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备考资料 > 心理咨询师三级第二章辅导:社会心理学知识

心理咨询师三级第二章辅导:社会心理学知识

更新时间:2013-03-05 10:45:11 来源:|0 浏览0收藏0

心理咨询师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地区

获取验证 立即预约

请填写图片验证码后获取短信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免费获取短信验证码

摘要 社会心理学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社会心理学是将个人当作一个社会实体来研究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知识

  社会心理学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社会心理学是将个人当作一个社会实体来研究,通过考察个人与社会的联系来解释人的心态与行为的一门科学。为什么人会对某

  件事持不同看法?――态度;人为什么会侵犯别人?――侵犯;为什么人会自觉不自觉地跟从 别人,做出与别人同样的行为?――从众。从几个有限的问题中,我们就可以明确感到社会心 理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除了提到的问题外,诸如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群体对人们行为 的影响,以及环境背景与人们行为关系等,也都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学好社会心理学对于了解求助者问题的社会性原因很有帮助,在学习的时候可以联系实际 生活,用意义记忆的方法来记忆。

  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和范围

  侧重于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定义:

  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社会行为公式:B=f(P,E)

  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

  根据美国学者霍兰德(E.P.Hollander,1976)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 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研究遵循的原则:价值中立原则。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也很重要。

  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对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 和引导。(郭念锋)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 社会化

  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比如我国的劳动教养和 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2、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个体社会化的载体:

  1、家庭; 2、学校; 3、大众传播媒介; 4、参照群体。

  社会化的分类:

  1、语言社会化 2、性别社会化:①性;②性别;③性别角色。

  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社会角色的分类:

  1、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2、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

  3、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4、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角色失调:4种形式

  1、 角色冲突; 2、角色不清; 3、角色中断; 4、角色失败(最严重的角色失调)

  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与自尊

  自我的概念: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1、主我:是认识的主体。

  2、客我:是认识的对象。

  3、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

  自我概念的功能: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2、解释经验; 3、决定期待。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印象形成效应: 1.首因效应 2.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

  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1、加法模式; 2、平均模式; 3、加权平均模式;

  4、中心品质模式: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 实际情况。

  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

  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

  4、投人所好。

  第三单元 归因

  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对 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作出准确的预测。

  内控者与外控者概念

  影响归因的因素:1.社会视角 2.自我价值保护 3.观察位置 4.时间因素

  归因原则:协变原则

  特异性   共同性   一致性   归因

  高      高      高    刺激客体

  低       低      高    主体

  高      低       低    情境

  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第一单元 社会动机概述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 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

  第二单元 主要的社会动机

  一、亲和动机:

  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亲合起源于依恋。

  亲和的作用:

  1、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2、获得信息;3、减轻心理压力;4、避免窘境。

  影响亲和的因素:1、情境因素; 2、情绪因素; 3、出生顺序

  二、成就动机: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1、目标的吸引力; 2、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 3、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三、侵犯行为:

  侵犯的影响因素:

  1、 情绪唤起水平;2、道德发展水平;3、自我控制能力;

  4、社会角色与群体;5、大众传媒的影响。

  去个性化:是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去个性化和侵犯行为成正相关。

  五、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的性质:

  1、利他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

  2、利他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3、利他行为是由利他动机引起的,其特征是以完全有利于他人为目标。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1、外部因素:①自然环境;②社会情境;③时间压力;④利他的对象的特点

  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①心境;②内疚;③人格

  3、利他技能

  第三单元 社交情绪

  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

  1、社交焦虑: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 情绪体验。

  2、嫉妒情绪的特点: ①针对性; ②持续性; ③对抗性; ④普遍性

  3、羞耻与内疚:

  ①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 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②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

  第五节 态度

  第一单元 态度形成

  态度概念: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态度的特点:1、内在性;2、对象性;3、稳定性

  态度的成分:

  1、认知成分 C(cognition,认知):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认知,即关于对象的事实、知识、信念、评价等。

  2、情感成分A(affection,情感):个体在评价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体验或情感反应。

  3、行为倾向成分B(behavior,行为倾向):个体对态度对象的预备反应或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性。

  有人把态度的三成分称为态度的A、B、C模型。

  态度的属性:1、方向;2、强度;3、深度;4、向中度;5、外显度

  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

  二、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1、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①传递者的威信; ②传递者的立场; ③说服的意图; ④说服者的吸引力

  2、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

  ①信息差异; ②畏惧; ③信息倾向性; ④信息的提供方式

  3、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①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 ②人格因素; ③个体的心理倾向

  4、情境:

  ①预先警告; ②分心(即注意分散); ③重复

  三、态度转变理论:

  海德(F.Heider)的平衡理论:人们在转变态度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海德提出了一个 P-0-X 模型说明他的观点。其中,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

  第三单元 态度测量

  态度测量一般使用间接方法。

  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等。

  第六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

  第二单元 体语沟通

  目光与面部表情 身体运动和触摸 姿势与装饰

  人际距离:

  1、公众距离 2、社交距离(咨询师与求助者)

  3、个人距离 4、亲密距离

  第三单元 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

  人际关系概念: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人际关系的特点:1、个体性; 2、直接性; 3、情感性

  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一般情况下,关系越密切,人们的自我暴露就越广泛、越 深刻。但有一个特例,就是彼此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可能达到完全的自我暴露。

  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相互性原则; 2、交换性原则;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4、平等原则

  第四单元 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亲和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熟悉与邻近;2、相似性;3、互补;4、外貌;5、才能;6、人格品质

  第七节 社会影响

  第一单元 从众

  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是一种被动地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

  从众行为的原因: 1.寻求行为参照;2.对偏离的恐惧;3.群体凝聚力

  影响从众的因素:1.群体因素(3点);2.个体人格因素(2点);3.情景的明确性

  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

  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想象在场和隐含在场。

  社会干扰:有时候他人在场,反而会使个体的工作绩效降低,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干扰,也称社会抑制。

  社会惰化的主要原因

  第三单元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塔尔德的《模仿律》: 1、下降律; 2、几何级数率; 3、先内后外律

  第八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

  第一单元 爱情

  爱情的概念: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爱情与喜欢的区别:

  1、依恋;

  2、利他;

  3、亲密

  哈特菲尔德等人认为爱情主要有激情爱和伙伴爱两种。

  印度学者古普塔等研究表明:激情和浪漫能持续5年左右。

  2013年心理咨询师保过班套餐>>>      2013年心理咨询师一对一双证保过套餐>>>   

  2013年心理咨询师课程免费试听>>>    2013年心理咨询师课程报名>>> 

分享到: 编辑:环球网校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心理咨询师资格查询

心理咨询师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心理咨询师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