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资格 > 教师资格备考资料 >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复习指导(5)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复习指导(5)

更新时间:2018-11-27 15:39:59 来源:|0 浏览0收藏0

教师资格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地区

获取验证 立即预约

请填写图片验证码后获取短信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免费获取短信验证码

摘要 环球网校及时位考生整理教师考试资料,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复习指导(5),希望能帮到您。

  (二)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1)道德认识:从直观、具体、较肤浅的理解逐步过渡到较为抽象、本质的理解;

  (2)道德品质的评价:从只注意行为效果,逐步过渡到全面考虑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关系;

  (3)道德原则的掌握:从简单依附于社会的、他人的规则,逐步过渡到受内心道德原则的制约。

  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3、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自觉纪律是出自内心要求的纪律,其形成过程是外部教育转化为内部的需要。具体经过三阶段:一是依靠外部教育要求阶段;二是过渡阶段(体会到纪律要求并遵守,但尚未形成自觉纪律);三是纪律原则变成自觉行动阶段。

  总体来看,小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从依附性向自觉性、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发展较为平稳,显示出协调性。在过渡的过程中,存在着转折或质变的时期,即关键年龄。从整体发展来看,关键年龄大致在三年级(9岁左右)。

  三、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1、依从

  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2、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认同阶段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3、内化

  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

  若家庭教养方式是民主、信任、容忍的,则有助于儿童的优良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若家长对待子女过分严格或放任,则孩子更容易产生不良的、敌对的行为。

  (2)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成。因此,社会上的良好与不良的风气都有可能影响其道德信念与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这也使得德育工作难度更大。

  (3)同伴群体

  归属于某一个团体的需要是个体的一种基本需要,因此,正式的班集体、非正式的小团体等对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他们试图使自己的言行态度与同伴群体保持一致,以得到同伴群体的接纳和认可。

环球网校联手多位老师隆重推出教师资格辅导

【试题】中学历年真题 中学模拟试题 小学历年真题 小学模拟试题
【经验】教学经验交流

分享到: 编辑:环球网校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教师资格资格查询

教师资格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教师资格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教师资格各地入口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