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药士/师/主管中药师 > 中药士/师/主管中药师备考资料 > 2008主管中药师基础知识中药学复习资料(一)

2008主管中药师基础知识中药学复习资料(一)

更新时间:2009-10-19 15:27:29 来源:|0 浏览0收藏0

中药士/师/主管中药师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地区

获取验证 立即预约

请填写图片验证码后获取短信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免费获取短信验证码

2008主管中药师基础知识
中 药 学

学习方法
中药学部分主要包括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主治病证及其他应用知识和技能等,是主管药师必备的中药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为数众多,内容复杂,涉及面广。不容易抓住重点,普遍反映是:药味众多,容易混淆,不易记住。如何学习《中药学》谈几点看法:环球网校搜集整理
  一、抓住重点,掌握功效
    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具体药物的功效、应用是本学科的重点,掌握功效又是学好中药学的关键。功效与药性主治证是密切相关的,学习时一方面要运用性味归经等药性理论分析功效,理解其含义,同时要以功效联系主治证,使功效落到实处。
学习到后期可将前后章节相关的功效进行联系比较,可加深功效概念及相互关系的理解如行气与补气,化湿与利湿,祛风与息风等等。
二、把握共性,注重特性
中药学是按药物的功用分类的,同一章节的药物既具有共同的功效主治范围,又分别具有各自的特点。学习时只要掌握本章节总的功能、主治则本章节所含药物的主要功效主治证就把握住了,然后再分别记忆每味药各自所具有的其他方面的作用。这样既容易记忆,又不易混淆。对性味归经、用量用法、配伍等内容也同样要区别对待。至于配伍记一些常用的、特殊的配伍方法,重点熟悉其意义。 总之,学习时应区别内容是属于普遍性还是特殊性的,而予以分别对待。对普遍性的内容可予总的掌握,对特殊的内容则须重点记忆。
三、归纳分析、明辨异同环球网校搜集整理
    中药为数众多,而一味药常有数种功效,内容复杂,容易混淆。其实药物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学习时可以将有可比性的药物进行归纳分析,比较其异同点。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所学中药的性能、功效及适应证等内容。
    将功效相近的药物进行对比,比较其异同点,如麻黄与桂枝,石膏与知母,半夏与南星等。通过分析对比加深印象,便于理解掌握。将主治证相近的药物进行比较,有利于全面理解功效,指导临床正确用药。同一药物因品种不同,炮制不同及药用部位不同其性味功效主治也有差别,通过比较可加以区别,避免混淆。
笔试全部采用客观选择题,包括A型题、B型题。A1型题是单句型最佳选择题,A2型题是病例摘要型最佳选择题,B型题是标准配伍题。环球网校搜集整理
(1)A型题:又称最佳选择题或单项选择题。每道试题由一个题干(即问题)与A、B、C、D、E 5个备选答案(即选项)组成。5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佳选择(即正确答案),其余4项为干扰答案。答题时,须按题干要求,从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1项作为正确答案。A型题采用为A1型题、A2型题2种题型。

  l A1型题:题干以论述题形式出现,或为叙述式,或为否定式。答题时,要求在5个备选答案中肯定或否定1项,作为正确答案。环球网校搜集整理
  例1.治疗下痢,属“通因通用”法的方剂是  答案:D
  A.葛根黄芩黄连汤    B.大承气汤    C.白头翁汤
  D.芍药汤    E.黄连解毒汤
  l A2型题:以1个简要的病例作为题干,后面是与题干有关的A、B、C、D、E 5个备选答案。答题时,要求从中选择1项作为正确答案。
  例2.患者下痢不止,色暗不鲜,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日久不愈。腹痛喜温,小便短赤,舌苔淡白,脉沉迟。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    答案:C
  A.白头翁汤    B.木香槟榔丸    C.桃花汤
  D.四神丸    E.真人养脏汤
  (2)B型题:又称配伍题,目前采用B1型题。
  l B型题:每道试题由A、B、C、D、E 5个备选答案与2个或2个以上的题干组成,5个备选答案在前,题干在后。答题时,要求为每个题干选择1项作为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以选用1次或1次以上;也可以1次也不选用。为了试卷的规范化及分数计算的统一性,命题时要求B1型题一律用2个题干。
  例5.
  A.午后发热  B.傍晚发热  C.潮热骨蒸  D.身热夜甚  E.夜热早凉
  1.清骨散证的热型是    答案:C
  2.清营汤证的热型是    答案:D
 
第一单元   中药学的发展
学习目标:

熟悉历代本草代表作《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炮炙论》、《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的作者、成书年代、内容和学术价值。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品种繁多,仅古籍记载就有3000种以上,发展至今已达12800余种。几千年来,中草药一直被中国人民用作防治疾病的主要工具,日渐积累了宝贵的用药知识,并形成一整套中药理论体系。我们介绍几种典型的本草著作:
《神农本草经》环球网校搜集整理 
作者:不祥

成书年代:成书于东汉末期 (公元二世纪 ),汉代本草代表作。
内  容:  本书载药 365 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各种药物的效果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滋补强壮、延年益寿药为主,无毒或毒性很弱,可以久服。中品120种,治病补虚兼有,有毒或无毒,当斟酌使用;下品125种,治病攻邪,多具毒性,不可久服。共记载病名170余种,包括内、外、妇、儿各科。书中还简要而完备地记述了药学的基本理论(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剂型选择、服药方法等)。
学术价值:(1)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以前药学成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发展奠定了基础,被奉为四大经典之一。
           (2)绪论中简要论述了中药的基本理论及多种剂型,并介绍了中药的采集、产地加工等,为中药学的全面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
成书年代:梁代,公元500年左右。
内  容: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增加汉魏以来名医的用药经验,取材于《名医别录》。全书七卷,载药达七百三十种。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和有名未用7类。
学术价值:环球网校搜集整理
(1)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2) 对药物的形态、行为、产地、采制、剂量、真伪等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强调产地和采制方法与疗效的密切关系。
(3) 首创“诸病通用药”。如:治风通用防风、防己、秦九、川芎等。
(4) 考定了古今用药的度量衡,规定了汤、酒、膏、丸的制作规范。
(5) 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炮炙论》
作者:雷?
成书年代:南朝刘宋时代
内   容:第一本炮制专著,介绍了300种中药的炮制方法,提出炮制可以提高疗效,降低毒性,便于贮存、调剂和制剂。
学术价值:对后世炮制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新修本草》
  作者: 李责力、苏敬等21人主持编写。
成书年代:唐代(公元 659 年)。
环球网校搜集整理
内    容:又称《唐本草》,隋唐时期本草代表作。全书54卷,收载中国和外国输入药物达 850 种。新增12种。由药、图经、本草三部分组成。分为:玉石、草、木、兽禽、虫、鱼、果菜、米谷、有名未用等九类。
(1) 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药物图谱,开创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先例。
(2)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流传于海内外,对后世医药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并被今人称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3) 治学严谨,在保持原文的基础上,对古书未载者加以补充,错误加以修订。
(4) 增加了民间习用的外来药和民间经验用药。。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作者:唐慎微
成书年代:宋代
内  容:  简称证类本草。搜集了大量单方、验方。全书共33卷,载药1558种,较前增加476种。附方3000余首。
学术价值:
(1) 该书图文并茂,方药并收,资料翔实,保存了民间用药的宝贵经验。
(2) 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3) 广泛引证历代文献,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本草纲目》
   作  者:李时珍。
成书年代:明代
主要内容:本草学代表作,裙面总结了明以前的药性理论,保存了大量医药文献。该书52卷,约200万字,附方11000余首,载药 1892 种,新增药物374种。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16纲、60类。这种科学的分类法,是中国本草学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学术价值:
(1) 李时珍对古代本草学作了全面整理、总结和提高,并吸取了大量的民间药和外来药。在编写体例上,体现了当时最先进的分类方法。在每一味药项下,详细介绍了名称、产地、形态、真伪鉴别、采集、炮制、性味功能、主治。尤其发明项,介绍了李时珍自己的发现和经验,丰富了本草学的内容。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大成,将本草学发展提高到一个空前高度。
(2) 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广泛介绍了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冶金学等多学科知识,是我国乃至世界科技史的辉煌成就。

《本草纲目拾遗》环球网校搜集整理
作者    赵学敏
成书年代:清代
内 容:全书10卷,载药  921 种, 新增药物达716 种之多,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按《本草纲目》16纲分类,有增加藤、花两纲。
学术价值;
(1) 拾《纲目》之遗,并对其加以补充,同时对其错误加以订正。
(2) 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是继李时珍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药物学家。
《中华本草》
作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
成书年代:1999年。
内  容:当代本草学代表作。全书共34卷,前30卷为中药,后4卷为民族药,分为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收载药物8980种,插图8534幅,引用文献1万余种。
学术价值:
(1) 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二千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发展水平。
(2) 增加了化学成分、药理、制剂、药材鉴定和临床报道等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超过了以往的本草文献。填补了《本草纲目》问世以来中药文献整理的空白。
 
第二单元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一、 产地:
1、 道地药材的含义: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有名词。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
2、 2、主要道地药材:甘肃的当归,宁夏枸杞,青海大黄,内蒙黄芪,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山西党参,河南地黄、牛膝、山药、菊花。云南三七、茯苓,四川黄连、川芎、贝母、乌头,山东阿胶,浙江贝母,江苏薄荷,广东陈皮、砂仁等。
二、采集
1、中药的采收与品质的关系   科学的采收原则:药用植物的药用部分中有效成分积累动态和生长发育阶段这两个指标,既要考虑有效成分含量,又要注意产量。
2、各类中药采收的一般采收原则
(1)全草类    一般在植物茎叶茂盛时或花初开时采收。
(2).叶类   一般在花蕾将放或正盛开时采收。少数药材秋冬时采收,如桑叶。.

(3)花、花粉类    分别在含苞待放时(如金银花、槐米)、初开时(红花、洋金花)或盛开时(菊花、番红花、蒲黄(花粉))适时采收。
(4).果实种子类     一般果实多在自然成熟或将近成熟时采收,有的采收幼果(青皮、枳实、覆盆子、乌梅);种子类药材需在果实成熟时采收。有些特殊情况需自己记忆。如:车前子、苏子等。
(5)根及根茎类   一般在秋末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例外:半夏、太子参、延胡索夏天采收。
(6)皮类    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少数在秋冬如苦楝皮、牡丹皮、地骨皮等;
(7)动物昆虫类    一般潜藏在地下的小动物全蝎、土鳖虫、地龙等,在夏末秋初捕捉;含虫卵的(桑螵鞘在深秋至三月中旬前)虫卵未孵化时;蛇蜕全年可采;蟾酥为蟾蜍的耳后腺,以春秋两季采收;贝壳类多在夏秋季;林蛙在霜降前捕捉;鹿茸在春季清明节前后;
(8)矿物类  没有季节限制,全年可挖。

第三单元   中药的炮制

又称“炮炙”、修事“、修治”。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用的一项制药技术。
一、炮制目的
(1) 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保证中医临床用药准确。如:麻黄根止汗,茎发汗
(2) 切制饮片,便于调剂,提高煎出率,提高疗效。
(3) 干燥药材,利于贮藏。
(4) 矫味矫臭,利于服用;环球网校搜集整理
(5)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6) 增强药物功能,提高药物疗效;
(7) 改变药物的性能,扩大应用范围;
(8) 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二、 炮制方法

1、 修治  包括纯净、粉碎、切制三道工序。
2、 水制 用水或其他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目的主要是清洁药物、除去杂质、软化药物、便于切制、降低毒性及调整药性。常见的方法有:漂洗、闷、润、浸泡、喷洒、水飞等。
3、 火制  是将药物经火加热处理的方法。可分为:炒、炙、烫、煅、煨、炮、撩、烘8种。
4、 水火共制  既要用水又要用火,有些还要加辅料。包括煮、蒸、炖、淬等。
5、 其他制法:制霜、发酵、精制、药拌。
第四单元  药性理论
  学习目标:
 1.掌握中药药性的含义及药性理论的内容。
2.掌握四气的含义、表示的效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3.掌握五味的含义、表示的效用与临床应用。气味配合的原则及综合效用。
4.掌握升降浮沉的含义、表示的效用、不同作用对临床应用指导意义及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5.掌握归经的含义、理论基础、确定依据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6.掌握有毒与无毒的含义、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及掌握毒性强弱对临床的意义。
    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中医理论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都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络机能失调的结果。药物防治疾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祛邪扶正,消除病因,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阳平衡状态。药物针对病情,发挥治疗作用,是由于药物本身具有的特性和作用,即药物的偏性,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从而达到治疗作用。药性是依据用药后机体反映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的。
中药的作用包括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和毒性)。
一、   四 气环球网校搜集整理
   1、含义
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用以说明药物作用性质。此外,在寒热温凉之外,还有“平性”,“平性”的含义是指药性平和,寒热之性不甚明显,但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之不同。
  2、所示作用
四气,从本质上而言,只有寒热二性。  一般来讲,凡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熄风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如黄芩、黄连、黄柏、大黄等;凡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元、回阳救逆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如附子、干姜、肉桂等。

3、阴阳属性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4、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辨证用药
1.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的药物:
用药原则: 寒证     热药;热证     寒药
具体说,温热药多治中寒腹痛、寒疝作痛、阳痿不举、宫冷不孕、风寒湿痹、血寒经闭等阴寒证;寒凉药则主治实热烦渴、温度发斑、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痰热咳喘、高热神昏等阳热证。
2.据病证的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的药物。
大寒证(亡阳证)     大热药(附子、肉桂)
微寒证 (脾胃虚寒证)    温性药(煨姜)
   3.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若为寒热错杂、阴阳格拒者,当采用寒热并用佐治之法治之。掌握四气理论根据季节不同指导临床用药。寒冬时无实热证,不要随便使用寒窑,以免伤阳;在炎热的夏季无寒证者不可随便用热药,以免伤津化燥。
   4.真寒假热,用热药,真热假寒用寒药。
二、    五 味
1、含义
五味是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它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但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2、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都有辛味。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往往也标上“辛”,亦称辛香之气,除有能散、能行的特点外,还包含了芳香辟秽,芳香化湿,芳香开窍等作用。
    辛味药多辛散燥烈,易耗伤气阴(津),故气虚、阴(津)亏,表虚多汗等不宜用。
    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的作用。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等。某些甘味还具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故又有甘能解毒之说,如甘草、绿豆等。
    淡味附于甘,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的作用,多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薏苡仁等。
    甘味多腻滞,易助湿碍脾,脾虚湿滞勿用甘味滋补,古人有“中满忌甘”之说。
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具酸味。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所致诸证。如五味子涩精、敛汗,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等。

    涩味附属于酸,亦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涩肠止泻,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但酸味与涩味相似而不尽相同,如酸能生津开胃、酸甘化阴等,皆是涩味所不具备的。
    酸能敛邪,故有实邪者勿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泄即通泄、降泄和清泄,如大黄通下泻火为通泄,杏仁降气平喘为降泄,栀子清热泻火为清泄;燥即燥湿,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故苦味药相应地分为苦寒燥湿和苦温燥湿二类,如黄连苦寒用于湿热证,苍术苦温用于寒湿证。坚阴含义有二,一是通过泻火而达到存阴的目的,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亏而相火亢盛之证。二指坚厚肠胃,如投用少量苦味的黄柏有厚肠止泄作用。
        因苦能燥,易伤阴津,阴津不足者不宜用。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肠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等病证。如海藻、昆布消散瘰疬,鳖甲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等。环球网校搜集整理
    此外,咸味还能入肾补肾,如紫河车、鹿茸、蛤蚧等能补肾壮阳益精。咸又入血,如犀角、玄参味咸入血分而有凉血的作用。
    但咸味药不宜多食,尤其是高血压动脉硬化者更是如此,另有的咸味药有伤脾胃,如芒硝,脾虚便溏者慎用。
3、阴阳属性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4、气味配合
 四气和五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
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气味相同,作用相近,如麻黄、紫苏均味辛性温而发散风寒;气同味异,功能不同,如浮萍辛寒能发汗清热,芦根甘寒能清热生津,黄连苦寒能清热泻火,牡蛎咸寒能育阴潜阳;味同气异,功效有别,如石膏甘寒能清火生津,石斛甘凉清热生津,黄芪甘温能补气升阳,山药甘平能平补脾肺肾;一气多味,作用广泛,如白术苦甘,苦能燥湿,甘能补脾。
三、  升降浮沉
1、含义  
升降浮沉是对药物作用趋向的概括。升,即上升提举,趋向于上;降,下达降逆,趋向于下;浮,向外发散,趋向于外;沉,向内收敛,趋向于内。由于各种疾病在病机和证候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泻痢、崩漏、脱肛)、或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等病势趋向,因此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升降浮沉的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2、影响因素
(1)药物的性味   药性升浮的,大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药性沉降的大多具有酸苦咸涩之味和寒凉之性。
(2)药物的质地  药物所具有的升降浮沉特性与药物的质地有关,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是升浮的,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等质重者大多是沉降的。但有特例:旋覆花功能降气消痰、止呕止噫,药性沉降而不升浮;苍耳子功能通窍发汗、散风除湿,药性升浮而不沉降。川芎上行头目、下行气海,白花蛇内走脏腑,外彻皮肤,具有双向性。。
(3)炮制和配伍   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物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能减弱。故李时珍说:“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3、升浮于沉降的不同作用
(1)升浮药其性主温热,味属辛、甘、淡,质地轻清,作用趋向多主上升、向外。  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宣毒透疹、解毒消疮、宣肺止咳、温里散寒、行气开郁、开窍醒神、升阳举陷、涌吐等功效,都能上行向外,药性是升浮的。故解表药、温里药、祛风散寒药、行气药、活血化瘀药、开窍药、补益药、涌吐药等多具升浮之性。
(2)沉降药其性属寒凉,味属酸苦咸,质地多为重浊坚实之品。作用趋向主要下行、向内。具有泻下、清热、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积导滞、降逆、收敛及止咳平喘等功效。故清热药、泻下药、利水渗湿药、降气平喘药、降逆和胃药、安神药、平肝熄风药、收敛止血药、收涩药多具沉降药性。
    4、阴阳属性
 升浮属阳,沉降属阴环球网校搜集整理
5、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1)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宜升浮不宜沉降
(2)病变部位在下在里者宜沉降不宜升浮。
(3)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
(4)病势下降陷,宜升不宜降
(5)升降并用是适应复杂病机,调节紊乱脏腑功能的有效方法。
如:表邪未解,邪热壅肺,汗出而喘的表寒里热证,常用石膏清泻肺火,肃降肺气,配麻黄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一清一宣,升降并用。
又如:心肾不交虚烦失眠,腰冷便溏,上热下寒证,用黄连清心降火安神,配肉桂补肾引火归原。

四、 归   经
1、含义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表示药物作用的部位。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归经说明药物功效的适应范围,从而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选择用药的依据。
2、理论基础   
 药物的归经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而确定的。
前人在用药实践中观察到,一种药物往往主要对某一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它经的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
如肺有病变时,常出现咳嗽、气喘等症;肝有病变时,常出现胁痛、抽搐等症;心有病变时,常出现心悸、神志昏迷等....。在临床上,用贝母、杏仁能止咳,说明它们能归入肺经;用青皮、香附能治胁痛,说明它们能归入肝经;用麝香、菖蒲能苏醒神志,说明它们能归人心经....。由此可见,药物的归经也是人们长期从临床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
3、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掌握归经,有助于临床辩证用药,提高用药的准确性,治疗时必须考虑到药物的归经特点方可提高疗效。如:外感热病,热在卫分,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当用银花、连翘辛凉解表,清热解毒;若热入气分,当用石膏、知母等气分药宜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2)掌握归经理论有助于区别功效相似的药物。如利尿药,麻黄宣肺利尿、黄芪健脾利尿、附子温阳利水、猪苓通利膀胱之水湿等不同。又如头痛的原因很多,疼痛的性质和部位亦各有不同,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葛根、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柴胡善治少阳经头痛,吴茱萸善治厥阴经头痛,细辛善治少阴经头痛。环球网校搜集整理
(3) 运用归经理论,还要依据脏腑经络学说,注意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恰当选药。

五、毒性
1、含义  
广义的毒有三个含义:
(1)“毒”为药物的总称。
(2)“毒”指药物的偏性
(3)“毒”性是毒性反应与副作用。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副作用指在正常剂量服用药物是出现的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2、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总体评价、正确对待本草文献记载、重视中药中毒的临床报道、加强对有毒中药的管理。《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列入的中药品种:砒石、砒霜、水银、生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青娘虫、红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生天仙子、闹羊花、雪上一支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轻粉、雄黄。
3、引起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
1、 用量过大
2、 误服伪品
3、 炮制不当
4、 制剂服法不当
5、 配伍不当
6、 其他:个体差异、药不对证、自行服药等。
4、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
1、 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要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
2、 采制要严格,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的各个环节,杜绝伪品。
3、 用药要合理,杜绝乱用滥投,孕妇、老幼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识别过敏者,及早予以防治。

练习题:
A型题
1、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典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神农本草经集注》   E《中华本草》
答案:C
2、指出下列错误的
A.辛味药能行能散,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B.涩味与酸味一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C.坚阴,即坚厚肠胃之意环球网校搜集整理
D.芳香味与辛味一样,也能耗气伤津,气虚津亏者慎用
E.淡味药能伤津液,阴虚津亏者慎用
答案:C

3、四气是指
A.药物具有升、降、沉、浮四种药性
B.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C.药物具有阴、阳、虚、实四种药性
D.药物具有心气、脾气、肺气、肝气的四种药性
E.药物具有营、卫、气、血的四种药性
答案:B
4、关于五味,下列哪是错误的
A.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辛甘酸苦咸等味
B.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C.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D.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
E.药味即药物的滋味
答案:E
5 .传统炮制理论认为药物经醋制后可引药人
A .胃经   B .肝经 C .心经 D .肺经 E .脾经
答案:B
6、中药炮制中的“水飞”属于种炮制方法
A、修制 B、水制 C 火制  D水火共制  E 其他方法
答案:B
7、药物寒热的依据是环球网校搜集整理
A、神农尝百草的体会
B、《素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C、《本经》:“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D、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
E、诸家本草之源
答案:D
8、 药材除哪一项外均是地道药材
A  四川的附子
B、辽宁的细辛
C、云南的五味子
D、河南的牛膝
E、山东的阿娇
答案:C
9、患者属肺热咳嗽,应选下列哪类药物
A、 归脾经寒凉性药物  B 归肝经寒凉性药物  C归肺经辛甘味药物
D归肺经温热性药物   E  归肺经寒凉性药物
答案:E
10、 药物的质地,主升浮的药物多为
A 贝壳类  B 果实 C 矿物  D 花、叶类  E 种子 
  答案:D

B型题
A.《新修本草》
B.《本草经集注》
C.《本草纲目》
D.《本草纲目拾遗》
E.《神农本草经》
11.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为本草学发展奠定基础的是
12.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的是
13.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的是
14.对世界科技史有重大贡献得是 
答案:E、A、B、C

 

分享到: 编辑:环球网校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中药士/师/主管中药师资格查询

中药士/师/主管中药师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中药士/师/主管中药师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中药士/师/主管中药师各地入口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