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家公务员 > 国家公务员考试技巧 > 以十七大精神来理解申论考试的民生问题

以十七大精神来理解申论考试的民生问题

更新时间:2009-10-19 15:27:29 来源:|0 浏览0收藏0

国家公务员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地区

获取验证 立即预约

请填写图片验证码后获取短信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免费获取短信验证码

以十七大精神来理解申论考试的民生问题

    作者:崔斌,历史学硕士、管理学博士、副教授,资深公务员考试辅导老师,在某高校教授《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管理》、《西方行政学说史》、《领导科学》、《中国通史》和《中国现代史》等课程,有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发表专著多部、学术论文近百篇。多年公务员考试辅导经验,对考试的出题思路、解题技巧有着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眼光,帮助数千名学员通过考试达成梦想。现担任环球职业教育在线公务员考试网络辅导课程的教学工作。

  环球网校独家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通过8年公务员申论考试真题分析,我们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公务员申论考试锁定的是关乎民生的时政热点问题。我们在讲义中也是分25个时政热点预测和真题讲解两个层次和大家一起探讨过。十七大结束后,我们觉得这25个时政热点还是很有指导意义,和大会精神、关注点很吻合。为了让学员们能够进一步以十七大精神来理解民生问题,特别给大家推荐2篇特稿。请各位学员,抽空读读,这将会对2008年申论考试十分有益。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魏礼群答记者问

      记者: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用较大的篇幅阐述了社会建设问题,请您谈谈对此的看法?

  魏礼群: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作了明确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

  记者: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主要任务是什么?

  魏礼群: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记者:就优先发展教育来说,应当采取哪些措施?

  魏礼群: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发展教育也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必须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此,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特别要切实加强德育工作,把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要位置,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第二,优化教育结构。要坚持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形成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
  第三,推进教育改革创新。要着眼于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更新教育观念,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内容和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特别要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得到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第四,坚持教育公益性质。教育是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对全体国民、对国家和民族现在和未来具有重大影响的公共事业,政府负有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必须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健全公共财政投入和保障机制,为全体国民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和条件。要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子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这些有利于全面发展教育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记者:如何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魏礼群: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这是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同时,扩大就业的压力很大,就业形势严峻将是我国今后较长时期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多渠道扩大就业。
  第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岗位。坚持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互动,积极发展经济和调整结构,以发展促进就业,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中小企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新行业、新产业,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尽可能多地增加就业岗位。
  第二,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要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创业不仅是创业者自己实现就业,还可以通过发展多元化创业主体和多种创业形式,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的人就业。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营造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运用好财税、金融政策,增加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加强技能培训和信息服务,积极培育创业主体,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推动创业型社会建设,扩大就业容量。
  第三,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要统筹城市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要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鼓励和引导大学生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就业。
  第四,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要依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规范企业行为,认真实施工时、休息休假、最低工资、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标准。继续完善和落实对农民工的政策。国家为解决农民工问题已制定了平等就业、工资支付、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等政策,都应认真加以落实,还要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措施。要加强劳动执法监督,特别要解决好非法用工、超时加班、劳动条件差等问题。这样,有利于扩大就业,也有利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记者: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这是广大群众十分关心的问题,如何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呢?

  魏礼群: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保障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制度,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出现了城乡、地区、行业和部分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的现象。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进一步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这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制度,目的在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造福社会。在这里,合理兼顾效率和公平,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往往关注初次分配解决效率问题,再分配解决公平问题,实际上目前许多分配不公问题产生于初次分配领域。十七大报告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这是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内涵的丰富和完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这既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不断增加社会财富,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第二,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这“两个比重”,是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调整。一个时期以来,在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政府和企业所占比重持续提高,而居民收入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这是多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投资率持续偏高,消费增长缓慢、消费率偏低的重要原因。提高这“两个比重”,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有利于增加广大劳动者收入,维护劳动者权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第三,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总的原则是,“提低、扩中、调高、打非”。“提低”,就是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要强化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机制,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使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较多地增加。“扩中”,就是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进入中等收入者行列。“调高”,就是切实对过高收入进行有效调节。要正确运用税收手段,使过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通过税收等形式由国家集中用于再分配。“打非”,就是坚决取缔非法收入。要严格执法,对偷税漏税、侵吞公有财产、权钱交易等各种非法收入依法取缔和惩处。还要规范垄断行业的收入,引入竞争机制,消除垄断性利润;同时,规范垄断性企业资本收益的收缴和使用办法,合理分配利润。总之,要通过改革和发展,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防止两极分化,使全体社会成员逐步共同致富。

      记者: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

  魏礼群: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历来被称为人民生活的“安全网”、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器”。改革开放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总的看还不够完善,存在着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总的要求是: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指导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构筑合理、健全和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此,重点应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是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要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范化,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二是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要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把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城乡全体居民。
  三是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城市要继续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在农村要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此外,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社会和谐的特殊功能,应当支持加快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还要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商业保险能够满足人们更高层次和多样化的社会保障需要,也应支持其发展。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搞好基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要加强基金监管,杜绝非法侵占、挪用,确保社保基金安全。要逐步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这有利于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也有利于促进劳动人口在全国范围的流动就业。住房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当前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应当把解决住房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加快建立适应全体居民需要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特别要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廉租住房制度是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重要制度,要合理确定廉租住房保障标准,健全廉租住房保障方式,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

      记者: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目标是什么?

  魏礼群:健康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安康。多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仍然差距较大,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服务,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要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总的原则和要求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目标,要围绕这个框架和目标,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同时,要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要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卫生投入体制、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和药品安全。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保健事业。这些对于提高全体国民健康水平、增强健康体魄,都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社会稳定、安居乐业,是推进现代化事业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如何通过完善社会管理,更有效地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魏礼群:社会稳定、安居乐业,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推进现代化事业的重要前提和保障。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必须把完善社会管理作为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
  第一,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第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完善信访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
  第三,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社会组织具有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积极作用,把它们的作用利用好、保护好、发挥好,有利于降低政府社会管理成本,有利于增强公民的社会认同感。要支持各类社会组织承担社会事务,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
  第四,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健全安全产生责任制度,维护安全生产秩序,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全面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提高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能力。
  第五,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改革和加强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各种分裂、渗透、颠覆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记者: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过程中,需要认识和处理好哪些关系?

  魏礼群: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因此,在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个重要关系。
  一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经济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建设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目的,也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增加社会财富,从而为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奠定物质基础;否则,改善民生和社会建设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社会建设,使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相协调。如果社会建设滞后,各方面社会矛盾必然增多,经济建设的制约因素也就会增多;而且经济建设如果不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归宿,也就会失去动力和支撑。鉴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不少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建设,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总之,要坚持合理统筹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使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二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我们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多、底子薄,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而且发展很不平衡。因此,解决民生问题和发展社会事业需要作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既要积极进取,尽最大努力加快社会建设,抓紧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又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能力。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解决问题,稳步提高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水平,而不能要求过高过急,那样既不利于解决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会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损害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要坚持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工作。
  三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关系。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必须正确发挥政府和社会的积极性。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质,直接关系社会公众利益和福祉,直接关系社会公平正义。推进这些事业,要从指导思想、制度建设和资金投入等方面,坚持体现公益性原则,切实强化政府职责,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特别要不断增强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减轻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支出负担。调节收入分配、扩大社会就业、加强社会管理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理应更多地承担起责任。同时必须认识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公益性事业发展形式不是单一的,运行机制也不是一样的,政府不应当也不可能包办一切。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样性、多层次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不可能完全由政府直接提供。要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对能够实行市场运作的公共服务,应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现在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对有些社会事业的发展,政府还没有履行好该由政府承担的责任;而有些社会事业的发展该由市场和社会组织解决的,政府却包揽过多。必须按照政事分开、营业性与非经营性分开的原则,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积极引导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立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参与机制。要把那些适合或可以通过市场、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以适当的方式交给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社区等基层组织承担,引进竞争激励机制,以扩大公共服务的供给,并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四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增加投入和深化改革的关系。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一要靠增加投入,二要靠深化改革;不增加投入,社会事业就不能加快发展,而不深化改革,增加的投入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所以,必须把增加投入和深化改革这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实力不断增强,财政收入明显增加,我国现在有条件较大幅度地增加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建设的投入。要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增加对社会建设的投入,为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更多、更有力的支持。同时,要实行有利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对社会发展领域的投入。既要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又要大力调整供给结构,特别要注重向农村、向困难地区、向中西部倾斜,努力改变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不合理的状况。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建设领域中事业和产业的关系。既要加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各项社会事业,又要发展那些面向市场需求的各类服务产业,以事业带产业,以产业促事业,逐步形成社会事业和服务产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蓬勃发展的局面。我国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与社会领域改革滞后直接相关。必须针对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存在的弊端,加大社会体制改革力度,推进体制机制制度创新;否则,增加投入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就难以有效地转化为增加公共服务,也难以实现社会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还要加强社会领域的法制建设,把社会建设和管理纳入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只有这样,才能逐步使我国成为社会建设更加发展、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和谐安定的国家,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人民日报特稿

   

      社会建设,民生为重。
      从国家助学贷款到廉租住房制度,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农民种粮补贴,从最低工资标准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体制……近年来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扎实工作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党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在十七大代表中引起强烈反响。
      代表们在讨论报告时表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使改革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共享,才能体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关注民生――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

   

      群众利益无小事。
      代表们指出,关注民生,关心和改善群众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党86年历史的一根红线和优良传统,也是党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支持的力量源泉。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体现了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民生问题,民心所系,国运所系。代表们认为,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民生问题一度表现为主要生活用品的短缺;那么,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民生问题则主要表现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短缺上。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专门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重点民生领域做了具体的阐述,明确了下一步的目标。
      山东省菏泽市委书记陈光代表说,十七大报告单列一章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党中央之所以高度关注民生问题,还在于改善民生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彰显了实现公平正义这一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改善民生――
从解决人民切身利益问题着手
 

    “没想到交240元钱能有这么多回报。”李女士是长春市朝阳区下岗失业人员,去年靠政府补贴参加了医保。她因患乳腺肿瘤住院治疗,花去医疗费2.8万元,市医保中心给报销近1.6万元。针对困难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学生等城镇困难群体医保“盲区”,2006年吉林省全力推进城镇居民医保全覆盖,42个试点县市超过50万人参保。今年,吉林省提出参保人数要达到700万,2008年全部覆盖城镇居民。
      代表们说,近年来,为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我们党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国家财政向与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倾斜,使一些重大民生问题开始得到有效解决。
      教育是民生之基。为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国家免除了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使农村1.5亿中小学生的家庭普遍减轻了经济负担。完善家庭经济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等多种助学方式,每年约400万大学生和1600万中职学子受益。
      就业是民生之本。有一份收入,一个家庭生活就有了保障。中央实施扩大就业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就业问题的策,努力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消除零就业家庭。如今,社会就业总量不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优化。2003年到2006年,年平均新增城镇就业人员近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3%以内。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盾。社会保障制度是个人生产生活的“保护伞”,又是社会发展的“稳压器”。近年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各级政府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积极实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保参保人群不断增多,覆盖面不断扩大。仅2006年,全国养老、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增幅均在千万人以上。 
      医疗是民生之需。着眼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党和政府提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目标。全国财政用于卫生投入的增幅年均在20%以上。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行医药分开等改革,构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长效机制。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大到全国80%以上县(市、区),参合农民达7.2亿。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开始试点,将用3年时间在全国全面推开。
      同时,党和政府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下大力气狠抓煤矿、交通等行业的安全整治和管理,加强对食品、药品、餐饮等行业的监管;深入推进平安建设,积极解决教育乱收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和环境污染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吉林省珲春市小学老师马宪华代表深有感触地说,现在生活富裕了,看病有保障了,孩子都有学上了,衣食住行越来越好了。“一想到党中央时刻惦记百姓冷暖,我们心里踏实高兴着呢!”

共建共享――
全面推进社会建设

      不久前,江苏无锡日报向市民公布了一张上半年市(县)区党政领导班子实绩完成情况的表格,全市9个市(县)区的得分和排名情况一览无余。人们注意到,在新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的四大类39个指标中,民生类指标的权重明显增加,最高的8分给了“城乡居民收入”,而以往的核心指标GDP“身价”陡降,从20分锐减为3分。“群众最关心什么,就考核干部什么。”江苏省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代表表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更好地推进社会建设,努力改善民生。
      无锡市推行新的政绩考核体系的做法只是一个缩影。当改善民生成为自上而下的共识时,中央各有关部门、各省市地方切实依靠人民群众,推进社会建设,着力解决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诸多民生问题。代表们表示,这样下功夫、求实效的情况令人欣慰,更使人民群众增强了信心,对前途满怀憧憬。
      推进社会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山东大学校长展涛代表说,要清醒地认识推进社会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我们工作与人民期望之间的差距和不足,把推进社会建设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
      推进社会建设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代表们表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社会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推进社会建设必须加强制度建设。重庆市江北区委书记史大平代表认为,完善的制度是推进社会建设的保证。比如,通过建立完善社会公示制度、听证制度等群众参与重大决策机制以及社会整合机制、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等,可以更好地关注和改善民生,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推进社会建设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代表们说,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共建共享,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社会建设顺利推进,民生问题不断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就一定能够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记者 王淑军 廖文根)

欲更多了解环球职业教育在线(www.hqwx.com)公务员考试精品网络辅导课程请访问/leraning/class_gwy/index.htm

 

附:2008国家公务员招考信息持续更新.......
 
公务员考试辅导科目 精讲班 报 名 答 疑 论 坛
主 讲 课 时 讲座
行政能力测试 崔 斌 30 试听
申论 崔 斌 20 试听
公务员面试指导 崔 斌 10 试听
 
 
 
 
 
 
 
 
精讲班:《行政能力测试》学费200元,《申论》学费100元,《公务员面试指导》学费100元
学习期限:自课程开通之日算起,到学员所在地最近的一次公务员考试结束两周为止。
优惠方案:现同时报《行政能力测试》+《申论》即可免费获得价值100元的《公务员面试指导》。

 

分享到: 编辑:环球网校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国家公务员资格查询

国家公务员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国家公务员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