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资格 > 教师资格备考资料 > 2015年辽宁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辅导:儿童道德发展理论

2015年辽宁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辅导:儿童道德发展理论

更新时间:2014-12-12 17:20:20 来源:|0 浏览0收藏0

教师资格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地区

获取验证 立即预约

请填写图片验证码后获取短信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免费获取短信验证码

摘要 2015年辽宁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辅导: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小编整理以供参考。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统考面试大纲汇总

  2015年辽宁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辅导第五章汇总

  第二节 儿童道德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创立的,他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他于1932年发表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中。皮亚杰主要是通过探讨儿童道德判断,诸如儿童对行为责任的看法、儿童的公正观念和儿童心目中的惩罚来探讨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规律的。当时皮亚杰30岁上下,在日内瓦的小巷里,他跟一些5岁到13岁的瑞士孩子们一起玩弹玻璃球游戏。他为了了解儿童是如何逐渐地懂得遵守道德规则的,精心设计了诸如“弹子游戏的规则是什么?”、“这些规则是从哪里来的?”、“每个人必须遵守规则吗?”、“这些规则可以改变吗?”等问题。为了考察儿童的公正观,皮亚杰给他们提供了对偶道德故事让他们思考。

  案例分析

  故事一

  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正在他的房间里玩,妈妈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时,门后面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盘子,盘子上有15个杯子。约翰不知道门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时碰倒了盘子,打碎了15个杯子。

  故事二

  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在妈妈出去的时候,他想偷吃放在饭橱里的果酱。他爬到椅子上去拿果酱,但是够不着。他使劲够,结果碰掉了一个杯子,打碎了。听完这些故事后,要求儿童回答一些诸如“哪个孩子更坏?为什么?”、“该怎样惩罚这个淘气的孩子”之类的问题。利用这种研究方法,皮亚杰得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和自律道德阶段。

  (一)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

  1.前道德阶段。主要指2岁到5岁的儿童,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还不理解、不重视成人或周围环境对他们的要求,在游戏时,规则或成人要求对他们还没有约束力,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规则,他们自己给自己制定规则,认为游戏的意义主要是轮换着玩,从中获得乐趣。

  2.道德实在论或他律道德阶段。在5岁到10岁之间,儿童进入他律道德阶段(“他律”的意思是“受另~个人的管辖”)。这时,儿童产生了遵守规则的意识。他律道德阶段有四个特点:

  第一.道德绝对主义观点。年幼儿童认为,规则是由上帝、警察或他们的父母这样的权威人物制定的,这些规则是神圣的、不可改变的。如果你让一个6岁儿童判断“在公路上超速行驶行不行”,他会回答:“不行。”你再问他“如果你为了送一个患急病的病人去医院急救,超速行驶行不行”,他仍然回答:“不行,因为你违反了交通规则。”他律道德把规则看做是绝对的。他们认为,任何道德问题都有对错之分,而对的总是意味着遵守规则的。

  第二,他律道德看重行为的客观后果,而不大关心行为者的意图好坏。例如,许多5岁到9岁的儿童认为约翰行为比亨利更坏,虽然约翰的行为意图不坏,但是他打碎了15个杯子,而偷吃果酱的亨利只打碎了1个杯子。

  第三,在对错误行为进行惩罚的方式上,他律阶段的儿童主张抵罪式的惩罚――为了惩罚而惩罚,不考虑它与违规行为的性质之间的关系。因此,6岁儿童可能更赞成用打屁股的方式来惩罚一个打碎窗户玻璃的男孩,而不是让这个孩子用他的零用钱进行赔偿。

  第四,他律阶段的儿童还相信存在着一种内在公正,你违反了社会规则,就免不了要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受到惩罚。如果一个6岁的男孩在偷吃点心时不慎摔倒,磕破了膝盖,他就可能认为磕伤是对他偷吃点心行为的惩罚。

  教师资格小秘书短信提醒 >>免费订阅 考试须知

  教师资格证统考常见问题答疑

  全国各省市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入口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统考面试大纲汇总

  2015年辽宁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辅导第五章汇总

  3.道德相对论或自律道德阶段。到10岁或11岁后,大多数儿童就达到了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第三个阶段――道德相对论或自律道德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道德认知的特点是:

  第一,他们从道德绝对论变为道德相对论。儿童认识到,社会规则是由人来制定的,是可以修改的,在大家都同意的情况下规则可以改变。他们还认为,为了服务于人的需要,也可以违反规则。因此他们认为,为了救病人而超速行驶的司机没有什么不道德的,虽然他违反了交通规则。

  第二,在这一阶段,是非判断的主要根据是行为者违反社会规则的动机,而不是行为的客观后果。因此,10岁儿童会一致地说,因偷吃果酱而打碎了1个杯子(坏的动机)的亨利比在去吃饭时打碎15个杯子(好的或中立的动机)的约翰更坏。

  第三,在如何惩罚违规行为问题上,自律阶段的儿童赞成回报的惩罚。也就是说,处理违规行为时,要使惩罚性后果与“错误行为”相符合,以使破坏规则者能够理解他们的错误行为的意义,不再重蹈覆辙。因此,道德自律的儿童会认为,有意打碎窗户玻璃的儿童应该用自己的零用钱来赔偿,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打屁股的惩罚。

  第四,自律的儿童不再相信内在公正。他们从经验中知道,违反社会规则的行为如果没有被发现就不会受到惩罚。他们已经怀疑“老天爷会报应你的”这句话。

  (二)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简评

  皮亚杰是最早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研究的,他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性,一方面可以促使人们正确认识到教育的作用不是万能的,并不能超越儿童道德发展的一般进程;另一方面它揭示了,道德教育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仅要有不同的道德教育内容,而且在方法上也应该有所区别。另外,皮亚杰在研究儿童道德判断中所运用的一些研究方法、基本理论为后来者,特别是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研究也存在许多不足:一是研究方法上的问题。他用来测量、考察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的方法主要是“临床法”,这种方法对研究者有较高的素质要求,难以被一般人所掌握,因而只能对有限的对象加以运用,所占有的材料十分有限,由此而得出的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势必受到影响;二是皮亚杰对偶道德故事方法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在两个故事中展示了两个不对等的后果(15只杯子和1只杯子),而这一数量上的因素也可能诱使儿童忽略行为的内部动机;三是皮亚杰没有对习俗规则和道德规则进行区分,而是认为儿童以相同的方式对待不同范畴的规则。不少研究显示儿童能够区分那些违背社会习俗的行为(如不要用左手与别人握手)和那些违背道德规则的行为(如不容许欺负别的同伴、不容许说谎)等;四是皮亚杰过分强调了道德发展中有关认知问题的分析,相对地忽视了对道德观念形成过程中的情感、意志和信念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的探讨,以至于“迄今为止,许多人认为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来描绘出一个完全适用所有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清晰图景是困难的”。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继皮亚杰之后对儿童品德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他吸取了皮亚杰关于道德发展理论的精华,并把它加以扩展。他研究儿童品德心理的方法是:编制了九个道德两难故事(所谓道德两难故事,就是在一个故事中提出两个相互冲突而难以抉择的价值问题),让儿童听完故事后。进行判断并回答一系列的问题,以此判断其道德发展的水平。在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中最有名的是“海因茨偷药”。

  有一位欧洲妇女患了癌症,快要死了。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可以挽救她。这种药造价非常高,药剂师要价2000美元,即10倍于药物造价的价格。病人的丈夫海因茨想尽一切办法只借到1000美元。他求药剂师,希望他把药卖便宜些,或者让他以后再还。药剂师回答说:

  “不,我发明这种药就是要用它来赚钱的。”海因茨没有办法,他半夜里打碎窗户潜入药店,为妻子偷了一剂药,挽救了妻子的性命。

  教师资格小秘书短信提醒 >>免费订阅 考试须知

  教师资格证统考常见问题答疑

  全国各省市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入口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统考面试大纲汇总

  2015年辽宁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辅导第五章汇总

  故事讲完后,向儿童提出一系列问题,诸如“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海因茨会受到惩罚吗?为什么?”等。但柯尔伯格实际上对儿童的决策并不太感兴趣,他更感兴趣的是儿童回答的理由,他认为这可以反映其道德推理的思维结构。通过这些精心设置的临床访谈,柯尔伯格发现,道德依照固定不变的顺序向前推进,依次经过三个水平,每个水平都包括两个明显的道德阶段。像皮亚杰一样,柯尔伯格认为,每一阶段都从其前一阶段发展而来并取代前一阶段;一旦个体道德推理的发展达到一个较高的阶段,它就不会再倒退到以前的阶段。

  (一)三水平六阶段学说

  1.水平一:前习俗水平(0~9岁)。

  阶段一: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阶段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会为了获得奖赏或达到个人目的而遵守规则。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好的,否则就是不好的。

  2.水平二:习俗水平(9~15岁)。

  阶段三: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又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认为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认为道德行为就是让人高兴、给人帮助或受到别人认同的行为。根据人的行为意图对该行为做出评价。“他是好意的”是这个阶段表达道德认同的常用语。可以看出,阶段三儿童的主要目标是被别人看做一个“好人”。

  阶段四: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能够根据别人的想法作出举一反三的思考,他们看重从法律中反映出来的公众意见。遵守合法权威制定的规则的行为就是对的。遵守法律不是因为害怕惩罚,而是相信规则和法律能够维持社会秩序。

  3.水平三: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阶段五: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在此阶段,个体会把法律看作表达大多数人意愿、促进人道主义价值的工具。用于实现这些目标、得到公正执行的法律被看做社会契约,人人都有遵守法律的义务;以牺牲人类权利或尊严为代价的强加于人的法律则被认为是非正义的,需要修改完善。

  阶段六: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个体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这些带有普遍意义的抽象的道德原则超越了与之冲突的任何法律或社会契约。

  阶段六是柯尔伯格对理想的道德推理状况的描述。但是,因为达到这一水平的人极少,而且实际上也没有人能够前后一致地在这个水平上进行道德推理,后来柯尔伯格把它看做一种假设的结构――也就是说,如果人们要在阶段五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他们就会继续向阶段六推进。

  教师资格小秘书短信提醒 >>免费订阅 考试须知

  教师资格证统考常见问题答疑

  全国各省市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入口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统考面试大纲汇总

  2015年辽宁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辅导第五章汇总

  (二)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简评

  继皮亚杰之后,柯尔伯格试图描述不同文化中人的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他提出“不同文化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习俗似乎很不相同,但在这些不同的道德习俗背后,却似乎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判断和评价形式。”①从这点来看,他的理论较皮亚杰的阶段论有所深化。同时,柯尔伯格还努力促使品德心理的应用性研究,强调教育是个极有利于发展的因素。柯尔伯格的理论观点与实践研究为西方的道德心理学和道德教育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许多人都以他的理论为依据,设计学校道德教育的大纲,编排教学活动计划,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②

  但他的研究也存在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柯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研究,对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研究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娴熟的交谈与询问技巧和对回答进行深入分析的能力,同时这种方法在记分方面也几乎完全依赖评分者的知觉判断,客观性原则难免会受到影响;②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是基于西方民主社会条件对人的道德发展进行研究的,虽然他与合作者进行了一系列跨文化的研究,但他并未完全考察生活在其他类型的社会文化中的人们的道德状况,也未充分考察那些注重精神生活或关怀倾向而不注重个人权利和公正的人们的道德状况,因此他的理论在适用性方面还不能被广泛承认;③柯尔伯格的研究样本全部是男性,他在男性被试的研究基础上,强调公平、责任取向的道德价值观基础,反映了性别的偏见,而吉利根等人在对女性研究中所发现的关于“体谅、关心”的道德感被柯尔伯格遗忘掉了。

  三、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论③

  乔纳森•海德特(2001)提出了社会直觉论这一新的道德判断理论。向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等人提出的传统道德判断理论发起挑战,指出道德判断由自动的道德直觉所导致。道德直觉是有内在联系的道德概念通过无意识的方式进行的自动输出。

  (一)直觉模式的认知过程

  社会直觉理论的基本主张是道德判断由快速的道德直觉导致,然后才是慢速的、追溯性的道德推理。社会直觉模式由六个过程组成。

  过程1,直觉判断:直觉使道德判断快速、自动地出现,这一过程无需任何努力就可达成。人们能意识到判断的结果,但不能意识到其中的心理过程,如寻找证据、做出决断等。

  过程2,事后推理:道德判断之后进行的是道德推理。与直觉判断不同,这是一个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努力的过程,人们通过这一过程来寻求证据以支持先前的决断。

  过程3,理性劝服:道德推理产生之后,人们就会用言语进行道德讨论,向他人表达自己的理由,其目的在于合理地解释既已存在的道德判断,并试图引起他人新的道德直觉。

  过程4,社会劝服:人们做出道德判断之后,即便不用言语表达出判断的理由,道德判断本身就足以对他们所熟悉的人造成影响。很多时候,人们的判断直接由他人的判断所塑造。

  过程5,理性判断:被称为缺乏社会性的、个人私下的判断。人们一般会根据自己最初的直觉来进行道德判断,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根据逻辑推理做出决断。这种判断只有在最初的直觉过于微弱而且加工容量很大时才可能出现。

  过程6,个人反思:类似于用内部语言和自己交谈。个体在对情境进行思考时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件.于是就会激发出各种相互矛盾的道德直觉。这时,道德判断可能会由最强的直觉来决定,也可能通过有意识地应用规则进行推理来做出决策。直觉论把道德直觉看做道德判断的原因,同时也承认道德推理会导致道德判断。显然,前四个过程构成了直觉论的中心环节。该理论假设,个人私下进行的推理并不能改变他们最初的直觉判断,因为这不过是为已有的决断寻求理由。只有推理过程在人际间进行时,道德推理才能成为道德判断的原因。

  (二)对社会直觉论的简要评价

  人的认知活动本应该是意识过程与无意识过程的统一,但传统的认知理论和研究一直只注重认知的意识层面,对快速准确的无意识思维则采取一种消极甚至回避的态度。乔纳森•海德特等人的社会直觉论是认知的双重理论在道德领域的扩展,这一理论的提出为道德判断的理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道德判断的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促使研究者进一步思索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作用中考察道德行为的深层次根源,从而探索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的有效途径。

  不过.社会直觉论尚处于发展阶段,其理论观点还有待于实证研究的进一步检验,尤其是道德直觉导致了道德判断的观点也许只能被看做是一种描述性的看法,而不能看成规定性的主张。正确地理解和采纳直觉论的理论观点,充分发掘直觉判断和理性判断的效用,将有助于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以及道德判断质量的提高。

  教师资格小秘书短信提醒 >>免费订阅 考试须知

  教师资格证统考常见问题答疑

  全国各省市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入口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分享到: 编辑:环球网校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教师资格资格查询

教师资格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教师资格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教师资格各地入口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