变动关系。就货币需求来说,当市场利率升高时,人们的持币机会成本加大,必然导致人们对金融生息资产需求的增加和对货币需求的减少。所以,利率同货币需求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

  当货币市场上出现均衡利率水平时,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货币均衡状态便得以实现。当市场均衡利率变化时,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也会随之变化,最终在新的均衡货币量上实现新的货币均衡。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最主要的实现机制是利率机制。除利率机制之外,还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有效的中央银行调控机制。

相关推荐: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一章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二章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三章

分享到: 编辑:环球网校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经济师资格查询

经济师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经济师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经济师各地入口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