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临床助理医师考试巩固练习试题第十二套
2015临床助理医师考试巩固练习试题,环球网校医学考试网搜集整理相关辅导资料供考生参考,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一、A型题
1.有关发热概念的概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体温超过正常值0.5℃
B.产热过程超过散热过程
C.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
D.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
E.由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所致
[答案]D [题解]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称为发热。
2.发热是一种重要的
A.临床症候群
B.病理过程 C.独立疾病
D.综合征 E.体征
[答案]B [题解]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一种重要的病理过程。
3.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位于
A.脊髓 B.中脑
C.脑桥 D.延髓
E.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答案]E [题解]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而延髓、脊髓等部位也对体温信息有一定程度的整合功能,被认为是体温调节的次级中枢所在。
4.发热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的
A.0.1℃ B.0.2℃
C.0.5℃ D.0.8℃
E.1.0℃
[答案]C [题解]发热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的0.5℃。
5.下述哪一种情况下的体温升高属过热?
A.酷热时中暑
B.妇女月经前期
C.剧烈运动
D.中毒性休克
E.流行性出血热
[答案]A [题解]酷热中暑时是因散热障碍引起的非调节体温升高(调定点不上移),是属过热。而妇女月经前期、剧烈运动引起的是生理性体温升高;中毒性休克或流行性出血热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调定点上移),属发热。
6.下列哪种情况可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
A.甲状腺功能亢进
B.先天性汗腺缺陷
C.夏季高温中暑
D.妇女月经前期
E.流行性脑膜炎
[答案]E [题解]流行性脑膜炎是由发热激活物脑膜炎双球菌进入体内,通过体内产生内生性致热原,再作用体温调节中枢,使中枢发热介质变化,导致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甲状腺功能亢进、先天性汗腺缺陷、夏季高热中暑、妇女月经前期则不会引起体温调定点上移。
7.发热激活物的主要作用是
A.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B.引起产热增加
C.激活单核细胞
D.激活产生内生性致热原细胞
E.激活中性粒细胞
[答案]D [题解]激活物作用于机体,能激活体内产生内生性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性致热原。
8.下述哪种情况属于发热?
A.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体温升高
B.先天性汗腺缺乏引起的体温升高
C.环境高温引起的体温升高
D.妊娠期出现的体温升高
E.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的体温升高
[答案]E
[题解]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作为发热的激活物,激活体内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释放内生致热原,使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即引起发热,而其他四种情况引起的体温升高均不属发热。
9.下列哪一物质属于发热激活物?
A.白细胞致热原
B.内生致热原
C.干扰素
D.肿瘤坏死因子
E.白喉毒素
[答案]E [题解]白喉杆菌释放的白喉毒素是发热的激活物,而白细胞致热原、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都属内生致热原,不是发热激活物。
10.有致热作用的本胆烷醇酮来自哪一物质?
A.甲状腺素 B.睾丸酮
C.肾上腺素 D.胆汁酸盐
E.雌激素
[答案]B [题解]睾丸酮的中间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是发热的激活物,有致热作用。
11.最早发现的白细胞致热原主要是指
A.白细胞介素-1(IL-1)
B.白细胞介素-2(IL-2)
C.肿瘤坏死因子(TNF)
D.干扰素(IFN)
E.白细胞介素-6(IL-6)
[答案]A [题解]白细胞介素-1(IL-1)是最早发现的白细胞致热原。
12.下列哪种物质属内生致热原?
A.革兰阳性细菌产生的外毒素
B.革兰阴性细菌产生的内毒素
C.体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D.睾丸酮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
E.吞噬细胞被激活后释放的致热原
[答案]E [题解]单核-巨噬细胞等产内生致热原细胞,被激活物激活后,能产生和释放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内生致热原。
13.内毒素是
A.革兰阳性细菌的菌壁成分中的脂多糖
B.革兰阴性细菌的菌壁成分中的脂多糖
C.革兰阳性细菌的菌壁成分中的核心多糖
D.革兰阴性细菌的菌壁成分中的核心多糖
E.革兰阴性细菌的菌壁成分中的小分子蛋白质
[答案]B [题解]革兰氏阴性菌的致热性除菌体和胞壁中所含的肽聚糖外,最突出的是其胞壁中所含的脂多糖,也称内毒素。
14.临床上输液反应出现的发热,其产生的重要原因是
A.变态反应
B.药物的毒副作用
C.外毒素污染
D.内毒素污染
E.内生性致热原污染
[答案]D [题解]内毒素是最常见的外致热原。耐热性高,干热160℃2小时才能灭活,一般方法难以清除,是血液制品和输液过程的主要污染物,是引起输液反应发热的重要原因。
15.发现的第一种内生性致热原是
A.干扰素
B.肿瘤坏死因子
C.白细胞致热原
D.淋巴因子
E.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
[答案]C [题解]1948年,Beason从正常家兔无菌性腹腔渗出液粒细胞中获得一种物质,将其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后10~15min体温开始上升,1h前后达高峰。由于来自白细胞,故称白细胞致热原,是被发现的第一种内生性致热原。
16.下述对IL-1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主要由中性粒细胞合成和释放
B.是分子量为17000的多肽类物质
C.有明显的致热性
D.不耐热,70℃30min可灭活
E.可引起中枢发热介质的释放
[答案]A [题解]IL-1是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在发热激激活物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多肽类物质。主要不是由中性粒细胞合成和释放。
17.干扰素是
A.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蛋白质
B.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蛋白质
C.具有抗肿瘤作用的蛋白质
D.是病毒感染后产生的抗体
E.是病毒本身合成的蛋白质
[答案]A
[题解]干扰素是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蛋白质,主要由白细胞产生。
18.有关内毒素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菌壁成分
B.活性成分是脂多糖
C.脂质A是致热的主要成分
D.干热160℃2h才能灭活
E.反复注射给动物不产生耐受性
[答案]E [题解]内毒素反复注射可致动物产生耐受性,即连续数日注射相同剂量的内毒素,发热反应逐渐减弱。
19.下述对TNF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由肿瘤细胞所分泌
B.是一种多肽类物质
C.有明显的致热性
D.给家兔一般剂量注射可引起单峰热
E.给家兔大剂量注射可引起双峰热
[答案]A [题解]多种外致热原都可诱发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产生和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不是由肿瘤细胞所分泌。TNF是一种多肽类物质,有明显的致热性,一般剂量给家兔静脉内注射仅引起单峰热,大剂量可引起双峰热。
20.茶碱增强发热反应的机制是
A.增加前列腺素合成
B.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
C.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
D.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E.使神经末稍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答案]C [题解]茶碱是水解cAMP的磷酸二酯酶的抑制剂,磷酸二酯酶被抑制后,cAMP含量增多。目前认为cAMP可能是作用中枢终末环节的发热介质,所以茶碱能增强发热反应。
21.尼克酸使发热反应减弱的机制是
A.激活磷酸二酯酶
B.扩张血管
C.抑制前列腺素E合成
D.使肾上腺素能神经末稍释放介质
E.降低脑内5-羟色胺含量
[答案]A [题解]尼克酸能激活磷酸二酯酶,使cAMP水解增多,体温调节中枢内cAMP减少,从而使机体发热反应减弱。
22.下列哪一种物质不是内生致热原?
A.IL-1 B.IFN
C.TNF D.PGE
E.MIP-1
[答案]D [题解]PGE是发热中枢正调节介质,不属内生性致热原,而IL-1(白细胞介素-1)。IFN(干扰素)、TNF(肿瘤坏死因子)、MIP-1(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均是目前受到重视的内生致热原。
23.下列哪一种物质属发热中枢正调节介质?
A.精氨酸加压素
B.黑素细胞刺激素
C.脂皮质蛋白-1
D.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
E.一氧化氮
[答案]E [题解]一氧化氮作为一种新型的神经递质,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已证明中枢许多部位均含有一氧化氮合酶,合成一氧化氮,它是一种与发热有关的中枢正调节介质。
24.下列哪一项物质属于发热中枢负调节介质?
A.前列腺素E
B.Na+/Ca2+
C.环磷酸腺苷
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
E.精氨酸加压素
[答案]E [题解]精氨酸加压素是由下丘脑神经元合成的神经垂体肽类激素,是一种与多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有关的神经递质。已证明它有解热作用,是属发热中枢负调节介质,其余4种均为发热中枢正调节介质。
25.热限是指发热时
A.体温升高持续时间受限制
B.体温升高的高度限于一定水平
C.发热激活物的强度受限制
D.内生致热原产生的量受限制
E.内生致热原的作用受限制
[答案]B [题解]发热时体温升高极少超过41℃,即使大大增加致热原的剂量也难越此热限。也就是热限是指发热时体温升高的高度限制于一定水平。
26.体温上升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产热等于散热
B.散热大于产热
C.产热大于散热
D.产热增加
E.散热障碍
[答案]C [题解]发热的体温上升期,由于正调节占优势,调定点上移。原来正常体温变成了“冷刺激”,中枢对“冷”信息起反应,发出指令经交感神经到达散热中枢,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和血流减少,导致皮肤温度降低,散热随之减少;同时指令到达产热器官引起寒战和物质代谢加强,产热随之增加。因此热代谢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
27.寒战是由于
A.全身性骨骼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
B.全身性骨骼肌不随意的僵直性收缩
C.下肢骨骼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
D.全身皮肤的竖毛肌周期性收缩
E.全身皮肤的竖毛肌不随意收缩
[答案]A [题解]寒战是一种全身性骨骼肌的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是下丘脑发出的冲动,经脊髓侧索的网状脊髓束和红核脊髓束,通过运动神经元传递到运动终板而引起的。而经交感神经传出的冲动引起皮肤竖毛肌的收缩则是出现“鸡皮”,不是寒战。
28.体温下降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产热大于散热
B.散热大于产热
C.产热等于散热
D.产热减少
E.散热增加
[答案]B [题解]体温下降期时,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返回到正常水平,血温高于调定点。温敏神经元发出频率增加,使交感神经细胞的紧张性活动降低,皮肤血管进一步扩张,散热增强,产热减少。因此,散热大于产热。
29.严重高热病人未经任何处理首先容易发生
A.低渗性脱水
B.等渗性脱水
C.高渗性脱水
D.肾排水下降引起潴留
E.热惊厥
[答案]C [题解]严重高热病人皮肤和呼吸道水分大量蒸发,加上大量出汗。因为汗液是低渗性液体,此时失水大于失钠,细胞外液高渗。所以高热病人末经任何处理首先容易发生高渗性脱水。
30.发热时动脉血压的变化是
A.在整个发热过程中无变化
B.在整个发热过程中持续升高
C.在高峰期动脉血压轻度上升
D.在寒战期动脉血压可轻度降低
E.在退热期动脉血压可轻度下降
[答案]E [题解]在发热的寒战期,心率加快和外周血管的收缩,可使血压轻度升高;高峰期和退热期因外周血管舒张,血压可轻度下降。
31.小儿热惊厥产生的机制是
A.中枢神经尚未发育成熟
B.先天性体温中枢疾病
C.大脑皮质处于兴奋,皮质下中枢兴奋性减弱
D.大脑皮质处于兴奋,皮质下中枢兴奋性增强
E.大脑皮质处于抑制,皮质下中枢亦受抑制
[答案]A [题解]在小儿,高热比较容易引起抽搐(热惊厥),这可能与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有关。
32.体温每升高1℃,心率平均每分钟约增加
A.5次 B.10次
C.18次 D.20次
E.25次
[答案]C [题解]发热时心率加快,体温每升高1℃,心率约增加18次/min;若体温每升高1ㄈ,心率增加10次/min。
33.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提高
A.3% B.5%
C.10% D.13%
E.15%
[答案]D [题解]一般认为,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提高13%。
34.发热时机体不会出现
A.质代谢率增高
B.白质代谢正氮平衡
C.糖原分解代谢加强
D.脂肪分解代谢加强
E.某些维生素消耗增多
[答案]B [题解]发热时由于高体温和白细胞致热原(LP) 的作用(LP→PGE↑ →骨骼肌蛋白分解),病人体内蛋白质分解加强,尿氮比正常人增加2~3倍,可产生负氮平衡,不会出现正氮平衡。
35.发热病人最常见出现
A.代谢性酸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
C.混合性酸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
E.混合性碱中毒
[答案]A [题解]发热时,由于糖的分解代谢增强,氧的供应则相对不足,糖酵解产物乳酸增多,出现乳酸血症。同时由于脂肪分解加强,大量脂肪氧化不全,酮体产生增多。乳酸、酮体等酸性代谢产物在血中堆积,可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36.水杨酸盐类解热的作用环节是
A.阻断cAMP合成
B.抑制磷酸二脂酶
C.阻断PGE合成
D.阻断EP合成
E.抑制EP释放
[答案]C [题解]水杨酸盐类是环氧合酶的抑制剂,其解热的主要机理是阻断PGE合成,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降低。
37.下述哪一类物质有明显解热作用?
A.去氧皮质酮
B.苯海拉明
C.茶碱
D.环磷酸腺苷
E.糖皮质激素
[答案]E [题解]糖皮质激素能阻断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还能通过中枢效应以及抑制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起明显解热的作用。
二、B型题
A.外毒素
B.内毒素
C.淋巴因子
D.抗原抗体复合物
E.本胆烷醇酮
38.革兰氏阴性细菌引起发热主要由于有
39.葡萄球菌能引起发热主要由于有
40.变态反应引起发热的原因是
41.输液反应引起发热的原因是
[答案]38B[题解]革兰氏阴性细菌致热性除全菌体和胞壁中所含的聚肽糖外,最突出的是其胞壁中含内毒素。
[答案]39A[题解]葡萄球菌能引起发热是由于释放可溶性外毒素。
[答案]40D[题解]变态反应引起发热是因抗原-抗体复合物可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
[答案]41B[题解]内毒素是血液制品和输液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因一般的消毒灭菌方法难以清除,一旦输液的液体和容器被内毒素污染,常可引起输液反应。
A.EP B.LP
C.TNF D.IFN
E.MIP-1
42.最早从家兔腹腔无菌性渗出物中分离出的内生致热原是
43.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是
[答案]42B[题解]最早从家兔腹腔无菌性渗出液中分离出的内生性致热原是白细胞致热原(LP)。
[答案]43D[题解]干扰素(IFN)是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蛋白质。
A.PGE2
B.cAMP
C. Na+/Ca2+
D.IL-6
E. AVP
44.能被磷酸二酯酶分解的物质是
45.属发热中枢负调节介质的是
46.更接近作用终末环节的发热中枢调节介质是
[答案]44B [题解] cAMP(环磷酸腺苷)能被磷酸二酯酶分解。
[答案]45E [题解]AVP(精氨酸加压素)是由下丘脑神经元合成的神经垂体肽类激素,是一种发热中枢负调节介质。
[答案]46B [题解]cAMP(环磷酸腺苷)可能是更接近终末环节的中枢发热介质。
三、C型题
A.调节性体温升高
B.被动性体温升高
C.两者都有
D.两者都无
47.传染病时体温升高
48.病理性体温升高
49.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的体温升高
[答案]47A [题解]传染病多由病原微生物传染引起,这些病原微生物都可作为发热的激活物,激活体内产内生致热原的细胞,产生释放内生致热原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
[答案]48C [题解]病理体温升高,包括发热和过热。前者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后者是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不上移,出现被动性体温升高。
[答案]49A [题解]抗原抗体复合物作为发热的激活物引起发热,属于调节性体温升高。
A.产热增加
B.散热增加
C.两者都有
D.两者都无
50.体温上升期
51.发热高峰期
52.体温下降期
[答案]50A [题解]体温上升期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产热大于散热,体温才能迅速上升。
[答案]51C [题解]体温上升期,产热多,散热也多,在较高水平上进行调节。
[答案]52B [题解]体温下降期,产热减少,散热增加,散热大于产热,体温逐渐下降,体温回降至正常。
A. 有致热性
B. 有抗病毒性
C. 两者都有
D. 两者都无
53.IL-1
54.IFN
55.CaCl2
[答案]53 A[题解]IL-1,即白细胞介素-1,是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星状细胞及肿瘤细胞等多种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多肽类物质,有明显的致热性。目前还没有发现它有抗病毒作用。
[答案]54 C[题解]IFN,即干扰素,是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蛋白质,而且对人和动物都具有一定的致热性。
[答案]55 D[题解]最近研究表明,CaCl2能抑制中枢cAMP的合成,不但没有致热作用,而且有抑制体温升高。目前也没有发现有抗病毒作用。
四、X型题
56.生理体温升高见于
A.月经前期
B.甲状腺机能亢进
C.环境高温
D.心理性应激
E.剧烈运动
[答案]A D E [题解]某些生理情况下可出现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心理性应激等,由于它们属于生理性反应,故称为生理性体温升高。而甲状腺机能亢进和环境高温引起的体温升高均属于病理性体温升高。
57.下列哪些情况的体温升高属于发热?
A.中暑
B.输液反应
C.皮肤鱼鳞病
D.疟疾
E.甲亢
[答案]B D [题解]输液反应是内毒素污染输液液体或容器后,作为发热激活物引起发热,疟疾是疟原虫感染人体后进入红细胞并发育成裂殖子,当红细胞破裂时,大量裂殖子和代谢产物释入血液,作为发热激活物引起发热、中暑、皮肤鱼鳞病、甲亢引起的体温升高属过热。
58.能引起发热的物质有
A.外毒素
B.内毒素
C.肽聚糖
D.抗原抗体复合
E.本胆烷醇酮
[答案]A B C D E [题解]引起发热的激活物包括外致热原和某些体内产物,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分别产生外毒素和内毒素,结核杆菌胞壁中所含的肽聚糖等物质均属外致热原;抗原抗体复合物和睾丸酮的中间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是体内产物,也均能激活体内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释放内生致热原,引起发热。
59.下述哪些情况会引起过热?
A.体温调节障碍
B.散热障碍
C.产热异常增多
D.调定点上移
E.正调节占优势
[答案]A B C [题解]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或散热障碍及产热器官功能异常等因素,使体温调节机制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上,是被动性体温升高,常把这类体温升高称过热。
60.下述哪些物质是发热的激活物?
A.本胆烷醇酮
B.柯萨奇病毒
C.干扰素
D.革兰氏阳性菌
E.革兰氏阴性菌
[答案]A B D E [题解]能激活体内产内生致热原的细胞产生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均称激活物。细菌(包括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细菌)、病毒(如柯萨奇病毒)等体外致热原,以及体内产物(如睾丸酮的中间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均是发热的激活物。而干扰素一般认为是发热中枢调节介质,不是发热激活物。
61.产生EP的细胞有
A.单核细胞
B.肝星状细胞
C.巨噬细胞
D.淋巴细胞
E.内皮细胞
[答案]A B C D E [题解]所有能够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EP)的细胞都称之为EP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星状细胞以及肿瘤细胞等。
62.白细胞介素-1
A.是一种多肽类物质
B.分子量为17000
C.耐热性差
D.是发热中枢正调节介质
E.直接使体温调定点上移
[答案]A B C [题解]白细胞介素-1是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多种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多肽类物质,分子量为17000,不耐热,70℃ 30min即丧失活性,是一种认识较早和研究得较清楚的内生致热原。它不是发热中枢调节介质,也不是直接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是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后引起中枢发热介质发生变化,再导致体温调定点上移。
63.目前已知的内生致热原有
A.IL-1
B.IL-6
C.PGE
D.IFN
E.TNF
[答案]A B D E [题解]目前已有充分证据证明是内生致热原的物质有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以及白细胞介素-6等。而前列腺素(PGE)是发热中枢调节介质,不是内生致热原。
64.有关干扰素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
A.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
B.与发热有关的是IFNα和IFNγ
C.发热反应有剂量依赖性
D.反复注射可产生耐受性
E.不耐热,60℃ 40min可灭活
[答案]A B C D E [题解]干扰素是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蛋白质,主要由白细胞所产生,有多种类型,与发热有关的是IFNα和IFNγ。其发热反应有剂量依赖性,反复注射可产生耐受性,它不耐热,60℃ 40min可灭活。
65.内生致热原(EP)将致热信息传入中枢的途径可通过
A.血脑屏障转运入脑
B.终板血管器作用于中枢
C.交感神经向中枢传递发热信号
D.迷走神经向中枢传递发热信号
E.外周化学感受器向中枢传递发热信号
[答案]A B D [题解]目前认为:血液中的EP到达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有三种途径①EP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这是一种较直接的信号传递方式;②EP通过视上隐窝上方的终板血管器再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③EP通过迷走神经向体温调节中枢传递发热信号。
66.发热中枢正调节介质有
A.前列腺素E
B.Na+/Ca2+
C.环磷酸腺苷
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
E.一氧化氮
[答案]A B C D E [题解]发热中枢介质可分为正调节介质和负调节介质。目前认识的正调节介质有前列腺素E(PGE)、Na+/Ca2+、环磷酸腺苷(cAM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CRH)、一氧化氮(NO)。
67.发热中枢负调节介质有
A.精氨酸加压素
B.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
C.一氧化氮
D.黑素细胞刺激素
E.脂皮质蛋白-1
[答案]A D E [题解]发热中枢负调节介质有精氨酸加压素(AVP)、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脂皮质蛋白-1(lipocortin-1 )等,它们是有控制体温升高或降低体温的作用。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和一氧化氮是发热中枢正调节介质,有促进体温升高的作用。
68.体温调节中枢的负调节中枢包括
A.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B.终板血管器
C.中杏仁核
D.腹中膈
E.弓状核
[答案]C D E [题解]目前认为体温调节中枢由正调节中枢和负调节中枢两部分组成: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则认为是发热的正调节中枢。而在中枢的另一些部位如中杏仁核、腹中膈和弓状核等,对发热时的体温产生负向影响,刺激这些部分可限制体温升高,这些部位称为发热的负调节中枢。
69.一氧化氮发挥发热中枢正调节介质的作用机制是
A.作用POAH、OVLT介导体温上升
B.使中枢内Ca2+浓度下降
C.刺激代谢活动使产热增加
D.抑制中枢负调节介质合成与释放
E.激活磷酸二酯酶活性
[答案]A C D [题解]一氧化氮与发热有关,其机制可能涉及三个方面:①通过作用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终板血管器(OVLT)等部位,介导体温上升;②通过刺激棕色脂肪组织的代谢活动导致产热增加;③抑制发热时负调节介质的合成与释放。
70.发热的体温上升期的特点有
A.皮肤出现“鸡皮”
B.产热大于散热
C.病人有酷热感
D.皮肤血管扩张
E.体温调定点上移
[答案]A B E [题解]在发热的开始阶段,由于正调节占优势,故调定点上移,通过调节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和血流减少(自感畏冷),散热明显减少;同时通过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寒战)和立毛肌收缩(鸡皮疙瘩)以及物质代谢加强,以致产热增加。因此,这一期产热大于散热。由于皮肤血管收缩,血流减少,皮肤温度降低,病人自感畏冷,不会有酷热感。
71.发热的高热持续期的特点是
A.皮肤发红
B.寒战加剧
C.皮肤干燥
D.大量出汗
E.自觉酷热
[答案]A C E [题解]发热的高热持续期体温已与调定点相适应,所以寒战停止并开始出现散热反应,使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皮肤发红,自觉酷热。此外,皮肤温度升高加强了皮肤水分的蒸发,因而皮肤和口唇较干燥。
72.发热退热期的特点是
A.调定点返回到正常水平
B.温敏神经元发放频率增多
C.病人畏冷寒战
D.皮肤血管进一步扩张
E.大量出汗
[答案]A B D E [题解]在退热期,由于激活物、EP及发热介质的消除,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返回到正常水平。由于血温高于调定点,温敏神经元发出频率增加,通过调节作用使交感神经的紧张性活动降低,皮肤血管进一步扩张,且可大量出汗,散热进一步增强,产热减少,使之体温下降,逐渐恢复到正常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
73.发热时主要机能改变有
A.心率加快
B.呼吸加快
C.食欲减退
D.腹胀便秘
E.胃液分泌减少
[答案]A B C D E [题解]发热时由于热血对窦房结的刺激使心率加快;也因血温升高可刺激呼吸中枢并提高中枢对CO2的敏感性,再加上代谢加强、CO2生成增多,共同促使呼吸加快加强;发热时消化液分泌减少和胃肠蠕动减弱,因而出现食欲减退、腹胀、便秘等临床表现。
74.发热对机体的物质代谢变化是
A.糖原分解增多
B.脂肪分解减弱
C.蛋白质呈正氮平衡
D.维生素消耗增加
E.大量水分丢失
[答案]A D E [题解]发热的糖、脂肪、蛋白质的分解代谢明显增强,表现为糖原、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增多。蛋白质常表现为负氮平衡。由上述三大物质分解代谢加强,各种维生素消耗也增多,因高温使皮肤和呼吸道蒸发水分增多,加上大量出汗,也可导致大量水分丢失。
75.哪些发热病人必须及时解热?
A.结核病早期
B.体温高于40℃
C.心脏病患者
D.妊娠期妇女
E.伴有恶心、呕吐
[答案]B C D [题解]对于一般发热患者不要急于解热,但对于发热能加重病情,或威胁生命的那些病例,必须及时解热。下述三种情况应及时解热:①体温高于40℃,很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产生较大影响;。②心脏病患者,发热时多诱发心力衰竭;③妊娠期妇女,发热有致畸胎的危险,且更加加重心脏负担。
76.糖皮质激素解热的原理是
A.抑制EP的合成和释放
B.抑制免疫反应
C.抑制炎症反应
D.中枢效应
E.阻断PGE合成
[答案]A B C D [题解]糖皮质激素解热的作用原理是:抑制内生致热原(EP)的合成和释放,抑制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产生中枢效应。阻断PGE的合成是水杨酸类解热的作用机理。
编辑推荐:
环球网校医学考试网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医学考试论坛,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环球网校医学考试网老师联系方式:62126633-6749 专业老师QQ群:328632537
最新资讯
- 2024年临床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6月2日)2024-06-02
- 2024年临床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5月4日)2024-05-04
- 2024年临床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3月3日)2024-03-03
- 2022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题库2022-04-15
- 2021年公卫执业医师技能考试试题2021-09-30
- 2021年临床助理医师综合考试易错习题+解析2021-09-15
- 2021年临床助理医师综合考试易错题:生物氧化2021-09-15
- 2021年临床助理医师综合考试模考测练错题复习2021-09-15
- 2021年临床助理医师模拟试题:艾滋病/性传播疾病2021-08-26
- 2021年临床助理医师高频考点:心理卫生和心身疾病2021-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