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西医结合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大纲
更新时间:2022-04-07 11:05:03
来源:环球网校
浏览
收藏
内科主治医师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摘要 2022年中西医结合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大纲已经公布,分为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考试大纲内容与2021年相比有细微变化,为了帮助各位考生复习,环球网校编辑整理了“2022中西医结合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大纲”相关内容,请参阅。
2022中西医结合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大纲
基础知识
考试 学科 |
单元 | 细 目 | 要 点 | 考试科目 |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 (一)整体观念 | 1.整体观念的概念 | 1 |
2.整体观念的内容 | 1 | |||
(二)辨证论治 | 1.症、证、病的概念 | 1 | ||
2.辨证论治的概念 | 1 | |||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 1 | |||
二、阴阳学说 |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 1 | |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 1 | |||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 1 | |||
4.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1 | |||
三、五行学说 |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1.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 1 | |
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 1 | |||
3.指导疾病的诊断 | 1 | |||
4.指导疾病的治疗 | 1 | |||
四、藏象 | (一)心 | 1.主要生理功能 | 1 | |
2.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 1 | |||
(二)肺 | 1.主要生理功能 | 1 | ||
2.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 1 | |||
(三)脾 | 1.主要生理功能 | 1 | ||
2.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 1 | |||
(四)肝 | 1.主要生理功能 | 1 | ||
2.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 1 | |||
(五)肾 | 1.主要生理功能 | 1 | ||
2.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 1 | |||
(六)胆 | 胆的生理功能 | 1 | ||
(七)胃 | 胃的生理功能 | 1 | ||
(八)小肠 | 小肠的生理功能 | 1 | ||
(九)大肠 | 大肠的生理功能 | 1 | ||
(十)膀胱 | 膀胱的生理功能 | 1 | ||
(十一)三焦 | 三焦的生理功能 | 1 | ||
(十二)脑 | 脑的生理功能 | 1 | ||
(十三)女子胞 | 1.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 1 | ||
2.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 1 | |||
(十四)脏腑之间的关系 | 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 1 | ||
2.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 1 | |||
3.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 1 | |||
五、气血津液 | (一)气 | 1.气的生成 | 1 | |
2.气的分类 | 1 | |||
3.气的运动 | 1 | |||
4.气的功能 | 1 | |||
(二)血 | 1.血的生成 | 1 | ||
2.血的运行与功能 | 1 | |||
(三)津液 | 1.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 1 | ||
2.津液的功能 | 1 | |||
(四)气与血的关系 | 1.气为血帅 | 1 | ||
2.血为气母 | 1 | |||
(五)气与津液的关系 | 1.气能生津、行津和摄津 | 1 | ||
2.津能生气、载气 | 1 | |||
六、病因 | (一)外感性致病因素 | 1.六淫共同的致病特点 | 1 | |
2.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 1 | |||
3.疫疠邪气 | 1 | |||
(二)七情内伤 | 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 | 1 | ||
(三)饮食失宜 | 饮食不节、不洁、偏嗜 | 1 | ||
(四)劳逸失度 | 1.过度劳累 | 1 | ||
2.过度安逸 | 1 | |||
(五)痰饮 | 痰饮的致病特点 | 1 | ||
(六)瘀血 | 1.瘀血的致病特点 | 1 | ||
2.瘀血的病症特点 | 1 | |||
七、发病 |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 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 1 | |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 1 | |||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 1.环境与发病 | 1 | ||
2.体质与发病 | 1 | |||
3.精神状态与发病 | 1 | |||
八、病机 | (一)邪正盛衰 |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 1 | |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 1 | |||
(二)阴阳失调 | 1.阴阳偏胜 | 1 | ||
2.阴阳偏衰 | 1 | |||
3.阴阳互损 | 1 | |||
4.阴阳格拒 | 1 | |||
5.阴阳亡失 | 1 | |||
(三)气的失常 | 1.气虚 | 1 | ||
2.气机失调 | 1 | |||
(四)血的失常 | 1.血虚 | 1 | ||
2.血行失常 | 1 | |||
(五)气与血关系失调 | 1.气滞血瘀 | 1 | ||
2.气虚血瘀 | 1 | |||
3.气不摄血 | 1 | |||
4.气随血脱 | 1 | |||
5.气血两虚 | 1 | |||
(六)津液代谢失常 | 1.津液不足 | 1 | ||
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 1 | |||
(七)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 1.水停气阻 | 1 | ||
2.气随津脱 | 1 | |||
3.津亏血瘀 | 1 | |||
4.血瘀水停 | 1 | |||
(八)内生“五邪” | 1.风气内动 | 1 | ||
2.寒从中生 | 1 | |||
3.湿浊内生 | 1 | |||
4.津伤化燥 | 1 | |||
5.火热内生 | 1 | |||
(九)疾病传变 | 1.病位传变 | 1 | ||
2.病性转化 | 1 | |||
九、防治原则 | (一)预防 | 1.未病先防 | 1 | |
2.既病防变 | 1 | |||
(二)治则 | 1.正治与反治 | 1 | ||
2.治标与治本 | 1 | |||
3.扶正与祛邪 | 1 | |||
4.调整阴阳 | 1 | |||
5.三因制宜 | 1 | |||
考试 学科 |
单元 | 细 目 | 要 点 | 考试科目 |
内 经 |
一、气·阴阳·五行 | 阴阳的基本概念、属性特征 | 1 | |
二、藏象 | 1.奇恒之腑、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 | 1 | ||
2.藏象的概念、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 | 1 | |||
3.谷食精气的输布运行过程 | 1 | |||
4.宗气、卫气、营气的循行及作用 | 1 | |||
三、病机 | 1.“阳虚则外寒,形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的机理 | 1 | ||
2. “百病生于气”的发病学观点 | 1 | |||
3.六淫的致病特点 | 1 | |||
4.病机十九条 | 1 | |||
5.五脏藏五神及五腑虚实证候 | 1 | |||
四、病证 | 1.热病治疗大法与饮食宜忌 | 1 | ||
2.“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病机 | 1 | |||
3.行痹、痛痹、着痹的成因 | 1 | |||
五、诊法 | 辨别阴阳属性的重要性与四诊合参 | 1 | ||
六、论治 | 1.正治法与反治法 | 1 | ||
2.因势利导治则 | 1 | |||
七、养生 | 1.人生长壮老的规律,肾气与生长、发育、生殖的关系 | 1 | ||
2.养生原则及意义 | 1 | |||
考试 学科 |
单元 | 细 目 | 要 点 | 考试科目 |
伤 寒 论 |
一、太阳病辨证论治 | (一)太阳病本证 | 1.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 | 1 |
2.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大青龙汤证、小青龙汤证) | 1 | |||
(二)太阳病变证 | 1.太阳蓄水证(五苓散证) | 1 | ||
2.太阳蓄血证(桃核承气汤证) | 1 | |||
3.热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 1 | |||
4.脾虚证(小建中汤证) | 1 | |||
5.阴阳两虚证(炙甘草汤证) | 1 | |||
6.热实结胸证(小陷胸汤证) | 1 | |||
7.痞证(半夏泻心汤证、旋覆代赭汤证) | 1 | |||
二、阳明病辨证论治 | (一)阳明病本证 | 1.阳明病热证(白虎加人参汤证) | 1 | |
2.阳明病实证(调胃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 | 1 | |||
(二)阳明病变证 | 湿热发黄证(茵陈蒿汤证) | 1 | ||
三、少阳病辨证论治 | (一)少阳病本证 | 少阳病本证(小柴胡汤证) | 1 | |
(二)少阳病兼变证 | 少阳病兼变证(大柴胡汤证) | 1 | ||
四、太阴病辨证论治 | 太阴腹痛证 | 太阴腹痛证(桂枝加芍药汤证) | 1 | |
五、少阴病辨证论治 | (一)少阴病本证 | 1.少阴寒化证(四逆汤证、真武汤证) | 1 | |
2.少阴热化证(黄连阿胶汤证、猪苓汤证) | 1 | |||
(二)少阴病兼变证 | 1.兼表证(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 1 | ||
2.疑似证(四逆散证) | 1 | |||
六、厥阴病辨证论治 | 厥阴病本证 | 1.寒热错杂证(乌梅丸证) | 1 | |
2.厥阴病寒证(当归四逆汤证、吴茱萸汤证) | 1 | |||
3.厥阴热利(白头翁汤证) | 1 | |||
七、霍乱病辨证论治 | 霍乱病辨治 | 霍乱病辨治(理中丸证) | 1 | |
八、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辨证治 | 瘥后劳复证 | 瘥后劳复证(竹叶石膏汤证) | 1 | |
考试 学科 |
单元 | 细 目 | 要 点 | 考试科目 |
金 匮 要 略 |
一、痉湿暍病篇 | (一)痉病证治 | 柔痉证治(瓜蒌桂枝汤证) | 1 |
(二)湿病证洽 | 1.风湿在表证(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 | 1 | ||
2.风湿兼气虚证(防己黄芪汤证) | 1 | |||
二、中风历节病篇 | (一)历节病证治 | 1.风湿历节证(桂枝芍药知母汤证) | 1 | |
2.寒湿历节证(乌头汤证) | 1 | |||
三、血痹虚劳病篇 | (一)血痹证治 | 血痹重证(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 1 | |
(二)虚劳病证治 | 1.虚劳失精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 | 1 | ||
2.虚劳腰痛证(肾气丸证) | 1 | |||
3.虚劳不寐(酸枣仁汤证) | 1 | |||
四、咳嗽上气病篇 | (一)肺痿证治 | 1.虚热肺痿(麦门冬汤证) | 1 | |
2.虚寒肺痿(甘草干姜汤证) | 1 | |||
(二)肺痈证洽 | 1.邪实壅滞证(葶苈大枣泻肺汤证) | 1 | ||
2.血腐脓溃证(桔梗汤证) | 1 | |||
五、短气病篇 | (一)胸痹证治 | 1.胸痹病机 | 1 | |
2.类证鉴别 | 1 | |||
3.胸痹主证(瓜蒌薤白白酒汤证) | 1 | |||
4.胸痹急证(薏苡附子散证) | 1 | |||
(二)心痛证治 | 心痛急证(乌头赤石脂丸证) | 1 | ||
六、腹满寒疝宿食病篇 | 腹满证治 | 1.脾胃虚寒证(大建中汤证) | 1 | |
2.寒实内结证(大黄附子汤证) | 1 | |||
七、痰饮咳嗽病篇 | 痰饮证治 | 饮停心下证(苓桂术甘汤证) | 1 | |
八、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 | (一)消渴证治 | 肺胃热盛,气津两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 | 1 | |
(二)小便不利证治 | 上燥下寒水停证(瓜蒌瞿麦丸证) | 1 | ||
九、黄疸病篇 | 黄疸 | 1.湿热并重证(茵陈蒿汤证) | 1 | |
2.湿重于热证(茵陈五苓散证) | 1 | |||
十、妇人妊娠病篇 | (一)癥病证治 | 癥病漏下证(桂枝茯苓丸证) | 1 | |
(二)腹痛证治 | 肝脾失调证(当归芍药散证) | 1 | ||
十一、妇人病篇 | (一)崩漏证治 | 虚寒夹瘀证(温经汤证) | 1 | |
(二)梅核气证治 | 气滞痰凝证(半夏厚朴汤证) | 1 | ||
考试 学科 |
单元 | 细 目 | 要 点 | 考试科目 |
温 病 学 |
一、温热类温病 | (一)主要温热类温病的传变规律 | 1.风温病的传变规律 | 1 |
2.春温病的传变规律 | 1 | |||
3.暑温病的传变规律 | 1 | |||
(二)温热类温病主要证治 | 1.卫分证治(银翘散、桑菊饮) | 1 | ||
2.气分证治(宣白承气汤、清燥救肺汤) | 1 | |||
3.营分证治(清营汤) | 1 | |||
4.热陷心包证治(清宫汤、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 1 | |||
5.热盛动风证治(羚角钩藤汤) | 1 | |||
6.血分证洽(犀角地黄汤) | 1 | |||
7.真阴耗竭证治(加减复脉汤) | 1 | |||
8.虚风内动证治(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 | 1 | |||
9.后期正虚邪恋证治(黄连阿胶汤、青蒿鳖甲汤) | 1 | |||
二、湿热类温病 | (一)主要湿热类温病的传变规律 | 1.湿温病的传变规律 | 1 | |
2.伏暑病的传变规律 | 1 | |||
(二)湿热类温病主要证治 | 1.湿温病初发证治(三仁汤、藿朴夏苓汤) | 1 | ||
2.湿困中焦证治(雷氏芳香化浊法、三仁汤) | 1 | |||
3.湿阻膜原证治(雷氏宣透膜原法) | 1 | |||
4.湿热中阻证治(王氏连朴饮) | 1 | |||
5.湿热蕴毒证治(甘露消毒丹) | 1 | |||
6.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治(菖蒲郁金汤、苏合香丸、至宝丹) | 1 | |||
7.暑湿郁阻少阳证治(蒿芩清胆汤) | 1 | |||
8.暑湿弥漫三焦证治(三石汤) | 1 | |||
9.余湿留恋证治(薛氏五叶芦根汤) | 1 | |||
三、温毒类温病 | 温毒类温病 | 1.大头瘟毒盛肺胃证治(普济消毒饮) | 1 | |
2.烂喉痧毒燔气营(血)证治(凉营清气汤) | 1 | |||
考试 学科 |
单元 | 细 目 | 要 点 | 考试科目 |
中 药 学 |
一、药性理论 | (一)四气 | 1.四气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 1 |
2.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 1 | |||
(二)五味 | 五味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 1 | ||
(三)升降浮沉 | 1.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 1 | ||
2.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 | 1 | |||
3.升浮沉降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 1 | |||
(四)归经 | 1.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 1 | ||
2.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 1 | |||
(五)毒性 | 1.毒性的含义 | 1 | ||
2.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 1 | |||
3.引起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 | 1 | |||
4.掌握药物毒性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 | 1 | |||
二、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 | (一)中药的配伍 | 1.配伍的意义 | 1 | |
2.配伍的内容 | 1 | |||
(二)中药的用药禁忌 | 1.配伍禁忌 | 1 | ||
2.妇娠用药禁忌 | 1 | |||
3.证候用药禁忌 | 1 | |||
4.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 1 | |||
三、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 (一)剂量 | 确定剂量的因素 | 1 | |
(二)用法 | 1.特殊煎法 | 1 | ||
2.服药法 | 1 | |||
四、解表药 | (一)概述 | 1.解表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解表药的功效 | 1 | |||
3.解表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解表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5.各类解表药的性能特点 | 1 | |||
6.各类解表药的功效 | 1 | |||
7.各类解表药的适应范围 | 1 | |||
(二)发散风寒药 | 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辛夷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三)发散风热药 | 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葛根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五、清热药 | (一)概述 | 1.清热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清热药的功效 | 1 | |||
3.清热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清热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5.各类清热药的性能特点 | 1 | |||
6.各类清热药的功效 | 1 | |||
7.各类清热药的适应范围 | 1 | |||
(二)清热泻火药 | 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淡竹叶、栀子、夏枯草、决明子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三)清热燥湿药 | 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白鲜皮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四)清热解毒药 | 金银花、连翘、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重楼、拳参、土茯苓、鱼腥草、大血藤、败酱草、射干、山豆根、马勃、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半边莲、白花蛇舌草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五)清热凉血药 | 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六)清虚热药 | 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六、泻下药 | (一)概述 | 1.泻下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泻下药的功效 | 1 | |||
3.泻下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泻下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5.各类泻下药的性能特点 | 1 | |||
6.各类泻下药的功效 | 1 | |||
7.各类泻下药的适应范围 | 1 | |||
(二)攻下药 | 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三)润下药 | 火麻仁、郁李仁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四)峻下逐水药 | 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巴豆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七、祛风湿药 | (一)概述 | 1.祛风湿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祛风湿药的功效 | 1 | |||
3.祛风湿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祛风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5.各类祛风湿药的性能特点 | 1 | |||
6.各类祛风湿药的功效 | 1 | |||
7.各类祛风湿药的适应范围 | 1 | |||
(二)祛风寒湿药 | 独活、威灵仙、川乌、蕲蛇、乌梢蛇、木瓜、海风藤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三)祛风湿热药 | 秦艽、防己、豨莶草、雷公藤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四)祛风湿强筋骨药 | 五加皮、桑寄生、狗脊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八、化湿药 | (一)概述 | 1.化湿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化湿药的功效 | 1 | |||
3.化湿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化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二)具体药物 | 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砂仁、白豆蔻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九、利水渗湿药 | (一)概述 | 1.利水渗湿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利水渗湿药的功效 | 1 | |||
3.利水渗湿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利水渗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5.各类利水渗湿药的性能特点 | 1 | |||
6.各类利水渗湿药的功效 | 1 | |||
7.各类利水渗湿药的适应范围 | 1 | |||
(二)利水消肿药 | 茯苓、薏苡仁、猪苓、泽泻、香加皮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三)利尿通淋药 | 车前子、滑石、木通、通草、瞿麦、萹蓄、地肤子、海金沙、石韦、萆薢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四)利湿退黄药 | 茵陈、金钱草、虎杖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十、温里药 | (一)概述 | 1.温里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温里药的功效 | 1 | |||
3.温里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温里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二)具体药物 | 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高良姜、小茴香、丁香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十一、理气药 | (一)概述 | 1.理气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理气药的功效 | 1 | |||
3.理气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理气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二)具体药物 | 陈皮、青皮、枳实、木香、沉香、檀香、川楝子、乌药、香附、薤白、大腹皮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十二、消食药 | (一)概述 | 1.消食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消食药的功效 | 1 | |||
3.消食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消食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二)具体药物 | 山楂、神曲、麦芽、谷芽、稻芽、莱菔子、鸡内金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十三、驱虫药 | (一)概述 | 1.驱虫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驱虫药的功效 | 1 | |||
3.驱虫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驱虫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二)具体药物 | 使君子、苦棟皮、槟榔、南瓜子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十四、止血药 | (一)概述 | 1.止血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止血药的功效 | 1 | |||
3.止血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止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5.各类止血药的性能特点 | 1 | |||
6.各类止血药的功效 | 1 | |||
7.各类止血药的适应范围 | 1 | |||
(二)凉血止血药 | 小蓟、地榆、槐花、侧柏叶、白茅根、苎麻根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三)化瘀止血药 | 三七、茜草、蒲黄、降香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四)收敛止血药 | 白及、仙鹤草、血余炭、棕榈炭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五)温经止血药 | 炮姜、艾叶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十五、活血化瘀药 | (一)概述 | 1.活血化瘀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活血化瘀药的功效 | 1 | |||
3.活血化瘀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活血化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5.各类活血化瘀药的性能特点 | 1 | |||
6.各类活血化瘀药的功效 | 1 | |||
7.各类活血化瘀药的适应范围 | 1 | |||
(二)活血止痛药 | 川芎、延胡索、郁金、乳香、没药、五灵脂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三)活血调经药 | 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泽兰、牛膝、鸡血藤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四)活血疗伤药 | 土鳖虫、马钱子、自然铜、苏木、骨碎补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五)破血消癥药 | 莪术、三棱、水蛭、穿山甲、斑蝥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十六、化痰止咳平喘药 | (一)概述 | 1.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功效 | 1 | |||
3.化痰止咳平嘴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化痰止咳平喘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5.各类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性能特点 | 1 | |||
6.各类化止咳平喘药的功效 | 1 | |||
7.各类化止咳平喘药的适应范围 | 1 | |||
(二)温化寒痰药 | 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白芥子、皂荚、旋覆花、白前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三)清化热痰药 | 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竹沥、天竺黄、前胡、桔梗、胖大海、海藻、昆布、黄药子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四)止咳平喘药 | 苦杏仁、紫苏子、百部、紫菀、款冬花、枇杷叶、桑白皮、葶苈子、白果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十七、安神药 | (一)概述 | 1.安神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安神药的功效 | 1 | |||
3.安神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安神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5.各类安神药的性能特点 | 1 | |||
6.各类安神药的功效 | 1 | |||
7.各类安神药的适应范围 | 1 | |||
(二)重镇安神药 | 朱砂、磁石、琥珀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三)养心安神药 | 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远志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十八、平肝息风药 | (一)概述 | 1.平肝息风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平肝息风药的功效 | 1 | |||
3.平肝息风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平肝息风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5.各类平肝息风药的性能特点 | 1 | |||
6.各类平肝息风药的功效 | 1 | |||
7.各类平肝息风药的适应范围 | 1 | |||
(二)平抑肝阳药 | 石决明、珍珠母、牡蛎、代赭石、刺蒺藜、罗布麻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三)息风止痉药 | 羚羊角、牛黄、珍珠、钩藤、天麻、地龙、全蝎、蜈蚣、僵蚕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十九、开窍药 | (一)述 | 1.开窍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开窍药的功效 | 1 | |||
3.开窍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开窍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二)具体药物 | 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二十、补虚药 | (一)概述 | 1.补虚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补虚药的功效 | 1 | |||
3.补虚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补虚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5.各类补虚药的性能特点 | 1 | |||
6.各类补虚药的功效 | 1 | |||
7.各类补虚药的适应范围 | 1 | |||
(二)补气药 | 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白扁豆、甘草、大枣、饴糖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三)补阳药 | 鹿茸、紫河车、淫羊藿、巴戟天、仙茅、杜仲、续断、肉苁蓉、锁阳、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沙苑子、蛤蚧、冬虫夏草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四)补血药 | 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何首乌、龙眼肉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五)补阴药 | 北沙参、南沙参、百合、麦冬、天冬、石斛、玉竹、黄精、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龟甲、鳖甲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二十一、收涩药 | (一)概述 | 1.收涩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收涩药的功效 | 1 | |||
3.收涩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收涩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5.各类收涩药的性能特点 | 1 | |||
6.各类收涩药的功效 | 1 | |||
7.各类收涩药的适应范围 | 1 | |||
(二)固表止汗药 | 麻黄根、浮小麦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三)敛肺涩肠药 | 五味子、乌梅、五倍子、罂粟壳、诃子、肉豆蔻、赤石脂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四)固精缩尿止带药 | 山茱萸、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海螵蛸、莲子、芡实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二十二、涌吐药 | (一)概述 | 1.涌吐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涌吐药的功效 | 1 | |||
3.涌吐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涌吐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二)具体药物 | 常山、瓜蒂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二十三、攻毒杀虫止痒药 | (一)概述 | 1.攻毒杀虫止痒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攻毒杀虫止痒药的功效 | 1 | |||
3.攻毒杀虫止痒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攻毒杀虫止痒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二)具体药物 | 雄黄、硫黄、白矾、蛇床子、大蒜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考试 学科 |
单元 | 细 目 | 要 点 | 考试科目 |
方 剂 学 |
一、概述 | (一)方剂与治法 |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 1 |
2.常用治法 | 1 | |||
(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 1.方剂配伍的目的 | 1 | ||
2.方剂的组方原则 | 1 | |||
3.方剂的变化形式 | 1 | |||
(三)常用剂型 | 常用剂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 1 | ||
二、解表剂 | (一)概述 | 1.解表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解表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辛温解表 | 1.桂枝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麻黄汤的鉴别应用 | 1 | ||
2.九味羌活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3.小青龙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4.香苏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三)辛凉解表 | 1.银翘散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桑菊饮的鉴别应用 | 1 | ||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 | 1 | |||
3.柴葛解肌汤的组方原理 | 1 | |||
(四)扶正解表 | 1.败毒散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参苏饮的鉴别应用 | 1 | ||
2.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 | 1 | |||
三、泻下剂 | (一)概述 | 1.泻下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泻下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寒下 | 1.大承气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的鉴别应用 | 1 | ||
2.大黄牡丹汤的组方原理 | 1 | |||
(三)温下 | 温脾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大黄附子汤的鉴别应用 | 1 | ||
(四)润下 | 1.麻子仁丸的组方原理 | 1 | ||
2.济川煎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麻子仁丸的鉴别应用 | 1 | |||
(五)逐水 | 十枣汤的组方原理及应用注意事项 | 1 | ||
(六)攻补兼施 | 黄龙汤的组方原理 | 1 | ||
四、和解剂 | (一)概述 | 1.和解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和解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和解少阳 | 1.小柴胡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大柴胡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小柴胡汤的鉴别应用 | 1 | |||
3.蒿芩清胆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小柴胡汤的鉴别应用 | 1 | |||
(三)调和肝脾 | 1.四逆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逍遥散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四逆散的鉴别应用 | 1 | |||
3.痛泻要方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逍遥散的鉴别应用 | 1 | |||
(四)调和肠胃 | 半夏泻心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五、清热剂 | (一)概述 | 1.清热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清热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清气分热 | 1.白虎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竹叶石膏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白虎汤的鉴别应用 | 1 | |||
(三)清营凉血 | 1.清营汤的组方原理 | 1 | ||
2.犀角地黄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清营汤的鉴别应用 | 1 | |||
(四)清热解毒 | 1.黄连解毒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凉膈散的组方原理 | 1 | |||
3.普济消毒饮的组方原理 | 1 | |||
4.仙方活命饮的组方原理 | 1 | |||
(五)清脏腑热 | 1.导赤散的组方原理 | 1 | ||
2.龙胆泻肝汤的组方原理 | 1 | |||
3.左金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龙胆泻肝汤的鉴别应用 | 1 | |||
4.清胃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5.玉女煎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清胃散的鉴别应用 | 1 | |||
6.泻白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鉴别应用 | 1 | |||
7.苇茎汤的组方原理 | 1 | |||
8.葛根黄芩黄连汤的组方原理 | 1 | |||
9.芍药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白头翁汤的鉴别应用 | 1 | |||
(六)清虚热 | 1.青蒿鳖甲汤的组方原理 | 1 | ||
2.当归六黄汤的组方原理 | 1 | |||
六、祛暑剂 | (一)概述 | 1.祛暑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祛暑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祛暑解表 | 香薷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三)祛暑利湿 | 六一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四)清暑益气 | 清暑益气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竹叶石膏汤的鉴别应用 | 1 | ||
七、温里剂 | (一)概述 | 1.温里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温里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温中祛寒 | 1.理中丸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小建中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理中丸的鉴别应用 | 1 | |||
3.吴茱萸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理中丸、左金丸的鉴别应用 | 1 | |||
(三)回阳救逆 | 四逆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参附汤的鉴别应用 | 1 | ||
(四)温经散寒 | 1.当归四逆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阳和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仙方活命饮的鉴别应用 | 1 | |||
八、补益剂 | (一)概述 | 1.补益剂的适用范围及配伍规律 | 1 | |
2.补益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补气 | 1.四君子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参苓白术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四君子汤的鉴别应用 | 1 | |||
3.补中益气汤的组方原理 | 1 | |||
4.生脉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竹叶石膏汤的鉴别应用 | 1 | |||
5.玉屏风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桂枝汤的鉴别应用 | 1 | |||
(三)补血 | 1.四物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当归补血汤的组方原理 | 1 | |||
3.归脾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四)气血双补 | 炙甘草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生脉散的鉴别应用 | 1 | ||
(五)补阴 | 1.六味地黄丸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大补阴丸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六味地黄丸的鉴别应用 | 1 | |||
3.一贯煎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逍遥散的鉴别应用 | 1 | |||
(六)补阳 | 肾气丸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七)阴阳双补 | 地黄饮子的组方原理 | 1 | ||
九、固涩剂 | (一)概述 | 1.固涩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固涩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固表止汗 | 牡蛎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玉屏风散的鉴别应用 | 1 | ||
(三)涩肠固脱 | 1.真人养脏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芍药汤的鉴别应用 | 1 | ||
2.四神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理中丸、痛泻要方的鉴别应用 | 1 | |||
(四)涩精止遗 | 桑螵蛸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缩泉丸的鉴别应用 | 1 | ||
(五)固崩止带 | 1.固冲汤的组方原理 | 1 | ||
2.固经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固冲汤的鉴别应用 | 1 | |||
3.易黄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完带汤的鉴别应用 | 1 | |||
十、安神剂 | (一)概述 | 1.安神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安神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重镇安神 | 朱砂安神丸的组方原理 | 1 | ||
(三)滋养安神 | 1.酸枣仁汤的组方原理 | 1 | ||
2.天王补心丹的组方原理 | 1 | |||
十一、开窍剂 | (一)概述 | 1.开窍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开窍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凉开 | 1.安宫牛黄丸的组方原理 | 1 | ||
2.至宝丹与安宫牛黄丸、紫雪的鉴别应用 | 1 | |||
(三)温开 | 苏合香丸的组方原理 | 1 | ||
十二、理气剂 | (一)概述 | 1.理气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理气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行气 | 1.越鞠丸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枳实薤白桂枝汤的组方原理 | 1 | |||
3.半夏厚朴汤的组方原理 | 1 | |||
4.天台乌药散的组方原理 | 1 | |||
5.暖肝煎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一贯煎的鉴别应用 | 1 | |||
(三)降气 | 1.苏子降气汤的组方原理 | 1 | ||
2.定喘汤的组方原理 | 1 | |||
3.旋覆代赭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吴茱萸汤的鉴别应用 | 1 | |||
4.橘皮竹茹汤的组方原理 | 1 | |||
十三、理血剂 | (一)概述 | 1.理血剂的适用范围及配伍规律 | 1 | |
2.理血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活血祛瘀 | 1.桃核承气汤的组方原理 | 1 | ||
2.血府逐瘀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3.补阳还五汤的组方原理 | 1 | |||
4.复元活血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血府逐瘀汤的鉴别应用 | 1 | |||
5.温经汤的组方原理 | 1 | |||
6.生化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温经汤的鉴别应用 | 1 | |||
7.失笑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金铃子散的鉴别应用 | 1 | |||
8.桂枝茯苓丸的组方原理 | 1 | |||
(三)止血 | 1.十灰散的组方原理 | 1 | ||
2.咳血方的组方原理 | 1 | |||
3.小蓟饮子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导赤散的鉴别应用 | 1 | |||
4.槐花散的组方原理 | 1 | |||
5.黄土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归脾汤的鉴别应用 | 1 | |||
十四、治风剂 | (一)概述 | 1.治风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治风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疏散外风 | 1.川芎茶调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九味羌活汤的鉴别应用 | 1 | ||
2.大秦艽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地黄饮子的鉴别应用 | 1 | |||
3.牵正散的组方原理 | 1 | |||
4.小活络丹的组方原理 | 1 | |||
5.消风散的组方原理 | 1 | |||
(三)平息内风 | 1.羚角钩藤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紫雪的鉴别应用 | 1 | ||
2.镇肝熄风汤的组方原理 | 1 | |||
3.天麻钩藤饮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镇肝熄风汤的鉴别应用 | 1 | |||
4.大定风珠的组方原理 | 1 | |||
十五、治燥剂 | (一)概述 | 1.治燥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治燥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轻宣外燥 | 1.杏苏散的组方原理 | 1 | ||
2.桑杏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桑菊饮的鉴别应用 | 1 | |||
3.清燥救肺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桑杏汤的鉴别应用 | 1 | |||
(三)滋阴润燥 | 1.增液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麦门冬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炙甘草汤、清燥救肺汤的鉴别应用 | 1 | |||
3.百合固金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咳血方的鉴别应用 | 1 | |||
4.养阴清肺汤的组方原理 | 1 | |||
十六、祛湿剂 | (一)概述 | 1.祛湿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燥湿和胃 | 1.平胃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藿香正气散的组方原理 | 1 | |||
(三)清热祛湿 | 1.茵陈蒿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八正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小蓟饮子的鉴别应用 | 1 | |||
3.三仁汤的组方原理 | 1 | |||
4.甘露消毒丹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三仁汤的鉴别应用 | 1 | |||
5.连朴饮的组方原理 | 1 | |||
6.二妙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四)利水渗湿 | 1.五苓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猪苓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五苓散的鉴别应用 | 1 | |||
3.防己黄芪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玉屏风散的鉴别应用 | 1 | |||
(五)温化寒湿 | 1.苓桂术甘汤的组方原理 | 1 | ||
2.真武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 | 1 | |||
3.实脾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真武汤的鉴别应用 | 1 | |||
4.萆薢分清饮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桑螵蛸散的鉴别应用 | 1 | |||
(六)祛风胜湿 | 1.羌活胜湿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九味羌活汤的鉴别应用 | 1 | ||
2.独活寄生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十七、祛痰剂 | (一)概述 | 1.祛痰剂的适用范围及配伍规律 | 1 | |
2.祛痰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燥湿化痰 | 1.二陈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温胆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蒿芩清胆汤的鉴别应用 | 1 | |||
(三)清热化痰 | 1.清气化痰丸的组方原理 | 1 | ||
2.小陷胸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 | 1 | |||
(四)润燥化痰 | 贝母瓜蒌散的组方原理 | 1 | ||
(五)温化寒痰 | 三子养亲汤的组方原理 | 1 | ||
(六)治风化痰 | 1.止嗽散的组方原理 | 1 | ||
2.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天麻钩藤饮的鉴别应用 | 1 | |||
十八、消食剂 | (一)概述 | 1.消食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消食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消食化滞 | 1.保和丸的组方原理 | 1 | ||
2.枳实导滞丸的组方原理 | 1 | |||
(三)健脾消食 | 健脾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参苓白术散的鉴别应用 | 1 | ||
十九、驱虫剂 | 乌梅丸的组方原理 | 1 |
注:
1.组方原理指据证审机、立法遣药、合理配伍的逻辑联系。
2.加减化裁主要是指 《大纲细则》 中涉及的常用加减、附方。
3.鉴别应用指两首或两首以上方剂在主治、组成、配伍、功用等方面的对比分析。
4.凡大纲中涉及的方剂,考生均应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主治内容。
温馨提示:为了提前获取2022年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准考证打印、考试、成绩查询、证书领取等重要时间节点信息,考生可以使用 免费预约短信提醒功能,届时环球网校会以短信形式第一时间通知大家。
相关专业知识
考试 学科 |
单元 | 细目 | 要 点 | 考试科目 | ||||
中 医 诊 断 学 |
一、问诊 | (一)问寒热 | 1.问寒热的含义 | 2 | ||||
2.寒热症状的常见类型、临床表现及意义 | 2 | |||||||
(二)问汗 | 异常汗出的常见类型、临床表现及意义 | 2 | ||||||
(三)问疼痛 | 1.疼痛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 | 2 | ||||||
2.疼痛的部位及其临床意义 | 2 | |||||||
(四)问头身胸腹 | 头晕、胸闷、心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 2 | ||||||
(五)问耳目 | 1.耳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 2 | ||||||
2.目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 2 | |||||||
(六)问睡眠 | 失眠、嗜睡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 2 | ||||||
(七)问饮食口味 | 1.口渴与饮水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 2 | ||||||
2.食欲与食量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 2 | |||||||
3.口味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 2 | |||||||
(八)问二便 | 1.大便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 2 | ||||||
2.小便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 2 | |||||||
(九)问经带 | 1.月经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 2 | ||||||
2.带下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 2 | |||||||
二、望诊 | (一)望神 | 1.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的临床表现、相关鉴别及临床意义 | 2 | |||||
2.神乱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 2 | |||||||
(二)望面色 | 1.常色的分类、临床表现及意义 | 2 | ||||||
2.病色的分类、临床表现及意义 | 2 | |||||||
3.五色主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及意义 | 2 | |||||||
4.望色十法的含义及具体内容 | 2 | |||||||
(三)望头面 | 1.望头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 2 | ||||||
2.望面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 2 | |||||||
(四)望五官 | 1.望目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 2 | ||||||
2.望口与唇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 2 | |||||||
3.望齿与龈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 2 | |||||||
4.望咽喉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 2 | |||||||
(五)望躯体 | 望颈项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 2 | ||||||
(六)望皮肤 | 斑疹、水疱、疮疡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 2 | ||||||
(七)望排出物 | 望痰及呕吐物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 2 | ||||||
三、舌诊 | (一)舌诊原理 | 舌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关系 | 2 | |||||
(二)正常舌象 | 1.正常舌象的特点 | 2 | ||||||
2.正常舌象的临床意义 | 2 | |||||||
(三)望舌质 | 1.舌色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 2 | ||||||
2.舌形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 2 | |||||||
3.舌态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 2 | |||||||
4.舌下络脉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 2 | |||||||
(四)望舌苔 | 1.望舌质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 2 | ||||||
2.望苔色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 2 | |||||||
(五)舌质舌苔的综合分析及临床意义 | 1.舌质舌苔的综合分析 | 2 | ||||||
2.舌诊的临床意义 | 2 | |||||||
四、闻诊 | (一)听声音 | 1.声音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 2 | |||||
2.语言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 2 | |||||||
3.呼吸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 2 | |||||||
4.咳嗽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 2 | |||||||
5.胃肠声音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 2 | |||||||
(二)嗅气味 | 口气、病室气味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 2 | ||||||
五、脉诊 | (一)诊脉概说 | 1.寸口诊法的部位、原理及寸口分候脏腑 | 2 | |||||
2.诊脉方法 | 2 | |||||||
3.脉象要素 | 2 | |||||||
(二)正常脉象 | 1.正常脉象的特点 | 2 | ||||||
2.胃、神、根的含义 | 2 | |||||||
(三)常见病脉 | 1.常见病脉的脉象特征及鉴别 | 2 | ||||||
2.常见病脉的临床意义 | 2 | |||||||
(四)相兼脉 | 常见相兼脉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 2 | ||||||
(五)诊小儿脉 | 1.小儿正常脉象的特点 | 2 | ||||||
2.常见小儿病脉的临床意义 | 2 | |||||||
六、八纲辨证 | (一)八纲基本证候 | 1.表里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 2 | |||||
2.寒热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 2 | |||||||
3.虚实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 2 | |||||||
4.阴阳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 2 | |||||||
(二)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 1.证候相兼的内容 | 2 | ||||||
2.证候错杂的内容 | 2 | |||||||
3.证候转化的内容 | 2 | |||||||
4.证候真假的概念、内容及鉴别 | 2 | |||||||
七、病性辨证 | (一)阴阳虚损辨证 | 1.阳虚证、阴虚证的临床表现 | 2 | |||||
2.亡阳证、亡阴证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 2 | |||||||
(二)辨气血证候 | 1.气虚类证的辨证要点 | 2 | ||||||
2.血虚类证的辨证要点 | 2 | |||||||
3.气滞类证的辨证要点 | 2 | |||||||
4.血瘀证的辨证要点 | 2 | |||||||
5.血热证的辨证要点 | 2 | |||||||
6.血寒证的辨证要点 | 2 | |||||||
(三)辨津液类证候 | 痰证、饮证、水停证、津液亏虚证的临床表现、证候鉴别与临床意义 | 2 | ||||||
八、脏腑辨证 | (一)辨心病证候 | 1.心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 | 2 | |||||
2.心病各证候的鉴别要点 | 2 | |||||||
(二)辨肺病证候 | 1.肺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 | 2 | ||||||
2.肺病各证候的鉴别要点 | 2 | |||||||
(三)辨脾病证候 | 1.脾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 | 2 | ||||||
2.脾病各证候的鉴别要点 | 2 | |||||||
(四)辨肝病证候 | 1.肝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 | 2 | ||||||
2.肝病各证候的鉴别要点 | 2 | |||||||
(五)辨肾病证候 | 1.肾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 | 2 | ||||||
2.肾病各证候的鉴别要点 | 2 | |||||||
(六)辨腑病证候 | 1.腑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 | 2 | ||||||
2.腑病各证候的鉴别要点 | 2 | |||||||
(七)辨脏腑兼病证候 | 1.脏腑兼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 | 2 | ||||||
2.脏腑兼病各证候的鉴别要点 | 2 | |||||||
九、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 (一)辨六经病证 | 1.太阳病证的辨证要点 | 2 | |||||
2.阳明病证的辨证要点 | 2 | |||||||
3.少阳病证的辨证要点 | 2 | |||||||
4.太阴病证的辨证要点 | 2 | |||||||
5.少阴病证的辨证要点 | 2 | |||||||
6.厥阴病证的辨证要点 | 2 | |||||||
7.六经病证的传变 | 2 | |||||||
(二)辨卫气营血病证 | 1.卫分证的辨证要点 | 2 | ||||||
2.气分证的辨证要点 | 2 | |||||||
3.营分证的辨证要点 | 2 | |||||||
4.血分证的辨证要点 | 2 | |||||||
5.卫气营血病证的传变 | 2 | |||||||
考试 学科 |
单元 | 细目 | 要 点 | 考试科目 | ||||
诊 断 学 基 础 |
一、症状学 | (一)发热 | 1.发热的病因 | 2 | ||||
2.发热的临床表现 | 2 | |||||||
3.发热的伴随症状 | 2 | |||||||
4.发热的问诊要点 | 2 | |||||||
(二)头痛 | 1.头痛的病因 | 2 | ||||||
2.头痛的问诊要点 | 2 | |||||||
(三)胸痛 | 1.胸痛的病因 | 2 | ||||||
2.胸痛的问诊要点 | 2 | |||||||
(四)腹痛 | 1.腹痛的病因 | 2 | ||||||
2.腹痛的问诊要点 | 2 | |||||||
(五)咳嗽与咯痰 | 1.咳嗽的病因 | 2 | ||||||
2.咳嗽与咯痰的问诊要点 | 2 | |||||||
(六)咯血 | 1.咯血的病因 | 2 | ||||||
2.咯血的问诊要点 | 2 | |||||||
3.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 2 | |||||||
(七)呼吸困难 | 1.呼吸困难的病因 | 2 | ||||||
2.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 | 2 | |||||||
3.呼吸困难的伴随症状 | 2 | |||||||
4.呼吸困难的问诊要点 | 2 | |||||||
(八)发绀 | 1.发绀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 2 | ||||||
2.发绀的问诊要点 | 2 | |||||||
(九)水肿 | 1.水肿的病因 | 2 | ||||||
2.水肿的问诊要点 | 2 | |||||||
(十)恶心与呕吐 | 1.恶心与呕吐的病因 | 2 | ||||||
2.恶心与呕吐的问诊要点 | 2 | |||||||
(十一)呕血与黑便 | 1.呕血与黑便的病因 | 2 | ||||||
2.呕血与黑便的问诊要点 | 2 | |||||||
(十二)腹泻 | 1.腹泻的病因 | 2 | ||||||
2.腹泻的问诊要点 | 2 | |||||||
(十三)黄疸 | 1.黄疸的分类及其特点 | 2 | ||||||
2.黄疸的问诊要点 | 2 | |||||||
(十四)皮肤黏膜出血 | 1.皮肤黏膜出血的病因 | 2 | ||||||
2.皮肤黏膜出血的问诊要点 | 2 | |||||||
(十五)抽搐 | 1.抽搐的病因 | 2 | ||||||
2.抽搐的问诊要点 | 2 | |||||||
(十六)意识障碍 | 1.意识障碍的病因 | 2 | ||||||
2.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 | 2 | |||||||
3.意识障碍的伴随症状 | 2 | |||||||
4.意识障碍的问诊要点 | 2 | |||||||
二、问诊 | 问诊的方法及内容 | 1.问诊的方法 | 2 | |||||
2.问诊的内容 | 2 | |||||||
三、检体诊断 | (一)基本检查法 | 1.视诊 | 2 | |||||
2.触诊 | 2 | |||||||
3.叩诊 | 2 | |||||||
4.听诊 | 2 | |||||||
5.嗅诊 | 2 | |||||||
(二)一般检查 | 1.全身状态检查 | 2 | ||||||
2.皮肤检查 | 2 | |||||||
3.淋巴结检查 | 2 | |||||||
(三)头部检查 | 1.头颅检查 | 2 | ||||||
2.头部器官检查 | 2 | |||||||
(四)颈部检查 | 1.颈部姿势与运动 | 2 | ||||||
2.颈部皮肤、包块与血管检查 | 2 | |||||||
3.甲状腺检查 | 2 | |||||||
4.气管检查 | 2 | |||||||
(五)胸壁及胸廓检查 | 1.胸部体表标志 | 2 | ||||||
2.胸廓检查 | 2 | |||||||
3.胸壁检查 | 2 | |||||||
4.乳房检查 | 2 | |||||||
(六)肺和胸膜检查 | 1.视诊 | 2 | ||||||
2.触诊 | 2 | |||||||
3.叩诊 | 2 | |||||||
4.听诊 | 2 | |||||||
5.肺与胸膜常见病的体征 | 2 | |||||||
(七)心脏、血管检查 | 1.视诊 | 2 | ||||||
2.触诊 | 2 | |||||||
3.叩诊 | 2 | |||||||
4.听诊 | 2 | |||||||
5.血管检查 | 2 | |||||||
6.循环系统常见病的体征 | 2 | |||||||
(八)腹部检查 | 1.视诊 | 2 | ||||||
2.触诊 | 2 | |||||||
3.叩诊 | 2 | |||||||
4.听诊 | 2 | |||||||
5.腹部常见疾病的体征 | 2 | |||||||
(九)肛门、直肠检查 | 肛门、直肠指诊 | 2 | ||||||
(十)脊柱与四肢检查 | 1.脊柱检查 | 2 | ||||||
2.四肢检查 | 2 | |||||||
(十一)神经系统检查 | 1.中枢性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鉴别方法 | 2 | ||||||
2.感觉功能检查 | 2 | |||||||
3.运动功能检查 | 2 | |||||||
4.中枢性与周围性瘫痪的鉴别方法 | 2 | |||||||
5.神经反射检查 | 2 | |||||||
四、实验诊断 | (一)血液的一般检查 | 1.血红蛋白测定与红细胞计数 | 2 | |||||
2.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 | 2 | |||||||
3.血小板检测 | 2 | |||||||
4.网织红细胞计数 | 2 | |||||||
5.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检查 | 2 | |||||||
(二)血栓与止血检查 | 1.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 2 | ||||||
2.出血时间测定 | 2 | |||||||
3.凝血因子检测 | 2 | |||||||
4.D-二聚体测定 | 2 | |||||||
5.DIC检查法 | 2 | |||||||
(三)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 | 1.ABO血型系统的临床意义 | 2 | ||||||
2.交叉配血试验 | 2 | |||||||
(四)骨髓检查 | 1.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 2 | ||||||
2.骨髓增生度分级 | 2 | |||||||
(五)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 1.蛋白质代谢检查 | 2 | ||||||
2.胆红素代谢检查 | 2 | |||||||
3.常用血清酶检查 | 2 | |||||||
4.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 2 | |||||||
(六)肾功能检查 | 1.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 | 2 | ||||||
2.血肌酐测定 | 2 | |||||||
3.血清尿素氮测定 | 2 | |||||||
4.血清尿酸测定 | 2 | |||||||
5.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 | 2 | |||||||
6.浓缩稀释试验的临床意义 | 2 | |||||||
(七)常用生化检查 | 1.血清钾测定 | 2 | ||||||
2.血清钠测定 | 2 | |||||||
3.血清氯测定 | 2 | |||||||
4.血清钙测定 | 2 | |||||||
5.血清铁测定 | 2 | |||||||
6.血糖测定 | 2 | |||||||
7.糖耐量试验 | 2 | |||||||
8.血脂检查 | 2 | |||||||
(八)酶学检查 | 1.血清淀粉酶测定 | 2 | ||||||
2.血清心肌酶检测 | 2 | |||||||
(九)心肌蛋白检测 | 1.肌钙蛋白T测定 | 2 | ||||||
2.肌钙蛋白I测定 | 2 | |||||||
3.肌红蛋白测定 | 2 | |||||||
(十)免疫学检查 | 1.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 2 | ||||||
2.血清补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 2 | |||||||
3.抗链球菌溶血素“O”测定 | 2 | |||||||
4.自身抗体检查的临床意义 | 2 | |||||||
5.肥达反应检测的临床意义 | 2 | |||||||
6.梅毒血清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 2 | |||||||
7.艾滋病病毒抗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 2 | |||||||
8.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 2 | |||||||
9.循环免疫复合物测定的临床意义 | 2 | |||||||
10.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 2 | |||||||
(十一)尿液检查 | 1.正常尿液各种检查表现 | 2 | ||||||
2.尿液一般性状各项检查异常的临床意义 | 2 | |||||||
3.尿液化学检查异常的临床意义 | 2 | |||||||
4.尿液镜检异常的临床意义 | 2 | |||||||
5.尿沉渣计数的临床意义 | 2 | |||||||
(十二)粪便检查 | 1.粪便一般性状检查 | 2 | ||||||
2.粪便显微镜检查 | 2 | |||||||
3.粪便化学检查 | 2 | |||||||
4.粪便细菌学检查 | 2 | |||||||
(十三)痰液检查 | 1.痰液标本收集 | 2 | ||||||
2.痰液一般性状检查 | 2 | |||||||
3.痰液显微镜检查 | 2 | |||||||
(十四)浆膜腔穿刺液检查 | 1.浆膜腔穿刺液检查 | 2 | ||||||
2.渗出液与漏出液鉴别 | 2 | |||||||
(十五)脑脊液检查 | 1.脑脊液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 2 | ||||||
2.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特点 | 2 | |||||||
(十六)生殖系统体液检查 | 1.阴道分泌物检查 | 2 | ||||||
2.精液检查 | 2 | |||||||
3.前列腺液检查 | 2 | |||||||
五、器械检查 | (一)心电图检查 | 1.常用心电图导联 | 2 | |||||
2.心电图测量方法 | 2 | |||||||
3.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范围和临床意义 | 2 | |||||||
4.平均心电轴 | 2 | |||||||
5.房、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 | 2 | |||||||
6.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 | 2 | |||||||
7.常见心律失常的的心电图表现 | 2 | |||||||
8.心电图负荷试验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 2 | |||||||
(二)肺功能检查 | 1.肺容积检查 | 2 | ||||||
2.肺容量检查 | 2 | |||||||
3.通气功能检查 | 2 | |||||||
4.换气功能检查 | 2 | |||||||
5.血气分析及酸碱度测定 | 2 | |||||||
6.常见酸碱平衡紊乱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 2 | |||||||
(三)内镜检查 | 1.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 2 | ||||||
2.下消化道内镜检查 | 2 | |||||||
3.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 2 | |||||||
六、影像诊断 | (一)超声诊断 | 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 | 2 | |||||
(二)放射诊断 | 1.呼吸系统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 | 2 | ||||||
2.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X线及CT表现 | 2 | |||||||
(二)放射诊断 | 3.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X线及CT表现 | 2 | ||||||
4.消化系统疾病的X线检查方法 | 2 | |||||||
5.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X线、CT及磁共振检查表现 | 2 | |||||||
6.泌尿系统常见疾病的X线、CT及磁共振检查表现 | 2 | |||||||
7.骨与关节基本病变的X线、CT及磁共振检查表现 | 2 | |||||||
8.骨与关节常见疾病的X线、CT及磁共振检查表现 | 2 | |||||||
9.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X线、CT及磁共振检查表现 | 2 | |||||||
10.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临床意义 | 2 | |||||||
(三)放射性核素诊断 | 1.甲状腺吸¹³¹碘功能测定 | 2 | ||||||
2.血清甲状腺素和促甲状腺激素测定 | 2 | |||||||
考试 学科 |
单元 | 细目 | 要 点 | 考试科目 | ||||
药 理 学 |
一、总论 | (一)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 1.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 | 2 | ||||
2.药物的不良反应 | 2 | |||||||
3.药物的作用机制 | 2 | |||||||
二、各论 | (一)外周神经系统药 | 1.拟胆碱药 | 2 | |||||
2.有机磷酸酯类的毒理与解救药物 | 2 | |||||||
3.抗胆碱药 | 2 | |||||||
4.拟肾上腺素药 | 2 | |||||||
5.抗肾上腺素药 | 2 | |||||||
6.局部麻醉药 | 2 | |||||||
(二)中枢神经系统药 | 1.全身麻醉药 | 2 | ||||||
2.镇静催眠药 | 2 | |||||||
3.抗癫痫药与抗惊厥药 | 2 | |||||||
4.抗精神失常药 | 2 | |||||||
5.抗帕金森病药 | 2 | |||||||
6.镇痛药 | 2 | |||||||
7.解热镇痛抗炎药 | 2 | |||||||
(三)自体活性物质 | 1.H₁受体阻滞药 | 2 | ||||||
2.H₂受体阻滞药 | 2 | |||||||
(四)内脏系统药 | 1.利尿药与脱水药 | 2 | ||||||
2.抗高血压药 | 2 | |||||||
3.抗心律失常药 | 2 | |||||||
4.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 2 | |||||||
5.抗心绞痛药 | 2 | |||||||
6.血液系统药 | 2 | |||||||
7.消化系统药 | 2 | |||||||
8.呼吸系统药 | 2 | |||||||
(五)内分泌系统药 | 1.糖皮质激素类药 | 2 | ||||||
2.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 | 2 | |||||||
3.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 2 | |||||||
4.性激素类药物与避孕药 | 2 | |||||||
(六)化学治疗药物 | 1.合成抗菌药 | 2 | ||||||
2.β-内酰胺类抗生素 | 2 | |||||||
3.大环内酯类与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 2 | |||||||
4.氨基糖苷类与多肽类抗生素 | 2 | |||||||
5.四环素类 | 2 | |||||||
6.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 2 | |||||||
7.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 2 | |||||||
8.抗结核病药 | 2 | |||||||
(七)营养保健药 | 营养补充药 | 2 | ||||||
考试 学科 |
单元 | 细目 | 要 点 | 考试科目 | ||||
传 染 病 学 |
传染病学论 | (一)传染病流行过程与特征 | 1.传染病流行过程 | 2 | ||||
2.传染病的特征 | 2 | |||||||
(二)传染病的诊治与预防 | 1.传染病的诊断 | 2 | ||||||
2.传染病的治疗 | 2 | |||||||
3.传染病的预防 | 2 | |||||||
4.近几年所发传染病的中医认识 | 2 | |||||||
二、各论 | (一)病毒性肝炎 | 1.病原学 | 2 | |||||
2.流行病学 | 2 | |||||||
3.病机病理 | 2 | |||||||
4.临床表现 | 2 | |||||||
5.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 2 | |||||||
6.诊断与鉴别诊断 | 2 | |||||||
7.治疗 | 2 | |||||||
8.预防 | 2 | |||||||
(二)肾综合征出血热 | l.病原学 | 2 | ||||||
2.流行病学 | 2 | |||||||
3.病机病理 | 2 | |||||||
4.临床表现 | 2 | |||||||
5.实验室检查 | 2 | |||||||
6.诊断与鉴别诊断 | 2 | |||||||
7.治疗 | 2 | |||||||
8.预防 | 2 | |||||||
(三)艾滋病 | 1.病原学 | 2 | ||||||
2.流行病学 | 2 | |||||||
3.病机病理 | 2 | |||||||
4.临床表现 | 2 | |||||||
5.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 2 | |||||||
6.诊断 | 2 | |||||||
7.治疗 | 2 | |||||||
8.预防 | 2 | |||||||
(四)流行性感冒 | 1.病原学 | 2 | ||||||
2.流行病学 | 2 | |||||||
3.病机病理 | 2 | |||||||
4.临床表现 | 2 | |||||||
5.实验室检查 | 2 | |||||||
6.诊断与鉴别诊断 | 2 | |||||||
7.治疗 | 2 | |||||||
8.预防 | 2 | |||||||
(五)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1.病原学 | 2 | ||||||
2.流行病学 | 2 | |||||||
3.病机病理 | 2 | |||||||
4.临床表现 | 2 | |||||||
5.实验室检查 | 2 | |||||||
6.诊断与鉴别诊断 | 2 | |||||||
7.治疗 | 2 | |||||||
8.预防 | 2 | |||||||
(六)伤寒 | 1.病原学 | 2 | ||||||
2.流行病学 | 2 | |||||||
3.病机病理 | 2 | |||||||
4.临床表现 | 2 | |||||||
5.实验室检查 | 2 | |||||||
6.诊断与鉴别诊断 | 2 | |||||||
7.治疗 | 2 | |||||||
8.预防 | 2 | |||||||
(七)细菌性痢疾 | 1.病原学 | 2 | ||||||
2.流行病学 | 2 | |||||||
3.病机病理 | 2 | |||||||
4.临床表现 | 2 | |||||||
5.实验室检查 | 2 | |||||||
6.诊断与鉴别诊断 | 2 | |||||||
7.治疗 | 2 | |||||||
8.预防 | 2 | |||||||
(八)近年新发、多发传染病 | 1.近年新发的传染病概况 | 2 | ||||||
2.近年多发的传染病概况 | 2 | |||||||
三、医院感染 | 消毒与隔离 | 1.消毒 | 2 | |||||
2.隔离 | 2 | |||||||
3.医院感染的预防 | 2 | |||||||
考试 学科 |
单元 | 细目 | 要 点 | 考试科目 | ||||
医 学 心 理 学 |
一、心理学基础知识 | 人的心理现象 | 1.心理学的内容 | 2 | ||||
2.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注意 | 2 | |||||||
3.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 2 | |||||||
4.个性的定义、内容和个性心理特征 | 2 | |||||||
二、心理应激 | 应激反应 | 1.应激、应激源及种类 | 2 | |||||
2.中介机制和应激反应 | 2 | |||||||
3.应对与心理防御机制 | 2 | |||||||
三、心身疾病 | (一)心身疾病的概述 | 1.心身疾病的特点 | 2 | |||||
2.心身疾病的诊断要点 | 2 | |||||||
3.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 2 | |||||||
(二)临床心身相关问题 | 1.临床典型的心身疾病 | 2 | ||||||
2.睡眠障碍与疼痛心理 | 2 | |||||||
3.妇科和儿科心身疾病 | 2 | |||||||
四、心理障碍 | (一)心理障碍的概述 | 1.心理障碍的判断标准 | 2 | |||||
2.心理障碍的分类 | 2 | |||||||
(二)神经症性障碍 | 1.神经症临床特征与常见症状 | 2 | ||||||
2.临床常见神经症性障碍: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强迫症、神经衰弱 | 2 | |||||||
(三)其他类型的心理障碍 | 1.人格障碍及类型 | 2 | ||||||
2.行为不良 | 2 | |||||||
五、心理健康 | (一)心理健康概述 | 1.心理健康的意义 | 2 | |||||
2.心理健康的标准 | 2 | |||||||
(二)心理健康的发展 | 1.不同年龄的心理健康:婴幼儿、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和老年期 | 2 | ||||||
2.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家庭、学校和职业 | 2 | |||||||
六、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 | (一)病人的心理问题 | 1.病人角色 | 2 | |||||
2.病人的心理需要 | 2 | |||||||
3.病人的一般心理问题 | 2 | |||||||
4.各类病人的心理特点:门诊、住院和手术病人 | 2 | |||||||
(二)医患关系 | 1.医患关系的模式与重要性 | 2 | ||||||
2.医务人员的心理素质培养 | 2 | |||||||
3.医务人员与患者的沟通技巧 | 2 | |||||||
考试 学科 |
单元 | 细目 | 要 点 | 考试科目 | ||||
医 学 伦 理 学 |
一、医学的道德传统 | (一)中国医学的道德传统 | 1.中国医学道德规范 | 2 | ||||
2.中国古代医学家的道德风范 | 2 | |||||||
(二)外国医学的道德传统 | 1.外国医学道德规范 | 2 | ||||||
2.外国医学家的道德风范 | 2 | |||||||
二、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与范畴 | (一)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 1.不伤害原则 | 2 | |||||
2.有利原则 | 2 | |||||||
3.尊重原则 | 2 | |||||||
4.公正原则 | 2 | |||||||
(二)医学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 1.权利与义务 | 2 | ||||||
2.情感、良心 | 2 | |||||||
3.审慎、保密 | 2 | |||||||
4.荣誉与幸福 | 2 | |||||||
三、临床诊疗的道德要求 | (一)临床诊断的道德要求 | 1.询问病史的道德要求 | 2 | |||||
2.体格检查的道德要求 | 2 | |||||||
3.辅助检查的道德要求 | 2 | |||||||
4.会诊的道德要求 | 2 | |||||||
(二)临床治疗的道德要求 | 1.药物治疗的道德要求 | 2 | ||||||
2.非药物治疗的道德要求 | 2 | |||||||
四、疾病预防的道德要求 | (一)卫生防疫道德 | 1.卫生防疫的道德内涵 | 2 | |||||
2.卫生防疫的道德要求 | 2 | |||||||
(二)中医“治未病”理论的道德内涵 | 1.“治未病”理论 | 2 | ||||||
2.“治未病”实践的道德准则 | 2 | |||||||
五、医学研究道德 | (一)人体试验的道德准则 | 1.有利于医学和社会发展 | 2 | |||||
2.维护受试者利益 | 2 | |||||||
3.受试者知情同意 | 2 | |||||||
4.严谨的科学态度 | 2 | |||||||
(二)医学研究的伦理审查 | 1.伦理审查程序 | 2 | ||||||
2.利益冲突的预防 | 2 | |||||||
六、医德修养与评价 | (一)医德修养 | 1.医德修养含义 | 2 | |||||
2.医德修养的途径、方法 | 2 | |||||||
(二)医德评价 | 1.医德评价及标准 | 2 | ||||||
2.医德评价方式 | 2 | |||||||
考试 学科 |
单 元 | 细目 | 要 点 | 考试 科目 |
||||
卫 生 法 规 |
一、卫生法中的法律责任 | (一)卫生法中的民事责任 | 1.民事责任的概念及其特征 | 2 | ||||
2.民事责任的构成 | 2 | |||||||
3.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 2 | |||||||
(二)卫生法中的行政责任 | 1.行政责任的概念及其特征 | 2 | ||||||
2.行政责任的构成 | 2 | |||||||
3.行政责任的形式 | 2 | |||||||
(三)卫生法中的刑事责任 | 1.刑事责任的概念及其特征 | 2 | ||||||
2.刑事责任的构成 | 2 | |||||||
二、相关卫生法律法规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 | 1.医疗卫生事业的原则 | 2 | |||||
2.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 2 | |||||||
3.医疗卫生机构 | 2 | |||||||
4.医疗卫生人员 | 2 | |||||||
5.健康促进 | 2 | |||||||
6.法律责任 | 2 |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 | 1.医师的基本要求与职责 | 2 | ||||||
2.执业注册 | 2 | |||||||
3.执业规则 | 2 | |||||||
4.考核和培训 | 2 | |||||||
5.法律责任 | 2 |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 1.法定传染病的分类 | 2 | ||||||
2.传染病防治方针与原则 | 2 | |||||||
3.传染病预防 | 2 | |||||||
4.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 | 2 | |||||||
5.疫情控制措施 | 2 | |||||||
6.医疗救治 | 2 | |||||||
7.法律责任 | 2 | |||||||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 | 2 | ||||||
2.报告与信息发布 | 2 | |||||||
3.应急处理 | 2 | |||||||
4.法律责任 | 2 | |||||||
(五)《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 | 1.医疗机构执业 | 2 | ||||||
2.登记和校验 | 2 | |||||||
3.法律责任 | 2 | |||||||
(六)《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 | 1.处理医疗纠纷的原则 | 2 | ||||||
2.医疗纠纷的预防 | 2 | |||||||
3.医疗纠纷的处理 | 2 | |||||||
4.法律责任 | 2 | |||||||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篇第六章)医疗损害责任 | 1.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 | 2 | ||||||
2.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的情形 | 2 | |||||||
3.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 | 2 | |||||||
4.紧急情况医疗措施的实施 | 2 | |||||||
5.病历资料 | 2 | |||||||
(八)《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 1.医疗事故的处理原则与基本要求 | 2 | ||||||
2.预防与处置 | 2 | |||||||
3.行政处理与监督 | 2 | |||||||
4.法律责任 | 2 | |||||||
(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 1.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方针、基本原则与保障措施 | 2 | ||||||
2.中医药服务 | 2 | |||||||
3.中药保护与发展 | 2 | |||||||
4.中医药人才培养 | 2 | |||||||
5.中医药科学研究 | 2 | |||||||
6.中医药传承与文化传播 | 2 | |||||||
7.法律责任 | 2 | |||||||
(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相关法规 | 1.药品研制 | 2 | ||||||
2.医疗机构药事管理 | 2 | |||||||
3.假药和劣药 | 2 | |||||||
4.特殊管理的药品 | 2 | |||||||
5.对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要求 | 2 | |||||||
6.法律责任 | 2 | |||||||
(十一)《处方管理办法》 | 1.处方开具与调剂的原则 | 2 | ||||||
2.处方管理的一般规定 | 2 | |||||||
3.处方权的获得 | 2 | |||||||
4.处方的开具 | 2 | |||||||
5.监督管理 | 2 | |||||||
6.法律责任 | 2 | |||||||
(十二)《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 | 1.总则 | 2 | ||||||
2.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基本行为规范 | 2 | |||||||
3.管理人员行为规范 | 2 | |||||||
4.医师行为规范 | 2 | |||||||
5.实施与监督 | 2 |
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
考试 学科 |
单 元 | 细 目 | 要 点 | 考试科目 |
中 西 医 结 合 内 科 学 |
一、呼吸系统疾病 | (一)慢性支气管炎 | 1.西医病因、病理、发病机制 | 3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诊断 | 3、4 | |||
6.鉴别诊断 | 3、4 | |||
7.西医治疗 | 3、4 | |||
8.中医治疗 | 3、4 | |||
(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 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并发症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诊断 | 3、4 | |||
6.鉴别诊断 | 3、4 | |||
7.西医治疗 | 3、4 | |||
8.中医治疗 | 3、4 | |||
(三)支气管哮喘 | 1.西医病因、病理、发病机制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并发症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诊断 | 3、4 | |||
6.鉴别诊断 | 3、4 | |||
7.西医治疗 | 3、4 | |||
8.中医治疗 | 3、4 | |||
(四) 支气管扩张症 | 1.西医病因、病理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诊断 | 3、4 | |||
6.鉴别诊断 | 3、4 | |||
7.西医治疗 | 3、4 | |||
8.中医治疗 | 3、4 | |||
(五)呼吸衰竭 | 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 | 3 | ||
2.分型 | 3、4 | |||
3.中医病因病机 | 3 | |||
4.临床表现 | 3、4 | |||
5.辅助检查 | 3、4 | |||
6.诊断 | 3、4 | |||
7.西医治疗 | 3、4 | |||
8.中医治疗 | 3、4 | |||
(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诊断 | 3、4 | |||
6.西医治疗 | 3、4 | |||
7.中医治疗 | 3、4 | |||
(七)肺炎 | 1.西医病原学 | 3 | ||
2.病理 | 3 | |||
3.中医病因病机 | 3 | |||
4.临床表现、并发症 | 3、4 | |||
5.辅助检查 | 3、4 | |||
6.诊断 | 3、4 | |||
7.鉴别诊断 | 3、4 | |||
8.西医治疗 | 3、4 | |||
9.中医治疗 | 3、4 | |||
(八)肺结核 | 1.西医病因、病理 | 3 | ||
2.流行病学 | 3 | |||
3.中医病因病机 | 3 | |||
4.临床表现 | 3、4 | |||
5.分类 | 3、4 | |||
6.辅助检查 | 3、4 | |||
7.诊断 | 3、4 | |||
8.鉴别诊断 | 3、4 | |||
9.西医治疗 | 3、4 | |||
10.中医治疗 | 3、4 | |||
11.预防 | 3 | |||
(九)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 1.西医病因、病理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早期诊断 | 3、4 | |||
6.鉴别诊断 | 3、4 | |||
7.西医治疗 | 3、4 | |||
8.中医治疗 | 3、4 | |||
二、循环系统疾病 | (一)急性心力衰竭 | 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 | 3 | |
2.临床表现 | 3、4 | |||
3.诊断 | 3、4 | |||
4.西医治疗 | 3、4 | |||
5.中医治疗 | 3、4 | |||
(二)慢性心力衰竭 | 1.西医病因、诱因、发病机制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心功能分级 | 3、4 | |||
4.临床表现 | 3、4 | |||
5.辅助检查 | 3、4 | |||
6.诊断 | 3、4 | |||
7.鉴别诊断 | 3、4 | |||
8.西医治疗 | 3、4 | |||
9.中医治疗 | 3、4 | |||
10.预防 | 3 | |||
(三)心律失常概述 | 1.常见心律失常的分类 | 3 | ||
2.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 | 3 | |||
(四)快速性心律失常 | 1.西医病因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诊断 | 3、4 | |||
6.鉴别诊断 | 3、4 | |||
7.西医治疗 | 3、4 | |||
8.中医治疗 | 3、4 | |||
(五)缓慢性心律失常 | 1.西医病因、病理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诊断 | 3、4 | |||
6.鉴别诊断 | 3、4 | |||
7.西医治疗 | 3、4 | |||
8.中医治疗 | 3、4 | |||
(六)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 1.概念 | 3 | ||
2.西医病因、发病机制 | 3 | |||
3.中医病因病机 | 3 | |||
4.临床表现 | 3、4 | |||
5.辅助检查 | 3、4 | |||
6.诊断 | 3、4 | |||
7.西医治疗 | 3、4 | |||
8.中医治疗 | 3、4 | |||
(七)高血压病 | 1.西医病因、病理、发病机制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诊断 | 3、4 | |||
6.鉴别诊断 | 3、4 | |||
7.西医治疗 | 3、4 | |||
8.中医治疗 | 3、4 | |||
9.预防 | 3、4 | |||
(八)心绞痛 | 1.西医病因、病理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诊断 | 3、4 | |||
6.鉴别诊断 | 3、4 | |||
7.西医治疗 | 3、4 | |||
8.中医治疗 | 3、4 | |||
(九)心肌梗死 | 1.西医病因、病理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 | 3、4 | |||
4.并发症 | 3、4 | |||
5.辅助检查 | 3、4 | |||
6.诊断 | 3、4 | |||
7.鉴别诊断 | 3、4 | |||
8.西医治疗 | 3、4 | |||
9.中医治疗 | 3、4 | |||
(十)心脏瓣膜病 | 1.西医病因、病理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并发症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诊断 | 3、4 | |||
6.鉴别诊断 | 3、4 | |||
7.西医治疗 | 3、4 | |||
8.中医治疗 | 3、4 | |||
(十一)感染性心内膜炎 | 1.西医病因、病理、发病机制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并发症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诊断 | 3、4 | |||
6.鉴别诊断 | 3、4 | |||
7.西医治疗 | 3、4 | |||
8.中医治疗 | 3、4 | |||
(十二)原发性心肌病 | 1.西医病因、病理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诊断 | 3、4 | |||
6.鉴别诊断 | 3、4 | |||
7.西医治疗 | 3、4 | |||
8.中医治疗 | 3、4 | |||
(十三)病毒性心肌炎 | 1.西医病因、病理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诊断 | 3、4 | |||
6.鉴别诊断 | 3、4 | |||
7.西医治疗 | 3、4 | |||
8.中医治疗 | 3、4 | |||
9.预防 | 3、4 | |||
三、消化系统疾病 | (一)慢性胃炎 | 1.西医病因、病理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诊断 | 3、4 | |||
6.鉴别诊断 | 3、4 | |||
7.西医治疗 | 3、4 | |||
8.中医治疗 | 3、4 | |||
(二)消化性溃疡 | 1.西医病因、病理、发病机制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并发症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诊断 | 3、4 | |||
6.鉴别诊断 | 3、4 | |||
7.西医治疗 | 3、4 | |||
8.中医治疗 | 3、4 | |||
(三)上消化道出血 | 1.西医病因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诊断 | 3、4 | |||
6.西医治疗 | 3、4 | |||
7.中医治疗 | 3、4 | |||
(四)溃疡性结肠炎 | 1.西医病因、病理、发病机制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 | 3、4 | |||
4.诊断 | 3、4 | |||
5.鉴别诊断 | 3、4 | |||
6.西医治疗 | 3、4 | |||
7.中医治疗 | 3、4 | |||
(五)胃癌 | 1.西医病因、病理 | 3 | ||
2.转移途径 | 3 | |||
3.中医病因病机 | 3 | |||
4.临床表现 | 3、4 | |||
5.辅助检查 | 3、4 | |||
6.早期诊断 | 3、4 | |||
7.鉴别诊断 | 3、4 | |||
8.西医治疗 | 3、4 | |||
9.中医治疗 | 3、4 | |||
(六)原发性肝癌 | 1.西医病因、病理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早期诊断 | 3、4 | |||
6.鉴别诊断 | 3、4 | |||
7.西医治疗 | 3、4 | |||
8.中医治疗 | 3、4 | |||
(七)肝硬化 | 1.西医病因、病理、发病机制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并发症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诊断 | 3、4 | |||
6.鉴别诊断 | 3、4 | |||
7.西医治疗 | 3、4 | |||
8.中医治疗 | 3、4 | |||
(八)急性胰腺炎 | 1.西医病因、病理、发病机制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诊断 | 3、4 | |||
6.鉴别诊断 | 3、4 | |||
7.西医治疗 | 3、4 | |||
8.中医治疗 | 3、4 | |||
四、泌尿系统疾病 | (一)急性肾小球肾炎 | 1.西医病因、病理、发病机制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诊断 | 3、4 | |||
6.鉴别诊断 | 3、4 | |||
7.西医治疗 | 3、4 | |||
8.中医治疗 | 3、4 | |||
(二)慢性肾小球肾炎 | 1.西医病因、病理、发病机制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诊断 | 3、4 | |||
6.鉴别诊断 | 3、4 | |||
7.西医治疗 | 3、4 | |||
8.中医治疗 | 3、4 | |||
(三)肾病综合征 | 1.西医病因、病理、发病机制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诊断 | 3、4 | |||
6.鉴别诊断 | 3、4 | |||
7.西医治疗 | 3、4 | |||
8.中医治疗 | 3、4 | |||
(四)尿路感染 | 1.病原体 | 3 | ||
2.易感因素 | 3、4 | |||
3.感染途径 | 3、4 | |||
4.中医病因病机 | 3、4 | |||
5.临床表现 | 3、4 | |||
6.辅助检查 | 3、4 | |||
7.诊断 | 3、4 | |||
8.鉴别诊断 | 3、4 | |||
9.西医治疗 | 3、4 | |||
10.中医治疗 | 3、4 | |||
(五)急性肾衰竭 | 1.西医病因、病理、发病机制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诊断 | 3、4 | |||
6.鉴别诊断 | 3、4 | |||
7.西医治疗 | 3、4 | |||
8.中医治疗 | 3、4 | |||
(六)慢性肾衰竭 | 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诊断 | 3、4 | |||
6.鉴别诊断 | 3、4 | |||
7.西医治疗 | 3、4 | |||
8.中医治疗 | 3、4 | |||
五、血液系统疾病 | (一)缺铁性贫血 | 1.铁的代谢 | 3 | |
2.西医病因、发病机制 | 3 | |||
3.中医病因病机 | 3 | |||
4.临床表现 | 3、4 | |||
5.辅助检查 | 3、4 | |||
6.诊断 | 3、4 | |||
7.鉴别诊断 | 3、4 | |||
8.西医治疗 | 3、4 | |||
9.中医治疗 | 3、4 | |||
(二)再生障碍性贫血 | 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诊断 | 3、4 | |||
6.鉴别诊断 | 3、4 | |||
7.西医治疗 | 3、4 | |||
8.中医治疗 | 3、4 | |||
(三)输血和输血反应 | 1.输血的适应证 | 3、4 | ||
2.输血的禁忌证 | 3、4 | |||
3.常见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 | 3、4 | |||
4.输血反应的处理 | 3、4 | |||
(四)溶血性贫血 | 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诊断 | 3、4 | |||
6.鉴别诊断 | 3、4 | |||
7.西医治疗 | 3、4 | |||
8.中医治疗 | 3、4 | |||
9.预防 | 3、4 | |||
(五)白血病概述 | 1.西医病因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六)急性白血病 | 1.分类 | 3、4 | ||
2.临床表现 | 3、4 | |||
3.辅助检查 | 3、4 | |||
4.诊断 | 3、4 | |||
5.鉴别诊断 | 3、4 | |||
6.西医治疗 | 3、4 | |||
7.中医治疗 | 3、4 | |||
(七)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 1.临床表现 | 3、4 | ||
2.辅助检查 | 3、4 | |||
3.诊断 | 3、4 | |||
4.鉴别诊断 | 3、4 | |||
5.西医治疗 | 3、4 | |||
6.中医治疗 | 3、4 | |||
(八)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诊断 | 3、4 | |||
6.鉴别诊断 | 3、4 | |||
7.西医治疗 | 3、4 | |||
8.中医治疗 | 3、4 | |||
(九)白细胞减少症与粒细胞缺乏症 | 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诊断 | 3、4 | |||
6.鉴别诊断 | 3、4 | |||
7.西医治疗 | 3、4 | |||
8.中医治疗 | 3、4 | |||
六、代谢疾病和营养疾病 | (一)糖尿病 | 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并发症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诊断 | 3、4 | |||
6.鉴别诊断 | 3、4 | |||
7.西医治疗 | 3、4 | |||
8.中医治疗 | 3、4 | |||
(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 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诊断 | 3、4 | |||
6.鉴别诊断 | 3、4 | |||
7.西医治疗 | 3、4 | |||
8.中医治疗 | 3、4 | |||
(三)血脂异常 | 1.血脂异常的发病机制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诊断 | 3、4 | |||
6.西医治疗 | 3、4 | |||
7.中医治疗 | 3、4 | |||
(四)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概述 | 1.正常人水、电解质状况 | 3、4 | ||
2.正常人水、电解质调节 | 3、4 | |||
(五)失水 | 1.病因、发病机制 | 3、4 | ||
2.临床表现 | 3、4 | |||
3.辅助检查 | 3、4 | |||
4.诊断 | 3、4 | |||
5.治疗 | 3、4 | |||
(六)水过多和水中毒 | 1.病因、发病机制 | 3 | ||
2.临床表现 | 3、4 | |||
3.辅助检查 | 3、4 | |||
4.诊断 | 3、4 | |||
5.治疗 | 3、4 | |||
(七)低钠血症 | 1.病因、发病机制 | 3 | ||
2.临床表现 | 3、4 | |||
3.辅助检查 | 3、4 | |||
4.诊断 | 3、4 | |||
5.鉴别诊断 | 3、4 | |||
6.治疗 | 3、4 | |||
(八)高钠血症 | 1.病因、发病机制 | 3 | ||
2.临床表现 | 3、4 | |||
3.辅助检查 | 3、4 | |||
4.诊断 | 3、4 | |||
5.治疗 | 3、4 | |||
(九)低钾血症 | 1.病因、发病机制 | 3 | ||
2.临床表现 | 3、4 | |||
3.辅助检查 | 3、4 | |||
4.诊断 | 3、4 | |||
5.治疗 | 3、4 | |||
(十)高钾血症 | 1.病因、发病机制 | 3 | ||
2.临床表现 | 3、4 | |||
3.辅助检查 | 3、4 | |||
4.诊断 | 3、4 | |||
5.鉴别诊断 | 3、4 | |||
6.治疗 | 3、4 | |||
(十一)常见酸碱平衡失常 | 1.判断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正常值 | 3 | ||
2.病因、发病机制 | 3 | |||
3.临床表现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诊断 | 3、4 | |||
6.治疗 | 3、4 | |||
(十二)痛风 | 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诊断 | 3、4 | |||
6.鉴别诊断 | 3、4 | |||
7.西医治疗 | 3、4 | |||
8.中医治疗 | 3、4 | |||
七、风湿性 疾病 |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 | 1.西医病因、病理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诊断 | 3、4 | |||
6.鉴别诊断 | 3、4 | |||
7.西医治疗 | 3、4 | |||
8.中医治疗 | 3、4 | |||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 | 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诊断 | 3、4 | |||
6.鉴别诊断 | 3、4 | |||
7.西医治疗 | 3、4 | |||
8.中医治疗 | 3、4 | |||
9.预防 | 3、4 | |||
八、神经系统疾病 | (一)脑血管疾病概述 | 1.脑的血液供应 | 3 | |
2.脑血液循环的病理生理 | 3 | |||
3.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病因 | 3 | |||
4.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 3 | |||
5.中医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 | 3、4 | |||
(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1.西医病因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诊断 | 3、4 | |||
6.鉴别诊断 | 3、4 | |||
7.西医治疗 | 3、4 | |||
8.中医治疗 | 3、4 | |||
(三)脑血栓形成 | 1.西医病因、病理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诊断 | 3、4 | |||
6.鉴别诊断 | 3、4 | |||
7.西医治疗 | 3、4 | |||
8.中医治疗 | 3、4 | |||
(四)脑栓塞 | 1.西医病因、病理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诊断 | 3、4 | |||
6.鉴别诊断 | 3、4 | |||
7.西医治疗 | 3、4 | |||
8.中医治疗 | 3、4 | |||
(五)腔隙性梗死 | 1.西医病因、病理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诊断 | 3、4 | |||
6.鉴别诊断 | 3、4 | |||
7.西医治疗 | 3、4 | |||
8.中医治疗 | 3、4 | |||
(六)脑出血 | 1.西医病因、病理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诊断 | 3、4 | |||
6.鉴别诊断 | 3、4 | |||
7.西医治疗 | 3、4 | |||
8.中医治疗 | 3、4 | |||
(七)蛛网膜下腔出血 | 1.西医病因、病理 | 3 | ||
2.临床表现 | 3 | |||
3.辅助检查 | 3、4 | |||
4.诊断 | 3、4 | |||
5.鉴别诊断 | 3、4 | |||
6.西医治疗 | 3、4 | |||
7.中医治疗 | 3、4 | |||
(八)帕金森病 | 1.西医病因、病理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诊断 | 3、4 | |||
6.鉴别诊断 | 3、4 | |||
7.西医治疗 | 3、4 | |||
8.中医治疗 | 3、4 | |||
(九)癫痫 | 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 | 3、4 | |||
4.诊断 | 3、4 | |||
5.鉴别诊断 | 3、4 | |||
6.西医治疗 | 3、4 | |||
7.中医治疗 | 3、4 | |||
(十)Alzheimer病 | 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诊断 | 3、4 | |||
6.鉴别诊断 | 3、4 | |||
7.西医治疗 | 3、4 | |||
8.中医治疗 | 3、4 | |||
(十一)血管性痴呆 | 1.西医病因、病理、发病机制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诊断 | 3、4 | |||
6.鉴别诊断 | 3、4 | |||
7.西医治疗 | 3、4 | |||
8.中医治疗 | 3、4 | |||
九、理化因素所致疾病 | (一)中毒 | 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 | 3 | |
2.临床表现 | 3、4 | |||
3.辅助检查 | 3、4 | |||
4.诊断 | 3、4 | |||
5.西医治疗 | 3、4 | |||
6.中医治疗 | 3、4 | |||
(二)有机磷杀虫药中毒 | 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 | 3 | ||
2.临床表现 | 3、4 | |||
3.辅助检查 | 3、4 | |||
4.诊断 | 3、4 | |||
5.鉴别诊断 | 3、4 | |||
6.西医治疗 | 3、4 | |||
7.预防 | 3、4 | |||
(三)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 1.西医病因、病理 | 3 | ||
2.中医病因病机 | 3 | |||
3.临床表现 | 3、4 | |||
4.辅助检查 | 3、4 | |||
5.诊断 | 3、4 | |||
6.鉴别诊断 | 3、4 | |||
7.西医治疗 | 3、4 | |||
8.中医治疗 | 3、4 | |||
9.预防 | 3、4 | |||
十、常用诊疗操作技术 | (一)气管插管术 | 1.适应证 | 3、4 | |
2.禁忌证 | 3、4 | |||
3.注意事项 | 3、4 | |||
(二)机械通气 | 1.适应证 | 3、4 | ||
2.禁忌证 | 3、4 | |||
3.撤离呼吸机指征 | 3、4 | |||
4.注意事项 | 3、4 | |||
(三)中心静脉压测定术 | 1.适应证 | 3、4 | ||
2.禁忌证 | 3、4 | |||
3.操作方法 | 3、4 | |||
4.注意事项 | 3、4 | |||
(四)洗胃术 | 1.适应证 | 3、4 | ||
2.禁忌证 | 3、4 | |||
3.注意事项 | 3、4 | |||
(五)三腔二囊管食管胃底压迫术 | 1.操作方法 | 3、4 | ||
2.注意事项 | 3、4 | |||
(六)胸腔穿刺术 | 1.操作方法 | 3、4 | ||
2.注意事项 | 3、4 | |||
(七)腹腔穿刺术 | 1.操作方法 | 3、4 | ||
2.注意事项 | 3、4 | |||
(八)腰椎穿刺术 | 1.操作方法 | 3、4 | ||
2.注意事项 | 3、4 | |||
(九)骨髓穿刺术 | 1.操作方法 | 3、4 | ||
2.注意事项 | 3、4 |
以上就是环球网校编辑为大家整理的“2022中西医结合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大纲”相关内容,大家了解清楚了吗?同时也可点击文章底部或者文章右侧的按钮,免费下载>>>2022年内科主治医师考试的高频考点/模拟试题等资料哦!
最新资讯
- 2022消化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大纲-专业实践能力2022-04-09
- 2022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大纲-基础知识2022-04-07
- 2022呼吸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大纲-相关专业知识2022-04-07
- 2022中西医结合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大纲2022-04-07
- 2022年内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考试大纲2021-12-14
- 2022年内科主治医师《基础知识》考试大纲2021-12-14
- 2021年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考前攻略(考前必看)2021-09-18
- 2021年广西地区内科主治医师考试时间在4月10-18日2021-02-14
- 中国卫生人才网:2021年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大纲已公布2021-01-08
- 2021年内科主治医师考试时间公布了,复习时间不多!20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