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综合能力复习总结第六章:小组工作
表十八:小组工作类型表
分类标准 |
主要类型 |
具体形式 |
形成方式 |
组成小组 |
任务小组、工作委员会、兴趣小组 |
自然小组 |
家庭、朋辈群体、街头玩伴群体 | |
参与动机 |
自愿小组 |
志愿者小组、技巧训练小组 |
非自愿小组 |
戒毒小组 | |
组员联系 |
基本小组 |
家庭、小型的成长小组 |
次层小组 |
同事 | |
小组结构 |
正式小组 |
任务小组、行动小组、教育小组 |
非正式小组 |
同学小组、街头玩伴小组 | |
组员界限 |
封闭小组 |
情感小组(从头至尾人数不变) |
开放小组 |
维权小组(组员自由进出) | |
小组目标 |
教育小组 |
提供新知识、新方法 |
成长小组 |
帮助组员认识、了解自己,如抗逆力训练、拓展训练营 | |
支持小组 |
同质性人群的互动,如单亲妈妈小组、癌症病友小组 | |
治疗小组 |
治疗创伤、复原并康复,如美沙酮治疗小组 | |
任务小组 |
|
表十九:小组工作的特点
类型 |
特点 |
功能上的特点 |
影响个人转变 |
社会控制 | |
形成群体力量解决问题 | |
再社会化 | |
预防 | |
成效上的特点 |
促进人际交往 |
运用团体动力 | |
促进经验分享和经验选择 | |
带来的转变更为持久 | |
在时间和人力资源等方面更经济 |
表二十:小组工作模式的特点及实施原则
模式 |
社会目标模式 |
治疗模式 |
互动模式 |
发展模式 | |
理论 |
系统论、生态系统论、教育理论、社会学 |
源于精神医学、心理学、咨询理论与技术,尤其行为修正学、社会化理论、学习理论位重 |
发展心理学、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理论、小组动力学 |
发展心理学、社会关系学、社会结构理论、小组动力学 | |
|
|
总体目标-培养组员社会归属感,实现社会整合:1、提升社会意识、挖掘潜力,提高责任心;2、发展社会能力,与社会环境互动能力;3、培养社区领袖,推动社会变迁 |
通过治疗,促进个人行为改变。以治疗个人行为作为的主要目标,1、帮助组员在心理、社会和文化适应方面康复、发展和完善;2、预防消极因素 |
促进组员产生社会归属感,形成相互支持。基于人与环境和人际关系而建立;重点集中于组员与组员间的互动过程。目标焦点:既在个人,也在环境 |
目标是促进组员和小组共同成长(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关注人的社会功能恢复,预防社会功能缺失,发展人的社会功能为目标) |
|
组员有民主参与社会生活的动机和潜能(同一区域、社区、阶层的人群,特别关注弱势人士) |
组员有较严重情绪和行为问题;获得矫治性治疗,而非发展性和预防性帮助 |
组员在团体中有平等互惠的动机和能力(平等、独立性) |
组员通过互动、学习和经验分享获得自我成长 | |
|
初期和结束: |
治疗者(临床心理学家、临床社会工作者)、老师 |
中介者、使能者(协调者)协调小组组员互动、支持、帮助) |
协调者和使能者(支持者) | |
|
最早的小组模式,主要在社区层面, |
1、临床模式、康复模式 |
交互或互惠模式, |
1、过程模式,较晚发展起来的小组工作模式,2、应用对象和范围极其广泛。关注人的社会功能性而不是有关病理的因素,重视自我实现而不是治疗过程,强调发掘个人的潜力寻求解决解决的方式。 | |
实施原则 |
1、小组目标与社区目标是否一致,权衡后果;2、增加组员动力,激发社会责任感;3、遵循民主原则,鼓励组员参与,引导目标共识;4、促进社会变迁目标实现 |
1、设定个别性治疗目标,寻找共同目标;2、建立小组规范和价值系统;3、预先设定小组聚会内容;4、强调为服务对象工作,而不是一起工作。要求工作者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实施步骤:1)收集分析组员的全面信息,准确评估组员需要,估计可能出现的变化;2)选择理论和技术,明确治疗方向。 |
社工扮演协调者的角色要做到:1、启发思考,澄清期待,寻找需求,挖掘动力,强化发展目标;2、说明承担角色、小组作用,提供信息、协调关系,利用资源实现目标。 |
1、发展认知,形成共识 |
表二十一:小组工作各阶段的工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