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 >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行业动态 > 中国中医科学院2017年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推荐人选情况公示

中国中医科学院2017年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推荐人选情况公示

更新时间:2017-03-13 15:52:43 来源:环球网校 浏览337收藏168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地区

获取验证 立即预约

请填写图片验证码后获取短信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免费获取短信验证码

摘要   经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初审,现将中国中医科学院2017年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推荐人选情况公示,公示期为2017年3月7—13日。有关问题可向中国中医科学院人事处反映。具体内容环球

  经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初审,现将中国中医科学院2017年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推荐人选情况公示,公示期为2017年3月7—13日。有关问题可向中国中医科学院人事处反映。具体内容环球网校分享如下:

  关于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推荐人选情况的公示

  经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初审,现将我院推荐的国医大师候选人薛伯寿、翁维良,全国名中医候选人孙树椿、余瀛鳌、朴炳奎等五位同志(按推荐顺序排序)有关情况公示如下,公示期为2017年3月7—13日。公示期间,有关问题可向中国中医科学院人事处反映。

  联系电话:中国中医科学院 人事处 64089901 64089903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年3月7日

  薛伯寿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薛伯寿,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1936年8月生,1963年8月开始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从事中医药工作53年,至今仍坚持临床工作。1963年8月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学士学位,2013年被评为首都国医老师,第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老师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要事迹如下:

  一、秉大医精诚之心,潜心杏林抒大爱

  从小立志学医,中学开始阅读中医书籍,大学得诸多名医如程门雪、裘沛然等培养,寒暑假就为乡亲诊疗。毕业后拜蒲辅周为师深造13载,全面继承发扬蒲氏学术医疗经验和崇高医德医风。立足祖国,多次拒绝国外高薪聘请。积极参加赈灾捐款,额度全院领先。年过八旬仍每周施诊6次。被评为全国医德标兵、被推荐参选第二届“国医大师”。数十年来,为民健康护航的同时,又认真踏实做好了军政首长保健,秉承贵贱等同,以寻常药治顽疾,屡获特殊医疗服务奖。

  二、从医五十余载,促进蒲辅周学术思想传承

  参加整理编写《蒲辅周医案》、主编《蒲辅周医疗经验》,两书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坚持在不断研读经典名著中重视临床,在临诊中求索医理奥秘。结合自身实践心得著《继承心悟》再版5次,供不应求,又编写了《外感热病传承心悟》等。发表论文六十余篇。精诚服务于民,为医院诊病多、涉及病种广的医生,从外感热病到内伤杂病,内、妇、儿科疑难病证皆有。曾多次应邀出国讲学、诊疗、科研。因对蒲老学术传承推广卓有贡献,1986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医科技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中医药成就奖、北京西城“百名英才”。

  三、防治传染性疾病,为行业开拓者及学术引领者

  五下医疗队,为缺医少药的百姓解除疾苦,疗效突出,被评为先进。1965年首批试用中草药治疗恶性疟疾,获5·23医疗队先进标兵,决定来年用青蒿试治,为后继研究者研制出青蒿素打下基础;首批赴非洲运用中医药试治艾滋病,中医杂志英文版发表研究报告,为中医治疗艾滋病开创带头示范作用。1998年北京“流感”暴发,拟定“速解流感饮”,被作为流感普济方,广施病人,价廉效佳;2003年“非典”肆虐,研究拟定辨治八法及方药,获“北京中医药抗击SARS优秀科研论文”二等奖,由人卫出版,荣获“抗‘非典’英雄”称号;对埃博拉病毒性出血热,应中医局要求拟定辨证诊治方案供参考。

  四、提出中医药防治外感热病创新理论等启迪拓宽思路

  认为诊治外感热病是铸就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的关键,是中医的优势所在。他得蒲氏真传,广纳上海、北京诸多名医的经验,突出中医特色,时代气息,倡导治人治病、辨病辨证、宏观微观三结合,融会贯通伤寒、温病、温疫学说,择善创新运用,引领外感热病理论新体系,提出“辨证十法”即辨正邪、表里、寒热、虚实、标本、常变、顺逆、兼夹、禀赋、岁气;“论治八诀”即宣、泄、和、消、升、降、补、泻。提出疑难病证必须考虑到伏邪、蕴毒、痰饮、瘀血、积滞等综合辨证,疑难病多为外感内伤交融,表里寒热气血虚实错杂,辨证精选复方为要。贯彻“气以通为补,血以和为补”,指出治疗外感、内伤,甚至防治衰老皆必重视调畅气血,倡以法治病,不以方求病。精研升降散灵活运用,在温疫、四季热病、内伤杂病中拓展创新应用皆有心得发挥,已达全国推广,显著提高疗效。

  五、弘扬中医精髓,为行业培养大批高级人才

  上工治未病,倡“和合思想”,创“修养四心饮”,告诫淡泊名利,追求奉献,讲究和谐;创益智强身太极运动推广,防治疾病。肩负医院及全行业传帮教工作,共培养中医药优秀人才400余人。曾任邯郸赤脚医生大学班主任,艰苦环境下培养66名学生,如今高级职称30多名、2名成为二级教授。曾主办卫生部中国中医研究院西学中班10届,30余人成为科主任、学术带头人。曾赴朝鲜讲授中医辨证论治;赴荷兰创办“西欧高级中医提高班”,培育20多名针药兼用医生。晚年培养学术继承人10人;传承博士后2名;各类优才40名,皆有较高治病水平。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师带徒优秀奖;三次获传承贡献大奖。负责蒲辅周名家研究室建设,为北京市科技重大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蒲氏传承相关10余项课题作老师指导,获首届全国先进名医工作室奖等。

  环球网校友情提供: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论坛,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编辑推荐

2017年度中医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汇总完整版

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汇总完整版

  经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初审,现将中国中医科学院2017年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推荐人选情况公示,公示期为2017年3月7—13日。有关问题可向中国中医科学院人事处反映。具体内容环球网校分享如下:

  翁维良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翁维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1937年3月生,1962年开始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从事中医药工作54年,至今仍坚持临床一线工作。1960年9月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疗系,又到北京中医学院西学中2年,大学学历,学士学位,2013年被评为首都国医老师,第二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老师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主要事迹如下:

  一、主要学术思想:

  翁维良从事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四十多年,强调血瘀证在疾病中的广泛性,尤其认为血瘀是心血管疑难 重症的根源,提出“心病多瘀”、“百病多瘀”、“老年多瘀”、“久病多瘀”等理论,丰富了血瘀证的内涵。

  强调活血通脉是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基本治法,主张“以通为补”,临床擅从血瘀论治,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总结出治疗疑难重症的“活血化瘀十二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病窦、支架后再狭窄,肥厚性心肌病等疑难重症疾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提倡“双心同调”治疗心血管疾病,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坚持调心补心,做到心血、心神同治。

  二、学术传承情况:

  翁维良师从名老中医趙钖武,郭士魁.是第二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老师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著名中医药老师学术经验传承博士后合作老师,北京市首届西学中高级研究班临床师承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第一批优秀青年学者中医传承老师。迄今已培养硕士9名,博士10名,博士后6名,传承博士后5人,师带徒5人,优才9人。

  三、科研课题及成果:

  翁维良主持并参与“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群体规律分析挖掘方法的研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中医临床研究的方案优化及质量控制研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中医药行业专项“中医防治慢病临床科研实施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建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翁维良全国名老中医老师传承工作室等国家重点课题。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获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获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四、学术著作及论文:

  出版《翁维良活血化瘀十二法》、《中医临床研究质量控制与评估》、《翁维良临证实录》、《中药临床药理学》、《中医临床家郭士魁》、《中药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等著作,发表论文百余篇。

  五、事迹及贡献:

  立足临床工作,发展中医药文化,提出“百病多瘀”、“心病多瘀”的病机特点,运用“活血化瘀十二法”治疗疑难病。

  构建研究型传承模式,为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与挖掘做出贡献,承担“十五”、“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项目。实现了研究型传承方法的创新探索,经过十年的积累,共保存了210位名老中医的40000多份临床诊疗医案,为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研究奠定基础。

  积极投身科研工作,推动中医科研规范化进程,形成了适合中医临床研究方案优化方法的规范程序,为中医临床研究方案的优化提供方法学支撑。形成系统的适合中医临床研究的四级质量控制标准操作规范及中医临床研究中期和结题质量控制体系,极大地提高了中医药研究的规范化水平。

  在抗击SARS的战役中,翁维良临危受命,积极参加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的临床研究,证实了中医药在治疗SARS中的确切优势。

  作为国家药监局新药评审老师及国家药典委员,重视中药安全性评价,积极参与用药安全性评价工作。提倡合理用药安全用药,为提高临床医师对中药注射剂的必要性认识,提高风险预知及防控能力,作为执行主编编写《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使用手册》等书,在各地巡讲,为推进中药注射剂在基层医院的合理使用作出贡献。

  孙树椿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孙树椿,1939年7月生,1964年8月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系毕业,本科学历,现已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53年。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主任医师。第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老师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正骨疗法”传承人。主要事迹如下:

  在医疗保健方面,孙树椿同志1964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骨伤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第一线,至今仍坚持每周2次门诊。跟随北京清宫正骨名医刘寿山学习10年,尽得其传,成为“清宫正骨流派”的传承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筋骨损伤治疗方法(手法、专病、专方及练功疗法)。在临床治疗中提倡“话聊”治疗,耐心解释病情;强调:“首重查体、手摸心会”;“气血辨证,以血为先”;“以痛为腧,轻巧柔和”。规范了耻骨联合分离症拍打手法、踝关节扭伤摇拔戳手法、颈椎病旋转手法等,其中颈椎不定点旋转手法(孙氏手法)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广项目。

  作为中央保健会诊老师曾为多位国家领导人治疗保健。也多次接受委派为国际友人及政要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被称为是“手上长眼的人”。

  在人才培养和传承方面,自1986年起先后任硕士生老师、博士生老师、传承博士后指导老师。培养硕士研究生11名,博士研究生14名,博士后4名;全国老中医药老师学术经验继承人7人;收徒41名。

  2009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孙树椿名老中医药老师传承工作室”,2012年通过验收。

  在科研及学术著作方面,率领团队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1项,二等奖6项和三等奖多项。作为主要参与人,“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及应用”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孙树椿主任医师主编出版的著作有《清宫正骨手法图谱》、《临床骨伤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药治疗颈痛》、《中国医药保健推拿图谱》(英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筋、骨缝损伤》、《刘寿山正骨经验》等10余部。在担任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骨伤系负责人期间,组织全国21家高等中医院校,编写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科系列教材”共14本,并任《中医筋伤学》主编(10年后又全部进行了二版修订)。

  在方药贡献上,将个人多年临证验方开发成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新药(颈痛颗粒、腰痹通胶囊)。并在担任第2-5届新药审评老师期间,积极推动骨伤科中药新药的研发,使治疗骨折、骨质疏松症、股骨头坏死等多个品种通过审评而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在学科学术建设方面,作为骨伤科学术组织创始人之一,自198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成立起,担任第1-3届副主任委员和第4、5届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第4-6常务理事,第五届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1-3届会长。在多年临床工作的基础上,结合骨伤学科的特点,提出骨伤科学的定义为:“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人体运动系统损伤和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临床学科”,并达成老师共识;提出并组织老师研讨,确定了骨伤科分设九个分科;落实吴仪副总理“名院、名科、名医建设”指示,率先提出并组织评出“骨伤老师”第一批23位,第二批10位,“骨伤名科”19家,并报请中华中医药学会批准后进行表彰,推动了中医骨伤科建设和发展;在标准化建设方面,提出并组织完成了《中医骨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于2012年正式发布、执行。

  同时十分重视骨伤科专业的教育发展问题,曾联合全国十余所大专院校上书教育部以及多次在各种学术会议上呼吁,也通过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提案,要求教育部在本科教学目录中恢复“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目前仍在艰难进行中。

  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特别贡献奖、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骨伤老师”、第四届中国药学发展奖康辰骨质疏松医药研究奖(HOMA)、中国中医科学院“岐黄中医药基金会传承发展奖”等。

  环球网校友情提供: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论坛,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编辑推荐

2017年度中医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汇总完整版

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汇总完整版

  经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初审,现将中国中医科学院2017年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推荐人选情况公示,公示期为2017年3月7—13日。有关问题可向中国中医科学院人事处反映。具体内容环球网校分享如下:

  余瀛鳌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余瀛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1933年3月生,1958年5月开始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从事中医药工作58年,至今仍坚持临床工作。1955年7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学士学位,2013年被评为首都国医老师。主要事迹如下:

  一、学术思想

  1.倡导文献研究要“学以致用”,开创临床文献学术研究方向

  他创造性地提出对古籍文献整理研究要致意于“学以致用”;开创 “中医临床文献研究”方向;构建临床文献学术内涵、研究方法与研究范畴。

  2.倡导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诊疗思维模式

  他提出“辨病”、“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思维模式。提出主病主证治法,或辅以兼病兼证治法,病、证相参后选用通治方加以治疗,为临证各科病证治疗树立了轨范。

  3.汲取古今名医学术临床诊疗经验,力主“通治方”研究与应用

  他汲取历代名医名家学术诊疗精华,倡导“主方主证”与“通治”思想,60余年来,对50余种病证形成通治法、通治方与系列用药经验,近期与远期疗效卓著。

  二、传承情况

  1.学术继承:

  师承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余无言,为苏北余氏名医世医第四代传人。

  2.学术传承:

  临床诊疗培训及高级文献班培训

  1961年,与国医大师路志正主办内蒙古包头市西学中进修诊疗班;

  1982年,与全国知名学者马继兴主办了2届中医文献高级研修班;

  1978年开始,积极培养中医学专业研究生,先后培养硕士、博士近40余名;

  2007年,成为首届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博士后指导老师。

  培养继承人:

  先后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以及师带徒、进修生百余名。

  三、科研课题及成果

  牵头国家“十一五重点社科规划项目,即《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编撰;牵头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即《中医古籍新点新校新参考系列》项目等,形成显著成果,如《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中医古籍新点新校新参考系列》、《中医大辞典》等。

  四、学术著作及论文

  学术著作主要有:重订《内经类证》、《现代名中医类案选》、《未病斋医述》等40余种;

  代表性论文主要有:溯因•辨证•辨病——论治三大要素、辨病论治和通治方等300余篇。

  五、主要事迹及贡献

  1. 事业贡献:主持全国中医古籍整理规划审评,为中医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事业献策建言并力争一席之地

  作为我国最早的,目前中医界唯一一位国务院全国古籍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他先后主持或参加中医古籍整理等全国性项目审评,提升了中医古籍整理在全国的学术地位与作用;他几十年如一日为中医古籍整理事业献策建言,对中医古籍整理做出巨大贡献。

  2. 学科贡献:开创中医临床文献学科,抢救整理大量中医珍善古籍名著

  开辟中医临床文献研究学科。对临床文献内涵构建、整理和研究做出巨大贡献。60余年,抢救整理中医珍善古籍千余种,审查医著约200余种。

  3. 学术贡献:倡导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并重互补的学术研究模式;创立病证通治研究方向,提出通治方诊疗思想

  在学术研究方面,倡导传统与现代方法并重互补,力主学术研究应围绕提高临床诊疗进行,重视临床文献研究与实践结合,做到古为今用而创新于今。

  在临证思想方面,通过50余年实践,认为教材病证分型繁杂,主张对常见多发病进行“通治方”研究,形成病证通治思想,开辟了名老中医诊疗经验传承新方向。

  4. 人才培养贡献:主张临床文献研究与临证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我国首批研究生指导老师,提出文献研究与临证实践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人才百余名,学生中多人已成为知名老师,为传承做出巨大贡献。

  5. 社会贡献:作为德艺双馨的中医名家,在中医创新发展和百姓健康诊疗等事业上不遗余力、鞠躬尽瘁

  60余年间,他数次支援边疆,参加义诊不计其数。80多岁高龄仍坚持诊疗,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他多次应邀出席百姓健康义诊、养生堂等公众活动,深获好评。

  朴炳奎同志主要成就简介

  朴炳奎,男,朝鲜族。1937年生,吉林省梅河口市人,中国共产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主任医师、博士生老师。

  1959年毕业于大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现任全国中医肿瘤医疗中心主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会长,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老师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一批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老师。2013年被北京市卫生局、中医管理局授予 “首都国医老师”荣誉称号。

  一、继承发展

  他精通中、韩、日、英四国语言,通过参加卫生部第三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初步掌握了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基础,进而继承余桂清、段凤舞等名老中医的宝贵经验和学术成果,将祖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韩医学、日本东方医学融会贯通,博采众长,主张“中医与西医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扶正与祛邪相结合”的肿瘤综合治疗模式,并强调“扶正培本”在防治恶性肿瘤中的主导地位。

  二、研发新药

  他先后自主研制治疗肺癌的国家Ⅲ类新药“益肺清化膏”、“益肺清化颗粒”及院内制剂“肺瘤平膏”等系列制剂,疗效确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1985年至1995年主持国家“七五、八五”攻关项目,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益气养阴、清热解毒之剂(肺瘤平系列)具有抗肿瘤、抗转移作用;该成果分获1990年度中国中医研究院科技成果二等奖、1996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承担首都医学发展基金,中国中医研究院创新工程项目,研究显示益肺清化膏有一定预防肺癌术后复发与转移的趋势。2001年承担国家十五攻关项目,结果表明单纯中药(益肺清化颗粒)可以明显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配合西医放化疗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显示出中医药在肿瘤综合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三、制定标准

  他临床擅治肺癌、胃癌、肠癌等恶性肿瘤,1995年参与制定了《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此方案作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的首个肺癌行业标准应用于临床多年,并以此为蓝本,先后制定形成了《WHO西太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中医肿瘤循证医学临床指南》、《肺癌中医临床路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肺癌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北京市中医诊疗规范(肿瘤部分)》等多项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

  四、探索机理

  他2000年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研究证实在扶正解毒的基础上配合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可以克服单用后者可能促进肿瘤转移的弊端,为合理应用活血化瘀药物防治恶性肿瘤提供了依据,该成果荣获中国中医研究院科技进步三等奖。2004年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结果表明中药复方肺瘤平膏可促进树突状细胞抗原递呈功能,显示出良好的抗转移作用,表明以扶正为主、结合辨证论治是提高肺癌临床疗效的关键,调控肿瘤免疫是其主要作用靶点。该成果荣获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技术二等奖、中国抗癌协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五、传承育人

  他先后培养硕、博士15名,博士后12名,高级西学中2名,学术经验继承人2名。学生大多已成为国内中医肿瘤专业的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其中2名成为北京市中青年名中医,3名成为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2012年建立“朴炳奎学术经验传承博士后工作站”,201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建设“朴炳奎名老中医药老师传承工作室”。

  六、国际交流

  作为全国名老中医药老师和中央保健老师,他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建议,为促成中医药国际合作战略的形成与实施贡献了力量。他积极开展中医肿瘤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被日本、韩国等多家大学与学术团体聘为学术顾问与客座教授,在美国、日韩及东南亚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为传播中医、推进中医肿瘤事业的国际化做出了贡献。

  环球网校友情提供: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论坛,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编辑推荐

2017年度中医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汇总完整版

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汇总完整版

分享到: 编辑:兰兰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查询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