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江苏公务员之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1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导读)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国家公务员考试内容中约占15%的比重,因此对该部分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其根本目的,在于树立 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方法要求,就是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的特性。理论与实际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要求。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自觉地从各方面、各层次的实际出发来学习理论、理解理论、应用理论、发展 理论。应当看到,实际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变动不居的。
1 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求我们认真学习和全面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掌握好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一句空话。理论掌握不好,就不懂得如何去认识和把握实际。因此,必须全面、准确、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反 对在学习中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反对一知半解,自以为是,要在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理论、根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上下功夫。
2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教条主义貌似重视理论,事事从“本本”出发,实际上是把理论与实践脱离开来,不管实践的发展变化,机械地硬套硬搬理论,其结果是把活生生的理论变成了僵死的教 条。这不仅窒息了理论,也必然危害实践。实用主义貌似重视实际,但往往是从自己的主观需要出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寻章摘句,为自己的行为或主张辩护。它把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分割成互不相关的只言片语,硬套到实践上去,结果恰恰破坏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活的灵魂。这不仅背离了科学理论,也歪曲了客观实际。
3 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精神和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批判的、革命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要学习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精神和批判精神,勇于和善于与各种割裂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错误倾向做斗争,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自觉从事合理的实践,又在合理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科学的理论。
二、学完本部分后掌握以下重要考点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理。
2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唯物论。
3 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原理和发展的规律原理――辩证论。
4 认识和实践关系的原理――辩证唯物认识论。
5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原理――唯物史观。
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导读)
一、考纲框图(请自己扫描)
二、关键词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可知论和可不知论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
三、考点速记
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是二者的统一。
世界观 世界观又称宇宙观,它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根本的观点。
方法论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
唯物主义 凡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的哲学,都称之为唯物主义哲学。
唯心主义 凡是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都称之为唯心主义哲学。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就是认为世界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由于外力的推动。
辩证法 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认为,世界是互相联系和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是主张世界可以被认识的哲学理论,可知论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不可知论是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否认能彻底认识世界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他们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不可知的。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体系。从人类整个知识的角度看,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从对象角度看,哲学的对象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的本质和规律,从意识形态看,哲学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下,它具有阶级性。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整个哲学史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历史。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周围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方法论是指在一定世界观指导下形成的观察事物、解决问题最一般的方法和原则。世界观中包含方法论,方法和原则中渗透着世界观,所以,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精 神和自然界,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即谁是本质、谁是派生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哲学上的两大阵营。凡是主张存在、物质是第一性,是本质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凡是认为思维、意识是第一性,是本质的属于唯心主义的阵营。第二,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和反映现实世界 的问题。依照对这个问题做出肯定和否定的不同回答,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由哲学基本问题引伸出哲学的党性,即任何哲学或哲学家不是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就是属于唯心主义阵营,不存在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以外的哲学派别。
三、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主要形态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把精神、意识当作第一性,当作世界的本原,认为物质、自然界是精神、意识的产物。
唯心主义在与唯物主义的对立冲突中,发展出了两种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前者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个人的主观感觉或意识。 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主张事物是“感觉的组合”,“观念的集合”,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些都是主观唯心主义典型表现。客观唯心主义则是把世界本原归结为脱离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个人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的哲学学说。如黑格尔提出:“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本原的观点即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到目前的最高形态,它的产生和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在19世纪40年代。它是近现代自然科学的产物,是近代社会实践和阶级斗争的产物,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理论探索的成果。
1 社会历史条件
19世纪初期,欧洲的工业革命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显现,阶级对立简单化,阶级冲 突尖锐化。以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为标志,欧洲工人运动勃然兴起,无产阶级登上社会政治舞台。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有自己的世界观指明斗争前途,当时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不能满足斗争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应运而生的。所以说,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 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准备了社会历史条件;而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2 自然科学条件
19世纪30年代以后,自然科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自然科学领域,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三大学说的创立,产生了一场自然科学革命,证明了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唯物的和辩证的性质,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环球网校新版公务员考试网上辅导招生简章
3 理论来源
任何理论的产生,既是时代的需要,又是继承前人思想资料的结果。在社会科学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
(1)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加以彻底改造,创立了崭新的哲学。
(2)英国古典经济学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作了重要贡献。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基本范畴,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3)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弊端,提出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想,如消灭私有财产制等等,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思想材料。
上述情况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然而,恰恰是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历史提出的任务,这又是和他们本人的艰苦努力和献 身精神分不开的。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亲自参与和领导工人斗争,并及时总结经验;同时对前人的思想成果进行了积极的批判总结,吸取其中的合理内核,经过艰辛的探索和研究,创立了崭新的科学的世界观。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 阶级性
鲜明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在阶级社会里,任何哲学理论都具有阶级性,当剥削阶级思想家掩盖自己哲学的阶级性时, 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丝毫不掩盖自己的阶级性。它公然申明自己是无产阶级的哲学,代表无产阶级利益,为无产阶级服务。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2 实践性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哲学的最主要特征。马克思、恩格斯曾把自己所创立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他们第一次在哲学中 引入并科学地论证了实践的观点,阐明了在实践基础上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强调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变为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认识工具和思想武器。
正是依赖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够摒弃一切旧哲学中唯物论与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脱节和割裂的根本缺陷,使唯物论与辩证法、唯 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统一起来,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将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起来,建立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构成的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是在社会生产、政治和科学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获得检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 不断自我更新、完善和发展的生机勃勃的开放的体系,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讲是革命的、批判的,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不断探索和掌握真理的道路,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3 科学性
一门科学是否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是这门学科是否达到科学形态的一个标志。哲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研究对象也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 程。在古代,哲学与许多具体科学混为一体,人们把哲学看作知识的总汇。到了近代,许多具体科学逐步从哲学中分化出去,但是,当时的哲学家们依然认为哲学是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极大地妨碍了哲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几千年哲学发展的历史,对哲学的研究对象做了科学的规定:哲学是研究 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这就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备了科学的形态。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上的伟大变革,但它并没有结束哲学的发展,它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1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
列宁是马克思、恩格斯事业和学说的继承者,他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 革命的战略、策略等问题,在总结历史经验和科学成果的基础上,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2 中国革命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 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同志和全党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前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 思主义哲学。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体系,我们在新的时代,必须不断结合时代的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断进步。
第三节 随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1 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是()
A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 政治经济学
C 科学社会主义D 人道主义
2 马克思主义新世界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
A 剩余价值论B 阶级斗争理论
C 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 科学的实践观
3 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是()
A 形而上学观点
B 唯心主义观点
C 唯物主义观点
D 辩证法观点
4 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A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 一切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A 世界是精神的产物
B 世界万物是“感觉的复合”
C 上帝创造世界
D 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6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 反映论和先验论的标准
C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是()
A 阶级性
B 科学性
C 革命性
D 实践性
8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9 辩证法所回答的问题是()
A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B 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问题
C 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
D 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
10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A 宿命论观点
B 唯意志论观点
C 机械唯物论观点
D 朴素唯物论观点
本题答案
1 C2 D3 B4 C5 A6 C
7 D8 B9 C10 D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内容导读)
一、考纲框图(请自己扫描)
二、关键词
物质运动静止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规律意识、意识的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起源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作用实事求是。
三、考点速记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语)
运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直到思维。
静止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事物处在暂时的相对稳定的平稳状态。
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凡是认为世界有一个本原的哲学,是一元论。一元论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前者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后者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凡是认为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的哲学,称为二元论。凡是认为世界有多个本原的哲学称为多元论。
规律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意识的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
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换句话说,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具有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它揭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这就坚持了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立场,从而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 它揭示了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这就把哲学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结构区别开了,从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和千姿百态的事物和现象中,抽象出了它们所具有的共同的认识。这就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物质及其客观实在性,为辩证唯物主义奠定了一块 坚固的基石。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1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2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根据当前科学水平已经达到的认识,可以把无限多样的物质运动形式按照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分为五种: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和转化。
3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辩证唯物主义肯定物质的绝对运动,但并不否认存在着相对静止。
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主要指两种情形:第一,事物之间没有发生相对的位置移动;第二,事物处于量变状态,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绝对的运动和相对的静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在坚持事物绝对运动的前提下,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有重要意义:第一,相对静止是衡量物质运动的尺度;第二,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改造不同的事物。
4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物质运动有一定的规律性。
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质性、普遍性和可重复性的关系。规律是客观的,规律又是可知的。人们可以认识、掌握规律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运动观,深刻地阐述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是为实践和科学长期发展所证明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我们 无论何时、任何地方、任何条件下,也无论从事任何工作,都必须毫无例外地、坚定不移地从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二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一、意识的起源
1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决定环节:从无生命的物质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从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动物的心理到人类意识。
2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人类是自然和劳动相结合的产物,而人类劳动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在社会劳动中,促进了脑的进一步发达和健全;在社会劳动中,人与人之间 需要交流与沟通,从而产生了交通工具――语言;语言的产生,有了思维的工具。人们能够运用语言进行抽象思维,使人脑具备了能动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大大促进了意识的发展。劳动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人类社会,并成为意识产生的决定力量,意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归根到底,是物质世界的产物。意识的起源充分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二、意识的本质
意识本质上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载体。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机能。意识活动的生理基础是人脑的特有机能。意识活动的生理基础是人脑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反射活动,就是意识。
2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只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通过传导神经到达于人脑,使人脑对客观事物作出反映,才会产生意识。意识来源于客观存在,其内容是客观的。
但意识的形成则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不等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一方面,意识是客观事物反 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经过抽象之后的理性的反映,另一方面,在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不能不受到人的心理素质、知识水平、立场、观点等主观条件的影响作用。归根结底,任何思想和观念也都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
意识的本质进一步证明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作用表现为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亦即人的主观能动性。
1 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人的意识按照一定的目的性和选择性,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大量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判断,从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而揭示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
2 能动地改造世界
人的意识是在能动地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按照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提出一定的目的、计划、办法等,指导人们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相反,错误的思想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甚至破坏作用。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则是第二位的。两种作用不是平列的。同样客观规律是第一位的,主观能动性则是第二位的。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脱离或违背了客观规律的主观能动性,只会导致实践中的失败。
2 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主观能动性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力,在尊重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人们应充分地发挥自身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努力发现和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积极地进行变革事物、改造世界的活动。我们需 要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统一、积极的工作态度与冷静的科学精神的统一。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第三节 随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1 物质与意识的区别在于()
A 物质能独立存在,意识不能独立存在
B 物质是有形的,意识是无形的
C 物质是运动的,意识是不运动的
D 物质是具体事物,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
2 “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A 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 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 运动的原因和根据
D 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3 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A 意识产生物质
B 意识转化为物质
C 意识决定物质
D 意识创造物质
4 物质从一般反映特性到人类意识产生所经历的三个决定性环节是()
A 概念、判断、推理
B 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C 客体、主体、客体
D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
5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6 著名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所蕴含的哲理是()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 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 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7 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A 本源和派生的关系
B 普通和特殊的关系
C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8 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它的()
A 运动的绝对性B 存在性C 客观实在性D 实物性
最新资讯
- 2025国考申论范文下载:以创新为翼,翱翔制造强国蓝天2024-11-15
- 2025年国考申论范文:教养之光,文明社会的金钥匙2024-11-14
- 2025国考申论写作范文:以“中国精神”为笔,绘就民族脊梁新篇章2024-11-14
- 2025年国考行测答题技巧:片段积累小技巧,弯路走的少之疑问句2024-11-02
- 【国考必赢】2025国考申论备考:讲解稿的满分秘籍2024-10-23
- 2025国考常识备考之中国山脉2024-10-10
- 2025年国考申论范文:创新引领未来,奋斗铸就辉煌2024-09-20
- 2025年国考申论范文:守护绿水青山,共绘金山银山新画卷2024-09-19
- 点击查看!2025年国家公务员备考计划2024-09-18
- 2025年国考申论范文: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新篇章2024-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