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助理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梳理“四诊”:望诊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诊断”就是通过对病人的询问、检查,以掌握病情资料,从而对病人的健康状态和病变的本质进行辨识,并对所患病、证作出概括性判断。
为防止错过时间节点,您可以 免费预约短信提醒服务,我们会在报名、准考证打印等时间点提醒您。
第二章 四诊
第一节 望诊
望诊注意事项:
(1)光线
(2)动作熟练、敏捷“一望而得”
(3)有步骤、有重点
先全身→分部;上→下,头→足
望神 望色 望形态 望姿态
一、望神
(一)望神的含意: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
的外在表现:生命
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
(二)望神的原理和意义
•先天之精→神←滋养后天之精
•神、精、气三者同盛同衰
•精能生神,神能御精,精足则形健,形健神旺
望神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三)望神的要点
•目光(重点)、神情、气色
•体态、言谈举止、应答反应
得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
面色:面色润泽
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
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
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
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
饮食:正常或稍减
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
失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面色:晦暗暴露
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
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
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
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
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假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
面色:突然颧红如妆
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
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
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
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假神
1、神气不足:轻度失神 虚证患者
2、神志异常
癫--抑郁型(湿痰蒙闭)
狂--兴奋型(痰火扰心)
痫--发作型(肝风挟痰上扰)
望神的注意事项
1、重视诊察病人时的第一印象
2、做到神形合参
3、抓住重要症状和体征
4、注意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二、望面色
•望色,又称色诊,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一般以望面部色泽为主
(一)面部色诊原理
面部色诊原理:面部血脉分部丰富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1)色泽是脏腑气血之外荣
(2)面色与脏腑有内在联系
(二)面部色诊的意义
1、判断气血的盛衰:
2、识别病邪的性质:
3、确定疾病的部位:
气色正常:脏腑未伤,正气未挫
预后较好,其病易治
气色不正常:脏腑已伤,正气已虚,
预后不佳,其病难治
色与泽的关系
色与泽,又称“气色”
色属阴,主血,反映血液的盈亏
泽属阳,主气,反映脏腑精气和津液盛衰
《内经》记载望色的方法
(1)按照五色与五脏对应的关系
青--肝
赤--心
黄--脾
白--肺
黑--肾
按照颜面的脏腑分部位诊图(1)
按照颜面的脏腑分部位诊图(2)
(三)望色十法
(四)常色与病色
1、常色:健康人面部的色泽
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
气,有神气
(1)主色──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色泽
(2)客色──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
常色
2、病色
(1)五色善恶顺逆
•善色-五色光明润泽
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
•恶色-枯槁、晦暗、暴露
气血匮乏,脏腑精神衰败,不能上荣于面,“气不至”,预后较差
《素问 五脏生成篇》
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
白如豕膏、黑如乌羽
青如草兹、赤如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炲
(2) 五色主病
1、青色 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
面色淡青或青黑-阴寒内盛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心阳虚衰
面色青灰,突发剧烈心痛-心阳暴脱
眉间、唇周青灰-小儿惊风
2、赤色 主热证,亦可主戴阳证
实热:满脸通红、目赤
虚热:午后颧红
戴阳证:面红如妆
3、黄色 主虚证、 湿证
虚证:脾虚──黄胖(黄而虚浮)
血虚──萎黄(淡黄枯槁无光)
黄疸:阳黄──黄而鲜明如橘子
阴黄──黄而晦暗如烟熏
4、白色 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淡白无华──气血不足
恍 白 ──阳虚水泛
苍 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凝滞
大失血证
5、黑色 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和瘀血
肾虚:阳虚──面黑暗淡
阴虚──黑而干焦
水饮:眼眶黑
瘀血:黧黑,肌肤甲错
(五)色、脉、证合参
•1.注意病色与常色的比较
•2.注意整体色诊与分部色诊相结合
•3.注意面部色泽的动态变化
•4.注意非疾病因素对面色的影响
小结
1、神的含义、得神、失神、假神
2、常色:主色、客色
3、病色:五色善恶
4、五色主病
三、望形态
望形体
扁平胸──肺肾阴虚或气阴两虚
桶状胸──肺肾虚损、伏饮积痰
鸡 胸──先天不足、后天失养
呼吸节律不整──多为重病
腹部膨隆──肝气郁滞、水肿病、积聚
腹壁青筋暴露──多属肝郁血瘀
脐部突起──水肿、臌胀
腹部凹陷──腹皮甲错,深凹着脊(舟状腹):
精气耗竭,多属病重
四肢肿胀──多见于水肿病
膝部肿大──热痹:风湿郁久化热
鹤膝风:寒湿久留气血亏虚
龟 背 ──先天不足、或后天调理失宜
背曲肩随──心肺精气衰败
脊疳──极度消瘦,脊骨突出
“膝内翻”(“O”型腿)
“膝外翻”(“X”型腿)
二者均属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
小腿青筋暴露──多属血瘀
手指变形──梭状指:风湿久蕴,筋脉拘挛
杵状指:心肺气虚,血瘀湿阻
望姿态
•喜动 仰卧 常揭衣被者 阳证
•喜静 俯卧 喜加衣被者 阴证
•角弓反张 肝风内动
•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邪热扰心
四、望头颈五官九窍
(一)望头面颈项与头发
(一)望头面
1、头形
过小──囟门早闭
过大──先天性脑积水
均属先天性发育不良,多伴智力不全(肾精亏虚)
2、囟门
高突:“囟填”──多属实证、热证
下陷:“囟陷”──多属虚证
迟闭、不闭:“解颅” ──肾气不足
3、头摇
4、面肿 水肿:阳水、阴水
火肿:红肿焮热──火毒邪热上攻
5、腮肿:耳下肿痛──感受时邪热毒
6、口眼歪斜:中风
(二)、望颈项
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
瘤,逐渐 长大,可随吞咽移动。
肝郁气结痰凝,或与地方水土有关
瘰疬──颈侧颌下,肿块如垒,累累如串
珠,历历可数。
肺肾阴虚、感受风火时毒
项强──温病火毒上攻,或太阳经证
项软──肾气亏虚、或病危
颈脉搏动──
安静明显:肝阳上亢(高血压)、水肿病
卧位怒张:哮喘、征忡(心肾阳虚,水气凌心)
(附)特殊面容:
“惊恐貌”──小儿惊风、狂犬病
“苦笑貌”──新生儿脐风、破伤风
“狮 面”──麻风病
(三)、头发
发黑浓密润泽——肾气盛,精血充足
发黄稀疏干枯——精血不足
片状脱发 ——血虚受风
白 发 ——肾虚 禀赋不足
小儿发结如穗——疳积
望目:
1、五轮学说:
心──内外眦的血络──血轮
肝──黑睛──风轮
肺──白睛──气轮
脾──眼胞──肉轮
肾──瞳人──水轮
2、诊眼神
3、目部色诊
目赤肿痛──热证
眦赤:心火
白睛赤:肺火
全目赤肿:肝火、肝经风热上攻
眼胞红肿湿烂:脾火
白睛黄──黄疸(湿热、寒湿)、脂肪沉着
目眦淡白──血虚、失血
目胞色黑晦暗──肾虚
4、目形主病
目胞浮肿──水肿
老人下睑虚肿:肾脾气虚,失于约束
目窠凹陷──伤津耗液,气血不足
眼球突出──瘿瘤、肺胀、肿瘤(单侧)
针眼、眼丹──风热邪毒或脾胃蕴热上攻
眼生翳膜(白内障)、胬肉攀睛
昏睡露晴──脾虚、疳积
5、目态主病
瞳孔缩小──肝胆火炽、中毒(川乌、有机磷农药)
瞳孔扩大──肾精耗竭、中风、绿风内障
目翻上视、瞪目直视、戴眼反折──危重
眼睑下垂──脾肾双亏、外伤
望耳:
正常人──耳廓红润,厚薄适中
(肾精充足)
1、色泽变化:
润枯——润:肾气充足 枯:先天肾阴不足
淡白──气血亏虚,白而薄肾败(垂危)
青黑──痛、寒
干枯焦黑──肾精亏耗
红肿胀大──肝胆湿热、热毒上攻
耳背络红、耳根发凉──小儿麻疹先兆
2、形态变化:
肉厚润泽──先天之肾精充足
耳薄干枯──肾精不足
耳廓甲错──久病瘀血、肠痈
3、耳道分泌物
脓耳──耳内流脓:肝胆湿热,肾阴不足、虚火上炎
望鼻:
1、五色变化
鼻头色青——腹中冷痛
鼻头色黄——里有湿热
鼻头色白——亡血
鼻头色赤——脾肺二经有热
鼻头色微黑——有水气
鼻头色明润——无病 或病将愈
2、形态变化与意义:
鼻红肿生疮──胃热、血热
鼻端色红生粉刺──酒齄鼻:肺胃蕴热
鼻柱塌陷,眉毛脱落──麻风恶候
鼻煽──肺热、哮喘、肺气将绝(久病)
鼻流清涕──外感风寒或阳气虚弱
鼻流浊涕──外感风热
鼻流腥臭脓涕(鼻渊)──肝胆湿热
鼻衄──肺胃蕴热、阴虚肺燥灼伤鼻络
望口唇:
1、色泽
唇色红润:胃气充足,气血调和
淡白──血虚、气血两虚(血不上荣)
深红──实热 深红而干──热盛伤津
赤肿而干──热极
紫暗或暗黑──瘀血
2、形态变化与意义
(1)口唇干裂──热盛伤津,阴虚火旺
(2)口角流涎──小儿脾虚湿盛或成人中风
(3)口唇靡烂──色红:脾胃积热
淡红:虚火
鹅口疮:心脾积热
(4)口唇生疮──疔、疮:火毒郁结
(5)口腔粘膜斑点──麻疹粘膜斑
口撮──上下口唇紧聚:小儿脐风、破伤风
口僻──口角向左或右歪斜:中风
口角掣动──动风之象
望齿与龈:
1、望齿
牙齿洁白润泽──津液内充,肾气充足
干燥如枯骨──阴液已伤(胃阴或肾精)
牙齿松动──肾虚
咬牙啮齿──动风、小儿虫积、胃有积滞
2、望龈
正常──色淡红而明润:胃气充足,气血调匀
淡白──血虚、失血
牙龈肿痛──胃火上炎
齿衄──兼红肿:胃火上炎
红肿不甚:脾虚失摄
望咽喉:
1、红肿痛: 红肿、疼痛、溃烂、脓点(乳蛾)
──实热(肺胃热毒壅盛)
红色娇嫩,肿痛不甚
──虚热(肾水亏少,虚火上炎)
2、伪膜 松厚、易剥、不出血:肺胃热盛
坚韧、着实、刮不去、出血:白喉
3、辨脓液
咽喉局部红肿高大,有波动感——脓已成
压之坚硬——脓未成
望下窍:
1、望前阴
阴囊肿──水疝:阴囊水肿
狐疝:疝气
阴挺──子宫下垂:脾虚下陷
阴部湿疹──肝胆湿热下注
(二)后阴
肛痈──湿热下注或外感热毒
肛裂──燥热
痔疮──风燥湿热
肛瘘──同肛痈、痔疮
脱肛──中气下陷
五、望皮肤
(一)色泽
发赤── 丹毒(抱头火丹、流火、赤游丹)
发黄──黄疸:阳黄、阴黄
发黑──肾阳虚衰
白斑──白殿风:风湿侵袭,气血不荣
(二)润枯
皮肤润燥── 干涩:津液已伤
如鱼鳞片:肌肤甲错
(三)肿胀
肿胀──近按之如泥:水肿(阳水、阴水)
按之随手而起:气胀(气机不畅)
(四)痘疮
1、天花
2、水痘
(五)斑疹
斑──色深红或青紫,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下,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
阳斑、阴斑
疹──形如粟粒,色红而高起,摸之碍手,压之褪色
麻疹、风疹、瘾疹
(六)白 与水疱
白 —湿温等患者皮肤上出现的白色小颗
粒,多由湿郁,汗出不畅所致
痱子──湿郁湿出不彻(暑湿、湿温)
热气疮──外感风热或肺胃蕴热
缠腰火丹——多为肝火所致
湿疹──湿热蕴结,复感风邪
(七)痈疽疔疖
痈:红肿高大,根盘紧缩(阳证)
疽:漫肿无边,皮色不变(阴证)
疔:形小根深,麻木痒痛
疖: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
六、望络脉
(一)诊小儿食指络脉(3岁前)
正常络脉:色浅红,红黄相兼,隐隐于风关之内。
其形态多为斜形、单支,粗细适中。
形色主病
浅浮──主表(邪浅、病轻)
沉滞──主里(邪深、病重)
色泽辨寒热
紫热红伤寒,青惊白是疳
三关测轻重
风 关 ──邪浅病轻
气 关 ──邪深病重
命 关 ──危重
透关射甲──凶
(二)望鱼际络脉
(三)望指甲形色
七、望排出物与分泌物
(一)望痰涎涕唾
1、痰与涕
痰黄粘稠成块──热痰
痰白清稀,灰黑点──寒痰
痰清稀而多泡沫——风痰
痰少而粘难咯──燥痰
痰白滑量多易咯出──湿痰
痰中带血、鲜红──热伤肺络
脓血腥臭痰──肺痈
咳吐涎沫,口张气短——肺痿
鼻流浊涕——外感风热
鼻流清涕——外感风寒
久流浊涕——鼻渊
2、涎与唾
口流清涎量多──脾胃虚寒(脾冷)
口中时吐粘涎──脾胃湿热(脾热)
不自主流涎──中风后遗症
“滞颐”(小儿口角流涎)──脾虚、胃热虫积
(二)望呕吐物
八、望舌
•概念:是通过观察舌质、舌苔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舌色、苔色的主病及其机理
•2、掌握舌态、苔质的主病及其机理
•3、了解相兼舌的分析方法
•重点:舌色苔色主病
•难点:舌态、苔质变化与主病
舌诊历史简介
1、《黄帝内经》
2、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3、宋代有了我国第一部舌诊专著:
《敖氏伤寒金镜录》
4、叶天士《温病条辨》注重“温病察舌”
一、舌诊基础
(一)舌的结构与舌象的物质基础
舌的结构
舌正面图
舌的显微结构
(二)脏腑经络与舌象
1、舌为心之苗,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
(二)脏腑经络与舌象形成的关系
2、舌为脾之外候,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二)舌与脏腑的关系
3、肾藏精,足少阴肾经挟舌本
精气神与舌象
舌苔和舌体的润燥与津液的盈亏有关
唾为肾液;涎为脾液(金津、玉液)
舌诊脏腑部位分布图
(三)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望舌的体位和伸舌姿势
1、坐位或卧位 2、自然伸出
(二)望舌的方法
1、先看舌尖,再舌中,舌侧,最后看舌根部
2、刮舌:以鉴别舌苔真伪
诊舌的注意事项
1、光线影响:变色
2、饮食或药品影响:染苔
3、口腔对舌象的影响:齿痕、干燥等
正常舌象及生理差异
(一)正常舌象: 淡红舌、薄白苔
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
干湿适中--为气血充足,阳气旺盛
(二)舌象的生理差异
1、年龄因素:儿童多淡嫩;老人多紫暗
2、体质因素:有先天性裂纹舌、齿痕舌、地图舌等,但无任何临床表现
3、性别因素:无明显差异
4、气候因素:
夏季炎热潮湿,舌苔略黄厚腻
秋季气候干燥,舌象微干而欠润
望舌质:
概念:即舌体的颜色、形态的变化
分类 正常舌象:淡红舌
病理舌象:舌色变浅—淡白舌
舌色加深—红绛舌、青紫舌
(一)察舌神
(二)望舌色
淡白舌 红舌 绛舌 紫舌 青舌
(1)淡白舌
(2)红舌 实热 虚热(阴虚)
(3)绛舌
(4)紫舌
淡紫舌:为气虚寒凝,温运无力所致
绛紫舌:热盛伤津,血凝所致
淡红瘀点:气滞血瘀所致
注意点:青紫舌主病的两重性
绛紫舌色红,干枯少津--热盛血瘀
淡紫舌色白,湿润多津--寒凝血瘀
(三)望舌形
老舌、嫩舌 胖大舌、肿胀舌
瘦薄舌 点剌舌 裂纹舌
(1)老嫩
老:舌体坚敛苍老,纹理粗糙,舌色较暗;
-- 主实证
嫩:纹理细腻,舌色浅多津;
-- 主虚证
(2)肿胀:舌体较正常大而厚
淡白而胖大--气虚、阳虚;
红肿而胖大--心脾积热;
(3)瘦小舌:舌体较正常瘦小而薄;
淡白而瘦小--气血两虚;
红绛而瘦小,少苔或无苔--阴虚火旺;
(4)裂纹舌:舌表面有各种形状的裂纹
红而干燥有裂--热盛伤津;
淡白有裂--阴血不足;
(5)芒剌:舌乳头增生,肥大,高起如剌,邪热亢盛;
舌尖--心火亢盛
舌中--胃火亢盛
(四)望舌态
(1)强硬:热入心包 痰浊内阻 中风先兆
(2)痿软:气血两虚 阴液枯竭
(3)震颤:气血亏虚 肝风内动
(4)吐弄:心脾有热 动风先兆
(5)歪斜:肝风内动 痰瘀阻络
(6)短缩:寒凝经脉 热灼筋痿
望舌苔:
舌苔为胃气上蒸所形成。
正常为薄白苔
舌苔的变化 苔色的变化
苔质的变化
1、舌苔
白苔 黄苔 灰黑苔
(1)白苔:主表证、寒证
白而干裂如积粉--内热伤津,瘟疫暴起
(2)黄苔:主里证、热证
黄色有浅黄与焦黄的不同
黄色越深则表示热越深
(3)灰苔:主热证、寒湿证
灰而干燥--热甚伤津
灰而滑润--内有寒湿
(4)黑苔:主里证(热极或寒极)
多由灰苔发展而来
黑而干燥--热极津枯
黑而滑润--寒湿内盛
2、舌质
(1)厚薄:见底/不见底
(2)润燥:反映津液状况
润苔--为津液未伤,过润则为水湿内停;
燥苔--为津液已伤,主热盛;
由润变燥--病情加重;
由燥变润--病情好转;
(3)腐腻:
腐苔--如豆腐渣 主胃气衰败;
腻苔--如油状物 主湿浊内盛;
(4)剥脱苔:主胃阴大伤、正气受损
全部脱落--镜面舌、猪腰舌
部分脱落--地图舌
小结
淡白舌:主虚寒证
红绛舌:主热证(有实热与虚热之分)
青紫舌:主瘀血证(有寒热之分)
舌色的现代研究
1、淡白舌:与红细胞减少、白蛋白合成障碍、血浆蛋白偏低、组织水肿有关。
2、红绛舌:
A、高热、脱水、维生素缺乏,电解平衡失调等造成体内“阴”不足;可作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的参考;
B、慢性病出现的阴虚舌以舌红少苔,舌体瘦薄,舌面干燥是由于舌的粘膜及小唾液腺萎缩、变性所致;
3、青紫舌:与静脉瘀血、血流缓慢、血粘度增高、毛细血管扭曲畸形、微循环障碍因子有关。多见于肝胆系疾病和心脏病、癌肿患者。
以上就是环球网校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医助理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梳理“四诊”:望诊”全部内容,希望对您的备考有所帮助。您可以点击下方资料下载按钮免费获取精品备考资料。
最新资讯
- 2023年中医助理医师技能考试60病秒杀词总结2023-05-15
- 中医助理医师实践技能第一站近五年高频考点汇总节选2023-05-05
- 2022年中医助理医师技能考试病例分析诊断公式汇总2022-04-15
- 2022年中医助理医师技能考试备考资料:34个选方歌诀2022-03-02
- 2022年中医助理医师技能考试备考资料:34个选方歌诀2022-03-02
- 2022年中医助理医师备考知识点:辨痛2022-02-21
- 2022年中医助理医师高频考点:中医内科学-癃闭2022-02-08
- 2022年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资料:《伤寒论》桂枝汤2022-01-28
- 2022年中医助理医师内科学考点:循环系统疾病2021-12-24
- 2022年中医助理医师备考知识点:祛暑剂2021-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