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资格 > 教师资格考试报名 > 2013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九章

2013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九章

更新时间:2013-04-11 21:40:08 来源:|0 浏览0收藏0

教师资格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地区

获取验证 立即预约

请填写图片验证码后获取短信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免费获取短信验证码

摘要 第四,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深化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第九章 德育

  【评价目标】
  1、认识德育的重要意义,理解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2、理解德育过程的主要规律、原则、方法,并能够分析实际现象,掌握运用德育规律、原则和方法的要求。
  3、了解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

第一节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一、德育的概念
  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的要求,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心健教育等内容。
  特点:社会性、、阶级性、民族性、历史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
  (一)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二)德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的概念: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贯穿于整个活动中)
  (二)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
  1.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三)我国中学德育目标(自学)
  四、德育内容
  (一)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
  1.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
  2.学生的年龄特征;
  3.时代特征和学生品德实际。
  (二)中学德育内容:
  1.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国家的政策法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时事政治教育);
  2.思想教育;
  3.道德教育(道德知识、审美情操、传统美德、社会公德、道德思维能力及道德观念、良好行为习惯等);
  4.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指导)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含义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即思想品德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三)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1、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
  2、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
  (一)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知:道德认识(基础)
  情:道德情感(调节)
  意:道德意志(动力)
  行:道德行为(关键)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
  顺序: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和培养品德行为(实践时这种顺序也可适当调整)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个方面相互作用: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是知情意的深化。

2013陕西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时间

贵州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考点预测

2013北京市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真题(回忆版)

吉林省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考点预测(单选)


  (二)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发展的
  2、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特点
  (三)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德育原则
  (一)德育原则的概念
  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二)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指进行德育时,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为导向,指导学生形成发展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德育原则。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3)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我国现行的方针政策、工作总任务和德育总目标的要求;
  2、正面教育原则
  指进行德育时,教育者以说理疏导的方式,来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原则。
  贯彻正面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1)坚持正面说理,疏导思想,以理服人;
  (2)树立先进典型,利用榜样教育引导学生进步;
  (3)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助;
  (4)正面教育要与纪律约束结合起来。
  3、知行统一原则
  指在进行德育时,把提高道德认识与培养道德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和谐发展的德育原则。
  贯彻知行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联系实际,讲清理论;
  (2)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分析、评价、解决实践中的德育问题;
  (3)教育学生要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4、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指在进行德育时,把尊重、信任、爱护学生与合理、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
  (1)尊重、信赖和爱护学生;
  (2)要根据学校德育任务和学生现有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出合理的、明确具体的、序列化的德育要求。
  (3)把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5、因材施教原则
  指进行德育时,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其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确定德育内容,选用德育方法和形式来进行针对性教育的德育原则。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1)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承认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性和差异性;
  (3)要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和品德现实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切忌采用成人化、一般化的做法;
  (3)从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德育。
  6、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指在进行德育时,使各种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地对学生施加统一的、系统连贯地教育影响的德育原则。
  贯彻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校内各方面的教育影响要协调一致;
  (2)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3)要加强德育的计划性。
  二、德育的途径
  德育的途径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1、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2、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3、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4、社会实践活动(劳动、社会公益活动、社会调查);
  5、校会、周会、晨会和时政学习;
  6、班主任工作。
  三、德育的方法
  (一)说服法(摆事实、讲道理)
  要求:
  1、明确目的性;
  2、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二)榜样示范法(通过典范、示范和评优等教育)
  要求:
  1、树立的榜样要有典型性和示范性;
  2、选定的榜样要真实可靠,具有导向性;
  3、榜样的崇高和伟大要能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4、教育者的形象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情感陶冶法(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
  要求:
  1、创设良好的情境;
  2、教育者的人格感化;
  3、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4、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四)实际锻炼法(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要求:
  1、坚持严格要求;
  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3、注意检查和评价。
  (五)品德评价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罚)。
  要求:
  1、以鼓励、表扬为主,惩罚、批评为辅,切忌体罚、心罚;
  2、以事实为依据,做到客观、公正;
  3、发扬民主,注重实效。

第四节 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组合方式。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及社会模仿模式等。
  一、认知模式
  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模式,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发展。
  (一)理论假设
  1、道德发展论
  2、道德教育论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
  (1)了解学生当前道德判断发展水平;
  (2)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
  (3)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4)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合理的推理方式;
  (5)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实施。
  (二)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
  1、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
  道德两难问题的教育意义:
  首先,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其次,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使他们自觉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第三,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行动选择能力;
  第四,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深化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2、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
  3、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
  (三)简要评论
  1、缺陷
  2、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二、体谅模式(英国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
  三、社会模仿模式(美国班杜拉创立)

2013陕西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时间

贵州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考点预测

2013北京市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真题(回忆版)

吉林省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考点预测(单选)

分享到: 编辑:环球网校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教师资格资格查询

教师资格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教师资格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