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济师 > 经济师备考资料 >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六章一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六章一

更新时间:2012-01-16 10:17:05 来源:|0 浏览0收藏0

  金融创新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金融业迅速发展的一种趋势。金融创新是在货币经济走向金融经济、货币外延扩大以及金融功能扩张的背景下金融业向横向和深纵向发展的现实反映。金融创新为金融发展提供了深厚而广泛的微观基础,是推动金融发展的最为直接的动力。金融创新浪潮的兴起与迅猛发展,给整个金融体制、金融宏观调控乃至整个经济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一、金融创新的含义

  金融创新(Financial innovation)就是在金融领域内各种要素之间实行新的组合。具体讲,就是指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当局出于对微观和宏观利益的考虑而对金融业务、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金融制度等方面所进行的开发活动和创造性变革。

  金融创新可以分为狭义的金融创新和广义的金融创新。

  1.狭义的金融创新

  狭义的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工具的创新。以1961年美国花旗银行首次推出的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为典型标志,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在放松金融管制之后而引发的一系列金融工具的创新。

  2.广义的金融创新

  广义的金融创新包括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金融制度的创新。广义的金融创新是金融体系方方面面的变革和改进。

  金融创新的理论

  西方经济学家对金融创新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不少理论和观点,主要内容集中在对金融创新产生的动因上。从金融创新形成的原因上分析,金融创新大多是源于政府严格管制的逆反效应、高通胀压力以及高科技提供的技术条件等。下面就从繁多的金融创新理论中择其要者予以介绍。

  1.西尔伯的约束诱致假说

  该假说由美国的经济学家W.西尔伯于1983年提出。西尔伯认为:金融创新是微观金融组织为了寻求利润的最大化,减轻外部对其造成的金融压制而采取的自卫行为,是在努力消除和减轻施加给微观金融企业的经营约束中,实现金融工具和金融交易的创新的。对于金融机构的金融压制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政府的金融管制和市场竞争的外部压力,这种因外部条件变化而导致的金融创新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二是来自金融机构内部的压制,为了保障金融资产具有流动性的同时,还有一定的收益率,以避免经营风险,金融机构必须制定一系列的规章管理制度,这些规章制度一方面保障了金融机构运营的稳定,但同时也形成了内部的金融压制。当上述因素制约金融机构获取利润的最大化时,金融机构就会创新、发明新的金融工具,增加新的服务品种、完善管理办法,以增强其竞争力和获利能力。

  2.凯恩的“自由――管制”的博弈理论

  美国的经济学家E.凯恩把市场创新和制度创新看做是相互独立的经济力量与政治力量不断斗争的过程和结果。他认为,金融机构对政府管制所造成的利润下降和经营不利等局面做出的反应就是不断创新,以此来规避管制,从而把约束以及由此造成的潜在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然而,当微观金融机构的创新可能又危及宏观的金融、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时,金融监管当局对市场创新的反应就是再次修改管制的手段和规则,又会加强监管,以便重新在宏观上取得对金融活动的控制权。但是,这又会使金融创新朝着逃避管制的方向运行,从而使新的管制诱发新的创新,即是说,金融的管制和因此而产生的规避行为,是以“创新―管制―再创新―再管制”的方式,不断交替、循环、上升、发展的。所以凯恩认为,对金融的控制和因此而产生的规避行为,是以政府和微观金融主体之间的博弈方式来进行的。

  3.制度学派的金融创新理论

  该理论学派的主要学者有D.诺斯、L.E.戴维斯以及R.塞拉等。他们主张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来研究金融创新,认为金融创新并非20世纪电子时代的产物,而是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的。金融创新是一种与经济制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制度变革。例如,1933年美国政府为了稳定金融体系而建立的存款保险制度。该理论认为:在两种极端的经济体制下很难存在金融创新的空间。一种是管制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会极大地压制金融创新;另一种是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没有必要不断进行创新。金融创新只能在受管制的市场经济中存在和发展,因为政府的管制和干预行为本身就暗含着金融制度领域的创新。所以,当政府为了金融稳定和防止收人分配不均而采取金融变革、并为此建立一些新的规章制度时,从制度学派的观点看,它已经不是以往的金融压制的概念,而是一种金融创新行为了。

  4.金融创新的交易成本理论

  J.R.希克斯和J.尼汉斯于1976年提出了金融创新的交易成本理论。它的基本命题是:金融创新的支配因素是降低交易成本。该命题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的首要动机,交易成本决定了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是否具有存在的实际价值;二是金融创新实际上是对科技进步导致交易成本下降的直接反应。

相关推荐: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一章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二章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三章

  金融创新属于历史范畴,其发生和发展的轨迹与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背景密切相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高速增长,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经济、金融一体化趋势愈发明显,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所有这一切都日益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社会公众的生存方式和经济行为;同时,金融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法律环境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是这些因素促成了世界金融领域创新浪潮的涌起。

  除以上大格局、大形势的促成因素外,还有一些金融创新的直接动因。

  1.金融管制的放松

  20世纪30年代,随着西方国家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各国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相继通过了一系列管制性的金融法令。严格的金融管制虽然促进了金融体系的稳定,但也造成了严重的“脱媒”现象。于是,严格金融管制的逆效应产生了――金融机构通过创新来规避管制,寻求管制以外的获利空间。

  各国政府为了:适应宏观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微观金融主体的创新之需,从20世纪80年代起,出台的法律法规逐步放宽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才使金融创新形成一股潮流,成为推动国际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不少融资工具、融资方式以及管理制度的创新就是在金融管制放松的市场环境下产生出来的。例如,20世纪60年代离岸银行业务的创新,便是在不受国内金融外汇法规约束,还可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由此可见,金融创新是需要一定程度的宽松的制度环境的,否则,金融创新就会失去实践上的意义。

  2.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之一,没有竞争就不是市场经济。随着现代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的国际化,金融业的发展极为迅速。由此伴随而来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而且面临的风险更大,特别是当经济遇到危机时,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机制就在金融领域里演绎得更加充分,金融机构倒闭、合并、重组的事件层出不穷。所以,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金融机构就需要不断地改革与创新,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只有创新才能有生存的可能,只有创新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可以说,金融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竞争史、一部创新史。

  3.利润最大化的驱动

  影响金融企业利润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既有内部的条件,也有外部的因素。其中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改革、创新,成为增加利润空间、扩展生产的最重要手段。因此,追求利润成为不断创新的强大动机。

  4.科学技术的进步

  金融电子化给金融业的运作带来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以自动化处理方式代替了人工纸质处理方式,大大降低了信息管理和业务处理的费用,如信息的收集、贮存、处理和传递等一系列过程;二是以自动化渠道(如远程服务、网络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等),极大地改变了客户享受金融服务和使用金融产品的方式;三是业务操作、处理过程的电子化使过去无法用人工操作实现的产品得以实现,金融产品日益丰富多彩。新技术革命提供的技术支持,为金融业务、金融工具以及金融服务的创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相关推荐: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一章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二章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三章

  金融创新的内容十分广泛,各种创新又有着自己的明确目的与要求。所以,金融创新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例如:按创新的主体来划分,可以分为市场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按创新的动因来划分,可以分为逃避管制型、规避风险性、技术推动型和理财型等;按创新的内容来划分,可以分为制度创新、业务创新、工具创新。

  下面就按照广泛的划分理解,对金融制度的创新、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金融业务的创新进行阐述。

  金融制度的创新

  金融制度是金融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一系列的金融创新与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中金融制度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在制度变革的基础上,金融自由化又会在一个更新更高的层面上展开,进而推动金融创新的深入发展。

  金融制度的创新是指金融体系与金融结构的大量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1. 分业管理制度的改变

  长期以来,在世界各国的银行体系中,历来有两种不同的银行制度,即以德国为代表的“全能银行制”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分业银行制‘。二者主要是在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的合并与分离问题上的区别。但自20实际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自由化浪潮的不断升级,”分业银行制’这一不能越雷池一步的管理制度已经逐步发生变化,美国于1999年底废除了对银行业经营严格限制66年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允许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从目前来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商业银行的上述两个传统特征和分业界限已逐渐消失,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正不断扩大,世界上的著名大银行实际上都已经成为“百货公司”式的全能银行,从其发展动向看,商业银行经营全能化、综合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2.对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实施不同管理制度的改变

  由于商业银行具有信用创造的特殊功能,因此,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对商业银行实行了比非银行金融机构更为严格的管理制度。如对其市场准入的限制、存款最高利率的限制、不同存款准备金率的差别限制、活期存款不得支付利息的限制等。但是,在不断发展、扩大的金融创新中,非银行金融机构正是看准了这一制度上的薄弱之处,进行了大胆创新与发展,使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种类、规模、数量、业务范围与形式等迅速发展,商业银行在新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弱势。鉴于经济环境、市场条件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各国政府都先后缩小了对两类金融机构在管理上的差别,使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趋于平等。

  3.金融市场准入制度趋向国民待遇,促使国际金融市场和跨国银行业务获得极大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许多国家均采取了对非居民进人本国金融市场以及本国居民进入外国金融市场以种种严格限制,尤以日本为最。在金融自由化、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巨大冲击下,这些限制正逐渐取消。

  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为跨国银行的出现以及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各国大银行争栩在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同时在业务经营上加快电子化、专业化和全能化的步伐。由于金融创新,各国之间的经济、金融联系更加紧密,经营的风险也在加大,从而使全球金融监管出现自由化、国际化倾向,各国政府在对国际金融中心、跨国银行的监管问题上更加注重国际间的协调与合作。

相关推荐: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一章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二章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三章

  金融业务的创新

  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业务的创新是把创新的概念进一步引申到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领域。它是金融机构利用新思维、新组织方式和新技术,构造新型的融资模式,通过其经营过程,取得并实现其经营成果的活动。在金融业务的创新中,因为商业银行业务在整个金融业务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构成了金融业务创新的核心内容。此处,重点分析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

  1.负债业务的创新

  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创新主要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上。

  (1)改造传统业务,创设与拓展新型存款方式。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创新体现在对传统业务的改造、新型存款方式的创设与拓展上,其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存款工具功能的多样化,即存款工具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方向发展;二是存款证券化,即改变存款过去那种固定的债权债务形式,取而代之的是可以在二级市场上流通转让的有价证券形式,如大额可转让存单等;三是存款业务操作电算化,如开户、存取款、计息、转账等业务均由计算机操作;四是存款结构发生变化,即活期存款比重下降,定期及储蓄存款比重上升。

  (2)创设新型存款账户。商业银行为了迎合市场上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不断推出新型存款账户。这些存款账户可谓是五花八门,各有特点,主要有: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超级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Super NOW)、电话转账服务和自动转账服务(ATS)、股金汇票账户、货币市场互助基金、协议账户、个人退休金账户、定活两便存款账户(TDA)、远距离遥控业务(RSU)等。

  (3)扩大借入款的范围与用途。商业银行借人款的范围、用途扩大化。过去,商业银行的借入款项一般是用于临时、短期的资金调剂,而现在却日益成为弥补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提高收益、降低风险的重要综合性工具,筹资范围也从国内市场扩大到全球市场。

  负债业务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扩大商业银行原始存款的资金来源,而且,通过各种合理、合规的创新业务的技术处理,减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约束,从而创造更多的派生存款。

相关推荐: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一章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二章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三章

  资产业务的创新

  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创新主要表现在贷款业务上,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贷款结构的变化。长期贷款业务,尤其是消费贷款业务,一直被商业银行认为是不宜开展的业务。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商业银行不断扩展长期贷款业务,在期限上、投向上都有了极大的改变。以美国商业银行为例,以不动产贷款为主的长期贷款已经占到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30%以上;在消费贷款领域,消费者在购买住宅、汽车、大型家电、留学、修缮房屋等方面,都可以向商业银行申请一次性偿还或分期偿还的消费贷款。消费信贷已经成为不少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项目。

  (2)贷款证券化。贷款证券化作为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与证券市场紧密结合的产物,是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创新的一个重要表现,它极大地增强了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能力。

  (3)与市场利率密切联系的贷款形式不断推出。在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商业银行创造了一些贷款利率与市场利率紧密联系并随之变动的贷款形式。它有助于商业银行以及贷款客户转移因市场利率大幅度波动所引起的价格风险,这是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一项重要创新。具体形式有浮动利率贷款、可变利率抵押贷款、可调整抵押贷款等。这些贷款种类的出现,使贷款形式更加灵活,利率更能适应市场变化。

  (4)贷款业务“表外化”。为了规避风险,或为了逃避管制,还可能是为了迎合市场客户之需,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有逐渐“表外化”的倾向。具体业务有:回购协议、贷款额度、周转性贷款承诺、循环贷款协议、票据发行便利等。

  另外,证券投资业务上的创新主要有:股指期权、股票期权等形式。

  资产业务的创新,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降低风险、服务客户、扩大收益、减少资本充足率指标对于商业银行资金运用能力的限制,以及业务范围方面的监管限制等。

  3.中间业务的创新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彻底改变了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结构,极大地增强了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为商业银行找到了新的、巨大的利润增长点,对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首先是中间业务领域极度扩张,使商业银行日益成为能够为客户提供一切金融服务的“金融超市”;其次是中间业务的收入占银行业务总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使商业银行的竞争从价格的竞争转向服务品种及服务质量的竞争;第三是现代企业需要商业银行提供信托、租赁、代理融通、现金管理、信息咨询等多种中间业务,从而使银企关系加强,商业银行“万能”的地位得以巩固;第四是中间业务创新的主题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随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自动化、服务综合化的发展,商业银行业务电子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商业银行中问业务创新的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

  (1)结算业务的创新。结算业务日益向电子转账发展,即资金划转或结算不再使用现金、支票、汇票、报单等传统的票据或凭证,而是通过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以电子货币的形式办理转账。如“天地对接、一分钟到账”等。

  (2)信托业务的创新。随着金融监管的放松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商业银行信托业务与传统的存、贷、投资业务等逐步融为一体,并大力拓展市场潜力巨大的私人银行业务。如生前信托、共同信托基金等,通过向客户提供特别设计的、全方位的、多品种的金融服务,极大地改善了商业银行的盈利结构,拓展了业务范围,争夺了“黄金客户”,使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大大提高。

  (3)现金管理业务的创新。商业银行通过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客户处理现金管理业务,其内容不仅限于协助客户减少闲置资金余额并进行短期投资,还包括为企业(客户)提供电子转账服务、有关账户信息服务、决策支援服务等多项内容。该业务既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手续费收入,还可以密切银企关系,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客户。

  (4)信息咨询方面的创新。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信息社会,而金融业也成为依靠信息及其技术从事业务经营的行业。同时,社会各经济部门对金融信息的依赖程度正日益加深,金融信息的产生日益现代化、市场化,这一切均极大地推动了商业银行信息咨询业的创新与发展。例如,客户咨询数据库以及权威老师的信息资源系统等,为社会、客户提供各种准确、及时、权威且有偿的信息服务。

  (5)自动化服务的创新。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电子化、自动化的全方位、全天候的金融服务,使商业银行业务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主要包括银行卡业务、自助银行、网络银行。自动柜员机、售货点终端机、居家银行服务等,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发展势头方兴未艾。

  与中间业务联系密切的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重要内容,它们当中有很多都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表内业务。商业银行发展、创新表外业务的直接动机是规避金融监管当局对资本金的特殊要求,通过保持资产负债表的良好外观来维持自身稳健经营的形象。当然,表外业务也是商业银行顺应外部金融环境的改变、由传统银行业务向现代银行业务转化的必然产物。表外业务虽然没有利息收入,但却有可观的手续费收入。从世界各国银行业的发展情况看,表外业务发展迅猛,花样品种不断翻新,有些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收益已经超过传统的表内业务收益,成为商业银行的支柱业务。目前,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主要有:贸易融通业务(如商业信甩证、银行承兑汇票)、金融保证业务(如担保、备用信用证、贷款承诺、贷款销售与资产证券化)、衍生产品业务(如各种互换交易、期货和远期交易、期权交易)等。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极大地降低了现金的漏损率,减少了信贷资金的不合理储备,提高了资金的流动性,从而使银行的盈利水平大大提高。

相关推荐: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一章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二章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三章

  金融工具的创新是金融创新中最主要的内容。在近三四十年来出现的金融创新中,最显著、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大量的新型的金融工具以令人目不暇接的速度被创造出来。这些新型金融工具的出现,使人们对于“货币”“资金”“资本”“金融商品”“金融资产”等原有概念的认识产生了困惑。因为这些事物的出现,是当今特定历史时期的新生事物,要求人们重新审视和界定上述概念的含义及范畴。其中,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各种衍生金融工具,更是向人们展示了金融资产保值和风险规避的全新概念。

  1.基本存款工具的创新

  众所周知,基本的存款工具有: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等,但是,在金融工具的创新过程中,这些基本存款工具的界限早已打破,形成了一些全新的存款工具。如前所述的各种新型存款账户,这些账户的特点是既能灵活方便地支取,又能给客户计付利息。这些新型存款账户的出现,为客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充分满足了存款人对安全、流动和盈利的多重需求,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客户,扩大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

  2.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

  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由于有较高的利率而吸引资金,.但其最大的弱点在于流动性差。1961年,由美国花旗银行发行的第一张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既可以使客户获得高于储蓄账户的利息,又可以在二级市场上流通、转让而变现,使客户原本闲置在账上的资金找到了短期高利率投资的对象,所以一经面世就大受欢迎。

  随着金融机构竞争的加剧,CDs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种,主要有:

  ①可变利率定期存单(VaIiable rate CD)。该种存单在存期内被分成几个结转期,在每一个结转期,银行均根据当地的市场利率水平重新设定存单利率。

  ②牛市定期存单(Bull CD)。该种存单与美国标准普尔公司的500种股票相联系,虽然存单的投资者没有固定的利息收益,但可根据定期存单的时限长短而获取股票指数增长额的37%~70%的利率上升收益。

  ③扬基定期存单(Yankee CD)。这是外国银行在美国发行的可转让定期存单,大多由位于纽约的外国著名银行发行。(4)欧洲或亚洲美元存单(Eurodollar or Asiadollar CD)。这是美国银行在欧洲或亚洲的金融市场上发行的定期存单,以吸引国外资金,不必向美联储交存准备金和存款保证金。

  3.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

  金融衍生工具也称金融衍生产品,是伴随着近二十年来新一轮金融创新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可以说给当代金融市场带来了划时代的贡献。它除了让人们重新认识金融资产保值和规避风险的方式手段之外,还具有很强的杠杆作用,让人们充分体会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快感。因此,人们把金融衍生工具称之为“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可给金融业带来许多好处,能起到传统避险工具无法起到的保值、创收作用;但如果运用失当,也会使市场参与者遭受严重损失,甚至危及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安全。2007年爆发以美国为发源地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证明。

  金融衍生工具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远期合约。远期合约是一种最简单的金融衍生工具。它是交易双方在合约中规定在未来某一确定时间以约定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的某种资产。它常发生在两个金融机构或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是一种场外交易产品,包括远期利率协议、远期外汇合约、远期股票合约等,以其中的远期利率协议发展最快。

  远期合约的最大功能在于转嫁风险。例如,远期利率协议,买方可以将未来的利率成本或收益提前锁定,且交易方式简单,交易对象、期限方便灵活,限制少,费用低,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避险增值的金融衍生工具。

  (2)金融期货。1972年5月16日,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国际货币市场率先推出了包括英镑、加拿大元、德国马克、日元、法国法郎等货币在内的货币期货交易,标志着货币期货的正式产生。

  期货合约是一种标准化的合约,是买卖双方分别向对方承诺在合约规定的未来某时间按约定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资产的书面协议,是一种在交易所交易的、用独特的结算制度进行结算的标准化合约,可以说,是远期合约的标准化。它主要包括货币期货、利率期货和股指期货。

  金融期货的最主要的功能就在于风险转移和价格发现。风险转移功能是指套期保值者通过金融期货交易将价格风险转移给愿意承担风险的投机者。金融期货之所以能够转移价格风险,就在于金融资产的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受相同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它们的变动趋势是一致的,且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具有市场走势的收敛性,即当期货合约临近到期时,两种价格逐渐趋合,价格差接近于0,它是通过套期保值实现风险转移的。价格发现功能是指在一个公开、公平、高效、竞争的期货市场中,通过集中竞价形成期货价格的功能。金融期货之所以具有价格发现的功能,是因为期货市场将众多的、影响供求关系的因素集中于交易场内,通过买卖双方公开竞价,集中转化为一个统一的交易价格。该价格一旦形成,即刻向世界各地传播并影响供求关系,从而形成新的价格,如此循环往复,价格趋于合理。

  (3)金融期权。期权交易其实很早就已出现,但那时的期权交易都分散在各店头市场进行,交易品种单一,规模也十分有限。1973年4月26日,世界上第一个期权集中交易所在美国芝加哥登场,成为一种与远期、期货交易截然不同的新兴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期权,又称选择权,是一种权利合约,给予其持有者在约定的时间内,或在此时间之前的任何交易时刻,按约定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资产的权利,分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在这份合约中,买卖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并不对等。期权的买方是有权利而无义务(只是交纳期权费),而卖方则只有义务却无自由选择的权利。这与远期、期货的买卖双方到期时都必须履约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是说,期权与其他衍生金融工具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他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风险格局是对称的,即交易双方共同面临和承担几乎等量的风险;而期权交易的风险在买卖双方之间的分布却不对称,期权买方的损失是有限的,不会超过期权费,而获利的机会从理论上讲却是无限的;期权的卖方则正好相反。

  期权这种金融衍生工具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可以使期权买方利用它来进行套期保值,并将风险锁定在一定的范围内,若价格发生有利变动,期权买方就可以通过执行期权来保护收益;若价格发生不利变动,期权买方则可以通过放弃期权来避免损失。这样,通过金融期权交易,既可以避免价格不利变动造成的损失,又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保住因价格有利变动带来的收益。所以,金融期权是一种有助于规避风险、获取收益的理想工具。

  (4)金融互换。金融互换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依据预先约定的规则,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互相交换一系列现金流量(本金、利息、价差等)的交易。交易各方通过签订互换协议来体现双方的权利,约束各方的义务。据此,互换其实可以看做是一系列远期合约的组合,对于互换的研究也是对远期合约和期货合约研究的延伸。自1981年世界上第一份互换协议在世界银行的安排下签订以来,金融互换得到了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业务之一,构成了场外衍生金融品种的主要内容。目前,互换市场已经成为规模达数万亿美元的全球市场,几乎涉及并影响到了大部分金融市场。

  金融互换之所以备受追捧并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在于,它作为一种创新的场外衍生金融工具,具有现存的其他金融衍生工具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一,互换的期限相当灵活,一般为2―10年,甚至可达30年;第二,互换能满足交易者对非标准化交易的要求;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使用互换进行套期保值,可以省却使用期货、期权等产品对头寸的日常管理和经常性重组的麻烦。

  根据基础产品的不同,金融互换可以分为利率互换、货币互换、股票互换和交叉互换等。

  上述四类衍生金融工具中,远期合约是其他三种衍生工具的始祖,其他衍生工具均可认为是远期合约的延伸或变形。此外要说明的是,由两种、三种甚至更多不同种类的金融衍生产品及其他金融产品,经过变化、组合以及合成等方式,还可以创造出无限丰富的再衍生产品,如期货期权、互换期权、远期互换等。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已知的金融衍生产品已有l 200多种。

相关推荐: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一章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二章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三章

  一、金融创新与金融深化的关系

  前面讲到,金融创新是金融体系方方面面的变革和改进,是金融体系内部的变化。而金融深化则是金融体系的变化作用于经济体系程度的一种反映。金融创新对金融深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包括对货币化的影响和信用化的影响两个方面。金融深化既是金融创新的反映,又反过来促进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

  二、金融深化与金融抑制

  197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罗纳德.I.麦金农(Ronald I.McKinnon)和爱德华.S.肖(Edward S.Shaw)分别出版了各自的著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建立起金融发展理论。他们提出“金融抑制”论,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欠发达归咎于金融抑制,主张进行“深化”金融,极力倡导和推行金融自由化。他们把金融抑制的原因直接归结为金融管制,因此也把金融深化与金融自由化等同起来。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都尝试金融自由化,但是大多以失败告终。这暴露了“麦金农―肖学派”在理论上存在着缺陷。

  到20世纪9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相应地提出了内生增长理论,认为金融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金融自由化,并指出在不具备一定条件的国家,不走金融自由化的道路也能实现金融发展。在某些市场条件不具备的时候,实施必要的金融管制,可能更有利于金融的深化和经济的增长。亚洲一些国家实施的有管制的金融发展在相当一段时期取得了较高的经济增长便成为其理论的佐证。那么,到底什么是金融深化呢?什么是金融抑制?金融深化与金融自由化到底有无区别,区别又何在呢。

  1.金融深化的含义

  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不断提出的新的要求,其金融中介、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不断进行创新,市场可以运用的资金潜力不断被挖掘,市场规模不断增加,同时不断走向专业化和复杂化的过程。它既包括金融机构和产品的创新,也包括金融制度和技术的创新;既包含数量的增加,也包含质量的提高。

  金融深化可以用多种方式去测量。其中一个最基本的衡量方法是所谓“货币化”程度,即国民生产总值中货币交易总值所占的比例。货币化程度越高表明“自然经济”和“物物交换总值”的比重越低,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就越高。

  人们经常把金融深化理解为金融发展,或将两者相提并论。实际上,金融深化并不等于金融发展。金融深化表现为金融资产规模与金融机构数量的扩张,或者为金融产品的复杂化等;金融发展不单是指数量或质量上的变化,更主要的是指金融效率的提高,体现为对经济发展需要的满足程度和贡献作用。如果一国的金融单纯追求数量上增长或者技术上的复杂,很可能是泡沫经济的表现。没有发展的金融深化是很危险的。例如,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由于房地产和股市过热,投机风潮盛行,日本银行业的资产价格膨胀,在1991年的世界前10大银行中,日本占8家。两年之后,日本金融风潮频发,不良资产大量出现,储备资产价值急剧缩水,到1998年,按市值计算的世界前l0大银行中,日本只剩下l家。到2010年末日本也只有1家。从1992年开始到2010年为止,日本的金融经历了近20年的衰退,银行业务萎缩,扩张能力降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都遭遇了历史上少有的长期持续低迷,经济发展也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影响和制约。

相关推荐: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一章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二章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三章

  金融深化的原因

  1.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是指交易的一方对交易的另一方的信息掌握的不充分而无法做出准确的决策。信息不对称会降低市场的运作效率。乔治?施蒂格勒(1960)以二手车市场的交易为典型,首次分析了信息不对称对市场有效运作的影响。由于想要卖出自己用过的车的车主比买主更了解该车的质量,在交易过程中,买方缺乏充分的信息,常常很难判断要卖出的二手车的质量,因此很难将好车和坏车区别开来,很难给真正根据车的质量,对该车做出所谓对双方都“公平”的定价。实际交易当中,当好车的价值被低估的时候,车主肯定不会同意成交;当次品车的价值被买主高估的时候,车主则会很快答应成交。交易的结果往往是次品车以被高估的价格售出。既而,越是质量差的次品车越易进到二手车市场,由于交易的二手车的平均质量较低,就没有人愿意购买次品车。市场的成交量就会很小,市场就很难发展起来。因为,在这种状态下,除了在相互非常熟悉的人之间会达成一些交易外,二手车的交易很难在互相不认识的人之间广泛进行。这就是所谓的“次品车问题”。

  解决次品车交易中不对称信息问题的主要办法就是建立交易商制度,即车主同买主之间的交易均通过交易商来完成。交易商可以用专业的技术人员来鉴别二手车的质量,确定售出的价格。他们通过生产关于二手车质量的信息而获得利润。交易商因此而存在.靠提供更全面的信息而发展。与此相似,金融交易中也普遍存在着类似的“次品车问题”,即借钱的人比被借钱的人更了解该借款使用中的风险,因此,有钱的人总是不敢轻易地把钱借出去。由于信息不对称,就容易导致所谓的“逆向选择”,形成“道德危害”。

  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是一种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而常常在交易发生之前出现的问题,即在几个潜在的借款人当中,越是最后准备不想偿还的借款人,可能会表现得越积极。越想急于得到这笔贷款。因为逆向选择增加了给信用差的人贷款的机会,即使市面上还有信用很好的借款人存在,贷款人也可能宁愿选择不发放任何贷款,因为他不愿意冒这个风险。

  道德危害(Moral Haza耐)则是交易发生以后出现的问题,即借款人拿到贷款以后。为了取得更高的回报,会用它去从事贷款人所不希望看到的、风险更大的经营活动,因为钱是别人的;如果是他自己的钱,他就不会去冒这个风险。因为道德危害也降低了贷款偿还的可能性,贷款人也可能会选择宁愿不发放贷款。

  同二手车交易商的出现一样,由于金融活动中大量存在不对称信息,并易出现逆向选择和产生道德危害,各种金融中介也就因此而出现了,并花专门的费用去收集和生产信息,最大限度地去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解决金融交易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危害的问题。从本质上讲.所有形式的金融深化,其内容都是某种意义上有关信息的交易。

  2.交易成本。什么是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举例来说,假如你有500元要做投资,你想投资买股票,证券公司会告诉你,因为你资金太少,按他们最低的收费标准向你收费。也会占到你的投资额的很大比例。假如你不想买股票了,而准备去买债券,你会发现,债券的最低票面限额是l 000元,结果你根本无法实现你的投资愿望。他们之所以会确定这样的收费标准或最低面额,是因为他们计算过,为这点小额资金投资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不值得的。否则,他们就会把标准降得再低一点。也就是说,是交易的成本限制了你的投资。此外,交易成本还使你面临另外的问题:因为资金太少,投资品种的数量就会受到限制,你不得不把所有的鸡蛋都装在一个篮子里,不能够去分散你的投资风险。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就是靠“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通过增大交易规模来降低每一元钱的交易成本。通过把许多小投资者的资金绑在一起来投资,单个投资者分担的交易成本就大大地减小了。规模经济的出现就能够帮助解释金融活动中为什么会产生金融中介机构,以及为什么会不断有新的金融产品出现。比如,共同基金(Mutual Fund)的出现,尤其是开放式基金的出现,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能通过规模经济为中小投资者提供投资便利,降低交易成本,并可以充分实现投资风险的分散。其他各种金融中介,包括金融机构及金融产品,也都是因此而发展起来的。

  有效的金融体系会降低金融中介的成本,提高资金配置的效率,最终加快经济的增长。因此可以说,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和生产信息的需要,以及生产信息需要交易成本,是推动金融发展和金融深化的最主要的原因和最原始的动力。

相关推荐: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一章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二章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三章

  金融深化的表现

  金融深化最直接的表现为金融机构数量的增加,分工的专业化程度加深,金融资产总规模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各种要素对金融的依赖程度加深,金融交易的方式变得更加多样、方便、有效,金融监管的效率更高,金融运行的法律环境更完善、更有效等等。

  用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观点来看,金融深化表现为由于对一种新的金融交易方式的潜在需求和供给逐渐产生和扩大,使得新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或金融市场得以出现,并能在满足该需求的过程当中使其自身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这一深化的过程,有时表现为直接的金融交易的变化,有时则只是表现为金融交易的环境的改变。以下仅对金融深化的一些重要表现加以介绍:

  (1)专业生产和销售信息的机构的建立。当金融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因信息不对称而无法实现的金融交易时,为了消除信息的不对称,解决逆向选择的问题,市场需求就会推动成立专门的收集和销售信息的机构。在美国,就产生了像标准普尔、穆迪公司一类的专业信用评级机构。近几年,中国也先后出现了像中诚信、大公等本地信用评级和信息咨询机构。这类为金融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的产生,可以有效地帮助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降低收集和生产信息的成本,从总体上降低金融活动的交易成本。

  (2)府出面进行管理。正是因为广泛存在着不对称信息,金融行业才成为几个受到政府部门最严格管制的行业之一。政府管制的内容包括有政府制定和执行统一的会计标准、信息披露标准,以及对市场上的所谓“内部人”行为进行检查和处罚,充当金融市场上的“游戏裁判”等。政府管理的出现及其管理的深度和广度,既是金融深化的要求和条件。又是金融深化的标志和内容。

  (3)融中介的出现。像银行、货币经纪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中介的出现和专业化分工,是金融深化的最重要表现。它们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和成本,根据各自对风险的好恶程度和承受能力,选择不同的交易对手和金融交易产品,作为各自的业务经营的重点和特点,而把自己同其他的金融机构区别开来。这些机构当中,商业银行最具有特殊性,即它是通过单独向单个客户发放贷款的方式来进行的,因而能够有效地防止出现搭便车的现象。因此,银行也是能够最成功地减少不对称信息的金融中介机构。在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中,银行一直承担着最重要的金融中介作用。

  (4)制条款、抵押和资本净值。金融深化和发展在交易上的表现,就是合同中越来越明确的限制条款(Restrictive Covenants)。因为存在对借款人行为的种种担心,贷款人为了消除他能够认识到的各种不希望或不允许发生的事项,则会在合同中对此做出明确的限锚。限制条款通常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限制借款人从事某些活动和高风险投资;二是鼓励借款人采取一些有利于保证贷款偿还的措施,如要求借款人为用作贷款抵押的房产购买保险;三是要求使抵押品处于良好的保管状态;四是要求借款人定期及时地提供其经营状况的信息。

相关推荐: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一章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二章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三章

  1.金融抑制的含义

  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是指当金融市场受到不适当的限制或干预时,各种类型的资金价格被扭曲,资金需求者应有的融资渠道遭遇阻滞,不能以其希望的融资方式和市场公允的可以承受的价格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或不能去调整其资金的结构,使之达到一个最佳状态。

  2.金融抑制的表现

  麦金农和肖将金融抑制描述为包括利率和汇率在内的金融价格的扭曲以及其他手段使实际增长率下降,并使金融体系的实际规模下降。因而阻止或严重妨碍了经济发展。他们认为,在大多数金融受到抑制的经济中,存、贷款利率都有上限,在银行确实遵守贷款利率上限的情况下,金融抑制会给出各种各样的错误信息,引导生产者、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决策,造成生产和投资结构的不合理与资源的错误配置,可贷资金的非价格配给现象必然发生。

  对资金的价格――利率进行管制是金融抑制的最主要表现之一。其结果是,它一方面使储蓄减少,另一方面又鼓励了对贷款的超额需求,因而从微观和宏观多个层面对正常的经济行为和经济增长进行干扰和损害。

  对货币的价格――汇率进行管制是金融抑制的另一个主要表现。对汇率进行管制使得市场参与者并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决定外汇的持有量,也不能根据汇率水平的高低变化调整外汇供求数量。在此情况下,外汇供求极具刚性,其价格弹性近乎为零。它使外汇市场的配置效率低下,外汇市场的运行效率低下,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被动性使货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自主性。导致汇率的政策杠杆作用丧失,造成出口退税政策成为进出口调节的唯一政策依赖,对财政政策也形成了不小的约束。

  事实上,金融抑制除了表现为利率和汇率的价格扭曲外,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金融“欠发达Underdevelopment”状态,其原因除了可能是不适当的金融管制外,更多的可能是因为缺乏金融发展的良好环境。

  总之,金融抑制减少了由金融体系对储蓄者、企业家和生产者提供的金融服务,进而阻碍了创造性活动,延缓了经济增长。

  金融管制政策的效果

  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管制是指政府对金融业的利率、汇率、市场准人、经营范围和资本流动等方面进行严格限制的行为。当金融管制政策的目标与市场激励机制相容的时候,金融管制政策不仅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还能够有效地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但与市场激励机制相悖的时候,它不仅达不到政策设计的初衷,而且会带来种种副作用。

  利率管制政策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减低资金成本,以期鼓励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二是限制银行间存贷款利率的竞争,以保护银行的利润,维护金融稳定。实践中,除了前面介绍的副作用外,这两个目的都难以实现。低利率导致过少的储蓄与过多的贷款需求之间的矛盾,会使银行或其信贷人员以非市场的方式间接提高贷款的价格,如要求借款人保持高额的低利率存款,甚至个人受贿,从而使企业实际承担的利率并不低。或者由此在银行体系之外产生大量的非正式金融机构,相反会以更高的利率来代替正规银行的作用,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如泰国、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出现的储蓄社、合作基金会、融资公司等,不用存款的方式筹措资金,因而不受利率管制的约束。中国中国台湾及韩国则形成了庞大的地下资金市场。以非正规的手段吸收资金。另外,银行之间的存款竞争也没有削减,利率之外的非价格竞争方式,如馈赠礼品、给予回扣以及资金控制人的寻租行为等,都加大了银行的资金成本。

相关推荐: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一章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二章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三章

  1.金融自由化的含义

  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自由化(Financial Liberalization)是相对于实施金融管制而言的,即放松或取消对金融业在利率、汇率、市场准人、经营范围、资本流动等方面的政策限制,将其完全交由市场去决定。

  2.金融自由化的原因

  (1)金融自由化与经济金融全球化关系密切。金融自由化并不是出自各国政府的意愿,而是来自经济金融全球化要求市场交易自由化的压力。随着各国经济金融联系的增多,一种冲破各种制度障碍的动力越来越大。因此,金融国际化必然要带动金融自由化。

  (2)国际组织是金融自由化的重要推动力。发达国家的一些大的利益集团往往占有明显的竞争比较优势,金融自由化因此也最符合他们的利益。l雪际组织背后体现的是国家利益。发达国家或直接出面,或者由代表其意志的国际组织出面,推动其他国家开放金融市场,实行金融自由化。例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货币基金给各国开出的“药方”就是“紧缩+开放”,并将此作为获得其贷款的条件。

  (3)金融创新是金融自由化的重要因素。花样翻新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体系的面貌,使得传统的金融监管手段效力递减。金融创新成为各金融机构逃避政府管制的最佳选择,它既可以躲过现有路障,又具有技术上的优势。

  3.金融自由化的条件

  金融自由化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推行的,条件不完备时推出金融自由化,只会带来金融秩序的混乱。要使金融自由化取得比较好的政策效果,实施前一般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①宏观经济稳定;

  ②财政纪律良好;

  ③法规、会计制度、管理体系完善;

  ④充分谨慎的商业银行监管;

  ⑤取消对金融体系歧视性的税负(如利率高限、信贷管制、高储备率等)。此外,还必须有一些监管配套的条件,包括合格的专业人才,加强对银行的审计监督。全面检查考核银行的贷款结构和贷款质量等。

  4.金融自由化的速度和时机

  关于金融自由化的速度,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应该采取渐进式的金融自由化策略。尽管历史上很多国家都采取了快速自由化进程,但大都不再赞成采用所谓“休克疗法(Shock Thera-py)”的一步到位的剧变式金融自由化策略。原因在于,尽管金融自由化的改革措施能在很短时间内以政府法令的形式予以颁布,但适合于金融自由化运行的制度环境却不是一蹴而就的。虽然不存在一个所谓最好的实施金融自由化的时机,但“学习曲线(1earning Curve)”揭示了每前进一步所需要付出的时间和代价。

  5.金融自由化的顺序

  关于金融自由化的顺序,虽然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说法,但政策上一般至少要考虑以下两个顺序的问题:一是实际部门自由化与金融部门自由化之间的顺序问题;二是国内金融自由化与对外金融自由化之间的顺序问题。实际部门的自由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价格自由化,二是贸易自由化。主流意见都认为,稳定化、国内价格放开和外贸自由化都应该先于金融自由化。比较合理的顺序应该是:先国内实际部门的自由化,再国内金融部门的自由化;先国内金融部门的自由化,再对外金融部门的自由化。如果国内金融部门超前自由化,资金在扭曲的价格体系指引下会产生错误的配置;如果对外金融部门自由化超前,在国内利率和资金流动环境劣于国际环境时,极易产生大规模的资金外逃。此外,国内的银行因仍然受到各种严格的管制,也很难与外国的银行开展有效的竞争。

  6.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金融监管

  金融自由化并不否认金融监管,即使是赞同金融自由化的人,也主张政府的适当干预是必要的。由于信息的不完全、经济行为结果的外部性、经济人的有限理性和自然垄断等因素的存在,市场就会存在缺陷,自由市场机制就不能保证“帕累托最优”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因此,政府干预是必要的。

  信息经济学对于金融监管的认识区别了金融自由化下的审慎金融监管与金融压制下的金融管制的不同:信息经济学并不否定金融监管,但是坚决否定那种以划定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具体活动范围、种类和条件为主要内容和手段的金融管制。它认为,监管的目的在于防范风险,关键在于解决信息不对称。监管当局必须努力去实现信息的透明度、可得性和可靠性。审慎监管强调应着眼于保护市场有效运作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力量本身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活动实施制约,同时也有利于市场参与监督。金融监管应该充当“裁判”和金融体系“保护神”。

  作为金融自由化韵政策手段,放松管制(Financial Deregulation)即废除或改变原有的各种限制政策,或放松原有韵限制标准。

  最近一轮较有影响的放松管制,是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对银行业混业经营的放松。它是在金融业技术不断革新、竞争日益加剧、商业银行的利润率日趋降低,以及银行控制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金融监管的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金融深化和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一种积极主动实施的金融自由化。

  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其核心内容是废止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以及其他一些相关法律中有关限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三者跨界经营的条款,准许金融持股公司可跨界从事金融业务。如“持股公司可从事金融业或附属于金融业的经营活动”,“持股公司可从事证券和保险的承销业务”,“持联邦注册执照的银行可以通过其子公司从事证券承销及商人银行的活动”等。美国证券监督委员会还考虑放宽或完全撤销有61年历史的限制卖空的规定。他们认为,市场流通量和透明度已经提高,政府监督完善,先行的条例已经过时了。

  另外一种金融自由化是被动实施的,即当一国长期实施不适当的金融管制,包括利率管制、汇率管制和资本的管制等,使管制的价格长期背离市场价值,最终因无法维持下去而不得已放松的管制。管制总是要付出代价的,不适当的放松管制和被迫的放松管制同样也是要付出代价的,有时甚至要付出比实施管制更大的代价。至今仍然在继续争论的一个问题是,究竟金融自由化是不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拉美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原因。

相关推荐: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一章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二章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三章

  由于发展中经济和转型经济通常不具备金融自由化所需要的先决条件,因而,走金融自由化的道路对它们就是不现实的。20世纪90年代以托马斯?黑尔曼、凯文?默多克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为主的金融发展理论为他们提出了第三种选择--金融约束(Financial Restraint)。

  金融约束是指通过选择一组金融政策,如对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加以控制,对市场准人加以限制和对来自资本市场的竞争加以限制等,为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制造租金机会,从而为这些部门提供必要的激励,促进它们在追逐租金机会的过程中把私人信息并人到配置决策中。

  金融约束论者以金融市场更容易失败为由批评金融自由化。他们指出,金融市场与其他市场差别巨大,金融市场不完全信息普遍存在。关于有效竞争市场的正统理论是以完全信息为前提的,这样,关于每个竞争性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的福利经济学定理,对衡量金融市场是否具有效率就没有指导意义。因为具有不完全信息或不完全市场的经济,一般来说,就不具有帕累托最优效率。-所以斯蒂格利茨提出,政府干预就能大大提高单个经济体的效率,政府干预不仅会使金融市场运行得更好,还会改善经济的绩效;主张通过政府干预使利率低于均衡利率水平,金融约束能够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同利率限制+样,政府也可以采取市场准人限制、限制银行业的竞争、抑制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定向信贷配给等措施来创造租金。只要政府使银行获得了超过竞争性市场所能得到的收益,且政府并不参与收益的分配,就可以为它们创造租金。租金创造的直接目的是为竞争者提供适当的激励。诱发出一种对社会有益的活动。这是"金融约束"论与"金融抑制"论的根本区别。

  平均租金为银行创造特许权价值(Franchise Value)。特许权价值能给银行创造一个续、稳定的利润流或“长期股本”。使银行有动力成为一个长期经营者,从而减少银行的逆向选择和道德危害行为。

  总之,金融约束论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政府干预金融的作用,认为“温和的金融压制”是必要的。通过温和的压制。提高银行的特许权价值,为银行部门创造租金。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金融自由化并不一定是实现金融深化的最优政策选择。而且至少在短期内,金融约束的经济效果要优于金融自由化。因此,发展中国家不要急于盲目推进金融自由化。

  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一方面,金融深化推动了经济发展。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Schumpeter)在1912年出版的中,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金和莱文(King and Levine,1993)在各自的著作中,都强调了资本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流的观点都认为:在存在储蓄与投资的经济活动中,资金有盈余的一方就成为储蓄者,有赤字的就是投资者,金融的作用就是把储蓄转化为投资,从而提高全社会的经济增长水平。

  金融除了直接承担商品和服务交换的资金清算外,还对经济增长主要发挥四个方面的作用:

  ①动员增加社会储蓄;

  ②分配社会资本资源;

  ③监督企业经理人员的管理活动;

  ④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

  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Raymond W.Goldsmith)在其1969年出版的《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一书中提出了衡量一国金融发展水平的相关指标:金融相关比率 (Financial Interrelations Ratio),即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实物资产总额加上对外净资产)之比。在掌握大量统计资料的基础上,他考察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后指出:“在大多数国家,如果对近十年间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考察,就会发现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大致平行的关系。随着经济总量和人均实际收人及财富的增加。金融上层结构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亦不断增大。在统计资料充分的几个国家中我们甚至还发现,经济飞速增长的时期也是金融发展速度较快的时期。”

  戈德史密斯对金融结构的分析也揭示了金融对经济的作用。他将金融结构定义为: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随时间的变化在方式上表现出差异,这些差异反映在不同的金融工具及金融机构相继出现的次序、它们的相对增长速度、对不同经济部门的渗透程度,以及对一国经济结构变化的适应速度和特点等方面。

  最新研究表明,:金融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对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发挥作用:

  ①对长期的经济平均增长水平的总体贡献;

  ②对减少贫困的带动性贡献;

  ③对稳定经济活动和收入的贡献。

  另一方面,金融深化又受到经济增长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推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相互推动方面,健全的金融体制能将储蓄资金有效地聚集并引导到生产性投资上去,从而促进经济发展;而蓬勃发展的经济也通过国民收人的提高和经济活动者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增长反过来刺激金融业的发展。二者形成一种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二者之间却存在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由于金融体制落后和效率低下,束缚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的呆滞又限制了资金的积累,制约了金融的发展,从而形成相互促退的恶性循环。

相关推荐: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一章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二章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三章

  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

  自从戈德史密斯1969年首先描述了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来,许多学者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描述和分析。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分别从一个企业、一个行业到一个国家乃至国际比较的层次上论述了金融体系的功能深化与经济的长期增长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87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数据进行的统计分析,以及对社会信用占国民收入的比率和资本化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两组数据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金融深化与人均国民收人的水平有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国民收入较高的国家,其社会信用总额与国民收入额的比例一般都在80%左右,平均资本化程度也都在40%以上,而低收入国家,这两个比例则分别在20%和10%左右。

  负债的流动比例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国家的金融深化的程度。该比例的大小也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水平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世界银行对1960―1995年的统计数据进行的比较表明:这35年里年均国民收入增长3%左右的国家,其负债流动比例都在50%以上。

  世界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大量数据表明:经济发展与金融深化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取得较大的发展,相应的,其金融必然得到相当程度的深化。可以肯定地说,没有金融的深化,经济也难有长期稳定的发展。但是,金融深化并不一定始终地、必然地会带来经济的发展,无效的或失控的金融深化反而会导致经济的实质性倒退,破坏金融自身的发展。我们必须充分认识金融深化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学会理性地选择金融深化与发展的目标、实施的步骤。恰当地制定适合本国金融发展环境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深化与发展政策。

  哈罗德―多马模型(实物增长模型)

  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由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等实物因素促成的,货币不是生产因素,其供给具有无限弹性,不会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货币供给的变动只在短期内影响商业循环,对长期经济增长无关紧要。因此,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仅关注经济的实物方面,而忽略了经济的货币方面;其模型中只有实物资产,没有货币资产。哈罗德一多马模型和典型的新古典增长模型都是没有货币资产的单一资产增长模型,即实物增长模型。在该模型中,经济增长依赖于资本的增长。具体来讲,它根据简化假设得出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公式。

  所谓有保证的增长率是指商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或计划储蓄与计划投资相等时的国民收入增长率。用S表示计划储蓄,,表示计划投资,有保证的增长率要求:

  S=I (6―1)

  哈罗德一多马模型中假定计划储蓄是收入的一个固定比率,计划储蓄函数可以表示为:

  S=sY (6―2)

  式中,s为平均储蓄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计划投资被假定为收入增量的一个不变比率,

  投资函数可以表示为:

  I=v△Y (6―3)

  式中,v为资本产出率,根据商品市场均衡的条件,可得:

  sY=v△Y (6―4)

  或: s/v=△Y/y (6―5)

  这就是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它表明国民收入增长率取决于储蓄率s和资本产出率口。由于它是根据商品市场均衡条件推导出来,它表明s/v就是商品市场处于均衡时达到的增长率,即有保证的增长率。

  在哈罗德一多马模型中。假定资本―劳动比率不变,这样,如果一国的人口增长率为n,为维持充分就业,国民收入也必须以同样的比率n增长。哈罗德把n称为国民收入的自然增长率。在充分就业状态,有保证的增长率s/v和自然增长率n相等,即:

  s/v=n (6―6)

  如果s、v和n满足该方程,经济就能按照保持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率n和保持商品市场均衡的增长率s/v增长,这时,均衡增长的途径就是充分就业的途径。然而,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这种均衡增长的途径是不稳定的,因为三个变量中,如果有一个变量如储蓄事发生变动.其他两个变量就不能内生地产生一种变量来抵消这种变化。假定由于某些原因导致平均储蓄倾向s出现下降.这时公式(6―6)就由等式变成不等式,即s/v

  从以上模型推导可以看出,哈罗德一多马模型主要关注的是实物经济的增长状况.而没有考虑到经济的货币化方面。在人类经济进入2l世纪后,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显着变化是,人类经济已经由信用经济进入证券化经济时代。在证券化经济时代,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由证券化引起的虚拟经济的增长在整体经济增长中的比重越来越高,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如果用哈罗德一多马模型作为衡量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就显得不足了。

相关推荐: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一章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二章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三章

  托宾模型(货币增长模型)

  1965年,托宾在其开拓性论文“货币与经济增长”中,将货币引入经济增长模型中,并分析了货币政策对经济稳定状态增长率的影响,建立了一个两资产投资组合的选择模型。在该模型中_,经济增长依赖于资本深化,资本深化的存在是由于个人在物质资本的竞争性资产和实际货币余额之间存在投资组合分配。个人财富在这些资产间的精确(采用总簪代能力)分配依赖于资产的相对产出和资产持有者的偏好。如果相对于资本边际生产率(资产回报)的货币产出越低,则会在个人投资组合中保留越多数量的真实资产,反之亦然。这种资本深化引起随后经济的更高增长。

  托宾认为,在增长理论中,大多假定生产中的各要素间不存在替代关系,所有变量都是实物量,货币和价格变量是没有意义的。托宾认为它要建立的模型既要考虑各要素之问的替代关系,又要考虑货币的作用。在托宾模型中,货币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可支配收入的影响进而对人们的消费或储蓄行为的影响实现的。

  根据稳态增长条件(产出、劳动力和资本按同一比率增长),稳态条件下托宾货币经济增长模型为:

  [s-(1-s)λn]f(k)=+nk (6―7)

  式中,s为储蓄率,λ为实际现金余额占收入的比例,n为国民收入的自然增长率,f为函数符号,k为人均资本存量。

  由于s

  sf(k)=nk (6―8)

  这就是单-资产的新古典模型。在托宾看来,意愿持有实际余额比率的变动,将改变均衡状态下的资本―劳动比率。托宾模型对金融深化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初步形成了以下观点:①由于通货膨胀政策有利于刺激投资,因此,有益于经济增长;②由于投资和资本积累的出现,货币收益必然低于资本收益。

  与哈罗德_多马模型相比,托宾模型前进了一大步。但是,托宾模型的主要缺陷在于对只存在法定货币(不兑现)的假设,它限制了模型对于不以法定货币为特点的经济的适用性。正是由于以上不足,它对经济的指导作用受到了限制。

  麦金农和肖的模型(发展中国家)

  麦金农和肖都认为金融抑制妨碍了储蓄投资的形成,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从而阻碍了经济发展。为此,解决之道便是实行金融深化或金融自由化。从金融与储蓄投资的关系进行考察,麦金农修改了哈罗德一多马的经济增长模型,把金融因素引入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模型中。

  在研究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关系中,麦金农采用了这样的假设,即所有经济单位都受到自筹资金的限制,并且在这些国家,投资的不可分割性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个假设在麦金农的模型中暗指了任何潜在的投资者在进行一个项目之前,必须积累该项投资所需的所有货币余额。更高的实际存款利率降低了节省实际投资余额的机会成本,因此对于希望为投资项目融资的企业起着推动作用。在托宾的投资组合方法中,货币与资本并非被替代了,而是被视为内在固有的补充。这种互补性在需求方程中被表达为实际余额(M/P):

  M/P=L(Y,Z/Y,d-n);δ(M/P)/δ(I/Y)>0 (6―9)

  式中,M/P为实际货币需求,y为收入,I为投资,d为各类存款利率加权平均数,n为预期通货膨胀率。D-n'为实际利率。

  在麦金农的模型中,货币供给条件对储蓄与投资的决策具有首要的影响,也同样被视为决策中的一部分。与托宾采用了同样的假设,即通过政府债务产生的纯粹法定货币存量必然是外生的。运用纯粹的外生法定货币,麦金农暗指的是无信用货币的世界,但是他改变了最初关于货币与收入的关系的假设,并且把收入引入托宾的投资方法中。麦金农支持其中的核心内容,但作了新古典货币主义的政策建议。

  在此方法背后暗含的假设是货币与资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通过独立生产函数进入经济中的事物--其中货币通过政府支出提供。因为法定货币的世界中是不存在借款的,因而就没有必要提供一个机制。通过这个机制,生产资本过程产生为其生产融资所需的货币。如果麦金农的第一个假设被改变并引入信用货币,则这种在任何一个时期商业部门必须是一个纯储蓄者而非纯负债者的特殊假设将至少在互补性理论中是必须的。在托宾的模型中,缺少信用货币是该理论最主要的缺陷,即使它是第一个近似的模型。

  肖的正式的理论贡献并不基于法定货币世界的严格假设,相反,它的中心集中在金融中介在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就提高利率而言,金融自由化的例子主要是由于储蓄者和投资者之间金融中介数量的扩大。通过增加储户的收益,金融中介的贷款能力也提高了,并且银行也能够分配大量的投资基金。投资基金的增加导致或引起投资数量的增加。肖认为投资者借款实际成本的降低以及投资平均效率的提高是因为银行现在可以在风险分散、贷款、运作效率上及信息成本上获得规模经济。

  从麦金农和肖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关系模型及其扩展可以看出,该模型主要是从发展中国家存在金融抑制的角度进行的设计,因此,它对发展中国家解除金融管制、实现金融深化是有重要意义的。与前两个模型相比,它更能反映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因此。当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金融深化的关系时,有众多经济学家采用以上模型。

相关推荐: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一章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二章

2012年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考试辅导:第三章

  我国的金融改革是伴随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进程而启动和不断深入的。我国立足于本国国情,吸取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经验,进行大胆独到的探索,创造性地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金融体系。它不仅是对计划经济条件下金融体制的主动调整,而且也是对金融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行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我围金融改革的历程与内容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启动并不断深入,初步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体,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以及其他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调控与监管体系。

  1.中央银行体制的确立与发展

  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只有一家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因为在“文革”,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分别并人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并人了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具有双重职能,既是政府管理金融业的政府机关。又是办理各种金融业务的经济组织。这种"大一统"的金融体制,到了改革发展的年代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从1979年开始,工行、农行、中行等三家银行陆续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此前,在文化大革命中的1972年4月,为了解决当时基本建设战线的混乱局面,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得以先行恢复。到1983年,工商银行最后一个分离出来后,中国人民银行自己也完全独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职能Jo 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在机构设置上进行了由省分行到大区行的改革,在全国设立了九大分行(、沈阳、天津、济南、西安、南京、上海、成都、武汉、广州)和北京、重庆两大总行营业部。在机构建设的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金融调控模式也进行了不断的改革,由直接调控走向间接调控,调控手段由对贷款的额度控制转到综合运用三大政策工具和其他工具。这些都标志着我国现代中央银行体制的确立和发展。

  2.商业银行和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恢复、建立与改革

  1979年以后,在四大国有专业银行恢复重建的基础上,又逐渐恢复建立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987年以后,我国又相继成立了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股份制的商业银行;同时成立了财务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结构;另外还积极开拓国际金融市场,引进外资金融机构;1994年,我国又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初步实现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分离;四大国有专业银行也完成了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化,并于2003年起相继进行股份制改造.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在2005―2007年间相继成功上市,2008年国家开发银行也实施了商业化的改革。

  3.金融监管机构的单设与专业化金融监管体制的确立

  1992年建立了中国证监会;1998年建立了中国保监会;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一分为二,分离出专司金融监管职能的中国银监会,从而使中国人民银行从日常金融监管中解脱出来,专门独立从事货币政策的研究制定与实施工作。这样的金融监管机构的单设.使我国的金融监管制度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中央银行的统一监管走上了专业化金融监管机构的分业监管,为金融监管的规范化和高效能创造了条件和环境,适应了当时历史条件下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4.金融市场的构建与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建立了以同业拆借、商业票据和

分享到: 编辑:环球网校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经济师资格查询

经济师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经济师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经济师各地入口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