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案例:一例大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
考试报名:2014年上半年各地报名入口汇总|20岁申请代报名
课程推荐:2014年一对一双证班|零基础保过|1v1直播自习室
1、求助者资料
王某,女,20 岁,某大学二年级学生。身高约1.6米,体态正常,自幼身体健康,无重大躯体疾病史。父亲为小学教师,母亲为工人,家族无精神病史。王某的家庭教育传统、古板,父母对其要求严厉,要求她做一个规矩的女孩,不允许其与男生来往。王某自小性格内向、胆小、孤僻、听话,不善与人交往,除了学习,很少与同伴玩耍,基本上不和男生来往。3年前逐渐觉得自己不敢直视男生的眼睛,后发展为一见到男性就紧张、脸红。大一时,一次在课堂回答教师提问时出现口误, 引起同学的哄堂大笑,并被教师批评。此后不久,王某一见人就觉得别人都在注视自己,一见到人就紧张、
发抖,不敢看别人的眼睛,一见到人就两眼发直,手指发麻,觉得自己在任何人面前说话都不自然,越克制紧张感越强烈。为此,她回避出入公共场合和社交场合,一到公共场合就觉得很多人都在注视自己,弄得表情很尴尬,自知这是一种病态,但是又无力摆脱,无法正常与人交往,同学关系不好,没有要好的同学,学习成绩处于中下水平,十分痛苦。
2、主诉内容
3、背景资料
4、心理测验
EPQ 成人版测验结果:结果有效,E:35分,P:70 分,N:70分。
SCL-90:总分:219;总均分:2。43;阳性项目数:57;躯体化:2。31;强迫症状:2。3;人际关系敏感:3。15;抑郁:2。83;焦虑:3。2;敌对:1.12;恐怖:3.92;偏执:1.8;精神病性:1.3;其他:1.3,
SAS测验结果:总粗分:58;标准分:72
5、观察
6、分析与诊断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自小性格内向、胆小、孤僻,较难适应外界环境,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但自知力完整,求助动机强烈,排除重型精神病。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心理测验结果,对求助者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求助者患有社交恐惧症,主要表现为害怕社交场合和人际交往,恐惧、紧张、焦虑,避免与他人接触,出现回避行为。
7、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评估与诊断,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近期目标:缓解焦虑、恐惧,减少回避行为;能与陌生人对视;逐步增加与熟人交往的次数;能与人正常交往。
2)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树立自信心,增强其社会(人际)适应能力。
8、咨询和治疗方案
主要方法和适用原理:心理分析、认知疗法、行为疗法。该求助者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养成孤僻、内向、胆怯的性格及对男女之间交往形成错误认知。进入青春期后内心渴望与人交往,但由于对正常青春期性心理变化形成“罪恶”、“可耻”的错误认知使其对正常的需求采取压抑的方式,经历负性事件后害怕与人交往,造成强烈的内心矛盾冲突。由于求助者自我比较弱小,无法调节自身的冲突,从而导致恐惧与人交往。这种不良行为模式是在其家庭环境、成长经历背景下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这其中无论是情绪的变化,还是行为的异常,也都同样存在着个体认知的偏差和不合理等因素。而行为的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来又会加剧认知和个性的偏离。采用心理分析使求助者不仅对自己的症状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此基础上,采用认知疗法,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再通过系统脱敏训练,形成正常的交往,达到了消除心理障碍的咨询目标。
该咨询者前后共进行了8 次咨询。
8.1原因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有:1)求助者性格特征 2)父母对其进行一些不恰当的教育导致其个性中形成比较强的男女交往羞耻感及罪恶心理3)进入青春期后的生理变化引起心理需求的变化而导致的内心冲突 4) 刚开始出现对男生紧张反应后的自我谴责;5) 因回答失误而被教师当众批评的负性事件是进一步加剧个性中的羞耻、胆怯和自卑心理,从而导致与人交往恐惧进一步泛化的异常行为的深层心理原因。与求助者共同进行分析,让其了解自己异常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8.2改变认知,正确认识两性交往
与求助者专门讨论两性关系的问题,目的是改变其对两性交往的错误认知,接纳自身正常的心理需求,消除心理冲突。
8.3与求助者共同制定焦虑等级
8.4进行松弛训练,并进行想像脱敏,帮助求助者按照焦虑等级依次依级进行想像脱敏,体察自己的情绪反应和生理反应,然后停止想像,进行放松,使情绪和机体产生由紧张到松弛的反应,学会如何放松。
8.5布置咨询作业
1)回去再对心理障碍原因进行思考。
2)每天按照焦虑等级做3次想像放松训练。
3)回去后做一下调查,问问周围人对自己的真实感觉,了解一下她们对自己在与人交往中的反应,如脸红、发抖、目光恍惚等不自然的表情状态是否确实存在。目的是通过客观的调查结果来矫正自己的错误判断。
4)进行现实脱敏治疗。
8.6反馈咨询作业情况
通过注意观察别人和写观察日记,求助者发现别人各做各的事,各忙各的,并不特别关注自己,也不在意自己的行为,这些观察结果使她增强了信心,再加上改变了过去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坚持了想像放松训练及脱敏训练,已经可以站在马路上面对陌生同性抬起头来,时间逐渐延长。对于行为上的进步,咨询师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并对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及负性事件做了具体的讨论,提高其挫折承受力,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8.7继续按照焦虑等级进行现实脱敏治疗
9、预后和评价
1)求助者评价
“我现在像放下了一个很重的包袱,不再像以前那样害怕与人交往,出现脸红、紧张的情况比以前少多了,基本上能参加班里的活动,感觉到同学也喜欢我了,在有好感的男生面前也不像以前那样紧张了。”
2)咨询师的评估
通过心理测验结果及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求助者已经能与人正常交往,不再出现回避行为,性格也比过去开朗多了。"
编辑推荐:
报考指南 备考经验 疑难问答 交流论坛 各级别历年真题大汇总 免费在线模考
最新资讯
- 资深心理咨询师分享:躯体化是什么意思?2025-01-10
- 资深心理咨询师分享:心理咨询的主要技巧之鼓励与安慰2025-01-01
- 资深心理咨询师分享:心理咨询的主要技巧之释意与解释2024-12-31
- 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特质:真诚2024-12-31
- 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特质:尊重2024-12-30
- 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特质:关注2024-12-29
- 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特质:同理心2024-12-27
- 资深心理咨询师分享:什么是心理健康?2024-12-26
- 资深心理咨询师分享:怎么算是心理健康?标准是什么?2024-12-25
- 资深心理咨询师分享:心理从业者需要牢记的九大原则2024-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