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八大员 > 八大员经验分享 > 建筑测量员的放线标准做法

建筑测量员的放线标准做法

更新时间:2019-12-17 17:58:59 来源:环球网校 浏览61收藏6

八大员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地区

获取验证 立即预约

请填写图片验证码后获取短信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免费获取短信验证码

摘要 测量员,一个风吹日晒、不惧寒冬炎热的职业,也是“文武双全”(文能CAD,Cass,各种测量资料和测量仪器;武能翻山越岭,扛仪器。)的职业。漫长的工程路,执着的工程人,今天环球网校为大家带来“八大员之测量员:掌握工地测量员的放线技巧”。

一、测量工作原则

审查图纸:所有尺寸、建筑物关系进行校核,平面、立面、大样图所标注的同一位置的建筑物尺寸、形状、标高是否一致;室内外标高之间的关系是否正确。

实施测量原则:以大定小、以长定短、以精定粗、先整体后局部。

测量主要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施工前测量方案审批通过(方案中要有:建立测量网络控制图、结构测量放线图、标高传递图、水电定位图、砌筑定位放线图、抹灰放线控制图等)。

二、测量标准做法

A1:所有精密仪器必须经过计量检测,合格后才允许在施工现场使用

A2:建立测量仪器台账统一管理,定期维护与保养

A3:现场建立3个以上三级坐标、高程控制点,采用钢管做维护、警示

A4:沉降观测点采用Φ20镀锌圆钢加工,测量点位统一进行编号,沉降由第三方实施观测,进入主体标准层开始观测

A5:临时测量控制点采用木桩制作,桩截面不小于50*50mm,木桩顶部平整;木桩周边浇筑混凝土避免扰动

A6:场地内设置施工测量控制基准点,采用混凝土浇筑,必须牢固、坚实

A7: 建立方格网控制图,占地面积≤1万m2方格网间距10m;占地面积≥1万m2方格网间距20m,地形复杂的可适当调整

A8:进场前,根据国土局提供的基准点进行建筑物定位测量,并在场地附件建立施工期间坐标控制网、标高控制点

A9:施工单位在完成建筑定位、轴线测量后报监理公司复核

A10:基础施工轴线引测采用龙门桩

A11:主体结构施工在楼层内建立轴线控制网(内控法),控制点不少于4个

A12:所有主控线、轴线交叉位置必须采用红油漆做好标识

A13:楼层内设置的传递点必须采用激光铅垂仪进行传递,严禁采用线锤投射控制线

A14: 结构放线采用双线控制,控制线与定位线间距按照300mm测;轴线、墙柱控制线、周边方正线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同时引测

A15:模板上弹出墙、梁控制线,采用扫平仪或经纬仪投测,严禁直接从梁模进行引测放线

A16:结构标高传递在塔吊、建筑物外墙上同时设置互相校对,每月利用场地内的高程控制基准点对建筑物、塔吊上的标高进行复核,并形成书面复核记录报监理公司备案,严禁利用钢管脚手架传递标高)

A17:建筑物大角位置设置垂直度控制线,控制线距墙边100mm

A18:模板、浇筑完成后的混凝土楼板面沿建筑物边檐口控制线,线距离檐边300mm

A19:结构墙体内预埋线盒采用结构控制线、结构1米线做精确定位

A20:模板安装完成后,按照装修图纸在模板上做水电预埋的精确定位

A21: ①砌筑定位放线必须采用双控线(定位线、控制线都要弹出),结构墙体上弹出砌筑定位线;②砌筑端头无剪力墙,采用竖皮杆;③施工完成的砼墙面提前弹出结构1m线 ④门洞口采用对角线表示,同时弹出门洞中线 ⑤每间房间控制线相交处采用红油漆标识

A22:砌筑前,利用激光扫平仪将地面门洞定位线弹到梁侧,将建筑1m线传递到梁侧控制门洞标高

A23:管道井、烟道也须设置双控线。成品烟道和水电预留孔,在结构施工阶段,须放线定位

A24:将建筑控制线翻到砌体墙上,利用建筑1m线对水电预埋进行精确定位

A25:抹灰利用结构控制线、砌筑控制线进行灰饼定点,并将地面控制线弹到墙上

A26:门洞侧面、顶面利用砌筑门洞中线,采用扫平仪进行灰饼定点

A27: 烟道、水电管井也须采用激光贴饼。保证现场与设计尺寸一致

A28:门窗洞口二次收口弹控制线150mm,门窗侧面和顶面按A26进行灰饼定点

A29:抹灰完成后在墙面弹出建筑1m线

测量本不难,也无复杂高深的东西,需要的更多是经验的积累与沉淀;测量更不是单纯的理解,更是从业人员综合能力的体现。以上就是环球网校为大家带来的“建筑测量员的放线标准做法”,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环球网校,其他建筑类内容可以直接输入关键词搜索,也可点击下方免费下载领取学习资料。

分享到: 编辑:巩明伟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八大员资格查询

八大员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八大员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八大员各地入口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