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致家长:锤炼心理韧性,让孩子学会逆风飞翔
心理学家达科沃斯通过大量调查发现,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不是智商,不是情商,不是人脉,不是天赋,而是一个人坚韧不拔的能力。今天本站编辑分享一篇心理咨询师致家长的肺腑之言“锤炼心理韧性,让孩子学会逆风飞翔”,一起看看吧。
今天的孩子们物质世界丰富,生活环境平稳安定,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孩子们原本具备的压力应对机制。如今,面对孩子们不断出现的心理问题,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我们都越来越需要重视孩子心理韧性的培养。了解孩子心理也是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的重要课题,担心您错过2024年心理咨询师考试重要时间节点,推荐使用“ 免费预约短信提醒”功能,届时,就能提前获取2024心理咨询师报名时间、准考证打印时间、考试时间等节点短信提醒服务。
什么是心理韧性?
所谓心理韧性,指的是在遇到困难、逆境、创伤、灾难等重大压力源时,人们能够良好应对的过程,也被称为抗逆力、抗挫力、复原力、回弹力等。
心理韧性源自人类的适应系统,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个体中。心理韧性是可以变化的,会随着在不同事件中积累的经验而不断提高。因此,在培养孩子心理韧性时一定要意识到,这种能力是孩子天然就有的,只是它并不是一个稳定值,会受先天和后天的共同影响,一生中都在动态变化。
有专家认为,高韧性的孩子具备四大特质:
· 社会竞争力,包括与他人建立积极关系的能力,灵活、有同理心、有幽默感、有好的沟通能力;
· 问题解决能力,指既可以找到解决方法,会做计划,也会寻求他人帮助的能力;
· 自主性,指自我独立和对自己的环境有掌控的能力;
· 目的性,指自己有目标,对未来充满希望。
孩子的抗挫力差,与父母的这4件事有关
为人父母,我们一方面为孩子遮风挡雨,担心他以后吃亏受伤,另一方面又害怕自己养出一个禁不起风浪的孩子,因此在实际的育儿过程中,时常处于一种矛盾的心态。
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孩子只需在真实的生活中摸索,就可以逐渐建立起坚强的内心。遗憾的是,很多时候,父母不经意的行为和干涉,反倒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脆弱,尤其是下面这4件事。
1.用过度的夸奖建立孩子虚假的自我认知。
有的父母对孩子从来不吝啬夸奖,但遗憾的是,并没有夸到“点子”上。
不少父母无条件地对孩子极尽赞美之词,不管孩子做了什么都夸:“宝贝真棒!”“你真聪明!”这让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全都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上,形成不正确、不清晰的自我认知,某次失败之后,玻璃心就开始了。
孩子需要赞扬,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夸赞不是只说好听的话。如果不是实事求是的夸奖,很容易让孩子建立起一个虚假的自我认知,失去理性看待自己的能力,遇到挫折就把“失败”看得很大,产生失败感和无力感。一个孩子听到的夸奖总是言过其实,当他意识到自己的普通和平凡,就会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
所以夸孩子,大人们也要真诚,把孩子做得好的细节和过程说出来,拒绝笼统、夸大。
2.过于敏感的回应模式,代替孩子消化挫折。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一些父母对孩子安抚迅速,过度的帮助和爱护,悄无声息地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
搭的积木房子倒了,在孩子放声哭之前,我们给他重新扶起来;孩子和小伙伴吵架了,我们立刻上前帮他解决矛盾;孩子打不开箱子,我们连忙走过去帮助他,一分钟的思考都不肯留给他。这种过分关注,导致孩子们错过了战胜挫折的机会,他们越来越不习惯适应失败的痛苦,因为摆在他们面前的总是好的结果。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大量试错,在这些小事中,体验各种各样的情绪,观察并选择最佳策略,完成这一系列的过程,孩子就会探索出自己能力的边界,建立起正确的自我认知。
3.用“代劳”行为暗示孩子的无能。
逆商理论提到,逆商是由四个维度构成:Control(掌控感)、Ownership(担当力)、Reach(影响度)、Endurance(持续性)。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掌控感。
拥有强大掌控感的前提,是坚信“任何事情都能做到”,也就是孩子们口中的“我可以”。这种自信是在孩子成功做成一件件事情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如果孩子遇到困难,第一反应是“我不行”,很大程度上与父母的过度代劳有关。
不管是老人还是父母,有时候都舍不得孩子去尝试真实的生活,能帮他做的,就尽量都替他做了,只要大人在场,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的几率就减少,孩子没有机会去经历成长中的挫折体验,习惯依赖,也越来越脆弱。
过多代劳的潜台词是:“靠你自己是做不成事的,没有我们,你不行。”它最终抹杀的是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等到哪天需要孩子自己面对问题时,他就会手足无措。
4.父母对成功的定义,让孩子失去看待输赢的平常心。
白岩松在《白说》一书中,讲过这样一则故事:
2012年,他参与过整个伦敦奥运会报道,伦敦奥运会最重要的那句话叫“影响一代人”。
有记者提问:“体育如何影响一代人?”
伦敦奥组委的一位官员回答:“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去赢。”
这句话很正常,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在教孩子们如何去赢,但是他的下一句话让我格外感动:“同时,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孩子从小到大,父母和老师最常强调的是成功,比如比赛赢了有多风光、考试得了第一有什么奖励,鲜少告诉孩子:输了怎么办?失败了怎么办?又该怎样去面对?
失败是孩子一生中无法避免的议题,但是我们常常忽视它。一个不能正确看待失败的孩子,遇事就会产生逃避和畏难情绪。失败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提醒,可以从中认识到问题所在、寻找解决办法、积累人生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讲,失败何尝不是一种财富?
我们和孩子谈失败、谈困难,实际上就是为了把这些东西变成孩子成长垫脚石,而不是拦路虎。好的教育,一定要教孩子认识挫折和失败,让他不会长时间沉溺于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中,自暴自弃。
不被“输”所局限,能够理智地看清事实本质,并能采取相应行动的高挫折商,是孩子内心强大的体现,也是孩子未来能“赢”的关键。
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
1.给孩子植入“成长型心态”。
人有两种基本类型的心态,一种是固定型心态,另一种是成长型心态。拥有固定型心态的人认为:人的智力、能力和品性是天生的、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因此成功取决于人对自己天分的展示。拥有成长型心态的人则认为:人的智力、能力和品质是可变的,是可以发展的潜力,成功取决于人的实践和努力。
因此,我们在表扬孩子时,不要表扬孩子的聪明,而要表扬孩子的努力。表扬孩子聪明,我们给他植入的就是固定型心态。持有固定型心态的他们会特别看重输赢,因为他们需要一直证明自己是聪明的,如果不能如此,他们就会退缩,回避挑战,于此以来,也就很难取得成长和进步。
表扬孩子的努力,我们就是在给孩子植入成长型心态。具备成长型心态的孩子,会认为事情做得好不好,取决于他们是否努力,与自我无关,因此他们会不惧怕挑战和失败,也就更容易获得成功。因此,要提升孩子的心理韧性,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我们要表扬他的努力和进步;当孩子做得不好的时候,要告诉孩子“你只是尚未做到”,隐含的意思就是“你能做到,只是目前还没有做到而已”。
2.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教给孩子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帮助他们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要让孩子明确解决问题的步骤。因为如果孩子感到不知所措或绝望时,通常是不会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的,但是如果他们明确解决问题的步骤,那他们就会对自己的尝试充满信心。
可以将解决问题的步骤分为4步:
第一步:说出问题而非责备
第二步:想出多种解决方案
第三步:探讨方案可能的后果
第四步:选择一种最佳方案
开始的时候,家长可以带领孩子一起用这4步方法,来帮孩子打开解决问题的思路。
其次,要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当孩子知道解决问题的步骤后,我们就要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当孩子无法提出解决方案时,我们可以帮他想出一些解决的方案,但是不能直接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例如:孩子写作业总是拖拉,那我们可以这样跟孩子说:“我发现你最近写作业总是拖到很晚,你能先规划一下时间吗?”如果孩子说不能,那我们可以说:“我们一起来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孩子自己一步步学会合理规划时间。
最后,及时肯定和表扬孩子在解决问题时付出的努力。当我们发现孩子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的创造性和付出的努力时,要及时给予孩子肯定和表扬。
3.“制造”让孩子受挫折的机会。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挫折教育,也是造成许多孩子心理脆弱、情绪易失控、逃避问题甚至轻生等现象的原因。
家长可以人为“制造”一些让孩子受挫折的机会,比如鼓励孩子参与各类比赛、社会实践、勤工俭学等,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孩子必然会面对一些挫折,这时候家长便可以适当让他们独自面对,独立解决困难,提升他们的抗挫折力。
需要注意的是,给孩子“挫折教育”和给孩子“挫折”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帮助孩子在挫折中看见和提升自己的抗挫折能力;而后者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一味地强调“挫折”,忽视挫折背后的成长,反而会挫伤孩子面对困难的信心。
4.引导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劳动实践。
心理韧性虽然是属于心理层面的能力,但是却和我们的身体素质、生命活力有着极大的关系。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就很好地说明了强身健体对磨炼意志,提升心理韧性的重要价值。实际上,体育的重要价值在今天还远没有被重视,体育有着健体、舒展、强心、壮志等重要作用,对包括心理韧性在内的诸多品质有着良好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同时,体育运动中的不服输、不气馁,失败了再挑战等优秀品质也正是提升心理韧性的重要路径。
除了体育运动之外,劳动也是锻炼身体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渠道。在劳动中所形成的不怕苦、不怕累,勇挑重担、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就是心理韧性的典型表现。
因此,在对孩子的家庭养育和学校教育中,无论是体育还是劳动教育,都是孩子提升心理韧性的重要抓手。建立在身体锻炼基础上的心理韧性,是身体的记忆,会成为人的自觉选择和终生受用的能力,是带得走的能力,这种蕴藏在身体里(不是仅停留在认知层次)的心理韧性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5.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充满爱的关系是一个人力量的源泉。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有价值,有人爱,那么他就有走出自卑、勇敢成长的力量。因此,在教育生活中,我们要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爱,一定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是孩子愿意选择坚强、愿意勇敢挑战的内在力量。
在今天,“好关系就是好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就是因为好的关系能让孩子在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中勇敢前行。
亲子关系中有两个关键性因素:孩子的需求和家长的要求。根据这两个因素,我们可以将亲子关系划分为4种类型:
第1种:父母不去满足孩子的需求,只顾提自己的要求。
第2种:父母充分满足孩子的需求,却不提任何要求,也就是常说的溺爱和放纵。
第3种:既没有需求也没有要求,也就是“没人管”,完全忽视了孩子,这种忽视有时候也可视为一种冷暴力。
第4种: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既满足孩子的需求,又合理地提出要求。
那么,有什么方法能帮助建立第4种亲子关系呢?建议大家尝试LEAD方法,它包括4个步骤。
积极聆听(Listen)。听完孩子的讲述之后要思考,孩子讲这个事情所反映的内在需求是什么?在聆听的同时,也是鼓励孩子抒发自己的情绪,恢复理性的状态,这本是就是一个增加心理韧性的过程。
界定问题(Explore)。听完以后要跟孩子一起讨论他所说的内容,利用引导性的提问,让孩子尝试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觉得问题到底是什么。
分析可行办法(Analysis)。先让孩子说出可行的方法,家长帮助分析各种方法的利弊,让孩子有选择解决方案的空间。
行动(Do)。有了讨论结果之后,就大胆地鼓励孩子去做。
除了上述几点,还有一点也特别值得注意,那就是家长本身的行动是非常重要的。父母永远都是孩子潜意识中模仿的对象,我们在面对各种各样的挫折和逆境时是如何表现的?我们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吗?如果在面对挫折时,家长自己的情绪都很难控制,孩子的情绪也会如此,因为他们看到了你的样子。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心理韧性作为一种能力相当重要,但是我们也不能无限夸大它的作用。一个人的心理韧性再强大,也可能会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甚至有被压垮的时候。因此,我们也不能把一个人的放弃行为完全归结为心理韧性不足,生活是复杂的,要允许自己或他人“撑不下去”,学会放弃、学会求助。
心理韧性可以帮助我们战胜困难,但归根到底是战胜自己,和自己和谐相处。也只有在“拿得起也放得下”的收放自如中,我们的心理才能真正地保持强大而不失韧性。
为帮助大家高效备考2024心理咨询师考试,环球网校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心理咨询师课程,点击学习各类心理咨询师课程。
以上是环球网校小编整理的关于“心理咨询师致家长:锤炼心理韧性,让孩子学会逆风飞翔”的内容。参加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考试的考生,可免费下载>>历年真题,免费获取完整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操作技能科目的思维导图可点击>>思维导图,其他心理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思维导图及重难点知识梳理资料,您可以查看下方板块或右侧资料下载页面进行免费下载。
最新资讯
- 资深心理咨询师分享:心理咨询的主要技巧之鼓励与安慰2025-01-01
- 资深心理咨询师分享:心理咨询的主要技巧之释意与解释2024-12-31
- 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特质:真诚2024-12-31
- 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特质:尊重2024-12-30
- 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特质:关注2024-12-29
- 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特质:同理心2024-12-27
- 资深心理咨询师分享:什么是心理健康?2024-12-26
- 资深心理咨询师分享:怎么算是心理健康?标准是什么?2024-12-25
- 资深心理咨询师分享:心理从业者需要牢记的九大原则2024-12-20
- 心理咨询师学习内容:《基础知识》总览2024-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