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济师 > 经济师备考资料 > 2015年高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学重点知识点:生产者行为理论

2015年高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学重点知识点:生产者行为理论

更新时间:2015-09-25 11:30:31 来源:|0 浏览0收藏0
摘要   【摘要】一年一度的经济师考试报名正在各省份紧张的进行中,为了让报考高级经济师考生循序渐进的备考2015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环球小编整理了2015年高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学重点知识点:生产者行为理论,供各位考

  【摘要】一年一度的经济师考试报名正在各省份紧张的进行中,为了让报考高级经济师考生循序渐进的备考2015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环球小编整理了“2015年高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学重点知识点:生产者行为理论”,供各位考生练习,希望各位报考高级经济师考试的考生都可以顺利通过2015年高级经济师考试。

  套餐推荐:高级经济师辅导课程全新登场

  生产者行为理论

  (一)厂商与生产及生产函数

  1、厂商: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者亦称厂商或企业,指能做出统一生产决定的单个经济单位。

  厂商可以采取三种组织形式:个人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制企业。厂商是市场经济中生产组织的基本单位,它主要指个体工商户、合伙公司、股份公司等。生产相同产品的同类厂商组成一个行业。厂商理论也被称为市场理论、厂商均衡理论。厂商理论是研究影响资源配置和分配的厂商行为的理论,它是微观经济学的组成部分。其中厂商是市场经济中生产组织的基本单位,它主要指个体工商户、合伙公司、股份公司等,而生产相同产品的同类厂商则组成一个行业。

  厂商的目标:追求最大的利润,但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厂商所面临的市场需求是不确定的,因此厂商长期生存的经验做法就是实现销售收入的最大化或者市场销售份额最大化。

  2、生产函数(production function)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定义

  生产函数可以用一个数理模型、图表或图形来表示。 生产函数的图形表示

  换句话说,就是一定技术条件下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在处理实际的经济问题时,生产函数不仅是表示投入与产出之间关系的对应,更是一种生产技术的制约。例如,在考虑成本最小化问题时,必须要考虑到技术制约,而这个制约正是由生产函数给出的。另外,在宏观经济学的增长理论中,在讨论技术进步的时候,生产函数得到了很大的讨论。

  假定X1、X2……Xn顺次表示某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n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Q表示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则生产函数可以写成以下的形式:

  该生产函数表示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生产要素组合(X1,X2…Xn)在每一时期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为Q。在经济学分析中,通常只使用劳动(L)和资本(K)这两种生产要素,所以生产函数可以写成:Q = f(L,K)。

  经济学概念。

  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每个时期各种投入要素的使用量,与利用这些投入所能生产某种商品的最大数量之间的关系。生产函数表明了厂商所受到的技术约束。

  Q= f(L,K,N,E)

  式中,各变量分别代表产量、投入的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

  其中N是固定的,E难以估算,所以一般的简化为,

  Q = f(L、K)相关概念

  1、生产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生产地含义是十分广泛的,它不仅仅意味着制造了一台机器或生产出一些钢材等,它还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如:律师为他人打官司,商场的经营,医生为病人看病等等。这些活动都涉及到某个人或经济实体提供产品或服务。因此,简单讲,任何创造价值的活动都是生产。

  2、生产要素

  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要素一般被划分为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这四种类型。

  1)劳动: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2)土地:不仅指土地本身,还包括地上和地下的一切自然资源,如森林、江河湖泊、海洋和矿藏等。

  3)资本:资本可以表现为实物形态或货币形态。资本的货币形态又称为货币资本;资本的实物形态又称资本品或投资品,如厂房、机器、原材料等。

  4)企业家才能: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才能。特点

  1、生产函数反映的是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如果技术条件改变,必然会产生新的生产函数。

  2、生产函数反映的是某一特定要素投入组合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能且只能产生的最大产出。分类

  生产函数分一种可变投入生产函数和多种可变投入生产函数。

  1、一种可变投入生产函数

  对既定产品,技术条件不变、固定投入(通常是资本)一定、一种可变动投入(通常是劳动) 与可能生产的最大产量间的关系,通常又称作短期生产函数。 两种可变投入生产函数

  [1]2、多种可变投入生产函数

  在考察时间足够长时, 可能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投入都可以变动、甚至所有的投入都可以变动,通常称为长期生产函数。

  在这里,长短期的划分是以生产者能否变动所有的要素投入量来作为标准的,而不同的产品的生产,长短期的划分是不固定的。比如,一家纺织厂要讲所有的要素投入改变需要的时间可能是一年,但是一家豆腐坊改变所有生产要素的时间只需要三个月就够了,也就是说,三个月对于豆腐坊来说是长期,对于纺织厂来说则是短期。

  所以对于长短期的区分,有如下标准:

  短期是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所有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

  长期是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

  在微观经济学中,一种可变投入的生产函数通常用来考察短期生产理论,两种(或以上)可变投入的生产函数用来考察长期生产函数。常见的生产函数

  1、固定替代比例生产函数

  固定替代比例生产函数是指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两种要素之间的替代比例都是固定的。

  函数的通常形式是 Q=aL+bK , 其中 Q是产量,L、K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常数a、b>0。

  2、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也被称为里昂剔夫生产函数) 常见的生产函数示意图

  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是指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

  函数的通常形式为 Q=min{ cL,dK },其中Q是产量,L、K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常数c、d>0。

  3、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由数学家柯布(C.W.Cobb)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Paul H. Douglas)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被认为是一种很有用的生产函数,因为该函数以其简单的形式具备了经济学家所关心一些性质,它在经济理论的分析和应用中都具有一定意义。

  函数的通常形式是 Q=AL^αK^β,其中A、α、β为三个参数,且 0<α、β<1。

  (二)生产要素配置和规模效益

  1、生产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生产要素,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四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技术、信息也作为相对独立的要素投入生产。这些生产要素进行市场交换,形成各种各样的生产要素价格及其体系。

  生产要素通常包括资本、劳动力、技术、土地、经济信息和经济管理等六种。

  资本包括资本货物(机器设备、厂房建筑物和原材料等)和金融资产(股票、债券和借款等);

  劳动力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技术包括文字、表格、数据、配方等有形形态,也包括实际生产经验、个人的专门技能等无形形态;

  土地不仅包括其本身,还包括地下的矿藏和地上的自然资源;

  经济信息要素是指与产品生产、销售和消费直接相关的消息、情报、数据和知识等;

  经济管理要素又称为生产组织要素或企业家才能要素。

  2、微观经济学的临界决策行为理论认为,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必须满足3个条件:第一,对于商品在消费者之间的分配而言,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对于任意两个消费者都是一样的,即发生替代时没有哪一方感觉受到损失或得益。第二,对于投入在生产者之间的最优分配而言,任意两种投入的边际替代率对于任意两个生产者来说都是一样的,即发生替代时没有哪一方获益或受损。第三,对于投入品在产业中的分配和商品在消费者中的分配而言,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与生产这两种商品的边际产品交换率必须是同一的,即社会为了新增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A,就必须放弃一定数量的商品B,作为生产要素而言,则减少这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B后,必须能增加所需数量的生产要素A。与此相关,帕累托最优理论认为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同样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任何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对所有消费者来说都是一样的,二是任何投入的边际替代率对任何生产要素来说都是一样的,三是社会的边际产品变换率必须等于任何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在此基础上,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模型应是:

  经济发展=劳动×劳动力要素贡献率+资本(包括基础设施、厂房、机器等)×资本要素贡献率+土地(包括各种自然资源)×土地要素贡献率+管理(即企业家才能)×管理要素贡献率+技术×技术进步贡献率

  这个模型的含义是:第一,生产要素配置的目的、目标,是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增长,否则就不优化。第二,无论是微观经济体还是宏观经济体,无论是产品生产、商品运动,还是产业发展、全社会经济运动,模型中的五大生产要素不可或缺(但物质形态诸生产要素可以转化为货币形态;以资金形式运动组合),配置起来才能形成生产力,创造价值。第三,在一定条件下,各生产要素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替代性,因而同样的经济结果可以有多种生产要素组合,但无论是哪一种组合,都必须达到帕累托最优,总收益最大化。第四,生产要素配置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即不能为了眼前的发展而不惜代价,以致耗尽或破坏后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生态和环境,而应使资源可以永续利用,生态和环境适于人类居住、生活和工作。

  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途径,一是引进要素,即从外界输入某些生产要素,优化经济发展所需的生产要素配置,推动经济良性发展。①引进稀缺要素。经济体在产品生产、产业发展过程中,往往自身只具有某些生产要素,缺乏别的生产要素,因而必须依靠引进,才能使生产、经营活动运转起来。我国农村农业商品经济一直发展不起来,重要原因是广大农民缺乏经营管理的知识和能力。近年来,不少地方涌现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由公司承担农产品的开发、营销,农户则负责生产,效果较为明显。这实际上是引进了农村稀缺的经营管理要素,使原来的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②补足加快发展和扩大经济规模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由于物质形态的要素均可由货币转换而来,因而补足要素常体现为引进资金,表现为各种投资、贷款、援助、财政转移支付等。改革开放以来,我???梅⒄谷〉昧肆钊酥跄康某删汀F渲惺敌卸酝饪?诺姆秸?,大量引进外资功不可没。③对自己生产则处于相对劣势的商品和自身需要较少而且生产要素稀缺的商品,采取放弃生产,通过对外贸易输入的办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要素配置效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对外依靠程度逐步提高,资金、技术以及某些资源密集型的产品都通过进口获得,因而能集中有限的资金,大量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出口,提高了经济效益。二是输出要素,即将本经济体内生产要素输出体外,与其他生产要素配置,形成新的经济实体,产生新的经济效益。①输出劳务。在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由于缺乏资金、技术、经营管理人才,甚至缺乏自然资源,引进生产要素又较为困难,大量劳动力无法与生产资料结合形成生产经营活动,发展经济最为直接和有效的一个办法,就是把剩余劳动力从本国本地区转移出去,与别的国家或地区的生产要素结合,创造经济价值,然后反馈经济收益。现在中国农村仍有1.1亿至2亿剩余劳动力,农业部原定“十五”期间乡镇企业每年吸纳200万至250万人,2001年只吸纳了约101万人,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势在必行。②输出管理和技术。由于管理和技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劳动力、资本、土地并列为五大生产要素,因此一些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探索,在管理和技术方面积累了优势的企业、地区乃至国家,完全可以通过开展经济交往与合作,输出管理与技术,与外部的劳动力、资本、土地结合,或弥补自身在劳动力、资本、土地要素上的不足,或利用别人较为廉价的物质生产要素,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甚至先消耗他人的物质生产要素,自身资源则作为战略储备。③输出生产资料要素,即将富余或暂时闲置的、一时在经济体内难于和其他要素结合的生产要素,以及具有竞争优势的生产要素输送出去,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创造价值,获得收益。三是激活要素,就是通过建立新的机制,使原来处于闲置状态的生产要素组合激活起来,创造价值,产生效益。①通过加强生产经营管理,使成本下降、效益提高,竞争力增强,经济充满活力。②要素转换,即以闲置要素为资本,引资进行产业开发,如我省都匀市的做法就是这样。③资产重组,即把分散在不同配置中的生产要素拆散开来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生产能力,这在国企改革中较为普遍。四是创新要素。经济学家熊彼特著名的创新理论认为,经济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经济创新以生产要素的创新为基础,主要形式有:①通过技术进步催生新的生产要素或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原有要素的品质,从而使产品价值倍乘。例如,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被广泛运用于经济领域,进行生产和经营的管理,成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从而极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条件改善和交通工具的改进,物流速度大大加快,生产要素的配置更为快速、便宜,使个人、企业和政府对产业发展的选择更为多元等等。②在过去未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源上配置其他生产要素,进行产业创新,从而满足新的消费要求。例如,过去深山大川中许多景观根本未被人们认识为经济资源,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旅游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于是引进资金改善交通、住宿条件后,这些景观便成了旅游业中的重要要素。③通过对现存经济制度、管理制度、经济体制及运行机制等进行创新,使同样的生产要素能够创造更多的效益。五是要素再生。生产要素配置后,必须在市场交换中实现价值,才能对原来的各生产要素进行价值补偿,然后重新组合,进行下一轮再生产。市场上销售不出去,实现不了其价值,产品质量再好,也不能说生产要素的配置是优化的。

  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是围绕“以人为本”进行生产要素配置。在所有生产要素中,只有人这一要素具有主观能动性,在配置过程中居于主导、支配的地位。人口结构、劳动力结构、技术结合和管理水平,决定着物质要素配置的效益,决定着生产要素的输出或输入。不仅如此,人们的消费依赖收入,收入依赖工作、就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人得到更为自由全面的发展。这就要求实现充分就业。资源闲置,随时可以动用;固定资产闲置,无非是损坏严重,不能再用。而劳动力闲置,不但不创造价值,还要消耗价值,时间长了还会导致两极分化,引发社会问题,增加社会运行成本,甚至对社会财富产生破坏作用。所以,世界各国都把充分就业作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指标之一。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把“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一个重要部分,并鲜明地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把就业问题放到了很重要的地位。“以人为本”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就是尽可能把所有的劳动者、管理者与物质生产要素组合起来。要根据现有的人口结构、劳动力素质,分析自己能生产哪些商品、发展哪些产业,确定好发展战略、发展方向,在这一基础上,决定如何配置生产要素、需要不需要输出或引进要素。由于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满足人们生活基本需要的工农业产品生产所需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同时由于人们追求生活享受的欲望是无限的,因此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为人类创造更加复杂多样的生活消费品,使人类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通常在60%以上,美国高达75.6%,而我国现在仅为26.9%,大有发展潜力。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从而全面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推动产业升级。

  二是及时调整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一种先进生产技术的出现,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诞生,往往会使原有的资源优势发生变化,从而要求对生产要素进行新的配置。贵州山高坡陡,耕地不多,富裕一点的地方几乎都沾了商业的光,成为物流必经之地。在没有汽车,货物靠水运和骡马运输的时代,周边省份进黔的水路和马道上的县镇就成了开放前沿、富庶之地。汽车运输出现后,水运、马帮迅速衰落,这些地方又不在公路要道上,也就很快凋敝,取而代之的“经济中心”,是汽车运输途中需要打尖歇脚的地方。及至铁路进黔,更是强化了这种色彩,并在贵州腹地催生了以贵阳为中心的城市网络,成为经济交流的主阵地和前沿。航空业的发展又使这一格局发生一定逆转,因公路运输由盛而衰的铜仁、黎平等地,将因支线机场的通航,又重返经济交往的“前沿”。因此,每个经营者、经济工作者都要善于利用这些变化的深刻影响,未雨绸缪,及早应对,才能抓住发展的主动权。

  3、规模收益

  规模收益:当所有投入要素的使用量都按同样的比例增加时,这种增加会对总产量的影响。假定 L单位的劳力和 K单位的资本结合可以生产 Q单位产品,即 L K→Q。规模收益问题要探讨的是:如果 L和 K都增加 a倍,产量 Q将发生的变化。 假定 aL aK→bQ,那么,根据 b的值的大小,可以把规模收益分为三种类型:规模收益递增,规模收益不变,模收益递减。

  规模收益(Return to Scale)

  规模收益是指涉及到厂商生产规模变化与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如果生产规模的变化是由所有生产要素以相同比例扩大或减少而引起的,那么对应的产量变动就有三种情况:

  (1)如果产量增加的比率大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率,则生产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 (2)如果产量增加的比率等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率,则生产处于规模收益不变阶段;

  (3)如果产量增加的比率小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率,则生产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

  具体来讲,所有投入成比例增加时产出的增长率。例如,如果所有投入增加1倍而产出也恰好增加1倍,则说这一生产过程呈现的是固定的规模收益(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而如果所有投入增加 1倍而产出增加却不到 100%,则这种生产过程呈现的就是递减的规模收益(de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如果产出增加了 1倍以上,那么,该生产过程就具有递增的规模收益(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第一种类型

  b>a,即产量增加的倍数,大于投入要素增加的倍数。譬如,人工和资本增加 1倍,能使产量增加 2倍。这种类型叫做规模收益递增(Increasing Return to Scale)。第二种类型

  b=a,即产量增加的倍数,等于投入要素增加的倍数。譬如,人工和资本增加1倍,产量也增加1倍。这种类型叫规模收益不变(Constant Return to Scale)。第三种类型

  bk,表明该生产函数为规模收益递增。

  假定生产函数为:Q=2x+3y+4z。如果所有投入要素都增加 k倍,那么: hQ = 2(kx)十3(ky)+4(kz)= k(2x十3y十4z)

  在这里,h=k,故 Q=2x 3y 4z这一生产函数属于规模收益不变。假定生产函数为:Q = x

  x^0.4×y^0.2×z^0.8。如果所有投入要素都增加 k倍。那么: hQ = (kx)^0.4×(ky)^0.2×(kz)^0.8 = (k^1.4)(x^0.4)(y^0.2)(z^0.8)

  在这里,h = k^1.4,所以,h一定大于 k(假定 k>1),说明这一生产函数的规模收益是递增的。但是有的生产函数,无法辨认其规模收益的类型。例如,有生产函数Q = x2 y a。如果所有投入要素的量都增加 k倍,得:

  hQ = k2x2 ky a

  在这个代数式中,我们无法把 k作为公因子分解出来,因而无法比较 h和 k的值的大小,从而也就无法辩认其规模收益的类型。总结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判定某生产函数规模收益的类型的一般方法如下:在有的生产函数中,如果把所有投入要素都乘上常数 k,可以把 k作为公因子分解出来,那么,这种生产函数就称齐次生产函数(Homogeneous Production Function)。凡属齐次生产函数,都有可能分辨它规模收益的类型。方法是把所有的投入要素都乘以 k,然后把 k作为公因子分解出来,得:hQ = knf(x,y,z)

  式中,n这个指数可以用来判定规模收益的类型:

  n=1,说明规模收益不变;

  n>1,说明规模收益递增;

  n<1,说明规模收益递减。

  (三)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cost analysis),是利用成本核算及其他有关资料,分析成本水平与构成的变动情况,研究影响成本升降的各种因素及其变动原因,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的分析方法。成本分析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正确评价企业成本计划的执行结果,揭示成本升降变动的原因,为编制成本计划和制定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成本分析内容

  对全部产品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的评价,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在核算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正确评价企业成本计划的执行结果,提高企业和职工讲求经济效益的积极性。

  第二,揭示成本升降的原因,正确地查明影响成本高低的各种因素及其原因,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第三,寻求进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方法。成本分析还可以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条件的变化,正确选定适应新情况的最合适的成本水平。方法

  在进行成本分析中可供选择的技术方法(也称数量分析方法)很多,企业应根据分析的目的,分析对象的特点, 成本分析方法相关书籍

  掌握的资料等情况确定应采用哪种方法进行成本分析。在实际工作中,通常采用的技术分析方法有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等三种。

  1、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是根据实际成本指标与不同时期的指标进行对比,来揭示差异,分析差异产生原因的一种方法。在对比分析中,可采取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对比,本期实际与上期(或上年同期,历史最好水平)实际指标对比,本期实际指标与国内外同类型企业的先进指标对比等形式。通过对比分析,可一般地了解企业成本的升降情况及其发展趋势,查明原因,找出差距,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措施。在采用对比分析时,应注意本期实际指标与对比指标的可比性,以使比较的结果更能说明问题,揭示的差异才能符合实际。若不可比,则可能使分析的结果不准确,甚至可能得出与实际情况完全不同的相反的结论。在采用对比分析法时,可采取绝对数对比,增减差额对比或相对数对比等多种形式。

  比较分析法按比较内容(比什么)分为:

  (1)比较会计要素的总量

  (2)比较结构百分比

  (3)比较财务比率

  2、因素分析法

  因素 成本分析

  分析法是将某一综合性指标分解为各个相互关联的因素,通过测定这些因素对综合性指标差异额的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在成本分析中采用因素分析法,就是将构成成本的各种因素进行分解,测定各个因素变动对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影响程度,并据此对企业的成本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措施。

  采用因素分析法的程序

  (1)将要分析的某项经济指标分解为若干个因素的乘积。在分解时应注意经济指标的组成因素应能够反映形成该项指标差异的内在构成原因,否则,计算的结果就不准确。如材料费用指标可分解为产品产量,单位消耗量与单价的乘积。但它不能分解为生产该产品的天数,每天用料量与产品产量的乘积。因为这种构成方式不能全面反映产品材料费用的构成情况。

  (2)计算经济指标的实际数与基期数(如计划数,上期数等),从而形成了两个指标体系。这两个指标的差额,即实际指标减基期指标的差额,就是所要分析的对象。各因素变动对所要分析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影响合计数,应与该分析对象相等。

  (3)确定各因素的替代顺序。在确定经济指标因素的组成时,其先后顺序就是分析时的替代顺序。在确定替代顺序时,应从各个因素相互依存的关系出发,使分析的结果有助于分清经济责任。替代的顺序一般是先替代数量指标,后替代质量指标;先替代实物量指标,后替代货币量指标;先替代主要指标,后替代次要指标。

  (4)计算替代指标。其方法是以基期数为基础,用实际指标体系中的各个因素,逐步顺序地替换。每次用实际数替换基数指标中的一个因素,就可以计算出一个指标。每次替换后,实际数保留下来,有几个因素就替换几次,就可以得出几个指标。在替换时要注意替换顺序,应采取连环的方式,不能间断,否则,计算出来的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之和,就不能与经济指标实际数与基期数的差异额(即分析对象)相等。

  (5)计算各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其方法是将每次替代所得到的结果与这一因素替代前的结果进行比较,其差额就是这一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

  (6)将各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影响程度的数额相加,应与该项经济指标实际数与基期数的差额(即分析对象)相等。

  上述因素分析法的计算过程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设某项经济指标N是由A,B,C三个因素组成的。在分析时,若是用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进行对比,则计划指标与实际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计划指标N0=A0×B0×C0

  实际指标N1=A1×B1×C1

  分析对象为N1-N0的差额。

  采用因素分析法测定各因素变动对指标N的影响程度时,各项计划指标,实际指标及替代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计划指标 N0=A0×B0×C0-----------(1)

  第一次替代N2=A1×B0×C0-----------(2)

  第二次替代N3=A1×B1×C0-----------(3)

  实际指标 N1=A1×B1×C1-----------(4)

  各因素变动对指标N的影响数额按下式计算:

  由于A因素变动的影响=(2)-(1)=N2-N0

  由于B因素变动的影响=(3)-(2)=N3-N2

  由于C因素变动的影响=(4)-(3)=N1-N3

  将上述三个项目相加,即为各因素变动对指标N的影响程度,它与分析对象应相等。

  根据因素分析法的替代原则,材料费用三个因素的替代顺序为产量,单耗,单价。各因素变动对甲产品材料费用实际比计划降低8 000的测定结果如下:

  计划材料费用=250×48×9=108 000(元)-----(1)

  第一次替代=200×48×9=86 400(元)------(2)

  第二次替代=200×50×9=90 000(元)------(3)

  实际材料费用=200×50×10=100 000(元)------(4)

  各因素变动对材料费用降低8 000元的影响程度如下:

  由于产量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2)-(1)=86400-108000=-21600(元)

  由于材料单耗变动对材料费的影响=(3)-(2)=90000-86400=3600(元)

  由于材料单价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4)-(3)=100000-90000=10000(元)

  三个因素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程度=-21600+3600+10000=-8000(元)

  上述分析计算时,还可以采用另外一种简化的形式,即差额计算法。差额计算法是利用各个因素的实际数与基期数的差额,直接计算各个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以上述经济指标N为例,采用差额计算法时的计算公式如下:

  由于A因素变动对指标的影响=(A1-A0)×B0×C0

  由于B因素变动对指标的影响=A1×(B1-B0)×C0

  由于C因素变动对指标的影响=A1×B1×(C1-C0)

  〖例3〗以例2材料费用的分析资料为基础,采用差额计算法的结果如下:

  由于产量增加对材料费用的影响=(200-250)×48×9=-21600(元)

  由于材料单耗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200×(50-48)×9=3600(元)

  由于材料单价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200×50×(10-9)=10000(元)

  各因素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21600+3600+10000=-8000(元)

  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相同,但采用差额计算法显然要比第一种方法简化多了。

  3、相关分析法

  相关分析法是指在分析某个指标时,将与该指标相关但又不同的指标加以对比,分析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企业的经济指标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的依存关系, 在这些指标体系中,一个指标发生了变化,受其影响的相关指标也会发生变化。如将利润指标与产品销售成本相比较,计算出成本利润率指标,可以分析企业成本收益水平的高低。再如,产品产量的变化,会引起成本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利用相关分析法找出相关指标之间规律性的联系,从而为企业成本管理服务。

  4、差额计算法

  差额计算法是因素分析法的一种简化形式,它利用各个因素的目标值与实际值的差额来计算其对成本的影响程度。

  5、比率法

  比率法是指用两个以上的指标的比例进行分析的方法。它的基本特点是:先把对比分析的数值变成相对数,再观察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常用的比率法有以下几种。

  ● 相关比率法 由于项目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的,因而可以将两个性质不同而又相关的指标加以对比,求出比率,并以此来考察经营成果的好坏。例如:产值和工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的关系又是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都希望以最少的工资支出完成最大的产值。因此,用产值工资率指标来考核人工费的支出水平,就很能说明问题。

  ● 构成比率法 又称比重分析法或结构对比分析法。通过构成比率,可以考察成本总量的构成情况及各成本项目占成本总量的比重,同时也可看出量、本、利的比例关系(即预算成本、实际成本和降低成本的比例关系),从而为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指明方向。

  ● 动态比率法 动态比率法,就是将同类指标不同时期的数值进行对比,求出比率,以分析该项指标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动态比率的计算,通常采用基期指数和环比指数两种方法。产品成本分析全部商品产品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分析

  全部商品产品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分析, 可分别按产品别分析和按成本项目分析。

  1.按产品别分析

  按产品别分析是指按每种产品的成本所进行的分析。在按产品别进行分析时,应计算如下几个指标,即全部商品产品成本降低额和降低率,可比产品成本和不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和降低率,每种产品成本的降低额和降低率。成本降低额和降低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成本降低额=按实际产量计算的实际成本-按实际产量计算的计划成本

  成本降低额

  成本降低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0%

  按实际产量计算的计划成本

  2.按成本项目分析

  按成本项目分析是指将按成本项目反映的全部商品产品的实际总成本与按成本项目反映的实际产量计划总成本相比较, 计算每个成本项目成本降低额和降低率对总成本的影响,其计算公式如下:

  某成本项目实际成 该成本项目 该成本项目按实际产量

  本比计划成本降低额 = 实际成本 - 计算的计划成本

  某成本项目实际成 该成本项目实际成本比计划成本降低额

  本比计划成本降低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0%

  该成本项目按实际产量计算的计划成本

  某成本项目降低额 该成本项目实际成本比计划成本降低额

  对总成本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0%

  按实际产量计算的全部商品产品计划成本

  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的分析

  所谓可比产品是指企业过去生产过并且有着完整的成本资料的产品。计算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的完成情况,可以检查企业成本降低工作的成绩,由于具有可比性,因而,考核其降低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比产品成本分析包括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变动的原因两个方面。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分析所需各项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可比产品成本 实际 上年实际 本年实际

  实际降低额 = ∑产量×(单位成本- 单位成本)

  实际产量按上年实际单 实际产量按本年实际单

  = 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 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可比产品成本 计划 上年实际 本年计划

  计划降低额 =∑ 产量×(单位成本-单位成本)

  =计划产量按上年实际 计划产量按本年计划单

  单位成本计算总成本- 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可比产品成本 可比产品成本实际降低额

  实际降低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0%

  实际产量按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可比产品成本 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额

  计划降低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0%

  计划产量按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分析对象: 降低额=可比产品成本实际降低额-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额

  降低率=可比产品成本实际降低率-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率

  各因素变动对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的影响, 主要有产品单位成本,产品品种构成,产品产量等。

  1.产品单位成本变动的影响

  在计算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额时, 是根据本年计划单位成本和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进行比较计算的;可比产品成本实际降低额,则是根据本年实际单位成本和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进行计算的。这样,当本年实际单位成本发生变动时,必然会引起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和降低率的变动。

  2.产品品种构成变动的影响

  品种构成是指各种产品数量在全部产品数量总和中所占的比重,由于各种产品的实物数量不能简单相加,所以,在进行可比产品成本分析时,一般是用某产品的成本占全部产品成本的比重作为产品品种构成进行分析,其计算公式如下:

  某产品的产量×该产品上年(计划或实际)单位成本

  某产品的品种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0%

  〖每种产品产量×该产品上年(计划或实际)单位成本〗

  当企业生产两种以上产品时,若各种产品的实际产量与计划产量不是同比例地增减,则会引起品种构成的变动。在企业生产的多种产品中,每种产品成本降低幅度是不一样的,有的还可能超支。若企业增加成本降低幅度大的产品的生产比重,或降低成本降低幅度小的产品的生产比重,则可比产品平均降低率和降低额就会比原来的提高。反之,成本降低率和降低额就会下降。所以,产品品种构成的变动,同时影响成本降低额和成本降低率。

  3.产品产量变动的影响

  在计算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时,是用可比产品的计划产量,分别乘上该产品上年实际单位成本和计划单位成本的差额计算的;实际完成情况则是根据可比产品实际产量分别乘上该产品上年实际单位成本与本年实际单位成本的差额计算的。从这一计算过程中可以看出,当产品的品种构成和单位成本不变时,产品产量的变动会引起成本降低额发生同比例的变动,但不影响成本降低率的变动。所以,单纯产量的变动,仅影响成本降低额,不影响成本降低率的变动。

  主要产品单位成本分析

  对全部商品产品成本计划完成情况进行总括分析后,还应对主要产品的单位成本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确定成本升降的原因,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措施。产品单位成本分析一般是先将产品单位成本的实际数与计划等指标进行比较,计算其差异额和差异率,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主要成本项目产生差异的原因。

  1.直接材料项目的分析

  单位材料费用受材料消耗数量和材料价格两个因素的影响,其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产品材料费用=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材料单价

  各因素变动对材料费用影响的计算公式如下:

  材料耗用量变动对

  单位成本的影响 =∑[(材料实际单位耗用量-材料计划单位耗用量)×材料计划单价]

  材料价格变动对

  单位成本的影响=∑[(材料实际单价-材料计划单价)×材料实际单位耗用量]

  在纺织,冶金,化工等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多种原材料,这时, 需根据产品的特点,工艺规程的要求,将各种材料按一定的比例配料投入使用。每种材料消耗量占材料总消耗量的比例,称为材料配比。在各种材料单价不同的情况下, 改变材料的配比,也会影响产品的单位成本。这时,材料项目的分析,就受材料耗用量,价格和材料配比三个因素的影响。其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产品材料消耗总量 单位产品材料 单位产品材料 计划配比的材料

  变动对单位成本的影响=(实际总耗用量- 计划总消耗量)×平均计划单价

  材料配比变动对 实际配比的材 计划配比的材 单位产品材料

  单位成本的影响=(料平均计划单价-料平均计划单价) × 实际总消耗量

  材料价格变动对 材料实 材料计 材料实际

  单位成本的影响=∑[(际单价-划单价)×单位耗用量]

  计划配比的材料 ∑(各种材料计划消耗量×材料的计划单价)

  平均计划单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计划总消耗量

  实际配比的材料 ∑(各种材料实际消耗量×材料的计划单价)

  平均计划单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实际总消耗量成本分析的意义

  成本分析是根据成本资料对成本指标所进行的分析。其包括成本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方面。

  成本的事前分析是指在成本未形成之前所进行的成本预测。进行事前成本分析,可使企业的成本控制有可靠的目标。

  成本的事中分析是指对正在执行的成本计划的结果所进行的分析。事中分析主要是为了进行成本控制,防止实际成本超过目标成本的范围。

  成本的事后控制是指对成本实际执行的结果所作的分析。事后分析主要是对成本执行的结果进行评价,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总结成本降低的经验,以利于下一期的成本控制活动的开展。成本分析的任务

  1、正确计算成本计划的执行结果,计算产生的差异;

  2、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

  3、正确对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

  4、提出进一步降低成本的措施和方案。

  成本分析的原则

  1、全面分析与重点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2、专业分析与群众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3、纵向分析与横向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4、事后分析与事前、事中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产品单位成本分析产品单位成本分析的意义

  产品单位成本分析的意义,在于揭示各种产品单位成本及其各个成本项目的变动情况,查明单位成本升降的具体原因。

  产品单位成本分析的内容

  产品单位成本分析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单位成本完成情况的分析

  单位成本完成情况的分析是根据“产品单位成本表”上的有关数据资料以及其他有关资料,首先分析单位成本实际数与基准数的差异,确定单位成本是升高还是降低了,升降幅度是多少;然后再按成本项目分别进行比较分析,考察每个项目的升降情况;最后,可针对某些主要项目的升降情况,作进一步深入的分析,查明引起项目成本升降的原因。

  二、技术经济指标变动对单位成本的影响分析

  单位成本分析的步骤

  构成产品成本的项目多而复杂,我们仅以主要项目如材料费用、工资费用、制造 费用等,作为代表性项目进行分析,说明其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1、材料费用项目的分析

  对单位产品成本中材料费用影响的基本因素,是单位产品材料耗用量和材料单价。它们对单位产品影响的计算公式如下:

  (1)材料耗用量变动的影响=Σ(实际单位耗用量-基准单位耗用量)×基准价格

  (2)材料单价变动的影响=Σ(实际单价-基准单价)×实际耗用量

  上式中的“基准数”指的是计划数、定额数、上年实际平均、历史或行业先进水平等数值。

  2、工资费用项目的分析

  对单位产品成本中工资费用影响的因素,是单位产品工时消耗量和小时工资额。它们对工资费用升降的影响可用下列计算公式:

  (1)工时消耗量变动的影响=Σ[(实际单位工时消耗量-基准单位工时消耗量)×基准小时工资额]

  (2)小时工资额变动的影响=Σ[(实际小时工资额-基准单位工资额)×实际单位工时消耗量]

  3、制造费用项目的分析

  对产品成本中制造费用影响的基本因素,是单位产品工时消耗量(或其他分配标准)和小时费用分配率(或其他分配率)。其分析的计算公式为:

  (1)工时消耗量变动的影响=Σ[(实际单位工时消耗量-基准单位工时消耗量)×基准小时费用分配率]

  (2)小时费用分配率变动的影响=Σ[(实际小时费用分配率-基准小时费用分配率)×实际单位工时消耗量]成本分析的重要性

  麦肯锡曾这样评价中国企业:成本优势的巨人却是成本管理上的侏儒。其实,成本控制是一门花钱的艺术,如何将每一分钱花的恰到好处、将企业每一种资源用到最需要它的地方,是企业在新的商业时代共同面临的难题。在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加强成本控制来增强企业抗风险的能力,而传统与狭义意义上的“开源节流”思想早已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

  成本管控管理开始走上了前台,“开源节流”更多的与企业发展整体战略融为一体,成本结构应与战略相配合,使成本管理与企业目标真正实现“无缝对接”。在那些成功的企业中,有效地成本分析与控制是如何实现的?格兰仕集团为何可以把成本做的低到无人能及?而百安居的节俭精细化哲学又能给予管理者们什么样的启示?如何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成本分析与控制系统,如何让管理者全面、清晰地掌握影响公司业绩的核心环节,全面了解公司的成本构架、盈利情况,进而把握正确的决策方向,从根本上改善企业成本状况,真正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

  成本分析的核心点

  了解现代成本的构成和其不同分类

  深入解析成本管理系统的架构和不同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掌握高效成本管理从预测、核算到分析考核的具体流程

  加强成本控制内容和程序的巩固

  学习新颖的降低成本途径

  课程与学员企业自身情况相结合,找到自己的成本关键点成本分析法

  企业中的现金定义是比较广泛的,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企业持有一定量的现金,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动机:

  交易动机

  是指公司为了满足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支付需求,而保持的现金。这是企业持有现金的主要动机。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购买材料、支付工资、缴纳税金、到期债务、派发现金股利等必须要用现金支付。由于企业每天的现金收入和支出在时间和数量上,通常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因此企业持有一定数量的现金余额以应付频繁支出是十分必要的。

  预防动机

  预防动机是指企业为了应付意外事件而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现金的需求。

  投资动机

  是指企业持有一定量现金以备满足某种投机行为的现金需要。投机的动机,实际上可分为三类。如证券市场上购买股票就是典型的投机行为。还有市场上可能出现的良好的投资机会,如遇有廉价原材料或其他资产供应的机会,便可用手头持有的现金大量购入。成本的组成

  企业持有现金的成本通常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持有成本

  现金的持有成本,是指企业因保留一定现金余额而增加的管理费及丧失的再投资收益。实际上,现金持有成本包括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和管理成本两部分。机会成本是公司把一定的资金投放在现金资产上所付的代价,这个代价实际上就是放弃有更高报酬率的投资机会成本。现金管理成本是对企业置存的现金资产进行管理而支付的代价,包括建立、执行、监督、考核现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成本、编制执行现金预算的成本以及相应的安全装置购买、维护成本等。

  企业往往会因为持保留一定的现金余额而增加了管理费用,同时也会丧失一定的再投资能力。

  转换成本

  现金的转换成本,是指企业用现金购入有价证券以及转让有价证券换取现金时付出的交易费用,即现金同有价证券之间相互转换的成本,如委托买卖佣金、委托手续费、证券过户费、实物交割手续费等。

  短缺成本

  现金的短缺成本,是指在现金持有量不足而又无法及时通过有价证券变现加以补充而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包括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现金的短缺成本与现金持有量呈反方向变动关系。现金的短缺成本随现金持有量的增加而下降,随现金持有量的减少而上升,即与现金持有量负相关。

  成本分析模式。成本分析模式是根据现金的有关成本,分析预测其总成本最低时现金持有量的一种方法。

  运用成本分析模式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的步骤是:(1)根据不同现金持有量测算并确定有关成本数值;(2)按照不同现金持有量及其有关成本资料编制最佳现金持有量测算表;(3)在测算表中找出总成本最低时的现金持有量,即最佳现金持有量。在这种模式下,最佳现金持有量,就是持有现金而产生的机会成本与短缺成本之和最小时的现金持有量。

  (四)收益与利润最大化

  1、经济收益(Economic Income)

  经济收益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在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收益是指他在保持期末与期初同样富有的情况下,可能消费的最大金额,包括了已实现的收益和未实现的收益。 中国奥运直接经济收益超过20亿

  经济收益是指一个企业要真正盈利,其利润不仅要弥补企业的经营成本,还要弥补其资本成本。

  经济收益是通过比较某一会计期间期末期初净资产(即所有者权益)计算出来的。

  一个企业的经济收益的定义是“在期末和期初拥有等量资产的情况下,可以给股东分出的最大金额”。

  经济收益与会计收益的含义不同。计算会计收益和经济收益的成本含义也不同。由于财富可以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估计,经济收益也可以定义为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给所有者产生的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减去所有者的净投资后的差额。经济收益的计算公式

  经济收益=预期未来现金流入现值-净投资的现值

  经济收益是在业绩评价期内由于生产经营、培训职工、提高工作效率等使企业增加的价值。

  经济收益与市场增加值有区别。经济收益的计量不依赖股票价格,而是根据现金流量估计的。只有在预期未来业绩没有变化,而且加权平均的资本成本在年度内始终不变的情况下,市场增加值才等于经济利润。优点和局限性优点

  经济收益比会计收益更接近真实收益,更能反映客观实际;经济收益与经济学概念一致,容易被管理人员和投资者理解。

  局限性

  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数量和时间的确定,折现率的确定都是困难问题,不容易很准确,因此,在实务中,经济收益的计量是不精确的,并且是不易验证的。

  2、利润最大化

  厂商从事生产或出售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赚取利润。如果总收益大于总成本,就会有剩余,这个剩余就是利润。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讲的利润,不包括正常利润,正常利润包括在总成本中,这里讲的利润是指超额利润。如果总收益等于总成本,厂商不亏不赚,只获得正常利润,如果总收益小于总成本,厂商便要发生亏损。

  厂商从事生产或出售商品不仅要求获取利润,而且要求获取最大利润,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就是产量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边际收益是最后增加一单位销售量所增加的收益,边际成本是最后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如果最后增加一单位产量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就意味着增加产量可以增加总利润,于是厂商会继续增加产量,以实现最大利润目标。如果最后增加一单位产量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那就意味着增加产量不仅不能增加利润,反而会发生亏损,这时厂商为了实现最大利润目标,就不会增加产量而会减少产量。只有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厂商的总利润才能达到极大值。所以MR=MC成为利润极大化的条件,这一利润极大化条件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市场结构。

  举例比如物业管理企业利润最大化就是企业占用和消耗尽可能少的资产,为社会和业主提供优质的管理服务,获得最大利润利润最大化原则推导

  对MR=MC这一利润最大化原则,可用数学推导加以证明:

  设π为利润,Q为厂商产量,TR为厂商总收益,TC为厂商总成本,则

  π(Q)=TR(Q)?TC(Q)

  利润极大化的必要条件是π对Q的一阶导数为零。

  而TR对Q的一阶导数就是边际收益MR,同样,就是边际成本MC。所以,当MR=MC,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利润极大。

  利润最大化的充分条件还要求π的二阶导数为负数,即它表示,利润最大化要求边际成本函数的斜率要大于边际收益函数的斜率。一般来说,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中,边际成本函数的斜率为正值,而边际收益函数的斜率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为零,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为负值。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了解更多2015年高级经济师考试重点知识点请关注环球网校!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经济师频道&论坛,或加经济师考试QQ群:30118361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分享到: 编辑:环球网校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经济师资格查询

经济师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经济师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经济师各地入口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