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备考资料 > 2012年心理咨询师考试复习笔记:社会交换论

2012年心理咨询师考试复习笔记:社会交换论

更新时间:2012-06-05 10:52:39 来源:|0 浏览0收藏0

心理咨询师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地区

获取验证 立即预约

请填写图片验证码后获取短信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免费获取短信验证码

  社会交换论

  社会交换论是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它重点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G.Homans),其他代表人物有布劳(P.Blau)、埃莫森(R.Amerson),心理学家蒂博特(J.Thibaut)、凯利等。社会交换论是综合了操作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经济学边际效用递减理论以及功能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的一些观点而发展起来的。

  社会交换论的基本观点,体现在霍曼斯(1961)提出的五个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命题上。

  1.成功命题

  个体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奖赏,他就会重复这种行为;某一行为获得的奖赏越多,重复行为的频率就越高。

  2.刺激命题

  相同的刺激可能引起相同的或相似的行为。

  3.价值命题

  某种行为的结果对个体越有价值,他重复这种行为的可能性越高。

  4.剥夺一满足命题

  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

  5.侵犯一赞同命题

  当个体行为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受到出其所料的惩罚时,他可能产生愤怒情绪,从而出现侵犯行为,此时侵犯行为的结果对他更有价值;反之,如果个体行为得到、甚至超过预期的奖赏,或没有受到预期的处罚,他可能会高兴,就会采取赞同行为,赞同行为的结果对他来说也变得更有价值。

  上述五个命题成为一个系列。之所以是普遍性命题,因为在霍曼斯看来,从这些命题出发,可以解释作为交换过程的人类全部的社会行为。社会交换论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由于每个人都企图在交换中获取最大收益、减少代价,使交换行为本身变成得与失的权衡。

  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或倾向于扩大满意度、减少不满意度。如果收益(产出)与代价(投入)平衡,互动得以维持;相反,如二者不平衡则互动难以长期维持。

  后来布劳发展了社会交换论,认为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人们自愿的活动;它不仅存在于个体之间,而且存在于群体和社区之间。他还引人权力、规范、不平等的概念,使社会交换论在更大的范围内解释社会现象。

2012年心理咨询师保过班套餐>>>      2012年心理咨询师一对一双证保过套餐>>>   

2012年心理咨询师课程免费试听>>>    2012年心理咨询师课程报名>>>         

2012年心理咨询师考试报名>>>

分享到: 编辑:环球网校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心理咨询师资格查询

心理咨询师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心理咨询师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