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助理医师 > 中医助理医师备考资料 >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点解析“第十一单元:病机”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点解析“第十一单元:病机”

更新时间:2019-09-09 11:05:57 来源:环球网校 浏览90收藏27

中医助理医师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地区

获取验证 立即预约

请填写图片验证码后获取短信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免费获取短信验证码

摘要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必考的知识点,分数占比也很高。这部分需要大家多下功夫,尽量能够理解吃透。环球网校小编为您整理了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点解析“第十一单元:病机”,请您查阅

相关推荐中医助理医师考点解析《中医基础理论》单元汇总

您可以 免费预约短信提醒服务,我们会在报名、准考证打印等时间点提醒您,以防您错过。

第十一单元 病机

细目一、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1.实的病机

(1)概念:指邪气亢盛的一种病理反应。

(2)特点:邪气和正气都较盛。

(3)形成:见于外感六淫或疠气为病的初期中期。

2.虚的病机

(1)概念:指正气不足的一种病理反应。

(2)特点:气、血、精、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

(3)形成:多由素体虚弱,精气不充。

3.虚中夹实 (1)概念:以正气不足为主,兼邪实。(2)形成: 1)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2)正虚气化无力,内生水湿、痰饮、瘀血等。

4.实中夹虚 (1)概念:以邪实为主,兼正气不足。(2)形成:1)病证失治。2)治疗不当,耗伤正气。

5.真虚假实 即“至虚有盛候”。“虚”为病机的本质,“实”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

6.真实假虚 即“大实有赢状”。“实”为病机的本质,“虚”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胜邪退 (1)概念:指正气奋起抗御邪气,正气渐趋强盛,邪势日衰或被驱除。(2)转归:疾病好转或痊愈。

2.邪胜正衰 (1)概念:指邪气亢盛,正气虚衰,机体抗邪无力,病势恶化。(2)转归:疾病恶化。

3.邪正相持 (1)概念:邪正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病邪稽留,病势处于迁延状态。(2)转归:病势迁延,经久不愈,或发展成慢性病证。

4.正虚邪恋 (1)概念:指正气大虚,余邪未;或正气难复,无力驱邪,疾病**难愈。(2)转归:1)治理得当,疾病好转或痊愈。2)治理不当,病情迁延或转化慢性病或留有后遗症。

5.邪去正虚 (1)概念:指邪气虽被祛除,但正气亦耗伤,有待恢复。(2)转归:多为重病后的恢复期,须加强调养,方能康复。

细目二、阴阳失调

(一)阴阳偏盛

指病邪侵袭人体,导致机体阴阳双方某一方的病理性亢盛状态,属“邪气盛则实”的实证。

1.阳偏胜 (1)概念:即阳盛。指阳气病理性亢盛,机能亢奋,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2)特点: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病证。

2.阴偏胜 (1)概念:即阴盛,指阴气病理性偏盛,机能抑制或减退,热量耗伤过多,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2)特点: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病证。

(二)阴阳偏衷

指人体阴或阳不足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包括精气血津液的不足和功能的减退;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减退和失调。

1.阳偏衰

(1)概念:即阳虚,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减缓,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

(2)特点: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气相对亢盛的虚寒证。

(3)形成:1)先天禀赋不足,2)后天饮食失养,3)劳倦内伤,4)久病伤阳。

(4)表现:一般以脾肾阳虚为主,尤以肾阳虚衰(命火不足)最为重要。

2.阴偏衰

(1)概念:即阴虚,指机体阴气不足,精、血、津液等阴液亏少,以及阴虚不能制阳,导致阳气相对亢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2)特点:多表现为阴气不足,制约阳热、宁静功能减退,阳相对亢盛的虚热病证。

(3)形成:多由阳邪伤阴;或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久病耗伤阴液等所致。

(4)表现:表现为凉润、抑制与宁静功能减退,从而出现虚热、失润及虚性亢奋等症。一般以肺、肝、肾阴气阴液不足为主,尤以肾阴虚亏为重要。

(三)阴阳互损

1.阴损及阳 指由于阴气阴液亏耗,累及阳气生化不足,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2.阳损及阴 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累及阴液生化不足,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四)阴阳格拒

1.阴盛格阳 (1)概念:又称格阳。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致使阴阳不相维系顺接,而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2)特点:阴盛于内,格阳于外,表现假热之象,即真寒假热证。

2.阳盛格阴 (1)概念:又称格阴。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从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2)特点:阳盛于内,格阴于外,表现假寒之象,即真热假寒证。

(五)阴阳亡失

1.亡阳 (1)概念:指机体阳气发生突然性脱失,而致全身属阳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的病理状态。(2)表现:阳气暴脱亡失,则温煦、推动、兴奋、卫外功能衰竭尤为突出,故可见大汗淋漓,肌肤手足逆冷,面色苍白,躇卧神疲,脉微欲绝等症。

2.亡阴 (1)概念:指机体阴气阴液发生突然性大量耗伤或丢失,而致全身属阴的功能出现严重衰竭的病理状态。(2)表现:亡阴之时,以宁静、滋润与内守等功能衰竭最为明显,可见气喘,烦躁不安,手足虽温而汗多欲脱,面色红或紫,脉数疾等危重病证。

细目三、精、气、血失常

(一)精的失常

1. 精虚 (1)概念:是指肾精(先天之精)和水谷之精亏耗不足,及其功能低下所产生的病理状态。(2)形成:1)先天禀赋不足,2)后天失养,3)过劳伤肾,4)脏腑精亏,日久累及于肾。

2.精瘀 (1)概念:指男子精液阻滞精道,排精障碍的病理状态。(2)形成:多由房劳过度,忍精不泄,或少年**。

(二)气的失常

1.气虚 (1)概念:指元气耗损,周身之气不足及功能减弱,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2)形成:1)先天禀赋不足;3)后天失养;3)肺脾肾功能失调,4)气生成不足;5)劳倦内伤.6)久病不复

2.气滞 (1)概念:即气机郁滞,指气的流通不畅,郁滞不通的病理状态。(2)形成:1)情志内郁;2)痰、湿、食积、瘀血等阻遏气机;3)外邪内犯,抑遏气机;4)脏腑功能障碍而气机郁滞;5)气虚运行无力而郁滞。

3.气逆 (1)概念:指气机升降失常,或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2)形成:1)情志内伤,2)饮食寒温不适,3)外邪侵犯,4)痰浊壅阻等引发脏腑之气上逆,5)气虚而上逆。

4.气陷 (1)概念:指在气虚病变基础上发生的,以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气的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病理状态。(2)形成:1)气虚病变发展而来,尤与脾气虚关系最为密切。2)素体虚弱或病久耗伤,以致脾气虚损,清阳不升,3)中气下陷。

5.气闭 (1)概念:指气机闭阻,外出障碍,以致清窍闭塞,出现昏厥等的病理状态。(2)形成:1)情志刺激,2)外邪、痰浊等闭塞气道,使气不得外出,以致清窍被蒙所致。

6.气脱 (1)概念:即气不内守,大量向外亡失,以致机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2)形成:1)正不敌邪,久病消耗而气衰竭;2)大出血、大汗出等气随血脱或气随津泄。

(三)血的失常

1.血虚 (1)概念:指血液不足,濡养功能减退,以致脏腑百脉、形体器官失养的病理状态。(2)形成:1)失血过多,新生之血不及补充;2)脾胃虚弱,化源不足。

2.血瘀 (1)概念:指血液循行迟缓,或流行不畅,甚则血液瘀结停滞成积的病理状态。(2)形成:多由气滞而血行受阻。

3.血热 (1)概念:指血内有热,使血行加速,脉络扩张,或血液妄行而致出血的病理状态。(2)形成:1)邪热入于血分;2)情志郁结,郁久化热;3)阴虚火旺。

4.出血 (1)概念:指血液逸出血脉的病理状态。(2)形成:1)血热;2)气虚;3)外伤;4)瘀血内阻。

(四)精气血失调

1.精与气血 失调主要表现为精气两虚、精血不足、气滞精瘀和血瘀精阻等病理变化。

2.气滞血瘀 气的运行郁滞不畅,以致血液运行滞涩或障碍,继而出现血瘀的病理状态。

3.气虚血瘀 气对血的推动无力而出现血行不畅,甚至瘀阻不行的病理状态。

4.气不摄血 气虚不足,统摄血液功能减弱,血不循经而逸出脉外,导致各种出血的病理状态。

5.气随血脱 在大量出血的同时,气随血液的突然流失而急剧脱散,从而形成气血并脱的危重病理状态。

6.气血两虚 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组织器官失养,而致机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细目四、津液代谢失常

(一)津液不足 机体津液亏少,致使脏腑、形体、官窍、皮毛失其滋养、濡润和充盈,从而产生一系列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1.原因:主要与脾、肺、肾、三焦的功能失常有关,并受到肝失疏泄病变的影响。(1)脾运化水液功能减退;(2)肺失宣降;(3)肝失疏泄,气滞而水停;(4)肾的蒸化功能减退;(5)三焦水道不利,津液转化为汗液和尿液之气化障碍,水液贮留于体内所致。

2.表现:

(1)湿浊困阻,可见胸闷呕恶,脘腹痞满,头身困重,口腻不渴,腹胀便溏,苔等症。

(2)痰饮凝聚,滞留于机体不同部位而有多种病机变化和临床表现。如“梅核气”、“悬饮”、“支饮”等病证。

(3)水液贮留于肌肤或体内,发为水肿或腹水等病证。

(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1.水停气阻 (1)概念:指津液代谢障碍,水湿痰饮潴留,导致气机阻滞的病理状态。(2)形成:多由痰饮水湿病变发展,影响气机通利所致。

2.气随津脱 (1)概念:指津液大量丢失,气失其依附而随津液外泄,以致暴脱亡失的病理状态。(2)形成:多由高热伤津,或大汗伤津脱液,或严重吐泻耗伤津液所致。故说:“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3.津枯血燥 (1)概念:指津液亏乏枯竭,导致血燥而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状态。(2)形成:1)高热,烧伤而致津液损耗,2)阴虚痨热,津液暗耗。

4.津亏血瘀 (1)概念:指津液耗损,导致血行滞涩不畅的病理状态。(2)形成:高热、烧伤,或大汗出,或吐泻等因素,致使血容量减少,血行不畅,从而导致血瘀。

5.血瘀水停 (1)概念:指因血脉瘀滞导致津液输布障碍,而致水液停聚的病理状态。(2)形成:1)因血瘀而津液环流不利;2)血瘀而致气滞,气滞则津停为水。

细目五、内生“五邪”

(一)风气内动

1.概念:又称“内风”,即肝风内动。指在疾病过程中,或因阳盛,或因阴虚,或血虚,或热极伤及营血,以致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或筋脉失其濡养,从而出现动风的病理状态。故说:“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

2.形成及表现 (1)肝阳化风。(2)热极生风。(3)阴虚风动。(4)血虚生风。(5)血燥生风。

(二)寒从中生

1.概念 又称“内寒”。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邪弥漫积滞的病理状态。

2.形成 (1)先天禀赋不足,阳气素虚,或久病伤阳,(2)外感寒邪,过食生冷,损伤阳气,累及脾肾,脾肾阳虚,温煦气化失职所致。

(三)湿浊内生

1.概念 又称“内湿”。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和输布津液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湿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

2.形成:

(1)过食肥甘,嗜酒或恣食生冷,内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2)素体肥胖,或喜静少动,或情志抑郁,以致气机不利,津液输布障碍,因而水液不化,聚而成湿所致。

(3)与肾阳虚,温煦气化失职有关。

(四)津伤化燥

1.概念 又称“内燥”。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因而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2.形成 (1)久病伤阴耗液;(2)大汗、大吐、大下,或亡血失精,导致阴亏津少;(3)温热病变热盛伤阴耗津等所致。

(五)火热内生

1.概念:又称“内火”、“内热”。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气血郁结,郁久化热化火,或病邪郁结,从阳化热化火,因而产生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

2.形成:

(1)阳气过盛化火。即病理性的阳气亢盛,称为“壮火”。又称“气有余便是火”。

(2)邪郁化火。如外感风、寒、燥、湿等病邪入里,郁结从阳化热化火,或痰饮、瘀血、结石和食积、虫积等郁而化火。

(3)五志过极化火。

(4)阴虚火旺。多由津液亏耗,阴气大伤,阴虚阳亢,则虚热、虚火内生。

细目六、疾病传变

(一)疾病传变的形式

1.病位传变

指某一部位的病变,可向其他部位波及扩展,从而引起该部位发生病变。

(1)表里出入 包括表病人里、里病出表。

(2)外感病传变 包括六经传变、三焦传变、卫气营血传变。

(3)内伤病传变 包括脏与脏传变、脏与腑传变、腑与腑传变、形脏内外传变。

2.病性转化 (1)寒热转化:包括由寒化热、由热转寒。(2)虚实转化:包括由实转虚、因虚致实。

(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1.体质因素(1)正气之强弱,影响发病与传变的迟速。(2)在邪正斗争过程中,对病邪的“从化”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1)素体阳盛者,则邪多从火化,疾病多向阳热实证演变;2)素体阴盛者,则邪多从寒化,疾病多向寒实或虚寒等证演变。

2.病邪因素

(1)疾病传变的迟速与邪气的性质直接相关。1)如外感六淫,则阳邪传变较快、阴邪传变较慢、疠气传变急速。2)邪盛传变较快,邪微则传变较慢。

(2)不同病邪,其伤人途径不同,病位传变途径亦有较大差异。

(3)病邪从化主要由体质因素决定,但病性变化与病邪属性亦有一定联系。1)如燥为阳邪,易从热化;2)湿为阴邪,易从寒化等。

3.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

(1)地域因素长期作用,形成不同人群的体质特征和疾病谱差异,从而影响疾病的传变。(2)时令气候对疾病传变的影响。

4.生活因素 包括情志、饮食、劳逸等,主要通过对正气发生作用而影响疾病的传变进程。

以上就是环球网校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点解析“第十一单元:病机”全部内容,希望对您的备考有所帮助。您可以点击下方资料下载按钮免费获取精品备考资料。

分享到: 编辑:谢晓英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中医助理医师资格查询

中医助理医师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中医助理医师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中医助理医师各地入口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