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护师 > 护师备考资料 > 2019年初级护师《儿科护理学》复习重点:第三章

2019年初级护师《儿科护理学》复习重点:第三章

更新时间:2018-10-22 15:53:56 来源:环球网校 浏览130收藏13

护师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地区

获取验证 立即预约

请填写图片验证码后获取短信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免费获取短信验证码

摘要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防治和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护理科学。2019年初级护师《儿科护理学》复习重点有哪些?环球网校护师频道分章节为大家介绍。本文为2019年初级护师《儿科护理学》第三章新生儿和患病新生儿的护理的重点内容。

第三章 新生儿和患病新生儿的护理

【大纲要求】

三、新生儿及患病新生儿的护理  1.概述  新生儿分类  熟练掌握  ① 
2.足月新生儿的特点及护理  (1)正常新生儿的特点
(2)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状态
(3)新生儿的护理 
熟练掌握
掌握
熟练掌握 


③ 
3.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  (1)早产儿的特点
(2)早产儿的护理 
熟练掌握
熟练掌握 

③ 
4.新生儿窒息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治疗要点
(4)护理措施 
熟练掌握
熟练掌握
掌握
熟练掌握 



③ 
5.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治疗要点
(5)护理措施 
熟练掌握
熟练掌握
了解
掌握
熟练掌握 




③ 
6.新生儿颅内出血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治疗要点
(5)护理措施 
熟练掌握
熟练掌握
了解
掌握
熟练掌握 




③ 
7.新生儿黄疸  (1)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2)新生儿黄疸分类
(3)临床表现
(4)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常见疾病
(5)辅助检查
(6)治疗要点
(7)护理措施 
熟练掌握
熟练掌握
熟练掌握
掌握

了解
掌握
熟练掌握 







③ 
8.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治疗要点
(5)护理措施 
熟练掌握
熟练掌握
了解
掌握
熟练掌握 




③ 
9.新生儿肺炎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治疗要点
(5)护理措施 
熟练掌握
熟练掌握
了解
掌握
熟练掌握 




③ 
10.新生儿败血症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治疗要点
(5)护理措施 
熟练掌握
熟练掌握
了解
掌握
熟练掌握 




③ 
11.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治疗要点
(4)护理措施 
熟练掌握
熟练掌握
掌握
熟练掌握 



③ 
12.新生儿破伤风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治疗要点
(4)护理措施 
熟练掌握
熟练掌握
掌握
熟练掌握 



③ 

2019年初级护师《儿科护理学》大纲要求

【复习重点】

第一节 概述

新生儿是指从出生后脐带结扎至生后28日内的婴儿。

出生后7日内的新生儿又称早期新生儿。

新生儿既是胎儿的延续,又是人类发育的基础阶段。围生期是指产前、产时和产后的一个特定时期,我国围生期是指从妊娠满28周至出生后7日这一段时期。

新生儿的分类方法

(一)按胎龄分类

足月儿:指胎龄≥37周至<42周(259~293d)的新生儿。

早产儿:指28周≤胎龄<37周(<259d)的新生儿,又称未成熟儿。

过期产儿:指胎龄≥42周(≥294d)的新生儿。

按出生:

2019年初级护师《儿科护理学》复习重点:第三章

(二)根据出生体重分类

1.正常体重儿 出生体重在2500~4000g的新生儿。

2.低出生体重儿 指出生1小时内体重不足2500g的新生儿,常见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其中出生体重低于1500g者称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低于1000g者称超低出生体重儿。

3.巨大儿 出生体重大于4000g者,包括正常和有疾病者。

2019年初级护师《儿科护理学》复习重点:第三章

(三)根据体重和胎龄关系分类

小于胎龄儿:出生体重<第10百分位

适于胎龄儿:第10百分位<出生体重<第90百分位

大于胎龄儿:出生体重>第90百分位

同孕龄出生平均体重百分位

胎龄(周)

第10百分位数(克)

第90百分位数(克)

28

972

1799

37

2413

3442

(四)高危儿

指已发生或有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特殊监护的新生儿。

1.母亲有异常妊娠史的新生儿 母亲患有糖尿病、孕期阴道流血、各种感染、妊高征、先兆子痫、子痫及母亲为Rh阴性血型等;孕妇过去有死胎、死产史等。

2.异常分娩的新生儿 各种难产和手术产儿,分娩过程中使用镇静和镇痛药物等。

3.出生时异常的新生儿 出生时Apgar评分小于7分、脐带绕颈、各种先天畸形和疾病等。

4.孕妇有不良生活习惯史 吸烟、吸毒、酗酒等。

5.曾有新生儿期因疾病死亡史者。

6.正常新生儿以外的各种类型新生儿及有疾病的新生儿。

第二节 足月新生儿的特点及护理

正常足月新生儿是指胎龄满37~42周出生,体重2500g~4000g,身长47cm以上,无任何畸形和疾病的活产新生儿。

1.新生儿外形特点

 

足月儿

早产儿

皮肤
头发
耳壳
乳腺
指甲
跖纹
外生殖器

红润,皮下脂肪丰富,胎毛少。
分条清楚
软骨发育好,有弹性。耳舟清楚
可触及结节
过指端
遍及整个足底
大阴唇遮盖小阴唇,睾丸下降

绛红、水肿,皮下脂肪少,胎毛多
纤细、绒毛状
缺乏软骨,可折,耳舟不清楚,易贴颅骨
无结节
未达指端
仅足底前部有1-2条
大阴唇不能遮盖小阴唇,睾丸未下降

2.体温

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调节能力差。皮下脂肪较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比成人快4倍;体温易随外界温度而变化。新生儿产热主要依靠棕色脂肪的代谢。

新生儿出生后30分钟至1小时体温下降。如环境温度适中,体温逐渐回升,并在36~37℃之间波动。

“适中温度”又称“中性温度”,指一种适宜的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机体耗氧量最少,代谢率最低,蒸发散热量亦少,又能保证正常体温。

新生儿适中温度与体重及日龄有关,正常足月新生儿穿衣、包裹棉被、室温维持在24℃,便可达到中性温度的要求。

3.呼吸系统:

胎儿在子宫内不需要肺的呼吸,但有微弱的呼吸运动。出生时经产道挤压,1/3肺液由口鼻排出,其余由肺间质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如吸收延迟,则出现湿肺。新生儿在第一次吸气后,肺泡张开。呼吸浅快,40~45次/分。新生儿胸腔较小,肋间肌较弱,胸廓运动较浅,主要靠膈肌运动,呼吸呈腹式。

超过在60-70次/分称呼吸急促

4.心血管系统:

胎儿出生后血液循环发生巨大变化,脐带结扎,肺血管阻力降低,卵圆孔和动脉导管出现功能性关闭。

新生儿心率波动范围较大,平均心率为100-150次/分,血压平均为70/50mmHg(9.3/6.7kPa)。

早产儿心率安静时平均为120~140次/分,血压较低。

5.消化系统:

出生时因下食管括约肌压力低,胃底发育差,呈水平位,幽门括约肌较发达,故新生儿易有溢奶,早产儿更多见。

新生儿生后12小时排出胎便,呈黑绿色,2~3d排完,粪便转为黄绿色。如24小时未排胎粪者应检查是否有消化道畸形。

6.血液系统:

新生儿在胎儿期处于相对缺氧状态,出生时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相对较高,血容量85~100ml/kg,与脐带结扎时间有关,脐带结扎延迟可从胎盘中多获得血容量。白细胞计数生后第1日可达(5~20)×109/L,分类中以中性粒细胞为主,4~6日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相近,以后以淋巴细胞占优势。

7.泌尿系统:足月儿一般在生后24小时内开始排尿,少数在48小时内排尿,一周内每日排尿可达20次。

婴儿出生时肾小球滤过率低,浓缩功能差,不能迅速有效地处理过多的水和溶质,易造成水肿或脱水症状。

8.神经系统

新生儿脑重占体重10%~20%(成人仅2%)。约重300~400g。

脊髓末端约在L3~4腰椎下缘,故腰椎穿刺应在L4~5腰椎间隙进针。

足月儿出生时具备的原始反射有: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如患神经系统疾病时这些反射可消失。

9.免疫系统

新生儿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够成熟。脐部为开放伤口,细菌易繁殖并进入血液;

血清补体含量低,缺乏趋化因子,故白细胞吞噬作用差;IgG是唯一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IgA、IgM不能通过胎盘,新生儿分泌型IgA缺乏,使新生儿尤其易患呼吸道及消化道疾病。

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状态

1.生理性体重下降

新生儿在生后数日内,因丢失水分较多,出现体重下降,但一般不超过10%,生后10日左右,恢复到出生时体重。

24小时排尿、排便

2.生理性黄疸

大部分新生儿在生后2~3日即出现黄疸,4~5日最重,2周内消退,但患儿一般情况良好,食欲正常。

3.生理性乳腺肿大

女足月新生儿出生后3~5日,乳腺可触到蚕豆到鸽蛋大小的肿块,因胎内母体的孕酮和催乳素经胎盘至胎儿体内,出生后这些激素影响突然中断所致,多于2~3周消退。

4.假月经

部分女婴在生后5~7日,可见阴道流出少量的血液,持续1周停止。是因母体雌激素在孕期进入胎儿体内,出生后突然消失引起,一般不必处理。

5.口腔内改变

新生儿上颚中线和齿龈切缘上常有黄白色小斑点,民间称“板牙”、“马牙”,是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所致又称“上皮珠”,生后数周到数月逐渐消失,不需处理。

新生儿面颊部的脂肪垫俗称“螳螂嘴”,对吸乳有利,不应挑、割,以免发生感染。

新生儿的护理

1.新生儿室条件

病室干净、清洁、整齐,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温度22~24℃,湿度55%~65%。床与床之间的距离为1m。

2.保持呼吸道通畅

新生儿出生后应迅速清除口、鼻分泌物,防止吸入性肺炎。不可随意将物品放在新生儿口、鼻腔处或按压胸部。

3.保持体温稳定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因此,需要有足够的保暖措施。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监测体温变化,使新生儿身体处于耗氧量最少,蒸发散热量最少,新陈代谢最低的“适中环境”中。

4.预防感染

建立消毒隔离制度,完善清洗设施。避免交叉感染。

5.皮肤护理

每日检查脐部,并用75%乙醇消毒,保持局部皮肤干燥,防止感染造成脐炎。

6.喂养

出生后30分钟左右可抱至母亲处给予吸吮,鼓励母亲按需哺乳。无法母亲哺乳时,首先试喂5~10%葡萄糖液10ml,吸吮及吞咽功能良好者,可给配方奶,每3小时一次。

7.预防接种

出生后3日接种卡介苗;

出生1日、1个月、6个月时,各注射乙肝疫苗1次。

按需哺乳

第三节 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

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是指胎龄大于28周,但不满37周的活产婴儿。

一、早产儿的特点

1.外观

足月儿

早产儿

皮肤
头发
耳壳
乳腺
指甲
跖纹
外生殖器

红润,皮下脂肪丰富,胎毛少
分条清楚
软骨发育好,有弹性。耳舟清楚
可触及结节
过指端
遍及整个足底
大阴唇遮盖小阴唇,睾丸下降

绛红、水肿,皮下脂肪少,胎毛多
纤细、绒毛状
缺乏软骨,可折,耳舟不清楚,易贴颅骨
无结节
未达指端
仅足底前部有1-2条
大阴唇不能遮盖小阴唇,睾丸未下降

2.体温

早产儿体温中枢调节功能差,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薄,容易散热,加之棕色脂肪少,无寒战反应,产热不足,保暖性能差,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

3.呼吸系统

早产儿呼吸中枢相对更不成熟,呼吸节律不规则,可发生呼吸暂停。

呼吸暂停是指呼吸停止超过15~20秒,或虽不到15秒,但心率减慢<100次/分,并出现发绀及肌张力减低。

早产儿的肺部发育不成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少,易发生肺透明膜病。在子宫内有窘迫史的早产儿更易发生吸入性肺炎。

新生儿胸腔较小,肋间肌较弱,胸廓运动较浅,主要靠膈肌运动,呼吸呈腹式。

4.循环系统

安静时,心率较足月儿快,平均120~140次/分,血压也较足月儿低。

5.消化系统

早产儿下食管括约肌压力低,胃底发育差,呈水平位,而幽门括约肌较发达,容易发生溢乳。

各种消化酶分泌不足,胆酸分泌较少,不能将脂肪乳化,对脂肪的消化吸收较差,故以母乳喂养为宜,缺氧或喂养不当可引起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早产儿肝脏发育不成熟,肝葡萄糖醛基转移酶活性较低,生理性黄疸出现的程度较足月儿重,持续时间也长。

由于早产儿胎粪形成较少和肠道蠕动无力,胎粪排出延迟。

6.血液系统

早产儿白细胞计数较低为(6~8)×109/L;大多数早产儿在第3周末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持续2周左右。血小板数量较足月儿略低,维生素K储存量少,致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活性较低。由于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低下,先天储铁不足,血容量迅速增加,“生理性贫血”出现早,胎龄越小,贫血持续时间越长,程度越重。

7.泌尿系统

早产儿的肾小管对醛固酮反应低下,肾脏排钠增多,易发生低钠血症。其血中的碳酸氢盐浓度极低,阴离子间隙较高,肾小管排酸能力有一定的限制,蛋白质入量增多时,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由于肾脏对糖的回吸收能力较低,当葡萄糖输入过多时,常有尿糖出现。

低钠血症、代酸、尿糖

8.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功能和胎龄有密切关系,胎龄越小,反射越差,早产儿易发生缺氧,而导致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生。

早产儿脑室管膜下存在发达的胚胎生发层组织,因而易导致颅内出血。

9.其他

早产儿吸吮能力较弱,食物耐受力差,出生1周内热量供给低于足月儿。

早产儿肾上腺皮质激素及降钙素分泌较高,终末器官对甲状旁腺素反应低下,易有低钙血症发生。

同时,早产儿体内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发育不够完善,免疫球蛋白含量较低,特别是分泌型IgA缺乏,易患感染性疾病。

二、早产儿的护理

1.环境

早产儿应与足月儿分室居住,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4~26℃,(注意新生儿室温 22~24℃)

晨间护理时,提高到27~28℃,相对湿度55%~65%。

2.保暖

一般体重小于2000g者,应尽早置于婴儿培养箱保暖。体重大于2.0kg再放在婴儿保暖箱外保暖,维持体温在36.5~37℃。

每日测体温6次,注意体温的变化,如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3.合理喂养

(1)开奶时间:

出生体重在1500g以上而无青紫的患儿,可出生后2~4小时喂10%葡萄糖水2ml/kg,无呕吐者,可在6~8小时喂乳。

出生体重在1500g以下或伴有青紫者,可适当延迟喂养时间。

足月儿出生后30分钟左右-按需

(2)喂奶量:喂乳量应根据消化道的消化及吸收能力而定,以不发生胃内潴留及呕吐为原则。

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每次喂乳量越少,喂奶间隔越短,并且根据喂奶后有无腹胀、呕吐、胃内残留(管饲喂养)及体重增长情况调整(理想者每日增长10~15g)。

(3)喂养方式:由于早产儿各种消化酶分泌不足,消化、吸收能力较差,但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物质多,因此,最好用母乳喂养,无法母乳喂养者以早产婴配方奶为宜。

(4)喂养方法:有吸吮无力及吞咽功能不良者,可用滴管或鼻饲喂养,必要时,静脉补充高营养液。喂养后,患儿宜取右侧卧位,并注意观察有无青紫、溢乳和呕吐的现象发生。

(5)评估: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日晨起空腹测体重一次,并记录,以便分析、调整营养的补充。

4.维持有效呼吸

早产儿呼吸中枢不健全,易发生缺氧和呼吸暂停。

有缺氧症状者给予氧气吸入,吸入氧浓度及时间,应根据缺氧程度及用氧方法而定,常用氧气浓度30%~40%。

吸氧时间不宜过长,或在血气监测下用氧,防止发生氧中毒。

5.预防出血

新生儿和早产儿易缺乏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出生后应补充维生素K,肌内注射维生素K1,连用3日,预防出血症。

6.预防感染

足月儿和早产儿免疫功能不健全,应加强口腔、皮肤及脐部的护理,每日沐浴1~2次。脐部未脱落者,可采用分段沐浴,沐浴后,用2.5%碘酊和75%乙醇消毒局部皮肤,保持脐部皮肤清洁、干燥。每日口腔护理1~2次。

7.密切观察病情

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并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

第四节 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窒息

出生后无自主呼吸或呼吸抑制所导致的低氧、高碳酸血症、代谢性酸中毒。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凡是造成胎儿或新生儿血氧浓度降低的任何因素都可引起窒息。

1.孕母因素 ①母亲全身疾病:糖尿病、心、肾疾病等;②产科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等;③孕母吸毒、吸烟等;④母亲年龄>35岁或<16岁,多胎妊娠等。

2.分娩因素 ①脐带受压、打结、绕颈;②手术产、高位产钳、臀位抽出术等;③产程中药物使用不当(如麻醉、镇痛剂、催产药)等。

3.胎儿因素 ①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巨大儿等;②畸形:呼吸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等;③羊水或胎粪吸入致使呼吸道阻塞;④宫内感染所致神经系统受损等。

母体与胎儿间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障碍,导致呼吸衰竭继而引起循环、中枢神经、消化系统和代谢方面改变。

【病因】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围产儿死亡或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

Apgar 评分

心跳 、呼吸、肌张力、弹足底反应、皮肤颜色

窒息的本质是缺氧

(二)临床表现

胎儿宫内窒息

胎儿缺氧早期有胎动增加,胎心率≥160次/分;晚期则胎动减少,甚至消失,胎心率<100次/分或停搏, 羊水胎粪污染呈黄绿或墨绿色。

新生儿窒息诊断和分度

Apgar首先提出而命名。生后1分钟进行评分,内容包括皮肤颜色、心率、对刺激的反应、肌张力和呼吸五项指标;每项0~2分,总共10分,

8~10分为正常,

4~7分为轻度窒息(一般处理),

0~3分为重度窒息(急救)。

Apgar评分法

体征

评分标准

评分

 

0分

1分

2分

1分钟

5分钟

皮肤颜色

青紫或苍白

躯干红,四肢紫

全身红

 

 

心率(次/分)

<100

>100

 

 

弹足底或插鼻管反应

无反应

有些动作,如皱眉

哭,喷嚏

 

 

肌张力

松弛

四肢略屈曲

四肢活动

 

 

呼吸

无呼吸

浅表,哭声弱

正常,哭声响

 

 

1.呼吸系统 可出现羊水吸入性肺炎或胎粪吸入综合征、肺透明膜病、呼吸暂停等。

2.循环系统 轻度窒息可发生心脏传导系统和心肌受损;严重者出现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

3.泌尿系统 可发生急性肾衰竭,表现为少尿、蛋白尿、血中尿素氮、肌酐增高,肾静脉栓塞可出现肉眼血尿。

4.消化系统 应激性溃疡、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黄疸加重等。

5.神经系统 缺氧缺血性脑病和颅内出血。意识障碍、肌张力改变及原始反射消失、惊厥、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等一系列表现。

6.机体代谢方面 糖原消耗增加、无氧酵解加速,引起酸中毒、低血糖、低钙血症、低钠血症等一系列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三)治疗原则

1.早期预测

预防及治疗孕母疾病,及时评估进行Apgar评分,做好抢救准备工作。

2.及时复苏 采用国际公认的ABCDE复苏方案。

3.复苏后处理 评估和检测呼吸、心率、血压、肤色、氧饱和度及神经系统症状。

复苏方案 — “ ABCDE ” 方案

A (airway) 尽量吸净呼吸道黏液

B (breathing) 建立呼吸

C (circulation) 维持正常循环

D (drugs) 药物治疗

E (evaluation ) 评价

A是根本,B是关键, E贯穿于整个复苏过程中。

(四)护理措施

1.新生儿窒息复苏步骤 积极配合医生按A、B、C、D、E程序进行复苏。

(1)保持呼吸道通畅(A):患儿仰卧,肩部以布卷垫高2~3cm,使颈部稍向后伸仰,使气道通畅迅速清除口、鼻、咽及气道分泌物。

(2)建立呼吸,增加通气(B):拍打或弹足底,也可摩擦患儿背部等触觉刺激,促使呼吸出现。

如无自主呼吸、心率小于100次/分者,应立即用复苏器加压给氧,面罩应密闭口、鼻;通气频率为30~40次/分;压力大小应根据患儿体重而定,通气有效可见胸廓起伏。

(3)维持正常循环

保证足够的心每搏输出量(C):胸外按压心脏,一般采用双拇指(环抱法)或中、示指法按压,操作者双拇指并排或重叠于患儿胸骨体下1/3,其他手指围绕胸廓托在后背同时按压。

或仅用中、示两手指并拢按压胸骨体下1/3处,频率为120次/分,按压深度为胸廓压下约1~2cm。

按压有效可摸到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

按压与通气比为3:1。

(4)药物治疗(D):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保证药物及时进入体内;胸外按压心脏不能恢复正常循环时,可给予静脉、气管内注入1:1000肾上腺素;根据医嘱,及时正确输入纠酸、扩容剂等。

(5)评价:复苏过程中,及时评价患儿情况并准确记录。

2.加强监护

患儿取侧卧位、床旁备吸引器等物品。监护的主要内容为神志、肌张力、体温、床温、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尿量和窒息所致各系统症状,注意喂养,合理给氧,观察用药反应,认真填写护理记录。

3.保暖

贯穿于整个治疗护理过程中,可将患儿置于远红外保暖床,病情稳定后置暖箱中保暖或热水袋保暖,维持患儿肛温36.5~37℃。

4.安慰家长

耐心细致地解答病情,介绍有关的医学基础知识,取得家长理解,减轻家长的恐惧心理,得到家长的最佳配合。

新生儿窒息必考点总结:

①病因-缺氧

②症状-青紫 阿普加评分 及分度

③抢救措施

第五节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缺氧缺血性脑病(HIE)

是指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足月儿多见。

【病因】

缺氧是发病的核心,其中围生期窒息是最主要的病因。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引起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害的病因很多,缺氧原因有围生期窒息、反复呼吸暂停、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右向左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等。

缺血因素有心脏停搏或严重的心动过缓、重度心力衰竭或周围循环衰竭等。

缺氧缺血性脑病引起脑损伤的部位与胎龄有关。

足月儿主要累及脑皮质、矢状窦旁区,早产儿则易发生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二)临床表现

根据意识、肌张力、原始反射改变、有无惊厥、病程及预后等,临床上分为轻(兴奋)、中(抑制、迟钝)、重度(重度抑制、昏迷)。

特点是兴奋和抑制交替出现。症状常发生在生后24h内。

惊厥最常见的表现。

同时有前囟隆起等脑水肿症状体征。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分度

项目

轻度

中度

重度

意识

兴奋

嗜睡、迟钝

昏迷

肌张力

正常

减低

松软

拥抱反射

活跃

减弱

消失

吸吮反射

正常

减弱

消失

惊厥

常有

多见或频繁发作

中枢性呼吸衰竭

无或轻度

严重

瞳孔改变

常缩小

不对称或扩大,对光反射消失

前囟张力

正常

正常或稍饱满

饱满、紧张

病程及预后

症状于24小时后逐渐减轻,少有后遗症

大多2周内症状消失,不消失者如存活,可能有后遗症

病死率高,多1周内死亡,存活者多有后遗症

1.轻度

机体主要表现为兴奋、激惹,肢体及下颏可出现颤动,拥抱反射活跃,肌张力正常,呼吸平稳,一般不出现惊厥。症状于24小时后逐渐减轻。

辅助检查,脑电图正常,影像学诊断可无阳性表现。

2.中度

机体主要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肌张力降低,肢体自发动作减少,病情较重者可出现惊厥。前囟张力正常或稍高,拥抱、吸吮反射减弱,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等。足月儿出现上肢肌张力减退较下肢重,而早产儿则表现为下肢肌张力减退比上肢重。

辅助检查,脑电图检查可见癫痫样波或电压改变,影像诊断常发现异常。

3.重度

机体主要表现为意识不清,昏迷状态,肌张力低下,肢体自发动作消失,惊厥频繁发作,反复呼吸暂停,前囟张力明显增高,拥抱、吸吮反射消失,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差,心率减慢等。

辅助检查,脑电图及影像诊断明显异常。脑干诱发电位也异常。

此期死亡率高,存活者多数留有后遗症。

(三)辅助检查

B超 具有无创、价廉,对脑室及其周围出血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72小时内使用B超(早期)。

CT扫描(首选) 有助于了解脑水肿范围、基底核及丘脑损伤、脑梗死、颅内出血类型,对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最适检查时间为生后2~5天。

脑电图 可客观地反应脑损害程度,判断预后及有助于惊厥的诊断。 1周内选用脑电图。

MRI 对脑白质和脑灰质分辨率异常清晰,能发现B超和CT发现不到的地方。病后1-2天首选MRI。

如果要发现丘脑、基底节有无病灶首选MRI。 基底核及丘脑损伤。

如果了解脑水肿范围、颅内出血类型首选CT。

脑电图 可客观地反应脑损害程度。

HIE病后1-2天首选MRI,72小时内使用B超,

2-5天内选用CT,1周内选用脑电图。

头颅B超

脑水肿 → → → 脑水肿消失

脑实质和基底节回声基本恢复正常,侧脑室显示清晰→脑水肿消失

(四)治疗

1.支持疗法

(1)供氧、纠正酸中毒。

(2)纠正低血糖:维持血糖高值4.16-5.55mmol/L(75-100mg/dl)。

(3)纠正低血压:输注多巴胺5~15μg/(kg·min)或多巴酚丁胺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

(4)补液:每天液量控制在60~80ml/kg。

给氧、改善通气,纠正酸中毒、低血糖;维持血压稳定。

2.控制惊厥

首选苯巴比妥钠,负荷量为20mg/kg,15~30min内静脉滴入。如惊厥未控制,可配合使用地西泮(安定)。

3.治疗脑水肿、恢复脑功能

颅内压增高时,首选呋塞米,无效考虑甘露醇等脱水剂。一般不主张用激素。

(五)护理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畅 维持呼吸功能,患儿取侧卧位、床旁备吸引器等物品,合理给氧,耐心喂养。

2.消毒隔离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防止交叉感染。

3.加强监护 监护的主要内容为神志、肌张力、体温、床温、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尿量和窒息所致各系统症状。遵医嘱应用脱水药物,避免外渗,观察用药反应,认真填写护理记录。

4.安慰家长 耐心细致地解答病情,介绍有关的医学基础知识,取得家长理解,减轻家长的恐惧心理,得到家长最佳的配合。

分享到: 编辑:兰兰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护师资格查询

护师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护师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