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知识点:第一章
第一章 风险管理基础【章节测试】
第一节 风险与风险管理
一、风险、收益与损失
(一)风险的定义
1.风险是未来收益或损失的不确定性。具体说,如果某事件收益或损失是固定的,并被事先确定下来,就不存在风险;如收益或损失存在变化可能性,且变化过程无法事先确定,则存在风险。
2.风险的结果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负面。例如,央行上调基准利率,对浮动利率贷款为主要业务的商业银行,利好;对持有大量金融工具的商业银行,利空。
(二)正确认识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1.有助于商业银行对损失可能性和盈利可能性平衡管理,防止过度强调风险而制约盈利发展。
2.有利于商业银行在经营中主动承担风险,利用经济资本配置、经风险调整的业绩评估等方法,遵循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促进银行发展。
3.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特殊性,从内部控制、外部监管角度,关注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重点分析在不同风险状况下,银行损失的可能性。
(三)正确认识风险与损失的关系
1.损失:事后概念,反映风险事件发生后造成的实际结果。
风险:事前概念,损失发生前的状态,风险定量分析中可以用概率和统计方法计算出来损失规模和发生的可能性。
2.二者是不能同时并存的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将风险误解为损失,危害在于混淆“损失发生之前的风险管理”和“损失发生后的善后处置”,削弱风险管理主动性、积极性,无法将风险关口前移,防范、规避风险
3.损失类型
金融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分为: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灾难性损失。
预期损失:基于历史数据可预见的损失,历史时期内损失的平均值。
非预期损失:利用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出对预期损失的偏离,难以预见。
灾难性损失:超出非预期损失之外,可能威胁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的重大损失。
4.应对方案:
预期损失:通过提取损失准备金和冲减利润的方式来应对和吸收;
非预期损失:通过资本金来应对;
灾难性损失:一般通过保险手段来转移,对衍生产品过度交易带来的灾难性损失,通过事前严格限制高风险业务(行为)来规避。
二、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经营
商业银行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以经营风险为其盈利的根本手段。
商业银行是否愿意承担风险、能否有效管理和控制风险,直接决定商业银行的经营成败。
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警告世人,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可持续发展对于促进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我国《银行法》第四条: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对银行风险进行正确的识别、计量、监测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和方法,是保证稳健经营,实现“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经营原则的根本所在。因此,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经营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键字:承担和管理风险、改变经营模式、提供风险管理定价依据、创造价值、核心竞争力)
第一,承担和管理风险是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也是商业银行业务不断创新发展的原动
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和承担客户不愿意承担的风险,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参与者用来转嫁
风险的主要平台。商业银行吸收和承担客户风险的能力主要来自其专业化的风险管理技能,
利用分散或对冲等方法对从客户方承担过来的风险进行管理。
例如,私人银行业务,增加利润,银行主动承担、管理风险;外汇交易和衍生产品交易,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是以做市商的方式向客户提供风险管理服务的。
积极、主动地承担和管理风险有助于商业银行改善资本结构,更加有效地配置资本,以及大力推动金融产品开发。
第二,风险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从传统上片面追求扩大规模,向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从以定性分析为主的传统管理方式,向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管理模式转变;从侧重于对不同风险分散管理的模式,向集中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模式转变。
通过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可以了解和认识其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内部状况和业务开展的不确定性,对影响商业银行盈利性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预测。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对未来的客观预期,从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主动、动态地管理潜在风险,为提高收益制定相关策略,将各种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最终实现风险-收益的合理平衡。
如果没有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的战略实施只能停留在业务指导层次,难以从宏观战略层次和微观技术上分析、判断风险与收益的合理性,难以适应商业银行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第三,风险管理能够为商业银行风险定价提供依据,并有效管理金融资产和业务组合。
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能否对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价,直接决定
了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通过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可以准确识别和计量所提供的金
融产品和服务的风险成本和风险水平,并据此制定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此外,商业银行可以
广泛采用风险管理技术进行动态管理,调整资产、负债组合,发现并拓展新型业务。例如,
借助风险管理技术和信息系统,国际先进金融机构能够针对客户的特定需求,提供迅捷且多
样化的私人银行财富管理服务。
第四,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能够为商业银行创造价值。
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具有自觉管理、微观管理、系统管理、动态管理等功能。高水平的风险管理能够降低商业银行的破产可能性和财务成本,保护商业银行所有者的利益,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
例如,商业银行的负债一般由浮动利率负债和固定利率负债组成,资产包括浮动利率资产和固定利率资产,利率风险显然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至关重要的风险。利用风险管理技术,合理匹配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或利用利率衍生工具对冲风险,有助于降低利率风险敞口,降低现金流的波动性,稳定商业银行收入水平,降低税收负担,减少经营成本。
此外,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也将有效地降低各类风险水平,减少附加的监管要求,降低法律、合规、监管成本。因此,建立和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被认为是商业银行创造价值的重要手段。
第五,风险管理水平体现了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金融监管的迫切要求。
从市场经济本质来看,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反映在市场竞争中一家商业银行相对于其他商业银行对良好投资机会的把握能力。市场经济是风险经济,任何投资都是风险和收益的结合,只有那些有能力承担高风险的商业银行,才能获得高收益的投资机会。
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决定其风险承担能力:一是资本金规模,因为资本金可以吸收商业银行业务所造成的风险损失,资本充足率较高的商业银行有能力接受相对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比资本充足率低的商业银行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二是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资本充足率仅仅决定了商业银行承担风险的潜力,而其所承担的风险究竟能否带来实际收益,最终取决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只有通过积极、恰当的风险管理,才有可能将所承担的风险转化为现实的盈利。此外,有效的风险管理还有助于降低经营成本,从而使商业银行在竞争中更加具有风险承担上的优势。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
2006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一系列风险计量的规范标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模式发生了本质变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式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资产风险管理模式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强调保持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这主要是与当时商业银行以资产业务(如贷款等)为主有关,经营中最直接、最经常性的风险来自资产业务。一大笔额信贷资产的违约,常常导致一家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困难,甚至停业倒闭。
因此,商业银行极为重视对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通过加强资产分散化、抵押、资信评估、项目调查、严格审批制度、减少信用放款等各种措施和手段来防范、减少资产业务损失的发生,确立稳健经营的基本原则,以增强商业银行的安全性。
2.负债风险管理模式阶段
进入20世纪60年代,西方各国经济开始了高速增长,社会对商业银行的资金需求极为旺盛,商业银行面临资金相对不足的巨大压力。
为了扩大资金来源,满足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同时避开金融监管的限制,西方商业银行变被动负债为主动负债,对许多金融工具进行了创新,如CDs、回购协议、同业拆借等,利用发达的金融市场,扩大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极大的刺激了经济发展。虽然商业银行由被动负债变为主动负债导致了银行业的一场革命,但同时,负债规模的迅速扩张大大提高了商业银行的杠杆率,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压力和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
同期,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也为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哈瑞。马柯维茨提出投资组合论,即如何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已经成为现代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石;而威廉。夏普在1964年提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揭示了在一定条件下资产的风险溢价、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的定量关系,为现代风险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这一阶段的金融理论被称为华尔街的第一次数学革命。
3.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模式阶段
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固定汇率制度向浮动汇率制度的转变导致汇率变动不断加大。始于1973年的石油危机导致西方国家通货膨胀加剧,利率的波动也开始变得更为剧烈,利率和汇率的双重影响使得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波动更为显著。此时,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模式显得稳健有余而进取不足,单一的负债风险管理模式进去有余而稳健不足,两者均不能保证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均衡。
正是在此情况下,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重点强调对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匹配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经营目标互相代替和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同期,利率、汇率、商品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大量涌现,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多的资产负债风险管理工具。1973年,费雪。布莱克、麦隆。舒尔斯、罗伯特。默顿提出的欧式期权定价模型,为当时的金融衍生产品定价及广泛应用铺平了道路,开辟了风险管理的全新领域。
4.全面风险管理模式阶段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银行业的竞争加剧,存贷利差变窄,商业银行开始意识到可以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或从事其他中间业务来谋取更高的收益,非息收入所占的比重因此迅速增加。
在捕捉更多业务机会的同时,金融自由化、全球化浪潮和金融创新的迅猛发展,使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日益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全球化的趋势,原有的风险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需要。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亚洲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倒闭等一系列事件进一步昭示,商业银行的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多种风险因素交织而成。在此情况下,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也因此得到了迅速发展,由此前单纯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转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管理并举,信贷资产与非信贷资产管理并举,组织流程再造与定量分析技术并举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和方法:
1.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
随着银行管理风险的结构性重组以及合并收购浪潮的掀起,有实力的商业银行开始实施全球化经营战略,要求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必须是全球化的,例如,根据业务中心和利润中心建立相适应的区域风险管理中心,与国内的风险管理体系相互衔接和配合,有效识别各国、各地区的风险,对风险在国别、地域之间的转化和转移进行评估和风险预警。
2.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
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银行内所有层次的业务单位、全部种类风险的统筹管理,例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不同风险类型,公司/机构、个人等不同客户种类,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等不同性质业务,以及承担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
3.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
银行的业务特点决定了每个业务环节都具有潜在的风险,银行的风险管理也应贯穿于业务发展的每一个过程。哪一个环节缺少风险管理,就有可能出现损失,甚至导致整个业务活动的失败。银行的风险管理也应贯穿于业务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在此过程中保持风险管理理念、目标、标准统一,实现风险管理全程化,系统化。
4.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
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已经从原有的信用风险管理扩大到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的一体化综合管理,为了避免各类风险在地区、产品、行业和客户群的过度集中,银行可以采取统一授信管理、资产组合管理以及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品等一系列全新的技术和方法降低各类风险。同时,银行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通过内部模型来识别、计量和监控风险,增加风险管理客观性和科学性。
5.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存在于银行业务的每一个环节,这种内在风险特性决定了风险管理必须体现为每一个员工的行为,所有人员都应该具有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自觉性。风险管理绝不仅仅是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无论是董事会、管理层,还是业务部门,乃至运营部门,每个人在从事岗位工作时,都必须深刻认识到潜在的风险因素,并主动地加以预防。
第二节 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类别
巴塞尔委员会根据商业银行的业务特征及诱发风险的原因,把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分为以下八类: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以及战略风险。
一、信用风险
定义: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传统上,信用风险是债务人未能如期偿还债务而给经济主体造成损失的风险,又称为违约风险。
然而,随金融市场发展和对信用风险的深入认识,当债务人或交易对手的履约能力不足即信用质量下降时,市场上相关资产价格也会降低,导致信用风险损失,例如交易对手信用评级下降等。
对大多数商业银行来说,贷款是最大、最明显的信用风险来源。信用风险既存在于传统的贷款、债券投资等表内业务中,也存在于信用担保、贷款承诺、衍生产品交易等表外业务中。信用风险对基础金融产品和衍生产品的影响不同。对基础金融产品(如债券、贷款)而言,信用风险造成的损失最多是债务的全部账面价值;而对于衍生产品而言,对手违约造成的损失虽然会小于衍生产品的名义价值,但由于衍生产品的名义价值通常十分巨大,因此潜在的风险损失不容忽视。
结算风险是一种特殊的信用风险,指的是交易双方在结算过程中,一方支付了合同资金而另一方发生违约的风险,例如1974年德国赫斯塔特银行破产案,该行的破产促成了国际性金融监管机构――巴塞尔委员会的诞生。
信用风险虽然是商业银行面临风险中最重要的风险种类,但其在很大程度上由个案因素决定,与市场风险相比,信用风险的观察数据少,不易获取具有明显的非系统性风险特征。
二、市场风险
(1) 定义:金融资产价格和商品价格波动而给商业银行表内表外头寸造成损失的风险。
(2) 主要形式: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风险和商品风险,利率风险最重要。利率波动会直接导致其资产价值变化,影响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利率风险管理是我国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主要内容。
(3) 特点:具有数据充分和易于计量的特点,适于采用量化技术控制。
由于市场风险来源于所属的经济体系,具有明显的系统性风险特征,难以通过分散化投资完全消除。国际性商业银行通常分散投资于多国金融市场,以降低所承担的系统风险。
三、操作风险
(1)定义: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不包括战略风险、声誉风险(2)分类:分人员因素、内部流程、系统缺陷、外部事件四大类别,由此分七种表现形式: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制度和工作场所安全事件,客户、产品及业务活动事件,实物资产损坏,信息科技系统事件,执行、交割及流程管理。
(3)特点:与市场风险主要存在于交易账户,信用风险主要存在于银行账户不同,操作风险普遍存在于商业银行业务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具有普遍性和非营利性,它不能为银行带来盈利,对它的管理策略是在管理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
四、流动性风险
(1)定义:银行因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造成损失或破产的风险。
当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取足够现金,从而导致银行资不抵债,影响正常运营。作为存款人和借款人的中介,商业银行日常持有的,用于支付需要的流动资产只占负债总额的很小部分,如大量债权人在某一时刻同时要求兑现债权,就要面临流动性危机。
(2)特点:流动性风险形成的原因更加复杂和广泛,通常视为一种多维风险。产生原因:除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计划不完善之外,信用、市场、操作等风险领域的管理缺陷同样会导致流动性不足,引发风险扩散。
流动性风险水平体现了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状况。
五、国家风险
(1)定义: 经济主体在与非本国居民进行国际经贸与金融往来时,由于别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变化而遭受损失的风险。国家风险通常有债务人所在国家的行为引起的,它超出了债权人的控制范围。
(2)主要形式:政治风险、社会风险和经济风险。
①政治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受特定国家的政治动荡等不利因素影响(例如长期以来部分南亚和非洲国家政局不稳),无法正常收回在该国的金融资产而遭受损失的风险。政治风险包括政权风险、政局风险、政策风险和对外关系风险等。
②经济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受特定国家经济衰退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例如2009年11月发生的迪拜主权债务危机),无法正常收回在该国的金融资产而遭受损失的风险。
③社会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受特定国家贫穷加剧、生存状况恶化等不利因素(例如部分非洲国家长期受困于贫穷、饥饿、卫生、医疗等社会问题),无法正常收回在该国的金融资产而遭受损失的风险。
(3)特点:国家风险发生在国际经济金融活动中,在同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经济金融活动不存在国家风险;在国际经济金融活动中,不论是政府、商业银行、企业,还是个人,都可能遭受国家风险所带来的损失(通常归属信用风险)
六、声誉风险
1.声誉是商业银行所有的利益持有者通过持续努力、长期信任建立起来的宝贵的无形资产。
2.声誉风险是由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商业银行通常将声誉风险看作是对其经济价值最大的威胁。
3.声誉风险也被视为一种多维风险。管理声誉风险的最好办法就是:强化全面风险管理意识,改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并预先做好应对声誉危机的准备;确保其他主要风险被正确识别和优先排序,进而得到有效管理。
七、法律风险
定义:商业银行因为日常经营和业务活动无法满足或违反法律规定,导致合同不能履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法律风险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操作风险,它包括但不限于因监管措施和解决民商事争议而支付的罚款、罚金或者惩罚性赔偿所导致的风险敞口。
从狭义上讲,法律风险主要关注商业银行所签署的各类合同、承诺等法律文件有效性和可执行力。从广义上讲,与法律风险密切相关的还有违规风险和监管风险。
(1)违规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由于违反监管规定和原则,而招致法律诉讼或遭到监管机构处罚,进而产生不利于商业银行实现商业目的的风险。
(2)监管风险是指由于法律或监管规定的变化,可能影响商业银行正常运营,或削弱其竞争力、生存能力的风险。例如,监管机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自2010年起执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改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短期内导致盈利能力下降
在风险管理实践中,商业银行通常将法律风险管理归属于操作风险管理范畴。
八、战略风险
(1)定义: 在追求短期商业目的和长期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管理过程中,因不适当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或不利影响的风险。美国货币监理署认为,战略风险
是指经营决策错误、决策执行不当或对行业变化束手无策,对银行的收益或资本形成现实和长远的不利影响。
(2)主要形式:
①商业银行战略目标缺乏整体兼容性。
②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经营战略存在缺陷。
③为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资源匮乏。
④以及整个战略实施过程的质量难以保证。
战略风险是多维的风险管理
第三节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
商业银行通常运用的风险管理策略可以大致概括为五种:风险分散、风险对冲、风险转移、风险规避和风险补偿。
此五种策略是银行在风险管理实践中的策略性选择,而不是岗位/流程设置、经济资本配置等具体风险控制机制。
一、风险分散
(一) 含义: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来分散和降低风险的方法。“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二) 主要作用:马柯维茨,资产组合管理理论:只要两种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不为1,分散投资于两种资产就具有降低风险的作用。而对于由相互独立的多种资产组合而成的投资组合,只要组成资产的个数足够多,其非系统性风险就可以通过这种分散化的投资完全消除。
(三) 实现手段:根据多样化投资分散风险的原理,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应是全面的,不应集中于同一业务、同一性质甚至同一借款人。商业银行通过资产组合管理或与其他银行组成银团贷款,使自己的授信对象多样化,分散和降低风险。实现授信多样化,借款人的违约风险可以视为相互独立的,降低了整体风险。多样化投资分散风险的风险管理策略前提条件是要有足够多的相互独立的投资形式。同时,风险分散策略是有成本的,主要是分散过程中增加的各项交易费用,但与集中承担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比,风险分散策略成本的支出是值得考虑的。
二、风险对冲
(一)含义:通过投资或购买与标的资产收益波动负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产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的风险损失的一种风险管理策略。
(二)主要作用:对管理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风险和商品风险)非常有效。
(三)实现手段:自我对冲和市场对冲。
自我对冲是指商业银行利用资产负债表或某些具有收益负相关性质的业务组合本身所具有的对冲特性进行风险对冲;
市场对冲是指对于无法通过资产负债表和相关业务调整进行自我对冲的风险,通过衍生产品市场进行对冲。
由于信用衍生产品不断创新发展,风险对冲策略也被广泛应用于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三、风险转移
(一)含义:通过购买某种金融产品或采取其他合法的经济措施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的一种策略性选择。
(二)实现手段: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
保险转移是指为商业银行买保险,以缴纳保险费为代价,将风险转移给承保人。
非保险转移:担保、备用信用证等能够将信用风险转移给第三方。例如,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通常会要求借款人提供第三方信用担保作为还款保证,若借款人到期不能如约偿还贷款本息,则由担保人代为清偿。
在金融市场中,某些衍生产品可看做特殊形式保单,为投资者提供了转移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和商品价格风险的工具。
四、风险规避
(一)含义:商业银行拒绝或退出某一业务或市场,以避免承担该业务或市场风险的策略性选择。不做业务,不承担风险。
(二)风险规避主要通过限制某些业务的经济资本配置来实现。
(三)实现手段: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规避风险的同时自然也失去了在这一业务领域获得收益的机会和可能。风险规避策略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种消极的风险管理策略,不宜成为风险管理的主导策略。
五、风险补偿
(一)含义:指商业银行在所从事的业务活动造成实质损失之前,对承担的风险进行价格补偿的策略性选择。
(二)主要作用:对于那些无法通过风险分散、风险对冲、风险转移或风险规避进行有效管理的风险,商业银行可以采取在交易价格上附加更高的风险溢价,即通过提高风险回报的方式,获得承担风险的价格补偿。
(三)实现手段:商业银行可以预先在金融资产的定价中充分考虑风险因素,通过价格调整获得合理的风险回报。
对商业银行而言,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所承担的风险进行合理定价。
第四节 商业银行风险与资本
一、资本的概念和作用
(一)资本的含义
通常所说的资本是指会计资本,也就是账面资本,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减去负债后的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一般准备、信托赔偿准备和未分配利润等。
商业银行以负债经营为特色,资本所占比重较低,融资杠杆率很高,因此承担巨大风险。
(二)资本的作用
(1)资本为商业银行提供融资。资本是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和其他投资资金来源之一,和负债一样,担负提供融资的使命。
(2)吸收和消化损失。资本的本质是可以自由支配,是承担风险和吸收损失的第一资金来源,因此,资本金又被称为保护债权人免遭风险损失的缓冲器。
(3)限制商业银行过度业务扩张和风险承担,增加银行系统稳定性,商业银行在高风险、高收益、做大做强目标驱动下,难以真正实现自我约束,监管当局通过要求银行所持资本不得低于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以降低银行倒闭的风险。
(4)维持市场信心。市场信心是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和安全性的直接因素,对商业银行信心丧失,将直接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危机甚至市场崩溃。商业银行资本金作为保护存款人利益的缓冲器,在维持市场信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监管机构实施严格资本监管的重要理由和目标。
(5)为风险管理提供最根本的驱动力。资本是风险的第一承担者,因而也是风险管理最根本的动力来源。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中,风险管理始终由代表资本利益的董事会来推动,并承担最终风险责任
二、监管资本与资本充足率要求
1.监管资本是监管部门规定的商业银行应持有的同其所承担的业务总体风险水平相匹配的资本,是监管当局针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特征按照统一的风险资本计量方法计算得出的。
由于其必须在非预期损失出现时随时可用,因此其强调的是抵御风险、保障商业银行持续稳健经营的能力,并不要求其所有权归属。1988 年,《巴塞尔资本协议》 首次提出了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国际标准,并且提出了合格监管资本的范围。
2.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这里的资本就是监管资本,是在商业银行实收资本的基础上再加上其他资本工具计算而来。以监管资本为基础计算的资本充足率,是监管当局限制商业银行过度风险承担行为,保障市场稳定运行的重要工具。
3.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中,首先根据商业银行资本工具的不同性质,对监管资本的范围做出了界定,监管资本被区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
核心资本又称一级资本,包括商业银行的权益资本(股本、盈余公积、资本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和公开储备;
附属资本又称二级资本,包括未公开储备、重估储备、普通贷款储备以及混合性债务工具等;
在计算市场风险资本要求时,还规定了三级资本。
4.新协议对三大风险加权资产规定了不同的计算方法:
对于信用风险资产,商业银行可以采取标准法、内部评级初级法和内部评级高级法;
对于市场风险,商业银行可以采用标准法或内部模型法;
对于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可以采用基本指标法、标准法或高级计量法。
选择哪种计量方法取决于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和商业银行是否达到巴塞尔委员会针对每种方法规定的相应标准。
新协议规定国际活跃银行的整体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
为鼓励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和计量水平,巴塞尔委员会提出采用较高级别的计算方法能够相应降低商业银行的监管资本要求。
需要正确认识的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从根本上来说只是银行的外部监管标准,不能代表各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最近实践操作
三、经济资本及其应用
(一)含义
经济资本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为了应对未来一定期限内资产的非预期损失而应该持有的资本金。经济资本的意义在于强调资本的有偿占用,及占用资本来防范风险需要付出成本。
根据经济资本的定义,经济资本是一种取决于商业银行实际风险水平的资本,商业银行的整体风险水平高,要求的经济资本就多;反之,则要求的经济资本就少。
(二)经济资本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意义及应用
商业银行根据不同部门、业务单位和产品/项目的风险收益特性,将有限的经济资本在机构整体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有助于银行从风险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管理者,
经济资本配置对商业银行的积极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有助于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根据事前计量的风险敞口,可以了解不同部门、业务单位和产品/项目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整体风险,从而结合各自特点制定更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策略和实施方案。
二是有助于商业银行制定科学的业绩评估体系。
长期以来,股本收益率(ROE)和资产收益率(ROA)被广泛用于衡量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但由于这两项指标无法全面、深入揭示商业银行在盈利的同时所承担的风险水平,因此,用来衡量商业银行这样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如果一家商业银行因为大规模投资短期能源市场而获得超额当期收益,则其创造的高股本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也具有短期性,不足以真实反映其长期稳定性和健康状况。而且,值得警惕的是,具有如此风险偏好的商业银行,随时有可能因为市场上任何风吹草动而招致巨额损失。因此,采用经风险调整的业绩评估方法来综合考量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已成为国际先进银行通行做法。
在经风险调整的业绩评估方法中,目前被广泛接受和普遍使用的是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其计算公式如下:P21
RAROC = (NL-EL)/UL=(税后净利润一预期损失)/经济资本(或非预期损失)
在RAROC计算公式的分子项中,风险造成的预期损失被量化为当期成本,直接对当期收益进行扣减,以此衡量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分母项中,则以经济资本或非预期损失代替传统股本收益率中的所有者权益,意即商业银行应为不可预期的风险准备相应的资本。
这个公式衡量的是经济资本的使用效益,正常情况下其结果应当大于商业银行的资本成本。
目前,国际先进银行已经广泛采用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这一指标在商业银行各个层面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在单笔业务层面上,RAROC可用于衡量一笔业务的风险与收益是否匹配,为商业银行决定是否开展该笔业务以及如何进行定价提供依据。
(2)在资产组合层面上,商业银行在考虑单笔业务的风险和资产组合效应之后,可依据RAROC衡量资产组合的风险与收益是否匹配,及时对RAROC指标出现明显不利变化趋势的资产组合进行处理,为效益更好的业务配置更多资源。
(3)在商业银行总体层面上,RAROC指标可用于目标设定、业务决策、资本配置和绩效考核等。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确定自身所能承担的总体风险水平(或风险偏好)之后,计算所需的总体经济资本,以此评价自身的资本充足状况;然后将经济资本在各类风险、各个业务部门和各类业务之间进行分配(资本配置),以有效控制商业银行的总体风险水平,并通过分配经济资本优化资源配置;最后将股东回报要求转化为全行、各业务部门和各个业务条线的经营目标,并直接应用于绩效考核,促使商业银行实现在可承受风险水平之下的收益最大化及股东价值最大化。
使用经风险调整的业绩评估方法,有利于在银行内部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从根本上改变银行忽视风险、盲目追求利润的经营方式,激励银行充分了解所承担的风险并自觉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这些风险,从而在审慎经营的前提下拓展业务、提高收益。
以经济资本配置为基础的经风险调整的业绩评估方法,克服了传统绩效考核中盈利目标未充分反映风险成本的缺陷,促使商业银行将收益与风险直接挂钩,体现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内在平衡,实现了经营目标与绩效考核的协调一致。
第五节 风险管理的数理基础
一、收益的计量
(一)绝对收益: 是对投资成果的直接衡量,反映投资行为得到的增值部分的绝对量。
公式:绝对收益=P-P0=期末资产价值总额-期初投入资金总额
绝对收益是实际生活中,对投资收益最直接、最直观的计量方式,是投资成果的直接反映,也是很多报表中记录的数据。(体现绝对收益,但相对收益无法衡量)
(二)百分比收益率:
当面对不同的投资机会,需要对不同的部门或投资者的收益进行比较或选择时,就无法通过绝对收益作出判断。此时,需要有一个可比基准进行判断,百分比收益率能解决这一问题。
百分比收益率是当期资产总价值的变化及其现金收益占期初投资额的百分比。百分比收益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用数学公式可表示为:百分比收益率=(P1+D-P0)/P0*100%=(期末资产价值+资产持有期间的现金收益-期初投资额)/期初投资额*100%
二、常用的概率统计知识
(一)预期收益率:
由于投资风险的不确定性,资产或投资组合的未来收益也往往不确定,在风险管理实践中,为对这种不确定的收益进行计量和评估,通常需要计算资产或投资组合未来的期望收益率,以便于比较和决策。
(二)方差和标准差:
资产收益率的不确定性就是风险的集中体现,而风险的大小可以由未来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率的偏离程度来反映。
(三)正态分布
正态分布是描述连续型随机变量的一种重要的概率分布
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实践中,正态分布广泛应用于市场风险量化,经过修正后也可用于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量化。一般来说,如果影响某一数量指标的随机因素非常多,而每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相对有限,各个因素之间又近乎独立,则这个指标可以近似看作服从正态分布。
三、投资组合分散风险的原理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研究在各种不确定的情况下,如何将可供投资的资金分配于更多的资产上,以寻求不同类型的投资者所能接受的、收益和风险水平相匹配的最适当的资产组合方式。
如果资产组合中各资产存在相关性,则风险分散的效果会随着各资产间的相关系数有所不同。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当各资产间的相关系数为正时,风险分散效果较差;当相关系数为负时,风险分散效果较好。
在风险管理实践中,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资产组合分散风险的原理,将贷款分散到不同的行业、区域,通过积极实施风险分散策略,显著降低发生大额风险损失的可能性,从而达到管理和降低风险、保持收益稳定的目的。
最新资讯
- 2021年银行从业资格《银行管理》知识点:银行对消费者的主要义务2021-04-30
- 2021年银行从业资格《公司信贷》知识点:波特五力模型2021-04-30
- 2021年银行从业资格《个人贷款》知识点:个人贷款押品管理2021-04-30
- 2021年银行从业资格《风险管理》知识点:融资流动性风险(负债角度)2021-04-30
- 2021年银行从业资格《个人理财》知识点:信托计划2021-04-30
- 2021年银行从业资格《法律法规》知识点: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概况2021-04-30
- 2021年银行从业资格《银行管理》知识点:银行业消费者的主要权利2021-04-29
- 2021年银行从业资格《公司信贷》知识点:行业风险的产生2021-04-29
- 2021年银行从业资格《个人贷款》知识点:农户贷款2021-04-29
- 2021年银行从业资格《风险管理》知识点:市场流动性风险(资产角度)2021-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