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备考资料 > 心理咨询师论文:艺术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心理咨询师论文:艺术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更新时间:2014-12-30 10:05:11 来源:|0 浏览0收藏0

心理咨询师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地区

获取验证 立即预约

请填写图片验证码后获取短信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免费获取短信验证码

摘要 心理咨询师论文:艺术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考试动态:2014年下半年各地考试成绩查询专题|环球网校代报名服务

  课程推荐:新标准-直播保过班热招|2015年5月零基础保过班开始招生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国高校的连续扩招以及大学生就业工作改革力度的加大,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化,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艺术类大学生作为高校毕业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大学生面临就业时产生了消极自卑的心理,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问题,如何更好的解决艺术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以及提高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率等问题,也就成为了摆在所有艺术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艺术院校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就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心理特征,艺术院校大学生作为高校毕业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除具有普通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共同之处(如功利心理、求便心理、焦虑心理等)外,还凸显出许多突出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随着艺术院校的连续扩招以及大学生就业工作改革力度的加大,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艺术类大学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尤其对于大学期间没有或者很少参与社会实践或实习的学生来说,面对公司或单位工作经验的期望要求,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就会在就业过程中屡屡受挫,逐渐对自身能力产生了怀疑,在面对竞争对手时缩手缩脚,不能充分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能力,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与择业。与此同时由于艺术类学生学习投入的高成本和艺术本身的高品位,艺术类专业中存在相当一部分家庭经济实力以及社会实力较强的大学生,在当今就业体系和用人制度尚未完善的情况下,他们的处境相对优越很多,相形见绌之下自卑心理就渐渐地在某些艺术类大学生的心里占据了上风,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

  2、依赖和等待心理。艺术类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于普通院校大学生来说较好,他们承载着父母的美好希望走进大学,家长也为他们付出了较大的努力,但同时也使他们缺乏基本的自理自立能力的锻炼,虽然接受了四年的大学教育,但在很多事情上还是缺乏一个大学毕业生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导致他们养成了强烈的依赖心理,而当艺术类大学生不得不走向社会,面对就业时,往往不知所措,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表现在就业择业中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凭自身思考来决断,而是依靠听取父母师长之意,师兄师姐之言,进行取舍,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与此同时艺术类大学生中一旦形成依赖心理,尤其对于某些家庭经济以及政治背景较好的学生来说,在面临就业时就自然产生了等待心理,他们不是积极的通过个人的努力和能力去求职竞争,而是选择消极的等待家庭的安排,这部分学生的求职竞争主要是关系的竞争,将求职择业庸俗化,也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原则。

  3、盲目心理。由于艺术学习的高投入以及艺术生自身的个性特点,目前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盲目求高心理,他们单向考虑自己的择业就业理想,只要求用人单位各个方面都十全十美,从工资福利待遇、住房、地理位置、工作环境无不考虑其中,但同时却忽视了如此完美的单位能否接纳自己。这种考虑自身能力,不给自己合理定位而产生高期望值的盲目求高心理,是不少艺术类学生择业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诱因。

  4、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在社会或群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顺从行为的心理倾向。当个体认为群体的规范、他人的行为是正确的时候,他的从众表现才是自愿的。有时候群体的的规范、他人的行为在个体看来并不合适,但又没勇气加以对抗,这时的从众表现也是我们要克服的心理现象。从众心理重的人容易接受暗示,无主见、依赖性大、不能独立思考、迷信名人和权威,往往说违心的话办违心的事。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他们的从众心理主要表现在愿意到大城市、大机关去工作,盲目地一味追求考研等,其实以上并不一定是他们最佳的职业选择,只是从众心理影响的结果。

  5、自负心理。与自卑心理相反,仍然是由于艺术类学生学习投入的高成本和艺术本身的高品位,对于某些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因为所学专业的特殊性加之自身独特的个性,无论哪方面都高人一筹,而在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睥睨一切、目空天下、高人一等的自负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往往是“这山看着那山高”、“挑肥拣瘦”,这个单位不顺眼,那个单位也不如意,导致与不少适合自己发展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6、焦虑心理。艺术类学生作为高校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就业压力也是越来越大。而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个性,期望值很高,他们非常希望能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且具有很大发展空间的工作,但理想与现实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当他们真正面临就业的时候,理想的职业无法在现实中实现时,焦急之情便占据他们的心头。于是,他们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成天装着各种不必要的担心,无所适从,难以排解,甚至对未来的职业生活彻底失去信心。还有部分艺术类大学生举债求学,希望毕业后赚钱还债,可是就业受挫,自愧而产生焦虑。

  二、艺术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

  艺术院校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着多种心理问题,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因此要正确有效的解决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中的心理问题,必须了解和分析他们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国家和社会环境的整体影响以及如今就业招聘单位对招聘职位的特殊要求。全国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以及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同时由于高考对艺术类考生文化课要求较低,艺术类专业报考和招生持续升温,以全国最大的艺术类高考生源地区山东为例,据统计近10年来,山东艺术类考生人数每年都有增加,2002年为3.2万人,次年达到5.6万余人,2009年猛增至9.3万人,2010年又达到创纪录的14.6万人,2006年至2010年更是历史性的每年都突破16万人。而与此同时,艺术类专业社会需求比较小,目前已基本呈饱和状态,对艺术生需要也非常小,这样就给艺术院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新的压力和难度,由此使得许多艺术类毕业生产生了焦虑、自卑的心理。由于目前艺术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社会上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的需求较少,而艺术类岗位则主要集中在广告设计、室内装潢等公司或单位。目前许多应届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时,用人单位对于工作的要求相对较高,一般必须具有相关的社会实践工作经验或经过较长的实习期,加之高校扩招、毕业人数剧增,就业岗位有限,就业市场尚未规范,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产生巨大冲击,产生依赖、焦虑等心理。

  2、艺术类院校自身的特点以及学校对于毕业生就业心理指导工作的实施力度。随着全国高校的扩招,许多艺术院校一方面为了扩大学校影响,盲目的扩大招生规模而不考虑社会需求,另一方面增设新办专业吸引生源,这样势必加重了艺术招生和报考的非理性状态,从而加大了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同时在艺术院校的教学以及课程安排中,社会实践性的课程相对较少,学生在校期间直接接触社会的机会较为贫乏,例如对于设计类学生来说,在校期间的设计作品可能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设计性,但作品一旦进入市场就相对缺乏了商业性价值,从而受到用人单位或公司的冷落。此外许多艺术类院校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心理指导方面,较多的倾向于思想教育管理和政策性引导,而对于大学生就业择业时的心理健康等问题做的工作相对较少,从而忽略了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缺乏实际的社会求职能力和技巧,从而产生许多盲目、从众等方面的心理问题。

  3、艺术院校大学生家庭以及自身的特点原因。家庭是个人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因素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艺术院校中许多家庭不论是父母的社会地位还是经济能力等各方面都比较强,父母从开始就在他们身上倾注了大量的财力、精力,事事都为子女安排妥当,对他们期望值过高而导致的过分宠爱使得他们在就业择业时往往缺乏主动性,参与竞争的欲望和勇气不够,优柔寡断,消极等待,产生一种依赖和等待的心理。与此同时艺术类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普遍具有个性、自我定位较高,对专业的学习更加执着,家庭对他们的期望值也较高,他们更渴望施展自己的抱负。但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课程普遍不好,不善于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不能正确认清自我、全面了解社会,理想和现实往往脱节,当他们所追求的理想不能实现时,他们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心理。面对初次就业,艺术类大学生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而且部分学生社会实践经验较少,缺乏求职技巧,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在就业压力面前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一旦遇到困难和失败就容易产生自卑、抑郁心理。艺术类大学生个性张扬,重视平等竞争,敢于追求经济利益和个性发展,在择业时过多地考虑目前的、现实的利益,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为利益所牵引,盲目追求就业环境、经济收入、福利待遇最优化,造成负面的影响。

  三、全面加强艺术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的心理健康机制。

  由于影响和导致艺术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要真正克服和解决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更好的做好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就成为当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一项重要课题。

  1、因势利导做好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引导艺术类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评价过高或过低,对未来的职业要求过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艺术类大学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就业观念,给自己一个正确的社会定位。因此我们要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纠正艺术类大学生的认知偏差,一方面,要帮助艺术类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另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对个性心理的要求,既要有普适的心理培训,又要有个性化、专门化的个性心理辅导,缓解部分毕业生因就业压力而产生的焦虑情绪,要特别关心艺术类学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违纪处分和女大学生等重点人群。具体做法包括: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纠正认知偏差,改变不良心态,消除心理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加强个性塑造,克服自负、自卑、焦虑和依赖心理。

  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形成合理的就业观念,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合理是其就业压力加剧的主要原因。在艺术类大学生中择业岗位倾向、地域倾向明显。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对于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不能充分估计就业的难度,正确为自己定位,而是在择业的过程中一味攀比,盲目追求高收入、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还有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将就业定位在大城市、大单位,对于一些基层工作不屑一顾。目前,艺术专业毕业生已出现明显的供过于求的趋势。我们要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摆正就业心态,将眼光放低、放长远,就业可向基层、向西部、向私人企业转移,要认清现实,适时择业。作为艺术院校更要向毕业生讲清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的具体政策措施,使毕业生做好应对就业难的各方而的准备工作。同时要强化艺术类大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观,鼓励艺术类大学生自我创业,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更需要靠他们自己去不断地调适。因此,要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学会全面了解社会,客观地分析、评价自我,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关系,根据社会需求正确解决自己就业定位问题,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

  积极开展艺术类毕业生心理咨询工作,通过宣传栏、校园网、毕业班级信息群等多种途径宣传就业心理咨询的性质和作用,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窗户,解除学生疑虑以主动寻求帮助,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挫折,做好遭遇就业挫折的心理准备,帮助他们更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及不足,增强其自信心,确定适当的择业目标,走出就业心理困境。

  2、努力在艺术类院校构建完善 “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良性就业心理指导系统。

  从艺术类大学生自身来说,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及对社会的承受能力是影响大学生能否很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因此对于艺术类学生来说首先应该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等心理,发展自我意识,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应当正确评价自己,在外在环境的变化中适当地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平时多锻炼自己,克服害怕和他人交往的心理,平时保持适度的自信是克服自卑等心理的关键;其次就是要调整择业心理,尽快适应社会角色的转换。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能做出适度的评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和单位,敢于竞争,善于竞争,扬长避短,发挥自身艺术特长优势,主动出击,在择业中以平常心对待问题,确立正确的择业心态。

  从艺术院校方面来说,在加强对艺术类毕业生德育、素质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内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主动及时地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时产生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首先要充分发挥艺术院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作用,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应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四年本科教育的全过程,从低年级抓起。根据各个年级的不同特点确定指导重点:大学一年级应侧重职业认知与规划能力的培养;大学二年级则侧重自我基本能力的培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大学三年级侧重教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提高自身就业技能,培养自身实践能力、交际、组织能力;对于毕业班的学生重点围绕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开展与求职相关的毕业见习、模拟招聘、技能培养等相关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和就业满意度。其次建立符合艺术院校特色的专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切实加大艺术院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的力度,并且朝着职业化、专业化、老师化的方向发展,拓宽就业指导工作者的视野,保持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性,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和工作水平,有利于针对性开展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

  从艺术类学生的家庭以及社会方面来说,要建立健全学生家庭的支持网络,加大社会对艺术类学生的影响,树立艺术类大学生良好的就业心态。对于艺术类大学生建立一个和谐的家庭支持网络,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要使大学生对家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责任感。尤其是对当代艺术类学生来说,他们即将面临就业的考验,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以及大学生刚出社会,艺术专业的局限性同时又对各种工作也没多大的经验积累,就业时受到挫折是在所难免,有些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常会使他们陷入颓丧、郁郁、烦恼之中。这时候,就需要家人帮助他们重建自信,有时家人所表现出的一个关心、信任的眼神,一句安慰、鼓励的话语就往往是他们再接再厉的最大支持者。尤其在艺术院校,独生子女比较多、个性比较强,父母更应该与子女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信任,培养良好和谐的家庭气氛。和子女多作交流,了解子女的心理,并帮助他们减轻已存在的压力,与他们形成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让他们能够在家里有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给予他们足够的休息空间,做他们的心灵上的坚强后盾,使他们在选择就业时心理有一份牵挂,有一份对家的责任感,让他们知道有人一直关注着自己的发展,使他们能够在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时没有后顾之忧。与此同时,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有了家庭的支持和鼓励,对自身有了准确定位之后就应该积极的参与社会实践,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积累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最终有利于将来的就业择业工作。

  编辑推荐:

  心眼看社会|亲子教育|职场心理|爱情婚姻|心理咨询案例|趣味心理测评

  环球网校心理咨询师官方微博|心理咨询师考试交流QQ群:127666654

分享到: 编辑:环球网校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心理咨询师资格查询

心理咨询师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心理咨询师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