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济师 > 经济师备考资料 > 2013年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习题(二十六)

2013年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习题(二十六)

更新时间:2013-04-10 11:10:53 来源:|0 浏览0收藏0
摘要 2013年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习题(二十六):领导职能

点击查看:2013年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习题汇总

  第二十六章 领导职能

  一、领导工作概述

  (一)领导与领导者

  考试内容:领导与领导者(掌握)

  领导:通过对组织及其成员施加影响,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

  领导者:组织中从事领导工作的人员。

  (二)领导的作用

  考试内容:领导的作用

  指挥作用、激励作用以及沟通作用

  (三)领导权力的构成

  考试内容:领导权力的构成,职位权力、个人权力、领导权力的来源。

  1.职位权力和个人权力

  (1)职位权力

  由上级组织赋予并在法律或制度中明文规定的某一职位的正式权力,是一种外在权力。

  (2)个人权力

  由于领导者自身在品德、能力和经验等方面的某些特殊因素而具有的非正式权力,是一种内在权力。取决于领导者自身。

  2.领导权力的来源

  (1)法定的权力。这种权力来自于领导者在组织中担任的职务和下属习惯的观念。

  (2)奖励的权力。包括物质奖赏和精神奖赏两方面。

  (3)处罚的权力。包括物质惩罚和精神惩罚两方面。

  (4)感召的权力。这种权力主要来自于领导者的个人魅力。

  (5)专长的权力。这种权力主要来自于领导者的个人能力。

  在上述五种权力中,法定的权力、奖励的权力和处罚的权力构成职位权力;而感召的权力和专长的权力则构成个人权力。

  二、人性假设理论

  考试内容:“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以及“复杂人”假设、X理论、Y理论、超Y理论的主要内容,与各人性假设相对应的管理方法(掌握)。

  (一)“经济人”假设

  1.起源于亚当?斯密。这种观点认为人是理性的,自私自利的,人的本性就是要谋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2.美国学者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的“X-Y”理论中的“X理论”就对应着经济人假设。其基本观点是多数人生性懒惰,总是设法逃避工作;他们胸无大志、不愿负责,宁可被人领导;他们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以满足生理、安全等基本需要。其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矛盾,必须用强制、惩罚等手段迫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

  3.对应的管理方式:应该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

  (二)“社会人”假设

  1.“社会人”假设是由梅奥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提出。

  2.主要观点:除了物质、金钱,人类还有社会需要,即是“社会人”。人们在工作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对人们的士气起着重大的影响,而人们的士气又直接影响着工作效率。

  3.采取的管理措施:管理者应该关心、体贴、爱护和尊重下级,与下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组织成员的归属感,以此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

  1.主要是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这一假设认为人有充分运用自己的能力、发挥自身潜力的欲望,人是能够自我激励、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的。麦格雷戈提出的“X-Y”理论中的“Y理论”就对应着“自我实现人”假设。

  2.主要观点:当环境有利时,人们完成工作就像游戏和休息一样自然;惩罚和控制不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惟一手段,人们能够自我管理;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们不但能接受,而且能主动地承担责任;个人自我实现的要求和组织目标的要求之间是可以统一的;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们的智慧和潜能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3.采取的管理措施:管理人员应当创造富有挑战性和责任感的工作环境条件,激励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发掘组织成员的工作潜力,使人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也能实现自己的个人目标。

  (四)“复杂人”假设

  1.“复杂人”假设是在“X理论”与“Y理论”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具有权变思想的理论。

  2.“超Y理论”体现了复杂人假设的主要观点: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具有不同需要组合和动机结构,一个人在组织中能否感到满足、肯于贡献,关键在于该组织的状况与他的需要结构是否相适应。

  3.采取的管理措施: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人都普遍适用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应该根据具体情况中特定的人员选择合适的管理措施。

  三、领导理论

  考试内容:领导特质理论、领导方式理论(掌握)、领导权变理论、根据领导权变理论选择领导方式的方法。

  (一)领导特性理论

  领导特性理论旨在揭示领导者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据此来培养、选拔和考核领导者。传统观点认为领导者所具有的素质和能力是天生的,现代领导特性理论认为领导者的素质和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获得的。

  (二)领导方式理论

  主要的领导方式理论:勒温的三种领导方式理论、利克特的四种领导方式理论、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管理方格理论。

  1.勒温的三种领导方式理论

  心理学家勒温认为存在着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即专制式领导、民主式领导和放任式领导。

  勒温通过试验发现:

  (1)专制式领导的工作效率较高,但组织气氛压抑,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张;

  (2)放任式领导的工作效率最低,但人们心情舒畅,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融洽;

  (3)民主式领导的工作效率最高,组织成员关系融洽,工作积极主动,有创造性。

  2.利克特的四种领导方式理论

  专制式集权领导、开明式集权领导、协商式民主领导和参与式民主领导。

  利克特经过研究发现,参与式民主领导的生产效率最高,专制式集权领导的生产效率最低。

  3.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

  (1)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认为判别领导行为特征的因素是“工作组织”和“体贴人员”。

  (2)这两类因素可以相互组合形成:高体贴与高组织、高体贴与低组织、低体贴与高组织、低体贴与低组织四种基本的领导方式。

  4.管理方格理论

  美国学者布莱克和穆顿在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方格理论。该理论将“关心人”和“关心生产”两类因素的程度分为9个等级,组成了81种领导方式,并在管理方格图中列出了5种典型领导方式。

  ①(1-1)为贫乏型管理,用最少的努力完成任务和维持人际关系,对人员、对生产都不关心。

  ②(1-9)为俱乐部型管理,非常注意搞好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组织氛围,但不关心生产。

  ③(9-1)为任务型管理,高度重视生产任务的完成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但不关心人。

  ④(9-9)为团队型管理,对生产和人都极为关心,努力使下级齐心协力、高效完成生产任务。

  ⑤(5-5)中间型管理,对人和生产都有适度的关心,追求正常的效率和一定的士气。

  (三)领导权变理论

  领导权变理论的基本观点:不存在一种适用于所有情况的、最佳的领导方式,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有效的领导方式。

  1.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

  由美国学者坦南鲍姆和施米特提出。以领导为中心的领导方式是独裁,以下属为中心的领导方式是民主,在这两种极端的领导方式之间还存在着多种过渡型的领导方式,这些领导方式构成了一个连续的统一体。

  坦南鲍姆和施米特认为,没有哪种领导方式是绝对正确的,也没有哪种领导方式是绝对错误的,领导者应当根据情况,选择对自己有效的领导方式。

  2.费德勒模型

  (1)影响领导方式的情境因素

  费德勒认为影响领导方式有效性有三个关键的情境因素:上下级关系、任务结构、职位权力。

  (2)任务导向型领导和关系导向型领导

  费德勒用一种“你最不喜欢的同事”(LPC)的问卷,测定领导者的领导方式。费德勒将领导方式分为任务型导向领导和关系导向型领导两种。

  (3)领导方式的选择

  费德勒将3个情境因素组合为8种情况,提出了在不同情况下应当选择的领导方式――领导处于有利的情景(第1、2、3种)和处于最不利的情景(第8种)时,应采用任务导向型领导方式;领导者处于中间状态(第4、5、6、7种),应采用关系导向型领导方式。

  3.途径――目标理论

  途径――目标理论是豪斯在期望理论和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的主要内容:

  (1)选择领导方式的标准

  一是能激励下级实现组织目标,二是能使下级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和完成目标后得到满足。

  (2)领导方式的分类

  “高工作”和“高关系”两种

  (3)领导方式的选择

  当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不明确时,应采用“高工作”的领导方式;当下级已经明确工作任务,掌握工作方法后,下级希望领导关心、同情和赞扬他们的工作。此时,应采用“高关系”的领导方式。

  

  四、激 励

  考试内容:激励的概念(掌握),人类行为模式,各激励方式的主要内容及激励的方法。

  (一)激励与人类行为模式

  1.激励的含义(掌握)

  激励是指通过发现或诱导需要、激发动机,调动下级的积极性,使其产生组织所期望的行为,进而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

  2.人类行为模式

  人类行为模式的基本结论是:人的行为根源于需要,产生于动机,并受到行为结果的影响。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三)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1.“满意”与“不满意”不是一对矛盾

  在实际工作中,“满意”的对立面不是“不满意”,而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也不是“满意”,而是“没有不满意”。

  2.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激励因素:与“满意”和“没有满意”这对矛盾相关的是属于工作本身相关的因素,如工作责任、工作的挑战性、工作成就等,这类因素称为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与“不满意”和“没有不满意”这对矛盾相关的是属于工作环境相关的因素,如工资报酬、工作条件、人际关系等。

  3.两类因素的作用

  满足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在工作中的意见和不满情绪,不能起到激励作用,只有提供激励因素,才能调动人们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主要内容:某一目标对组织成员的激励力量取决于效价和期望值的乘积。即激励力量(M)=效价(V)×期望值(E)。

  效价和期望值都取决于每个人的主观判断。

  管理者要想有效地激励下级,首先,必须了解下级的需要,提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目标;其次,必须了解下级的能力,为他们安排通过努力能够完成的工作,并提供完成工作、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最后必须信守诺言,使下级相信完成工作后能够得到自己期望的结果。

  (五)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该理论认为公平感是一种主观感受,对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产生影响。主要内容:

  1.公平与否取决于相对量的比较

  人们不是根据自己获得报酬的绝对量,而是通过自己获得报酬的相对量与别人获得报酬的相对量、或与自己过去获得报酬的相对量的比较,判别自己是否受到公平的待遇。报酬的相对量则是指报酬与付出的比例。

  2.横向比较

  横向比较是人们用自己所获得报酬与所付出的比例与别人的这一比例进行的比较。

  3.纵向比较

  是人们用自己现在所获报酬与所作付出的比例与自己过去的这一比例进行的比较。

  公平理论为管理者在工作中创造公平的氛围,保持和提高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

  (六)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1.环境对行为的强化作用

  人们的行为必然作用于环境,当环境对行为的反应有利时,行为会重复或加强;而当环境对行为反应不利时,行为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2.强化的类型

  (1)正强化;

  (2)负强化。

  (七)激励的方式方法

  1.激励的方式

  (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

  两者之间不是完全分离的,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根本。

  (2)正强化激励与负强化激励

  (3)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

  内在激励是通过启发、诱导等方式,调动组织成员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外在激励是通过规章制度、奖惩措施等方式,促使或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

  2.激励的方法

  (1)目标激励;

  (2)参与激励;

  (3)榜样激励;

  (4)情感激励;

  (5)成就激励;

  (6)报酬激励;

  (7)职位激励。

  

  五、沟 通

  (一)沟通的概念及其过程

  考试内容:沟通的概念及其过程(掌握)

  沟通是指将可理解的信息进行传递和交换的活动过程。完整的沟通过程包括六个环节:沟通主体、编码、沟通渠道、译码、沟通客体、反馈。

  (二)沟通的类型

  考试内容:沟通的类型

  1.按照沟通渠道的不同,沟通可以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2.按照沟通形式的不同,沟通可以分为口头沟通、书面沟通、非语言沟通和电子媒介沟通。其中口头沟通是最普遍、最常见的沟通方式。

  (三)沟通的作用

  考试内容:沟通的作用

  1.有利于正确合理地进行决策;

  2.有利于统一思想,统一行动;

  3.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4.有利于形成良好人际关系。

  (四)有效沟通的障碍

  考试内容:有效沟通的障碍

  1.有效沟通的主观障碍:语言差异、理解差异、感受差异、非语言提示等。

  2.有效沟通的客观障碍:空间距离、沟通环节、沟通渠道、沟通方式等。

  (五)实现有效沟通

  考试内容:有效沟通的实现

  为克服沟通障碍,有效地进行沟通,应注意以下几点:

  1.沟通要有明确的目的;

  2.沟通要有诚意;

  3.沟通要控制情绪;

  4.沟通要准确运用语言;

  5.沟通要认真倾听;

  6.沟通要畅通渠道;

  7.沟通要选用恰当的方式。

分享到: 编辑:环球网校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经济师资格查询

经济师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经济师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经济师各地入口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