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课堂:如何引导孩子形成良好人格?
考生须知:2020年5月份的心理咨询师考试因疫情延迟到8月份进行(点击查看通知详情),考生可以 免费预约短信提醒,及时获取心理咨询师新的报名时间和考试时间。
图片源自网络
传统教育总以为无视孩子内心需要的严厉教育,能让一个人更快成长,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事实恰恰相反。童年缺爱的人,更容易成为巨婴和愤青,他们在潜意识里拒绝长大,终其一生寻找的是,无条件的童年之爱。父母与子女,慢慢活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心里有情,嘴上无话,是大多数中国家庭的常态。因为我们奉行的不是亲密,而是管教。教,多过爱;孝,多过爱。在传统“我为你好”的管教中,父母的感受是主体,他们只愿意看到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孩子的情感常常被忽略。血浓于水,对很多人而言,是一种无奈。真正塑造亲密关系的,不是血缘,而是尊重与认可。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作为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他创立了个体心理学派,提出了关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论。在他的代表作《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他系统的向我们阐述了童年期对于儿童早期人格结构形成的重要意义。
我们都知道,童年期的孩子对于现实社会的认知,很大部分是取决于家长及周围的社会,所以,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初等教育对于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如何帮孩子形成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格,是一个值得我们用心思考的问题。
一、人格的统一性以及四种主要生活风格
人格的构建基础,并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这个人对事实的主观看法上的。也就是说,决定我们每个人的理念和行动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我们对事实的看法和理解。
不结合儿童成长的具体环境,孤立地来寻找儿童某个异常行为的解决方案,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掩盖甚至加剧孩子的错误认知,造成更糟糕的结果。
举例:小明从小在家受宠的独生子,他到了学校出现一系列问题:不能独立完成作业、上课捣乱、捉弄同学等行为;按照单独的行为来理解,小明不能完成自己作业就可能被认为笨,上课捣乱会被认为挑奚老师,作弄同学会被认为心怀恶意品行不良,按照这样的思路,学校实在管不了只能让小明转学或者退学。
如果按照阿德勒人格统一的思路分析:小明之所在这样就是他的能力,没有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小明一直处于婴幼儿被照顾的心状态,缺乏独立。到了学校也不知该如何处理自己的作业和同学的关系等。另一方面他又习惯被关注,需要随时随地有人关注他,当感觉被忽略时,他就会以不守纪律、作弄同学、捣蛋这些令人讨厌的方法引人注目,哪怕因此带来老师批评、同学嘲笑。
实际上小明的问题就是在学生的年龄,却希望像婴幼儿一样,被无微不至的照料。理解的人格统一,家长和学校就明白不是去批评、惩罚孩子,而是去理解、鼓励帮助他逐步独立,提升自理能力,帮助小明用正确的方式来吸引别人的关注,引导小明根据自己年龄和需要正确调整自己目标。阿德勒认为5岁左右人格定型,上面的小明是明显的索取型人格。
阿德勒将儿童的生活风格分为四类:
支配-统治型(通过控制别人来体现自己的强大和霸道,很少顾及他人利益,缺乏社会意识,不择手段)
索取型(依赖别人照顾自己,很少自己去解决问题)
回避型(缺乏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
社会利益型(真实自信面对生活,用于解决问题,善于合作,有社会意识)
只有社会利益型才是健康的,社会利益性的孩子生长于:友善、开明、成员之间相互帮助、人与人之间彼此尊重。前三种生活风格的孩子都可能成为问题儿童。
二、“问题儿童”产生的原因以及矫正方法
托尔斯泰的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个道理在孩子成长中也是适应的:健康的孩子是相似的,有问题的孩子各有各的问题儿童成长有其规律,阿德勒总结以下规律。
1. 由于生理因素或家庭环境让孩子形成了强烈的自卑感。
自卑感是普遍和正常存在的,人从出生起就本能的不断追求优越感,之所以追求优越源于我们本身不够完美,为了消解自卑感,所以追求优越感。克服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感就像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同时存在。自卑感是生命发展的动力。
儿童与成人之间对比,儿童之间外貌、体格差异,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父母对孩子过高期望这些都可能会引起自卑感和不安全感。这些感觉也不断刺激儿童追求平等的感觉。试图通过克服自卑感来获得优越感。
当然发展过程中,也会有误区,孩子需要理解、鼓励,不能过高给予孩子期望,而是培养孩子面对苦难的坚韧、勇气。
2. 对孩子的溺爱。
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在物质上过多满足孩子的需要,在精神上对孩子过于顺从。这种情况在独生子女和隔代养育中容易出现。物质过度满足:让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变得自私自利,缺乏与人合作的能力,赋予攻击性。这类孩子会是索取型和支配-同志型人格的合体。孩子会在这种环境中缺乏挑战,不能提高能力,孩子会在这种寄生虫式的环境中变得消沉、被动、对他人冷漠,当欲望不能被满足就非常难以适应。这样的孩子需要脱离以前的溺爱环境,在新环境中学会独立和自理,在有经验、耐心的老师帮助下,逐步克制欲望,建立与他人的边界。
3. 父母对孩子的忽视或拒斥。
恒河猴就是非常有名的实验:绒布猴和铁丝猴的实验已经广为认为。心理学家在此基础上提出依恋理论,其理论表明父母不仅仅给孩子提供食物,要使孩子健康成长还需要身体抚触、情感交流,让孩子确信父母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感。
被忽视的孩子是很难有充分的安全感,无法陪伴和关爱时,孩子会感觉自己是完全无价值的人。孩子会带上消极的面具,拒绝和任何人建立亲密关系,在被激怒时,他们会自残。被父母拒斥的孩子被视为累赘,他们过着战战兢兢的生活。这些孩子不信任任何人,容易心怀怨恨,所有让他们上进的言辞,会被解读为对他们的束缚和压制。
治疗这些缺乏关爱的孩子无疑困难重重,我们需要理解他们的痛苦,找到他们潜在天赋,激发他们的勇气,鼓励他们面对和学习,并告诉他们与人相处的方式,发展他们的社会情感。
三、如何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的人格
可以从四个方面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发展积极的自我观、发展积极的困难观、发展积极的他人观、发展积极的异性观。
发展积极的自我观,是指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让孩子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受欢迎的,是能自己处理好自己的事情的。
发展积极的困难观,是指培养和保护孩子面对困难的勇气。教育者需要给孩子提供适当挑战,引导孩子克服困难,争取自己的目标,当然设置的困难需要适合孩子心智成长特点。允许孩子创新而非某些应激方式。
发展积极的他人观,是指要注意培养孩子对社会、对人类、对环境的关怀,鼓励孩子关注和理解他人,引导孩子设身处地地从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和想问题。鼓励孩子帮助同伴,养成乐于分享的品质。帮助孩子建立公平和规则意识。警惕孩子贪婪、自私的苗条。
发展积极的异性观,是指在孩子对自己的性别角色认可和接纳的同时,也能深刻地理解和认可异性,对异性有好感和亲近感,不贬损和排斥异性,不与异性刻意拉开距离。
如何引导孩子形成良好人格?
在儿童成长发展中,母亲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儿童在家庭中与母亲的关系会影响和他人发展关系的基础。如果母亲采取信任、积极态度与孩子互动,同时上述四个方面积极恰当引导,那么儿童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兴趣、健全的人格。
报名2020年心理咨询师考试的考生,要抓紧时间去备考(报考方面有不懂的疑问,可以 免费预约短信提醒,心理咨询师方面专业老师会为你报考提供答疑协助)。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心理咨询师相关复习资料、模拟试题和历年真题,请您点击下面“免费下载”按钮进入题库下载学习。
最新资讯
- 心理咨询师的基本原则2024-11-26
- 资深心理咨询师分享:人际交往心理学的6个黄金定律2024-11-26
- 心理咨询师工作前需要了解的咨询常识2024-10-23
- 心理咨询师应该为来访者提供全新的人生经验和体验2024-10-22
- 心理咨询师分享:什么才是真正的抑郁症?2024-10-22
- 资深心理咨询师分享:助人周期2024-10-21
- 心理咨询师分享:焦虑症的几种表现,别等到晚期才发现!2024-10-21
- 这9个想法,可能让人们拒绝心理咨询师2024-10-18
- 心理咨询师分享:讨好型人格的五大特征,怎么改变?2024-10-18
- 心理咨询师分享:教你减少内耗的几种方法202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